第四节 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653.65 KB
- 文档页数:12
沉积作用的阶段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沉积作用的阶段,这可有意思啦!你看啊,沉积作用就像是一场大自然的大工程。
想象一下,河流奔腾不息,带着各种泥沙、石块一路向前,就像个勤劳的搬运工。
这就是第一个阶段呀,物质的搬运。
那些泥沙呀,被河水带着到处跑,从山上跑到平原,从这里跑到那里,多有趣呀!然后呢,到了合适的地方,这些被搬运的物质就开始沉淀下来啦。
就好像跑累了要休息一样,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形成了一层又一层。
这就是沉积阶段啦,是不是很形象?就像我们收拾东西,把它们归置好放在一个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啊,不同的物质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比如说有些小颗粒的泥沙,很容易就沉淀下来了,而那些大石块可能就没那么容易。
这就好像我们一群人,小个子可能更容易找到舒服的地方待着,大个子就得费点劲找个合适的地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淀下来的物质会越积越多,越堆越厚。
这时候就进入到压实阶段啦。
就跟我们盖被子似的,一开始很蓬松,压一压就紧实了。
这些物质被压实后,就变得更加坚固了。
再往后呢,经过漫长的时间,它们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岩石。
哇,这多神奇呀!从一开始的泥沙、石块,经过这么多阶段,最后变成了坚固的岩石。
你说大自然是不是很厉害?它就这么一点点地塑造着我们的地球。
沉积作用的这些阶段,就像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剧,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故事。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沉积作用只是其中之一。
我们应该多去观察,多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呀!所以呀,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泥沙和石块,它们可是大自然这部大剧里的重要角色呢!它们通过沉积作用的各个阶段,创造出了我们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貌和景观。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大自然,让这些神奇的过程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吧!。
第四章 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二节 风化、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地质营力第一节 概述沉积物的形成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及沉积作用。
风化: 是先成岩石(三大岩类)转化为新沉积物质的开始。
搬运: 新沉积物质运移,过路的和到盆地沉积的。
沉积: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沉积物发生沉积;沉积下来后,可长期固定不再移动,也可在搬运,再沉积。
搬运和沉积的介质包括:水、大气、冰川、生物。
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类型可分为三大类: (1) 碎屑物质的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 (2) 溶解物质的搬运和化学沉积作用, (3) 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
(1)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粘土物质及内源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
悬浮在介质中被搬运,称作悬移搬运;在介质底部呈滚动或跳动方式被搬运,称为推移搬运。
(2)溶解物质的搬运和化学沉积作用:溶解物质在水介质中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状态被搬运。
其搬运和沉积作用是受化学和物理化学定律所支配。
(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影响作用):生物的搬运作用相对来说意义不大,但其沉积作用意义巨大。
通过生物生理作用、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可使大量溶解物质、内源颗粒物质以及部分粘土物质发生沉积。
首页>>电子教材>>本章内容第三节 搬运和沉积中流体的基本类型第四节 沉积物床沙形体(底床形态)1、地质作用:造成地壳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包括外力和内力地质作用。
沉积物的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受控于外力地质作用。
2、地质营力:地质作用的能量。
地质营力一方面破坏着地壳岩石,同时又形成新的岩石。
3、介质:传播能量的媒介。
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介质类型有三种(三态): 液态(水):如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等; 固态(冰川);气态(大气和风)。
水和大气是搬运和沉积介质,它们都是流体。
流体有两种基本类型:牵引流与重力流。
牵引流和重力流的流体力学性质、流体与颗粒的力学关系都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沉积特征。
沉积后作用的概念沉积后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改变。
沉积物是指由固体颗粒、溶解物质、有机物等在气候、生物、地球物理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沉积形成的岩层或沉积序列。
沉积后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与变化。
其中包括物理变质、化学变质、生物变质等各种过程。
首先是物理变质。
物理变质是指沉积物在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包括颗粒大小的改变、颗粒形状的改变、颗粒排列方式的改变等。
在物理变质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会逐渐变得更加紧密,颗粒之间的孔隙度减小,从而增强沉积物的密实性和抗压性。
其次是化学变质。
化学变质是指沉积物中的矿物质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化学改变过程。
这些变化包括矿物质的成分变化、结构的改变、水分的消失等。
在化学变质过程中,一些矿物质会发生溶解、沉淀、热解、水合等反应,从而导致沉积物的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
最后是生物变质。
生物变质是指生物活动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对沉积物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变化通常包括有机质的分解、生物礁的形成、化石的生成等。
在生物变质过程中,一些生物活动会导致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同时也会促进化石的生成和保存。
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在沉积后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不尽相同。
例如,碎屑岩在物理变质的作用下,颗粒之间的压实度增加,可形成砾岩和石英岩;在化学变质的作用下,矿物质的成分会发生改变,可形成变质岩;在生物变质的作用下,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将促进石英质岩石的形成。
沉积后作用不仅对沉积物本身产生影响,也对整个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产生影响。
其中,沉积后作用对构造运动的影响尤为明显。
通过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沉积后作用可影响构造运动的传播和活动,从而对构造形变和地壳运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此外,沉积后作用还对地下水、矿藏等地质资源产生影响。
通过改变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改变矿石矿物的组成和保存状态,沉积后作用可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矿藏的形成。
沉积岩学基础目录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第三章碎屑岩的成分第四章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沉积岩的形成及其形成后的演化的全部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沉积岩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的形成阶段、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阶段(即沉积物的形成阶段)、沉积后作用阶段(其中又包括沉积物的同生作用和准同生作用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以及沉积岩的后生作用阶段)。
第一节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四节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第一节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一、风化作用的概念二、各种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三、各种岩石的风化及其产物四、母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顺序及母岩风化的阶段性五、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六、风化壳七、沉积物的其他来源一、风化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以及宇宙物质等,其中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所以这里就着重介绍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产物的形成,其他原始物质简述之。
母岩,如前所述,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也包括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引起岩石破坏的外界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壳表层的岩石就处于新的不稳定状态,逐渐地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
这些风化产物就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ring)。
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沉积后作用是指地质构造在沉积层形成后对其产生的改变和影响。
这些作用可以改变沉积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根据作用的性质和效果,可以将沉积后作用分为压实作用、固结作用、水动力作用、热液作用和生物作用等主要类型。
一、压实作用压实作用是指沉积层在地质构造作用下产生的压实效应。
当沉积物层逐渐增厚时,上层沉积物会受到下面层沉积物的重力作用,从而发生挤压和压实。
压实作用会使沉积岩的孔隙度减小,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高岩石的密实度和强度。
二、固结作用固结作用是指沉积岩在沉积后经历长时间的压实和溶解沉积物中的水分,导致岩石内部孔隙度减小,颗粒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固结作用会使得沉积物中的水分被排除,形成岩石中的孔隙水逐渐消失,使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
固结作用是形成岩石的重要过程之一。
三、水动力作用水动力作用是指水流对沉积物的侵蚀、运移和沉积过程。
在水动力作用下,沉积物可以被水流冲刷、搬运和沉积到其他地方。
水动力作用可以改变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和层序结构,形成各种流泥石流、河流沉积和海岸沉积等地质现象。
四、热液作用热液作用是指地下热液对沉积物的溶解、沉积和改造作用。
热液作用常常发生在火山喷发、热液喷口和地热区等地质环境中。
热液作用可以使沉积物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重新沉积和结晶,形成矿床和矿石等重要地质资源。
五、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沉积物和岩石的影响。
生物作用可以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例如,腐殖质的生物降解可以改变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和颜色;生物作用还可以形成生物构造、生物痕迹和生物成岩作用等地质现象。
总结起来,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压实作用、固结作用、水动力作用、热液作用和生物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改变沉积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对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在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中,理解和研究这些作用对于揭示地球演化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1.1 沉积岩的定义沉积岩,也称为沉积物岩,是指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生物残骸或化学沉淀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和胶结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5%的面积,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1.2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母岩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由于温度变化、冰冻作用、植物根系的生长等物理因素导致岩石破碎。
- 化学风化:岩石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反应,导致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如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通过其代谢过程分解岩石。
(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搬运介质:水流、风力、冰川、重力等自然力量。
- 搬运过程:侵蚀、携带、沉积、分选等。
- 沉积环境: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
(3)沉积后作用- 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的重量导致下伏沉积物排水、体积减小。
- 胶结作用:矿物质填充沉积物间隙,使之固结成岩。
- 成岩作用:包括化学沉淀、生物化学作用、矿物转变等。
1.3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层理构造- 定义: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 类型: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
(2)化石- 重要性:提供了生物演化和古环境信息。
- 类型: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3)成分和结构- 碎屑成分: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碎屑。
- 填隙物:泥质、碳酸盐、硅质等胶结物。
- 结构:根据粒度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
(4)颜色- 影响因素:沉积物成分、氧化还原条件、有机质含量等。
- 常见颜色:灰色、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
1.4 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可以根据其成因、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1)碎屑岩- 砾岩: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组成。
- 砂岩:由直径在0.0625毫米至2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 粉砂岩:由直径在0.0039毫米至0.0625毫米之间的碎屑组成。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