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9.42 MB
- 文档页数:89
第七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二节 洪积相第三节 河流相第四节 湖泊相第五节 三角洲相第六节 海岸沉积相第七节 碳酸盐岩相沉积相研究意义及工作思路沉积学是地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产领域,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几个事实:a.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油气,99.9%储存在沉积岩中,当然,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受控于沉积相。
b. 盆地或区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可掌握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预测有利探区。
c. 我国经50年勘探,在老区易找大中型构造油藏的基本已找到,现在多为难找的、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岩性油气藏,岩性油藏在哪里?—→都直接取决于岩性的分布、规模、特征等→受控于沉积相。
d. 用现有资料,作出相对最好的预测:如第一口探井钻遇5.6m油砂(图)非地质人员眼中:仅仅是5.6m油砂沉积学工作者眼中:① 5.6m油砂;②是河流相-曲流河砂体;③油层呈条带状;④油层宽度约800-1500m;⑤砂体可能呈北东向延伸;⑥下口探井应在该井北东向1.5km处。
沉积相工作方法•野外剖面观察•钻井岩心观察•室内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室内井间沉积相对比•室内地震相分析•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有利储集区带预测“将今论古”的原则和比较地质学研究方法一、相标志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
包括以下几方面:1、岩石的成分、结构2、岩石的沉积构造沉积构造:交错层理反映水动力条件3、古生物、包括遗迹化石。
4、地球化学组成。
5、岩石的几何形态。
6、岩石的纵向序列,即相序。
7、岩石的电性,地球物理测井。
8、岩石的地震响应。
二、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地层分布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层分布规律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历史,为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分布规律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关系,通过分析地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揭示地壳运动、地质演化等重要地质过程。
本文将探讨地层形成过程、地层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规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地质知识和研究进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地层分布规律这一主题进行概述,并说明文章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地层形成过程、地层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规律。
在结论部分,将对地层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地层分布的因素,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旨在深入探讨地层分布规律这一重要课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地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层形成过程、类型及特征,以及地层分布的规律性,揭示地层在地质构造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地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地层形成过程地层形成过程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地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层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三个阶段。
首先是沉积作用阶段,沉积作用是指岩石碎屑、生物遗体或矿物颗粒从原来位置迁移并在水或风等流体的作用下沉积到周围地表的地层过程。
这些沉积物在地球表面进行沉积后,逐渐压实、固结,形成各类沉积岩,如砂岩、泥岩、煤等。
接下来是堆积作用阶段,堆积作用是指沉积岩在其所处地层中接受物理化学作用,经过长期的压力、温度和化学物质的影响,出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最终形成新的岩石。
最后是变质作用阶段,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化学和结构变化的过程。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层是地球表面不同岩石的堆积序列,其中沉积岩层是沉积岩和沉积物构成的。
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描述了这些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背景。
了解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于研究地质历史、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特征,反映了沉积物的组成、结构、纹理和化学性质。
根据沉积物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相。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水下沉积相水下沉积相是指在水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海相、湖相和河相。
海相沉积物通常具有明显的海底沉积结构,如潮汐沉积、浪潮沉积和海底碎屑沉积。
湖相沉积物则呈现出平静水体的特征,如泥页岩和石灰岩。
河相沉积物则主要是由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构成的。
陆相沉积相陆相沉积相是指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沙漠相、冲积扇相和盆地相。
沙漠相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
冲积扇相沉积物是由山脉中的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冲积扇上堆积而成的。
盆地相沉积物主要是在构造盆地中形成的,沉积物类型多样,包括泥岩、煤炭、盐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堆积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条件,包括盆地、海陆界面和陆相地表等。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着沉积相的形成,还决定了沉积岩层的分布和性质。
海相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近岸海域、大陆架和深海盆地等。
近岸海域是沉积物最活跃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有砂岩、页岩和泥岩。
大陆架是海底浅海区域,在这里形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通常与生物作用有关。
深海盆地是海水深埋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包括深海碳酸盐岩和热液沉积物。
陆相沉积环境陆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和冰川等。
河流是地表水体流动的区域,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这里堆积形成沉积岩。
湖泊是由于地形或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静止水体,主要沉积物有泥岩和煤炭等。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是风成沉积岩。
冰川是寒冷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有冰碛石和冰碛土。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原始水平性原理: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地层叠覆原理: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上而下是从老到新的,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说明有构造作用的改造。
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小壳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象州型沉积:象州型沉积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南丹型沉积: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中国境内晚三叠世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南方以D-C(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以D-B(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简答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名词解释:第二章岩浆矿床岩浆矿床(正岩浆矿床):指岩浆在分异、结晶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在成因上主要与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和部分碱性岩有密切联系。
岩浆成矿作用: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通过各种分异结晶作用致使成矿元素富集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的作用,称为岩浆成矿作用;又分为三类: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残余熔融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指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不同成分矿物先后分别结晶,并导致成矿物质富集的作用。
由这类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分结(凝)矿床。
在岩浆分异演化早期由岩浆分异形成的矿床称之早期岩浆矿床。
岩浆熔离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当物理化学变化时,一种岩浆分离成二种或二种以上互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
如果熔离出一种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的溶体,这种熔体称为“矿浆”,由矿浆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Cu-Ni硫化物矿床最为典型。
残余熔融作用:岩浆中有些成矿物质在部分矿化剂,如H2O、CO2以及碱金属的影响下,使其结晶温度降低,因而在各种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以及在局部熔离作用下,逐渐在岩体的内部形成成矿物质较富的残余含矿熔体或矿浆的作用,称残余熔融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晚期岩浆矿床。
第三章热液矿床热液矿床:又称气化——热液矿床,指由含矿流体或成矿溶液(包括气相、液相、超临界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后生矿床称为热液矿床。
热液成矿作用:由流体作用而形成矿床的过程称热液成矿作用。
热液成矿作用的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充填作用:成矿溶液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中流动时,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使溶液中的成矿物质沉淀在各种裂隙和空隙中形成矿床的过程叫充填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叫充填矿床。
交代作用:当流体在岩石中运动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致使岩石与流体发生水岩反应,使围岩中原来的某些矿物消失,而产生新的矿物组合,这种作用称交代作用,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之为交代矿床。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学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33)古生物学(860)地质学参考书目为:1.《古生物学导论》孙跃武、刘鹏举主编,地质出版社2.《地质学基础》杨坤光、袁晏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1、单词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1. 第四纪的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定义,始于约258万年前,即上新世/更新世界限(Pli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时期以频繁的气候波动、大陆冰川的周期性进退、海平面的升降以及生物特别是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为特征。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纪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 第四纪环境演变,包括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生物地理分布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第四纪地质事件,如火山活动、地震、滑坡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描述;- 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与气候、地质构造、生物活动等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3.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意义- 提供地球表层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 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层对比的标志和手段;- 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区域对比。
(2)第四纪气候变迁-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 气候变迁的驱动机制和全球气候模型;- 气候变迁的地质证据和生物证据。
(3)第四纪生物群及其演化- 第四纪生物群的组成和特征;- 生物群演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地质背景。
(4)第四纪地质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四纪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地貌类型的分类和成因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的相互关系。
(5)各类地貌的发育过程与影响因素- 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发育特征;- 地貌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过程;- 地貌演化的动力机制。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第一节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facies)--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性相(lithofacies, petrofacies)--沉积环境特征在岩性特征方面的表现生物相(biofacies)--沉积环境特征在生物特征方面的表现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地质营力、过程和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现在或地史中,在原则上和质的方面都是不变的(J Hutton,1795,Theory of the Earth)现实主义原理(Actualism)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C Lyell,1830,Principles of Geology,8--Uniformitarianism)―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第二节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学和生物学特征等1、物理标志(1)沉积物颜色 :◆大多数情况下,沉积物的颜色与其所含的色素类型及多少有关。
沉积构造的原理
沉积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由沉积物积累形成的构造。
其原理是沉积作用将来自陆地的岩屑、溶解物和有机物质等沉积物沉积在地表或水下,然后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逐渐形成沉积岩,最后逐步堆积积累形成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的形成往往与沉积环境有关。
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海洋、湖泊、河流等,每种环境都会有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过程。
例如,在陆地沉积环境中,岩屑物质通常由风力、水流等运动力将其带到一个较低的地点沉积,而海洋环境中则主要是由水中的悬浮物沉积。
沉积物的堆积和沉积速度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体深度等。
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叠加,沉积构造逐渐形成。
利用沉积构造可以对地质历史和环境变化进行研究。
因为沉积物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有力证据,通过对沉积层的剖析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过去的环境条件和地质事件。
同时,对沉积物的矿物组成、粒度、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还可以揭示出不同沉积环境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研究地壳运动、古地理、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沉积构造是地球表面上沉积岩堆积形成的构造,其形成原理与沉积物的来源、环境和堆积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对沉积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幻灯片1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第一节沉积古地理学的概念和定律一、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
或者说,相是形成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组合。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横向的变化。
幻灯片2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Sandstone faciesShale & coal faciesCarbonate faciesShale faciesFacies changes幻灯片3四、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相分析三要素1、基本素材M a t e r i a l2、基本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3、模式M e t h o d o l o g yM u d c r a c k s+R a i n d r o p s 幻灯片4Induction(归纳), Deduction(演绎)幻灯片5五、相对比定律:19世纪末期由德国学者瓦尔特(J.Walther,1894)提出,“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
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6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
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幻灯片7六、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幻灯片8Mars幻灯片9幻灯片10Deep biosphere热液喷口是最具化学多样性的微生物生长地. 地球化学梯度和热梯度提供了多种微生物(嗜冷、温、热、压、酸、碱、盐菌)聚集的小生境表层生物圈仅占生物生成空间的3%,深部生物圈则占生物生成空间的97%,深海极端条件下生活的极端生物,其2/3的基因与迄今科学上的已知基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