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水资源规划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7.82 MB
- 文档页数:15
海河,地表,地下资料分析一、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体情况1、1地下水资源量总体情况据海河流域2000—2019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以来,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平均为224×108m3,与1956年以来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相比明显减少,减少15%以上。
近20年中的18个年份地下水资源量少于多年平均水平,占比90%。
仅有2012年、2016年在多年平均水平以上,主要是因为该两年降水量均在600mm以上,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一成以上。
尽管如此,此两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也仅是略高于多年平均水平,分别仅比多年平均值高6%、3%。
近20年来,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有7年,其中有5年地下水资源量低于多年平均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常年维持较低数值,即使在丰水年,转化成的地下水资源量依然较少。
流域地下水总体呈现水量少,且资源转化率不高的特点。
1、2对降水的响应点绘近20年海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度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表明,作为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源,降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二者线性相关系数R为0.95。
年降水量在400mm 左右时,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50×108m3,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的比例约为11.7%;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时,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80×108m3,降水转化成地下水资源的比例约为14.6%。
因此,降水是影响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最主要的因素。
此外,海河流域降水转化成地下水资源的比例不高。
二、地下水资源供水变化趋势2、1地下水供水情况海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近20年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
2000—2007年间地下水供水量在250×108m3以上,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8—2012年间基本维持在230~240×108m3之间,比以往有所减少。
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到2019年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减少至160×108m3。
水循环规模评估及水资源配置建模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合理评估水循环规模并进行有效的水资源配置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对水循环规模评估及水资源配置建模进行探讨。
首先,水循环规模评估是指对水循环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水量进行量化和评估。
水循环系统包括了降水、蒸发腾发、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径流等各个环节。
通过对水循环规模的评估,可以了解各环节的水量情况,进而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水循环规模评估中,我们可以运用遥感技术、水文模型等工具和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等平台获取大范围的水文数据,如降水量和蒸发腾发量,从而对水循环规模进行评估。
而水文模型则可以模拟和模拟不同地区的各个水文要素,如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等。
通过将这些数据和模型结合,可以获得详细的水循环规模评估结果。
其次,水资源配置建模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水资源配置建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水资源需求、水量分配、水质要求等。
在模型中,我们可以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如供需平衡、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效益等,通过数学算法求解,得出最优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水资源配置建模可以采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数学方法。
线性规划适用于解决简单的水资源配置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约束条件,求解出最优解。
而整数规划则适用于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考虑到资源分配的离散性。
动态规划可以用于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时序问题,考虑到水资源的时变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水资源调度问题,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优化过程,搜索全局最优解或近似解,以实现更灵活、高效的水资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水循环规模评估和水资源配置建模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
在评估水循环规模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对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在进行水资源配置建模时,要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确保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海河水利学术论文摘要参考背景介绍海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1063.9公里,流域面积319,777平方千米,是华北平原的重要水资源。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河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因此,研究海河水利问题,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1. 构建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IS和数学模型的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
该模型可以准确测量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该模型还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
2.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该研究通过对海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发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研究还证实,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对于保障海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海河流域水文环境演变分析该研究通过对海河流域的水文环境进行分析,揭示了海河水资源供求互动机制和环境演变规律。
该研究还通过数学模型,预测了未来的水文环境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该研究主要针对海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
研究还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并总结了实施这些措施的经验和教训。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学术界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
通过构建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生态系统、分析水文环境和提出水土保持措施等举措,为保障海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经验总结。
期望相关研究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概要户作亮【摘要】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工作于2002年启动,到2009年年底结束,历时8年,完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规划编制和行政协调3个阶段的工作以及1项专项规划和3项专题研究.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条件下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将指导海河流域今后20年的水利管理与建设,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支持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23【总页数】4页(P105-107,100)【关键词】海河流域;南水北调;水资源;规划;配置【作者】户作亮【作者单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300170,天津【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2.4一、规划背景1.流域概况海河流域面积32万km2,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呈扇形分布,河系分散,源短流急。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地跨京、津、冀、晋、豫、鲁、辽、内蒙古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08年流域总人口1.38亿人,城镇化率50%,人均GDP 3.1万元。
2.开展规划的必要性海河流域是我国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370亿m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
海河流域以仅占全国1.3%的水资源量,承担了全国10%以上的人口、GDP和粮食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海河流域面临的迫切任务。
3.规划任务与目标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为原则,提出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海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案。
水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缺的资源。
当下,水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难题,因此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显得十分重要。
下面,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一、水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1.数据采集水资源管理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水资源数据。
政府和各大机构需要加强对水资源数据的采集,包括水质、水量、水位、地下水位等方面。
同时,社会大众也可以通过水资源管理软件等工具参与到数据采集工作中。
2.模型架构模型架构是水资源管理模型构建的关键之一。
最常见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是基于水文循环理论的水资源管理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的自然补充机制,从而优化水资源管理方案。
此外,还可以结合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型。
3.实验测试建立初步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后,需要进行实验测试。
可以由专业机构或学术团体负责实验测试的实施,对模型进行校正和完善。
此外,还可通过模拟气象场、流域水文场和地下水位等来对模型进行拟合、验证和评估。
二、水资源管理模型的优化1.政策优化水资源管理需要政策的支持。
现有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需要更好地与管理模型相结合,以确保水资源充足且合理利用。
政策优化包括适当的管制、激励措施、重视水权、加强环保建设、生态保护等措施。
2.技术优化信息技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方便的手段。
可基于模型建立一套全面、实时、准确的水资源信息技术平台。
这套平台需要保证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及传输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需要特别关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其未来发展模式。
3.人力资源优化水资源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政府和企业需要保障水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加强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意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总之,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1)海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264亿m3,约为黄河径流量的1/2(580亿m3),长江的1/40(9600亿m3),河流方面流域内仅有5.75%的河流径流深大于200mm,与黄河流域(12.56%)、长江流域(89.16%)相差甚远;而湖泊方面海河流域仅有白洋淀1个湖泊水域面积超过100km2,与黄河流域(3个)、长江流域(21个)差距较大,总的来说海河是我国水资源量较为匮乏的流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河流域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而流域降雨量常年偏少,海河流域逐步变为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
当前流域总人口约1.4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
海河流域1956~2010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97.4亿m3,其中1956~1979年平均250.1亿m3,1980~2000平均174.8亿m3,而2000~2010平均113.2亿m3,仅为1956~2000年资源量的52.4%,海河流域地表水水资源量整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流域内部来说,海河南系为地表水资源量最丰富的地区,1956~2010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90.2亿m3,其次是滦河水系(47.5亿m3)与海河北系(45.5亿m3),徒骇马颊河水系为14.2亿m3。
据统计多年以来海河流域降水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与明显下降地表水资源量和河流径流量不同,海河流域降水量下降幅度较低,1956~1979年平均降水量564.8mm,1980~2000平均499.9mm,2000~2010平均483mm,与历史最高值相比,2000~2010年平均降水量仅下降14.4%;从流域内部来看,各水系平均降水量差距较小,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徒骇马颊河水系,1956~201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3mm,其次是海河南系(542mm)与滦河水系(537mm),海河北系降水量最少,为480mm。
海河流域水资源量演变分析研究王佰伟1,张存龙1,刘诗剑2(1.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2. 拉萨市水利局,西藏·拉萨 850012)摘 要:为研究海河流域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条件及其变化情况,对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的长时间系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了趋势性分析,并对其年际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分析了近20年所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对水资源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长期时间尺度来看,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均呈显著衰减趋势,同时伴随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近20年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相比历史长系列,分别衰减17.06%、30.62%;地下水资源量衰减4.64%,衰减幅度相对较小。
据此可得出结论,从水资源天然禀赋的角度,海河流域面临的水资源条件较以往更为不利。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大外流域调水力度、按不同水源特点进行管理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趋势检验;海河流域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2)03-0015-04海河流域区位重要,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区域。
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量的约1%,但承担着10%以上的人口用水和约12%的灌溉面积,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区域,水资源极度脆弱。
海河流域的关键脆弱性为水量短缺[1],加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2-3],水资源量问题成为海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海河流域降水和水资源量变化较为复杂,且具有一定趋势,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4],山区径流逐渐减少[5],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动较大[6],在没有新的水源、流域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下情况下,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将是不安全的[7]。
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海河流域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演变情况进行研究,在分析水资源长期演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认识流域发展所面临的水资源条件和形势,提前谋划水资源配置和布局,应对水资源长期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水资源管理中的模型建立与优化一、引言水是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水资源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水资源管理需要完善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型的支持,这些技术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水资源挑战。
二、水资源管理中的模型建立在水资源管理中,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识别和分析水资源利用的瓶颈,制定并优化水资源分配方案。
1.水资源模型的建立水资源模型是数字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建立水资源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水资源的供应、需求、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并预测未来的水资源潜在供需关系。
根据水资源模型的类型和应用目的,水资源模型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子领域,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水资源缺口模型等等。
2.计算机模拟为了更准确的描述水资源系统,模型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建模和优化。
计算机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的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且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方法来评估不同的水资源管理决策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
三、水资源管理中的模型优化在已有水资源模型的基础上,优化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果,降低对于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1.优化模型参数模型的参数直接决定模型准确性和适应性的好坏,因此优化模型参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模拟和预测水资源系统的运行状态。
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模型参数优化,一种是通过实验数据和观测数据来估计,另一种是通过优化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求解。
2.优化分配方案和决策针对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等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水资源分配和管理,使用优化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水资源分配方案和管理决策。
例如,从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利益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制定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水资源管理决策。
四、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案例1.贵州省水资源模型应用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典型的水资源短缺省份。
贵州省水资源管理中心建立了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水资源管理模型和相应的优化算法,通过对模型参数的优化和管理方案的优化使得贵州省的水资源利用更为高效和精准。
浅析数据库技术在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的应用论文关键词:数据库技术;水资源规划;供需分析;海河流域论文摘要: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采用水资源系统配置模拟模型对全流域进行了长系列的供需分析,生成了近2万行供需平衡数据。
如果采用常规手工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供需分析,难于适应规划的进度和精度要求。
介绍如何利用Foxpro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实现供需平衡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输出,并给出了实用的程序片段,不仅对提高水资源规划工作效率有所帮助,而且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专业规划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引言海河水利委员会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委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开发研制了海河流域水资源系统配置模型,配置模型以水资源三级区套地市作为基本计算分区,同时又根据规划精度的要求对分区作了进一步细化,共划分107个计算单元。
利用配置模型对全流域进行了长系列的供需分析.生成了基准年、2010、2020和2030年4个规划水平年107个计算单元45年的供需平衡数据,不仅数据量大,而且方案反复调整,十分烦琐,若采用常规手工统计分析方法,对计算单元供需平衡数据按不同分区进行各种频率的供需分析,难于适应规划的进度和精度要求。
运用Foxpro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基本实现了不同水资源分区供需分析长系列成果生成、均值统计、各种保证率成果确定、大型调水工程不同保证率供水量统计及最终成果表编制等工作的程序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基础数据库水资源配置模型运行后导出的供需平衡数据为包含107个计算单元的1956-2000年的系列数据.文件数据格式既可选择Excel表格,也可选择以Tab为分隔的数据文件.表格基本格式见表1(仅列部分字段)。
Foxpro数据库系统具有直接导入以上两种数据格式文件并生成相应数据库的功能。
以Tba分隔数据文件为例,如水资源配置模型导出文件名为balance.dat则导入并建立数据库的程序为:use单元供需分析.dbfdelel allpackappend from balance.Dat type delimited with tab其中,“单元供需分析.dbf”为事先建立.其字段为与balance.dat相一致的数据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