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地球仪和地图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篇一」一、设计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设计基点;以科研课题为行动引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
力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小组团结协作,去绘制不同地形的等高线,深刻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发现并能够总结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总结的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可以说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出——动手实践——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
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规律,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这节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进行的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空间思维又是地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分层设色地形图又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常用的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学生分析及学法改革知识掌握上,学生们已经在地形图的第一节课时了解了有关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陆地上的五种地形。
心理上,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
生理上,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结合我校的十五重大科研课题“实施新课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我们地理组的子课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关于课外信息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性研究”,本节课切实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球仪和地图(第1课时)3.2地球仪和地图(第1课时)李康敏【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2、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3、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通过学习经纬网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感悟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重难点】重点: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难点: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地位置的方法。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自学p86--p881.基本概念(1)地球仪是表示的模型。
(2)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_______的线,也叫_______线。
所有经线呈_______形,长度都,长度约是_______。
国际上规定,通过_______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_______线,也是东西经的分界线,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经,以东的180°经线属于写出东、西经20°经线的表示法、(3)纬线是_______平行的线,呈_______形,大小_______。
赤道是_______纬线,又是_______的分界线。
纬线分_______纬和_______纬各90°。
所有的经线与纬线都相互_______(除南北极点之外)。
以南北纬30°、60°为界,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纬度区域。
写出南、北纬30°纬线的表示法、(4)西经_______和东经_______组成的经线圈是_______的分界线。
_______以西是西半球,_______以东为东半球。
(5)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它可以准确的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2.写出下面地球仪上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南北极点和赤道标出相应的纬度3.(1)用红笔在下图中描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线,并标出东西半球,用斜线将东半球画成阴影。
(2)从上图中找出东、西经的分布规律:4.(1)在下图中标出南北半球,并写出南北纬的分布规律:(2)在上图中用斜线画出整个低纬度区,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区打点,高纬度画小圆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观测月全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图片。
2、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站得高望得远;(2)麦哲伦环球航行;(3)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月全食。
3、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拓展: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指的是坐在赤道。
地球仪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3、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
纬线和纬度(重点掌握)1、纬线:地球仪上有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圈,在其中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的圆圈是赤道,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圈,也称为纬线。
2、纬线的特点(1)形状:圆(除极点外)。
(2)长度: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3)指示方向:东西。
3、纬度的划分(1)起始线:0°纬线(赤道)。
(2)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
(3)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4)规律: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是北半球,以是南半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球仪和地图》。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如何使用地图,以及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各种地图、教学PPT。
2. 学具:学习地图、画图工具、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地图:讲解地图的种类、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地图。
(3)实践操作:分发地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
3. 例题讲解: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讲解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地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2. 地图的种类和用途3. 地图的使用方法比例尺方向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列举三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
A. 量出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B. 标出地图上的方向。
C. 解释地图上的符号。
2. 答案:(1)地球仪的构造:由球体、底座和支架组成。
作用: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形、气候等。
(2)地图的种类和用途:自然地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图、气候图等。
社会经济地图:反映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如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
专题地图:反映某一特定领域,如旅游图、教育资源图等。
(3)练习题答案见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