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7.98 KB
- 文档页数:2
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于玫瑰痤疮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
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52医院)对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诊治的122例患有玫瑰痤疮疾病的病患者作为作为本文实验的主要探究对象,同时将收集的全部病患者平均的划分至两组,针对常规医治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单纯的采取传统化的常规方法来进行医治,而针对于实验医治分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则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其展开医治,两种医治方式实行结束一个月之后将对两组病患者其医治效果进行比较和探究。
结果: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经过干预之后仅存在4例病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常规医治组的病患者则存在18例在干预之后出现复发的情况,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医治之后有效概率(93.44%),该概率明显的高出常规医治组病患者的有效概率(70.49%),以上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两组病患者的临床医治信息方面,实验医治组病患者对医治结果也比较满意。
讨论:玫瑰痤疮疾病作为当前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来医治病患者,可以显著的延长医治效果,降低病患者其玫瑰痤疮的复发情况,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玫瑰痤疮疾病维胺酯胶囊医治方法[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5-ZYM 前言:现如今,玫瑰痤疮疾病其病情的恶化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的快,病患者一旦患有该疾病就需要医护人员对病患者展开及时的诊治,否则患者的患病情况很有可能会为病患者其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威胁。
近几年来,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医院医治工作之中积极推广的一类新型的医治方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寻常性痤疮38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为观察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痤疮的安全性、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
治疗组采用口服维胺酯胶囊50 mg,3次/d,同时加服罗红霉素胶囊150 mg,2次/d;对照组口服米诺环素50 mg,2次/d。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8.9%,有效率为94.7%,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痤疮安全性好,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维胺酯;罗红霉素;痤疮; 寻常性;治疗笔者于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应用维胺酯胶囊(三蕊,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罗红霉素胶囊(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治疗寻常性痤疮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病情按Pillshury分类[1],选择中、重度(II、III级)的面部寻常型痤疮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的粉刺、炎性丘疹、结节或脓疱。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39岁,平均22.6岁,病程2个月~3年;II级18例,III级20例;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8~40岁,平均22.7岁;病程2个月~3年;II级19例,III级19例。
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近2个月内未内服或外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孕妇、高血脂、肝肾功能异常者不列入本观察。
育龄妇女服药期间及停药1年内严格采取避孕措施,并签知情同意书。
排除观察期间用其他治疗性药物及未完成疗程者。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50 mg,3次/d,同时加服罗红霉素胶囊150 mg,2次/d;对照组口服米诺环素胶囊50 mg,2次/d。
两组病例分别于2、4周进行随访,总疗程均为4周,两组皮损均外涂硫磺洗剂。
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效果观察作者:杜俊芳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9年第16期【摘要】目的:研究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
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玫瑰痤疮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6)。
试验组采用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采用维胺酯胶囊联合甲硝唑凝胶。
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随访1个月的疾病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1个月,试验组的疾病复发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用藥过程中均未出现血脂水平及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结论:采用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疗法对玫瑰痤疮患者进行施治,效果确切,疾病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 维胺酯胶囊; 玫瑰痤疮; 临床效果doi:10.14033/ki.cfmr.2019.16.0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6-0-02现阶段,玫瑰痤疮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群体年龄以30~50岁为主,且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
本病通常发生在面部,以丘疹、脓疱、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症,具有易反复发作及病程长等特点,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2]。
维胺酯具有抗炎、调节上皮细胞生长与分化、降低皮脂分泌量、改善皮脂腺导管上皮过度角化症状和调节免疫等作用。
而甲硝唑则能够对多种病菌进行有效的灭杀,且其还具备毒副作用轻等特点。
但有报道称,利用甲硝唑和维胺酯对玫瑰痤疮患者进行施治,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3]。
为此,临床医师还应积极为玫瑰痤疮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维胺脂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77例疗效观察作者:吴瑞恩来源:《右江医学》2008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维胺脂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
方法将1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7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服用克拉霉素片和维胺脂胶囊,对照组仅服用克拉霉素片,疗程均为6周。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维胺脂胶囊联合拉霉素片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维胺脂胶囊;克拉霉素片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156-0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寻常型痤疮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引起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雄性激素水平增多,皮脂腺分泌亢进,毛囊皮脂导管角化及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过量增多,毛囊皮脂单位内微生物过度繁殖等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它是皮肤美容门诊中常见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既给患者造成精神痛苦,又影响其容颜。
痤疮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疗法较多、疗效不一。
笔者于2007年1月~8月应用维胺脂胶囊联合克拉霉素片治疗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7年1月~8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寻常型痤疮患者。
对克拉霉素过敏、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等不列入观察。
共入选159 例,按照面部痤疮改良国际标准分类Ⅰ度(轻度)38例,Ⅱ度(中度)63例,Ⅲ度(中度)42例,Ⅳ度(重度)16例;男85例, 女74例;年龄13~42岁,平均23.5岁;平均病程2.2年。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7例,男41例,女36例;对照组82例,男44例,女38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克拉霉素(江西制药有限公司产)0.25 g,2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胺酯胶囊(内蒙古古佳合药业有限公司产)15 mg,3次/d口服,两组治疗同时给与西米替丁及复合B族维生素,治疗期间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辛辣刺激饮食。
ALA—PDT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与分析作者:杨宪鲁王海燕雷旭光苏芳董岩孙玉鲁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6年第02期[摘要]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95例I型及ll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
治疗组及对照1组采用双波长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同时,治疗组及对照2组采用0.1%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连续8周。
结果: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62.96%及34.38%,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D[关键词] ALA-PDT;他克莫司;玫瑰痤疮;联合;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58.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2-0055-03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是一种累及而部皮肤m管、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根据其临床症状分为四型:红斑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I型,ETR)、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II 型,PPR)、增生肉芽肿型玫瑰痤疮(III型,又称鼻赘期玫瑰痤疮)、眼玫瑰痤疮(Ⅳ型)。
玫瑰痤疮严重影响患者美观,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由于其发病率高,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给治疗带来了困难。
ALAPDT已在临床广泛开展,本研究通过ALAPDT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I、II型玫瑰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²³入选标准:①I型及II型玫瑰痤疮发病率较高,故选择符合玫瑰痤疮诊断标准的I型、II 型18-65岁患者,男女不限;②近1个月内未系统口服过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维A酸制剂等药物;③近2周内未外用过维A酸类及抗生素等药物;④能坚持完成疗程和定期随访者;⑤患者知情同意。
《中外医学研究》第17卷 第16期(总第420期)2019年6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①老河口市第一医院 湖北 老河口 441800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效果观察杜俊芳①【摘要】 目的:研究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
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玫瑰痤疮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n =36)和对照组(n =36)。
试验组采用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对照组采用维胺酯胶囊联合甲硝唑凝胶。
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随访1个月的疾病复发率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随访1个月,试验组的疾病复发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血脂水平及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结论:采用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疗法对玫瑰痤疮患者进行施治,效果确切,疾病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 他克莫司软膏; 维胺酯胶囊; 玫瑰痤疮; 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9.16.08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6-0143-02 现阶段,玫瑰痤疮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患病群体年龄以30~50岁为主,且女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
本病通常发生在面部,以丘疹、脓疱、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症,具有易反复发作及病程长等特点,能够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2]。
维胺酯具有抗炎、调节上皮细胞生长与分化、降低皮脂分泌量、改善皮脂腺导管上皮过度角化症状和调节免疫等作用。
而甲硝唑则能够对多种病菌进行有效的灭杀,且其还具备毒副作用轻等特点。
但有报道称,利用甲硝唑和维胺酯对玫瑰痤疮患者进行施治,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3]。
ALA-PDT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与分析杨宪鲁;王海燕;雷旭光;苏芳;董岩;孙玉鲁【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of 5-aminolevulinic Acid-photodynamic therapy (ALA-PDT) and tacrolimus 0.1% oint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Methods Ninety-five cases with rosac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1 adopted the treatment of ALA-PDT once every week for 4 weeks.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 2 received tacrolimus 0.1% ointment twice one day for 8 week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8 weeks,total efifcienci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2 were 86.11%,62.96% and34.38% respectively.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was observed in these three groups. Statistically signiif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ALA-PDT and tacrolimus 0.1% ointment are both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which can also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目的:观察ALA-PDT(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
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20-12-22T01:35:08.909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作者:吕鹏[导读] 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
方法:选取玫瑰痤疮患者7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接受红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他克莫司软膏进行治疗,两组各有患者35例,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
吕鹏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摘要: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玫瑰痤疮的效果。
方法:选取玫瑰痤疮患者7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接受红蓝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他克莫司软膏进行治疗,两组各有患者35例,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从治疗前的症候积分上看,两组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瘙痒以及丘疹脓疱积分对比差异无意义,从治疗后的症候积分上看,实验组的各项积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从并发症发生率上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
结论:对玫瑰痤疮患者实施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玫瑰痤疮玫瑰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其按照划分标准可以分成:鼻赘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眼型以及丘疹胺疱型四种,随着该疾病的不断加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美观,同时还会使患者出现自卑感[1],降低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等。
目前药物是临床上最佳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性,使得长期的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还会诱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为了进一步的探究有效治疗方式,则推广了红蓝光物理治疗方式,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推广,有研究指出,该治疗的并发症较多,基于此,本文以探究二者结合的方式为研究目的,分析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的临床推广价值。
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口服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8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采用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克拉霉素,对照组单纯口服维胺酯胶囊,疗程均为6周。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4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与克拉霉素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特殊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维胺酯胶囊;克拉霉素;寻常痤疮寻常性痤疮为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于青春期男女,是毛囊皮脂腺的一种慢性炎症,青春期后一般自然痊愈或者减轻。
痤疮一般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是黑头散发或多发,炎性丘疹散发,中度是浅在性脓疱炎性丘疹,多限于颜面部,重度为深在性炎性丘疹,发在面颈胸背,抑或囊肿性的。
2012年3月~2013年1月本科门诊患者采用口服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寻常痤疮,与单独采用口服维胺酯胶囊作为对照,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本科门诊患者共89例,临床表现均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1],来本科之前未内服和外用过任何药物。
其中按疗程完成治疗并进行有效评价的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中、重度痤疮18例。
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29岁,平均年龄21岁,其中中、重度痤疮13例,发病时间3个月~5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山东良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141)50 mg,2次/d,同时口服克拉霉素(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141)250 mg,2次/d。
对照组单用维胺酯胶囊50 mg,2次/d 口服。
维胺酯胶囊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张蔚军【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22(15)18【摘要】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将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外用联合维胺酯胶囊内服治疗的患者划为联合组(n=40),将单独使用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的患者划为外用组(n=40)。
2组均治疗4个疗程。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皮肤生理指标[皮肤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鼻唇沟处角质层含水量、油脂含量]、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 N-γ)、白介素10(IL-10)]水平,不良反应。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外用组的77.50%(χ^(2)=5.165,P=0.023)。
治疗后,2组皮损、鳞屑、红斑、瘙痒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外用组(P <0.01)。
治疗后,2组TEWL、鼻唇沟处角质层含水量、油脂含量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外用组(P <0.01)。
治疗后,2组血清SOD、CAT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MDA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血清SOD、CAT水平高于外用组,血清MDA水平低于外用组(P <0.01)。
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FN-γ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血清TNF-α、IFN-γ水平低于外用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外用组(P <0.01)。
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维胺酯胶囊内服联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维胺酯胶囊结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脂溢性皮炎对患者皮肤生理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陈奇【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24(59)2【摘要】目的探讨维胺酯胶囊结合他克莫司软膏在脂溢性皮炎(SD)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予以他克莫司软膏,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维胺酯胶囊,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对比两组皮肤生理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皮肤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油脂含量水平分别为(9.96±1.12)g/(m^(2)·h)、(99.96±11.28)μg/cm^(2),低于对照组的(12.33±1.68)g/(m^(2)·h)、(109.96±12.78)μg/cm^(2),角质层含水量为(62.08±5.11)%,高于对照组的(40.46±4.96)%,(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白介素-10(IL-10)指标水平分别为(212.13±42.03)pg/mL、(11.28±1.65)pg/mL、(19.26±2.24)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377.76±56.55)pg/mL、(17.17±2.11)pg/mL、(22.17±2.3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中的皮损、鳞屑、红斑及瘙痒症状评分分别为(0.69±0.13)分、(0.88±0.19)分、(1.10±0.23)分、(0.82±0.20)分,低于对照组的(1.11±0.17)分、(1.35±0.32)分、(1.43±0.28)分、(1.11±0.28)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整体护理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时间的影响温晓燕;杜华【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9)012【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02~2017-01门诊就诊的玫瑰痤疮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所有患者均行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治疗1个月后,分别从主观症状、客观症状角度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1周、2周、3周及4周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治疗总时间,采用QLO-C30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护理前、护理后1个月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功能及总体状况进行评估;采用通用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技能、护理方法及服务态度进行满意度评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时间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后1周、2周、3周及4周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功能及总体状况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整体护理1个月后治疗效果、护理技能、护理方法及服务态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整体护理用于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5页(P826-830)【作者】温晓燕;杜华【作者单位】解放军兰州总医院皮肤科,甘肃兰州 730050;解放军兰州总医院皮肤科,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1【相关文献】1.硫酸羟氯喹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段鳕芸;张忠奎2.0.1%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硫酸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J], 刘里云; 赵芳; 孟祖东; 王玉3.硫酸羟氯喹、多西环素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 谢玲;彭慧;李龙年;杨涛;万春雷;曾招林4.冰溪皮肤屏障修复乳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 [J], 涂盛安5.硫酸羟氯喹联合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 [J], 淡克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胺酯胶囊与维胺酯乳膏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曹梦娟;王建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5
【摘要】为观察维胺酯胶囊与维胺酯乳膏联合应用对寻常痤疮的治疗效果.选择治疗组口服维胺脂胶囊25mg,每日3次,外用维胺酯乳膏,每日1次,连用6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6 20mg,每日3次,外用复方硫磺洗剂,每日2次,连用6周.结果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5.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维胺酯胶囊与维胺酯乳膏联合应用是治疗寻常痤疮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总页数】3页(P24-25,67)
【作者】曹梦娟;王建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湖北,黄石,435003;黄石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湖北,黄石,4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3
【相关文献】
1.维胺酯胶囊与维胺酯乳膏联合治疗痤疮35例 [J], 陈珊红;魏清琴
2.维胺酯胶囊和维胺酯乳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J], 董化萍;封常霞;周润彩
3.夫西地酸乳膏与维胺酯维E乳膏联合治疗寻常痤疮近期疗效观察 [J], 李美
4.氟康唑和维胺酯胶囊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J], 罗伟;牟世贵;李俊
5.消痤饮维胺酯胶囊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 [J], 朱培成;禤国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李志坚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年(卷),期】2005(012)004
【摘要】目的:观察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50 mg,每天2次,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片150 mg,每天2次,同时均外用氯霉素酒精,两组疗程均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17,P<0.05).结论: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满意,副作用小.
【总页数】2页(P322-322,332)
【作者】李志坚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3
【相关文献】
1.果酸联合罗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J], 景海霞;唐吉云;段德鉴;杨萍;陈绪华
2.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寻常性痤疮45例疗效观察 [J], 苗青
3.维胺酯胶囊联合环酯红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56例疗效观察 [J], 叶振杰
4.维胺酯胶囊联合罗红霉素治疗寻常性痤疮38例疗效观察 [J], 向建光;宋娜辉
5.火针联合维胺酯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80例疗效观察 [J], 邸星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9T17:20:39.660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5月作者:薛磊谢浩黄红兵[导读] 探究分析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于玫瑰痤疮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66184部队/河北省高碑店市66336部队医院薛磊谢浩黄红兵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于玫瑰痤疮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
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2集团军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52医院)对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接收诊治的122例患有玫瑰痤疮疾病的病患者作为作为本文实验的主要探究对象,同时将收集的全部病患者平均的划分至两组,针对常规医治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单纯的采取传统化的常规方法来进行医治,而针对于实验医治分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则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其展开医治,两种医治方式实行结束一个月之后将对两组病患者其医治效果进行比较和探究。
结果: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经过干预之后仅存在4例病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常规医治组的病患者则存在18例在干预之后出现复发的情况,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医治之后有效概率(93.44%),该概率明显的高出常规医治组病患者的有效概率(70.49%),以上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两组病患者的临床医治信息方面,实验医治组病患者对医治结果也比较满意。
讨论:玫瑰痤疮疾病作为当前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来医治病患者,可以显著的延长医治效果,降低病患者其玫瑰痤疮的复发情况,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玫瑰痤疮疾病维胺酯胶囊医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5-ZYM 前言:现如今,玫瑰痤疮疾病其病情的恶化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的快,病患者一旦患有该疾病就需要医护人员对病患者展开及时的诊治,否则患者的患病情况很有可能会为病患者其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威胁。
近几年来,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已经发展成为医院医治工作之中积极推广的一类新型的医治方式,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1一般资料
对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集了122例患有玫瑰痤疮疾病的病患者,将这些患病者统一列为试验讨论的主要对象,在选择病患者方面,选择依据主要分为如下几点:第一点,所选的疾病患者须当符合临床方面有关组织要求的痤疮类疾病的诊断标准;第二点,观察所选择病患者的患病情况,需要通过医院的检查手段以此来确诊所选择的病患者皆已经患有玫瑰痤疮疾病,并且还要剔除其中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意识不清晰)以及妊娠期的病患者;第三点,在实验开始之前也获取了这些患有玫瑰痤疮疾病患者以及其亲属的允准。
收治这些患有玫瑰痤疮疾病的病患者其年龄的范围基本是在23岁~79岁之间。
将这些病患者随机的划分至两个分组,即常规医治分组之中的61例病患者,其中,男性的病患者存在37例,女性的病患者存在24例,病患者平均的年龄为(36.40±4.61)岁;实验医治组中的61例患者,男性的病患者存在23例,女性的病患者存在38例,病患者平均的年龄为(38.60±3.91)岁,两个分组之中全部的病患者其个人的信息通过证实后并不存在差异性(P>0.05)。
2方法:
2.1医治方法
针对于常规医治分组只是采取传统化的常规方法来进行医治,仅为患者提供50毫克的维安脂胶囊,一天服用三次,持续服用一个月;而针对实验医治分组之中的61例患者则采取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对其展开医治。
具体实施路径如下:为病患者提供0.1%的他克莫司软膏进行外部涂抹,同时,为患者提供50毫克的维安脂胶囊,一天服用三次,二者相配合持续医治一个月。
2.2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在针对于数据信息展开分析讨论时,具体的应用分析软件为SPSS22.0。
通过T检验对试验研究结果当中的数据展开相应的检验,选择x±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我们以P<0.05认为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分析两个分组的病患者在医治结束之后呈现的临床效果
据实验数据表明,本文当中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经过干预之后仅存在4例病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常规医治组的病患者则存在18例在干预之后出现复发的情况,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科学医治之后有效概率(93.44%)明显优于常规医治组病患者的有效概率(70.49%),以上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一)表一两个分组的病患者在医治结束后的临床效果对比[n(%)]组别医治有效出现复发的情况实验医治组(n=61)57(93.44)4(6.56)常规医治组(n=61)43(70.49)18(29.51)X27.4811.65 P<0.05<0.05 4讨论
如今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对于玫瑰痤疮的病症,尚且缺少一种更加精确的、相对比较直观的诊治方法。
目前,通常对病患者的玫瑰痤疮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采取科学合理的医治方法,能够更加高效的治愈病患者。
为此,按照本篇文章的实验探讨结果可以获知,实验医治组的病患者在经过干预之后仅存在4例病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常规医治组的病患者则存在18例在干预之后出现复发的情况,综上所述,使用维胺酯胶囊和他克莫司软膏相结合的医治方法来医治玫瑰痤疮疾病的病患者,能够更高效的治愈病患者,实验的临床疗效非常好,值得临床广为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牛桃香,白瑛.维胺酯胶囊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4(6):348-350. [2]段云涛.硫酸羟氯喹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2).
[3]万建勣,肖洁平,丁街生,etal.双波长强脉冲光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5(5):47-51. [4]周艳,王莉,韩丹,etal.艾拉光动力治疗难治性玫瑰痤疮一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587-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