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第十一章:个性心理 心里学
- 格式:ppt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72
第十一章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一、什么是个性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
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
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
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
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
研究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
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教育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里的“材”就是指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和教学的主要依据。
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无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据其个性特点采取教育教学措施,从而获得了好的教育成果。
二、个性的特性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
个性心理学个性规律性: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个性概念: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
个性的特征:整体性、个别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
个性和个体的区别和联系:人类个体是族类发展和遗传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因此个体既具生理面貌特点,又具心理面貌特点。
个性则是指心理面貌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的概念比个体的概念要更狭窄些。
总之,不能把个体和个性相混淆,否则将导致个性先天决定的错误。
在区别个体和个性这两个概念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事实上正常人身上并不存在无个体的个性,也不存在无个性的个体。
如果看不到个体和个性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会导致二元论的错误。
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1、把人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2、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3、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4、个性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个性的狭义结构: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广义结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个性看成是受社会制约的人的个性,标志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系统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动力特征。
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方面。
也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水平。
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1、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说:无意识(本能的原始冲动,被压抑的记忆、动机、态度)、前意识、意识。
第一章个性的概述一、概念(一)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大词典》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特点1、具有整体性奥尔波特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中各个成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整体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
2、具有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说人格具有稳定性。
但是相对的。
3、具有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4、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社会化指个人在与他人交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个性是一个系统它分为心理特征....倾向二个方面:....和心理活动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它体现在人们活动效率和活动风格方面的差异。
心理活动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它表现在人们活动的倾向性方面的差异。
它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其次,是生理因素2、后天环境的影响首先,个性既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其次,个性是家庭环境的产物。
再次,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产物。
3、个性是自我教育的产物(四)个性对成才的意义无个性即无人才“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名词解释第一章、个性概念1、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发展规律、构成及表现的规律的科学。
2、个体可以指生物个体,也可以指人类个体。
人类个体泛指个别主体,即具有社会的、生物的全部固有特点的某个具体的人。
3、个性它是人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的多层次的有机综合的心理结构。
4、心理上的共性是指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段或某个民族有共同的、典型的个性特征。
第二章、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行为特征。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不同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里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4、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他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5、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结构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第四章、动机1、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有动力。
2、被意识到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自己提出一定的目的,并力求达到这种目的而激发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的动机。
3、定势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借助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4、目的是在行动中争取达到的结果。
5、需要是人的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6、认知是在行动之前,人总是有意无意的通过感知、理解、概括、想象去衡量某种事件对自己的意义,并以此来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
情绪是人的愉快不愉快的经验,是人们对来自体内外刺激的主观体验,它对给集体带来愉快的刺激而产生获得的倾向,对给机体带来不愉快的刺激产生回避的倾向。
7、激发或促进活动的外部刺激或情境都称之为诱因。
8、外加刺激是指推动行动的动机是外力诱发出来的。
第一节气质与性格概述(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气质和性格的含义、特性及类型,气质和性格的关系2、了解气质和性格理论3、掌握气质及性格测量方法4、掌握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小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气质和性格的含义、特征及类型,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小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自学一、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一)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⒈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性,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心理过程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包括注意集中的时间的长短、一定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等。
心理过程的灵活性包括思维的灵活程度、心理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倾向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还是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到处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做气质。
⒉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这是因为气质主要是人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表现,它们多半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特性。
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
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我爱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⒊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集于一身。
当然,就气质的外在表现上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它也会发生某些改变。
好发脾气的人不发脾气了,急性子的人变稳重了。
第十一章气质和性格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了解气质和性格的学说,掌握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理解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初步了解对不同气质和性格学生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及其关系,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3具体内容:在古今中外名著中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各具特色的人格差异。
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本章将介绍人格差异表现特征及其类型。
人格主要涉及了人们的心理差异现象,这种心理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对于人格的结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视为个性心理的同义词,有的将心理过程中的一些内容也纳入其中,还有的视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最狭窄的则认为是气质和心理,我们这里也取这种认识。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一是气质二是性格第一节气质一、什么是气质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首先气质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它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其次,气质不是指偶然地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特征,而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不仅表现在情绪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
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显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
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为转移。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最后,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特征。
它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因此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引子:1,早年印度有个狼孩玛丽、她是人们在荒山狼群中发现被救出来的,但虽是人,却野性十足,不会直立,不会人言,而是四肢爬行。
发现时有十五六岁。
经调查研究,她是婴幼儿期一户农村乡民的孩子遭野狼侵袭被叼走的;野狼未予吞食反而被抚养长大。
野狼活动的环境,使她失去了发育成为人类的心理条件而走上了发展成为野性的心理。
以后虽经训练,但其智力仍只能停留在一二岁的孩童水平。
数年后早衰死亡。
2,文革后在南京一户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地窖中发现二个被关闭十几年的姊妹两人,救出来时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十三四岁。
也就是说,在她们二三岁时,就被父母关进地窖,因此她们的童少年期是与人隔绝长大的。
当她两被救出来时,她们的智力水平依然停留在童年水平。
前言时代进入21世纪,有人云:21世纪是“心理”的世纪。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灵在心理。
心理是最神圣、最深奥、最发展、最动态、最具活力之源……世界之美妙,时代之进步,科学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心理;)然而万恶之源,罪孽渊薮,也来自心理……当代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巨大发展,深刻洞悉,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粒子纳米,无不时有惊人发现,这都来自心理;可是对自己、对自身的心理却日益知之甚少:我为什么是我,我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我,时在云里雾里。
“自我”是当代人们最为推崇,最最特别强调的词。
为什么要强调自我呢自我与他我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本质是什么。
区别就在于各自的个性不同,观念不一,性格各异。
然而人们很少去思考,这是为什么你的自我究竟比别人强,还是弱,是优还是劣,是好还是坏这在特别强调自我的人,是很少去想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若是人们都能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和蔼,人群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发展,前进;如果人们只顾自我,不思考自己的自我存不存在什么问题,知道一味强调自我,突出自我,把自我凌驾他我之上,那么人群就会冲突,社会就会失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结果就会失去自我,毁损自我。
第十一章气质和性格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气质和性格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了解气质和性格的学说,掌握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理解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初步了解对不同气质和性格学生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气质和性格的概念及其关系,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教学难点: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3具体内容:在古今中外名著中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各具特色的人格差异。
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冷淡孤僻;有的人聪慧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有的人顽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善良助人,有的人恃强凌弱等等。
本章将介绍人格差异表现特征及其类型。
人格主要涉及了人们的心理差异现象,这种心理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对于人格的结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视为个性心理的同义词,有的将心理过程中的一些内容也纳入其中,还有的视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最狭窄的则认为是气质和心理,我们这里也取这种认识。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一是气质二是性格第一节气质一、什么是气质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首先气质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它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其次,气质不是指偶然地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特征,而是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不仅表现在情绪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智力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中。
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显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
个人的气质特点不依活动的目的、任务和内容为转移。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最后,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特征。
它表现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自然特性,因此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