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条约法核心内容
- 格式:pptx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6
一、条约的概念和特征☐ 1. 只有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之间所缔结的协议才是条约,任何个人(个人和法人)之间、个人和国家之间订立的协议,不论其性质和内容何等重要,均不是条约。
☐ 2.区分条约与非条约的标准即该国际协议是否受国家法支配,而受国内法支配的不是条约而是契约。
例如是政府之间购买食品之类的交易因为受国内法或国际私法规则的调整所以不是条约。
☐ 3.口头协议也是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的。
二、条约的种类和名称1.按照不同标准分类2.条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的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主要包括公约、条约、协定等,详见课本404-405,国际法上的条约主要指广义的条约。
狭义的条约仅指在国际协议中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
三、条约的结构和文字课本第二节一、缔约能力和缔约权条约法的很多原理类似于合同法,比如条约成立的要件、违约责任等,因此大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比照合同的原理来加以理解。
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有:1.缔约者具有缔约能力和缔约权。
2.自由同意(意思表示真实)3.符合强行法如同合同的有效以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为前提一样,条约也是以合法性为有效前提:(1)条约在缔结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者,自始无效;(2)条约缔结后,遇有新的强行法规则,则条约自违反新强行法时无效。
1.缔约能力。
此前,我们已经知道国际法上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即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特定民族解放组织。
在国际法上有缔约能力的主体通常限于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等,企业和个人是没有缔约能力的,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条约可能就某个非国际法主体的实体参加条约成为缔约方作出安排,如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形,而且往往要经过有关国家的同意。
2.缔约权。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中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条约对本国无效,除非这种违反非常明显,涉及根本的或重要的国内法规定。
我国国际条约法律制度一、国际条约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缔结国际条约的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为什么要缔结条约?这主要是因为条约在国际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条约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我们处在一个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与他国进行往来,再封闭的国家也不能例外。
当今国际社会交通极为便利,信息高度发达,经济相互依存,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哪里有国际交往,哪里就有国际法。
国际交往需要法律规则,需要明确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而条约提供了这样的规则,确立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国际交往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国际交往都离不开条约。
以国际政治关系为例。
当今国际政治秩序建筑于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基础之上。
这些原则主要有: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使用武力、忠实履行国际义务、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基本人权。
它们都是《联合国宪章》和其他一些重要国际条约确立或重申的国际法原则。
国际政治秩序不能离开这些原则。
国际条约对于确保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不可或缺。
条约又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工具。
国家不仅要交往,而且还要合作,以便共同发展并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
国际合作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方面。
国际合作更是离不开国际法和国际条约。
国际法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国家之间共存或交往的法律,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合作的性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该公约的第四章通篇在讲国际合作,例如引渡合作、司法协助、执法合作、没收事宜的合作等。
这个公约很好地说明了条约在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离开了条约这个工具,是很难谈国际合作的,因为合作需要确定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际法,是指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国际法调整的是“公”的关系,又被称为“国际公法”。
传统上,国际法一直是以国家关系作为调整对象的。
在当代,国际法还调整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以及国际组织相互间的关系。
结合《国际法》相关知识点《国际法》是国际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旨在管理国家间的行为和维护国际秩序。
它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合意和普遍承认而确立的,对国家及其他国际主体具有约束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法》,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点: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共同创制的法律体系,是客观规律的集中体现。
其特点包括:1.国际法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国际法对所有国家都是适用的,每个国家在国际法面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法的主体: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国际法也适用于其他国际主体,如国际组织、个人等。
3.国际法的自愿性原则:国家之间的签署和履行国际法条约是自愿的,国际法的适用和履行依赖于各国自身的意愿和行动。
4.国际法的缺乏强制力:国际法缺乏直接强制执行机构,其执行和维护依赖于各国的合作和共识。
二、国际法的法律源泉:1.国际公约(条约):国际公约是国际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两种形式。
多边条约对所有缔约国具有普遍适用性。
2.国际习惯法:国际习惯法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形成、普遍接受并得到持续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则。
3.国际一般原则:国际一般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如违约责任、平等主权、不干涉内政等。
4.国际法学说和判例:国际法学说和判例是国际法的补充,通过国际法专家的研究和国际法庭的裁判形成。
三、国际法的主题领域:1.平和解决争端:国际法为国家解决争端提供了多种途径,包括谈判、调停、仲裁和国际法庭等。
2.国际人权保护:国际人权法规定了个人的基本权利和国家对人权的责任,如《世界人权宣言》等。
3.国际人道法:国际人道法保护战争中的受害者和冲突地区的平民,包括《日内瓦公约》和《海牙公约》等。
4.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规定了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行为,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投资法等。
5.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规定了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司法考试国际法条约法部分复习精华司法考试国际法条约法一章的重点在于条约的保留、条约的解释、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条约的适用、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条约的修正。
第一节概述一、条约的定义和特征(一)概念条约是指“国家间所缔结的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和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也不论其特定名称为何”。
有关条约的国际公约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二)特征1、条约在国际法主体间缔结2、条约具有法律拘束力3、条约以国际法为准4、条约的形式主要是书面的二、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书面与否不影响条约的效力)(一)具有缔约能力(国际法主体)和缔约权(内部规则确定)1、缔约能力——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拥有的完整、全面的缔约能力。
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地方政府一般不能与外国缔结条约。
2、缔约权——拥有缔约能力的主体,根据其内部的规则赋予某个机关或个人对外缔结条约的权限3、全权证书——由国家主管当局授权的全权代表代为进行谈判缔约的,必须具备全权证书。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使馆馆长、国家向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派遣的代表(仅包括正职),在议定约文时,无须出具全权证书。
4、缔约方必须具备完全的缔约权(1)缔约机关不得超越其国内法关于缔约权的一般限制(2)被授权缔约的代表不得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注意:(1)一国不能以本国机关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的规定而主张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除非这种违反国内法关于缔约权限规定的行为非常明显,涉及根本重要的国内法规则(2)对于被授权缔约的代表超越对其权限的特殊限制所缔结的条约,除非事先已将对这位谈判代表的权限的特殊限制通知其他谈判国,其本国不得以此作为其所缔结的条约无效的根据(二)自由同意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不能被认为是自由同意的情形:1、错误——是指与缔约时假定存在并构成一国受条件约束的必要根据的事实或情势有关的错误。
2、欺诈3、贿赂4、强迫(三)符合强行法规则1、在缔约时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者无效2、条约缔结后与新的强行规则抵触的无效第二节条约的缔结一、条约的缔结程序和方式(一)约文的议定全权证书——由国家主管当局授权的全权代表代为进行谈判缔约的,必须具备全权证书。
法学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与国际条约总结国际法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协调国家间行为的法律体系。
在国际法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被广泛认可,并且在国际条约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总结国际法中的几个重要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条约,并分析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一、国家主权与平等原则国家主权与平等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权利。
根据这一原则,每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其他国家应尊重其主权。
《联合国宪章》第2条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与平等原则。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尊重每个国家的内部事务,禁止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同时,根据国家主权与平等原则,国家有责任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禁止武力威胁和武力使用的原则禁止武力威胁和武力使用的原则是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和第51条,威胁或使用武力只能在个别例外情况下,如自卫权的行使或经安理会授权,否则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避免国际冲突的升级。
三、合作与相互利益原则合作与相互利益原则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应该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根据这一原则,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并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例如,国际社会通过签署环境保护条约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维护国家间的互惠关系和共同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四、国际法遵循原则国际法遵循原则是指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中的法律体系,应当得到各国的普遍遵守和执行。
国家应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保证国际法的效力。
例如,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国家应保护外交使团和领事馆的安全,并履行与外国的国际责任。
国际原则与国际条约的关系密切。
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来源之一,它规定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义务和权利。
国际条约的内容通常围绕着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展开。
例如,《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国家主权与平等、禁止武力威胁和武力使用等原则。
还有一些专门的国际条约也涉及到了这些原则,如《日内瓦公约》规定了战争法和人道法的相关原则。
国际法第八章条约法国际法第八章条约法第一节概述1、国际法上的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缔结的关于其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或它们的行为规则的书面协议。
简而言之,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国际法为准而缔结的确立其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2、国际条约的特征: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签订的协议。
2)条约为缔结主体创设国际权利和义务。
3)条约必须以国际法为准。
(有译“受国际法支配”)4)条约以书面形式为主。
3、条约因其内容不同而名称多样,但名称的不同并不影响它们的法律性质。
国际实践中条约的名称包括条约、公约、协定、换文、宪章、盟约、规约、议定书、宣言和联合声明等等。
第二节条约的缔结1、条约能力是指国际法上可以合法缔结条约的能力资格。
有缔结能力的行为者即条约主体。
2、缔约权,即缔约条约的权利。
国家缔约权的行使有每个国家自由地在在本国宪法中作出安排,具体的规定国家的哪个机关有权代表国家对外缔结条约。
3、条约缔结的一般程序:在国际法上,对于条约的缔结程序没有统一的的规则。
但在外交实践中,国家之间的缔约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谈判和约文的起草及议定;2)签署;3)批准;4)交换或交存批准书;5)登记和公布。
4、条约各方在条约生效后应将条约送请联合国秘书处登记并由他公布,但未登记并不影响条约的法律效力,只是不能在联合国机构上引用。
凡在联合国秘书处den及的条约均公布在《联合国条约集》中。
5、条约的加入是指没有在条约上签字国家表示同意接受条约约束的一种正式的法律行为。
国家既可加入已经生效的条约,也可加入尚未生效的条约。
6、条约保留的概念与范围:条约保留是指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面声明,不管其采用怎样的措辞或名称,其目的是排除或更改跳跃的某些规定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
条约的保留有三个特征:1)保留应在一国表示接受条约约束时作出。
2)保留可以采用任何措辞或名称,如“保留”、“声明”、“谅解”、“解释性声明”和“解释性说明”等,但其性质属于单方面的声明,即声明国是为了维护其在有关条约中的特殊利益而单方面提出的,3)保留的目的在于排除或更改条约中某些条款对提出保留国的当事国的拘束力。
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
国际条约是两个或更多国家之间达成的正式协议,用于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和关系。
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和原则:条约通常会明确规定其目的和所追求的原则。
这些目的和原则可以涉及各种领域,如和平、安全、人权、贸易等。
2. 权利和义务:条约会明确规定参与国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权利和义务可以包括相互尊重主权、遵守国际法、保护人权、开展合作等。
3. 签署和批准程序:条约通常会规定签署和批准的程序。
参与国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签署并批准条约,以使其生效。
4. 实施机制:条约可能会设立实施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促进条约的实施。
这些机构可以收集信息、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争端等。
5. 争端解决:条约可能会包含争端解决机制,使参与国能够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
这些机制可以包括谈判、调解、仲裁或国际法庭的裁决。
6. 修改和退出:条约通常会规定修改和退出的条件。
参与国可以根
据规定的程序修改条约内容或宣布退出条约。
7. 生效和效力:条约在达到规定的批准和生效条件后才能生效。
一旦生效,条约的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参与国需要遵守并履行条约规定的义务。
总而言之,国际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和原则、权利和义务、签署和批准程序、实施机制、争端解决、修改和退出,以及生效和效力等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并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