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披挂、直筒紧身式②古希腊服饰,优美、典雅③古罗马服饰,豪华富丽、庄严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僵硬⑤哥特式服饰,新奇、怪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飞越。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
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1.1色彩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
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
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
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1.2 外形从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中国传统服装形式以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为主。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为中国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西服饰文化方面,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着手。
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代、汉代。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之久,其特点是宽袖、大襟、长衫、长裙等。
而西方的服饰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西装、裙装、裤装等。
其次,中西服饰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服装在两种文化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服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身体、展示个性和表达社会地位。
古代的朝服和官服就是为了显示权贵的身份和地位而设计的。
然而,在西方社会,服装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时尚的追求。
服装不仅仅是保护身体的工具,更是用来展现个人品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最后,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还反映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
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服饰设计和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服饰设计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称美,追求端庄、典雅和内敛的风格。
色彩上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而西方的服饰设计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表达。
色彩上更为多样,可以使用各种鲜艳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以突出个人的时尚品味。
总结起来,中西服饰文化在服装的历史渊源、功能和象征意义、设计和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服饰的不同认知和追求,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服饰差异很重要,这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从中西方传统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中西方传统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服饰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定义模糊,概念广泛,若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
多年来,各种书籍上有关“文化” 的定义不下二百种。
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由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
而服饰的定义是人类用来装饰人体的,包括衣服、鞋帽、围巾等物品的总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人类社会经历几十万年的缓慢发展,服饰早已不仅仅是用于原始的遮羞暖体,更具有了美化功能和其他特殊意义,融入了人们的独特的审美爱好、生活情趣和风俗习惯,甚至连各种文化观念、信仰追求都沉淀于其中。
总而言之,服饰既是一种物质成果,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沉淀物。
服饰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聯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就是一种文化。
中西方服饰特点鲜明,差异较大,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
2.中西方传统服饰的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擅长形与色的委婉表达,用色低调谨慎,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款式大方得体,设计保守含蓄,讲究仪表的修饰。
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和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人在穿衣上十分谨慎,注重道德伦理,阶级意识明显,穿衣打扮都要符合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唯恐遭人非议。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变革较少,款式设计保守单一,人们在服饰的选择上也追随大流,鲜少能从服饰上判断出个人性格特点。
而西方人在着装上崇尚展现人体美,所选的服饰要能扬长避短,充分展现人体的曲线美和体态美。
不论男女,服饰皆紧紧包裹人的身体,款式开放、裸露,尽显人体曲线之美。
此外,西方人的传统服装颜色艳丽大胆,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对比,注重突出个性,展示自我,服饰仅仅是人们用来表现个性的副件。
3.从中西方传统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3.1西方服饰与西方文化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主张个性解放,歌颂人体的自然美,对西方传统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论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王锦灿118354005酒店管理专业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比较与研究, 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以及东西方人审美的特点,征对两者的不同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研究的目的。
提起文化差异,我们可能想到的太多太多,风俗习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行为习惯等等。
就服装文化而言,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服装的款式、色彩、摸上去的质感。
其次, 服饰文化是自然物质按人的意识和行为组合而形成的, 服饰文化的生产方式, 如采集、种植、饲养、合成、织造等, 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人为组合运用。
再次, 服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宗教、艺术、科学等意识文化形态。
尤其是审美因素, 它在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服饰文化观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中西方服饰观念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一、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各种表现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服装样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在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从婴儿出生的“挂红字”,吃红鸡蛋、红花生,到结婚、生日、节日,事事都需挂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素热烈,象征着庄严、吉祥、鲜艳,因此十分崇尚红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每个民族(de)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de)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de)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de),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de)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de)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de)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de)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de)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de)服饰文化.一、中西方(de)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de)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de).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de)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de)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de)儒家文化为核心(de)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de)倾向正是开端于此.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de)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de)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de)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de),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de)迁徙、文化(de)移动而形成(de).在这样(de)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de)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de)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de)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de)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de)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de)重视.二、中西方服饰文化(de)比较1、服饰审美意识(de)差异.中国古代哲学(de)核心是物我同构(de)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de)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de)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de)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de)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de)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de)脱俗(de)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de)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de)潜在(de)民族精神和文化(de)内在灵魂.西方哲学(de)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de),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de)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de)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de)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de)美和自然规律(de)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de)追求.2、服饰结构形态(de)差异.中国传统服饰(de)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de)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de)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de)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de)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de)虚与实、明与暗(de)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de)衣褶和曲直缠绕(de)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de)活泼生动(de)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de)是打太极拳时穿(de)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de),生命之体在宽衣(de)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de)是流畅自然(de)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de)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自成纹理、和谐统一(de)意象造型结构,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意境、气韵相吻合.西方服装(de)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de)美感,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de)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de)性差异,毫不忌讳(de)表现性感.女装以大面积(de)露颈、露肩、露背、半胸来显露人体,男装则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胸(de)雄健,以紧身(de)长统袜(或是连袜裤)来塑造和显露下肢(de)造型.这种方式促使西式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de)创造性.表现在结构上便是运用立体裁剪手法,设计大量(de)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将平面(de)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曲线(de)立体外观,在造型上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de)精确数字,近似立体(de)软雕塑作品3、服饰功能和历史(de)差异.对于服饰(de)社会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de)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饰(de)社会伦理功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尧、于保暖或装饰(de)功能,而更加关注(de)是其治国安天下(de)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de)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de)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de)行为进行治国安邦.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服饰对于身份(de)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用森严(de)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de)社会行为和权限,把服饰(de)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de),而更多注重(de)是服饰(de)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从服饰(de)历史看,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服饰革新,易代必易服.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但这些变化仅仅限于长短肥瘦,色彩装饰(de)变易,其上衣下裳、衣裳连属等基本形制从周代起一直得以沿用.与西洋服装样式更迭频繁,并强调构成、空间形式组合(de)状况相比,中华服装样式一直处在较稳定封闭(de)状态,并且其对服装造型(de)理解,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宗法思想(de)影响下,服装更多地作为一种思想和道德(de)附庸,也就是说,它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器物缺少它独立(de)地位和品格,而只能被作为一种观念(de)产物,这种观念当然是围绕礼(de).4、服饰材料和装饰(de)差异.就服饰材料而言,中西方因其不同(de)地理环境而创造出不同(de)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服饰(de)一大贡献.与中国发达(de)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de)上古文明(de)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从服饰(de)装饰看,在颜色选择方面,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尤其是代表土地(de)黄色,被统治阶级视为权利(de)象征而成为宫廷(de)御用服饰颜色.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de)颜色.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de)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de)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de)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de)升级,明亮(de)色彩受到人们(de)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de)天蓝和圣洁(de)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de)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de)色彩.从图案选择来看,中西服饰图案选择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de)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de)传人”(de)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de)希望.西欧服装上(de)图案随着历史(de)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de)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de)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de)藤草和轻淡柔和(de)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de)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de)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de)欧普图案等.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三、结束语四、综上所述,中西方服饰因其不同(de)文化背景而体现出不同(de)风格特征,东方服饰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西方服饰历来崇尚对人体(de)欣赏,追求合体,展现人体曲线美.。
欧洲和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何不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服装文化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和中国作为文化体系极为丰富和庞大的两个区域,他们的服饰文化差异便随着历史的长河得以形成。
那么,欧洲和中国的服饰文化有何不同呢?以下我们将通过有序列表的方式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服饰风格欧洲服饰文化以优雅、大气、精致为主,会更注重细节的差异。
这便是源于欧洲高度重视风格和品位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例如,英国的经典男装普遍以剪裁和材料精良而出名,尤其是比较古老的服装品牌,更是体现出了他们的传统设计工艺。
相比而言,中国的服装文化则更为注重华丽、色彩明亮,也有更多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
以传统汉服为例,它们常常采用刺绣、织锦、织金等高技艺工艺加工而成,在颜色上也较为丰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
二、服饰文化背景欧洲的服饰文化源于其古典的历史文化,总体上来说更注重古典的艺术美感和底蕴。
不难看出,欧洲服饰在服装图案、材料、风格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其设计和加工工艺也同样精湛。
中国的服装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本土元素和地域性特点。
在中国的服装传统中,往往会加入自然元素、动物图案等,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服装文化。
三、社会交际与礼仪欧洲的服饰文化在社交场合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例如,西方人在正式场合穿的礼服无论是款式还是材质都是非常讲究的,这种穿着的风格体现出了文化的优越性和身份的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服装文化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心灵交流。
在中国,人们穿着得体、整洁,更重要的在于个人品格和修养,这反映出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的深刻影响。
四、服饰价值观欧洲的服饰文化注重精致和高度的品质,他们赋予服装以极高的价值,让它们显得名贵、高档。
基于这种价值观体系,许多欧洲国家拥有众多著名的服装品牌和设计师,他们为世界带来了许多高端时装的经典作品。
相反,中国更注重服装在扮演社会角色时的实用性,更加注重服装与生活、文化的切实联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服饰1.中国——儒、道、释承继的文化:我国以儒、道、释为基础而形成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成就了中国服装造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状态下,儒、道、释的学说信仰三位一体,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由此也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以中国美学与哲学观念为主体的服饰形态,与西方截然不同。
从而在服装的宽衣造型上表现出了一种中国式的神韵,流露出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贤德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的道德修养。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跌宕,但其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和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人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和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释的本色思想表现了自然纯洁、宁静致远的风韵气质。
2.西欧——多元交融的文化:欧洲上古时期的文明以古希腊罗马为中心逐渐在多国联盟基础上发展起来,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服饰正处于西方服饰发展的经典文明时期。
服装造型以体现人体美和真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以安逸自在为生活理想的希腊人热爱自由,为维护思想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无处不在地体现在他们身上,即使是穿衣也要获得最大的空间。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发掘人的力量,主张释放人的潜能,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人体之美。
3.东西方在造型结构上的表现差异: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造型上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造型上不表现与人体三维关系。
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着衣于身时其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便一目了然。
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我发现我们服装人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审美要求和差距在哪里,中西方审美的要素在哪里?有时候感觉很可惜。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一、中西服饰礼仪的差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
儒家重礼仪,所以中国的传统服饰始终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
但从整体上看,因疆土广大,各地的风俗不同,衣着习惯也各异,中国的古代服饰基本上是多民族服饰特征相融合的产物。
由于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稳健持重、热爱自然与和平等特有的性格,以及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
在这样一种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使得中国人着装特别讲求和谐,所谓“文质彬彬”,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服饰在西方常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使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讲究服饰的外轮廓线,使服装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在以人体为中心进行服装艺术的创造中一方面使服装顺应人体曲线的走向形成不同的外轮廓;另一方面还可以用服装塑造形体,使自然人体产生人为的变化。
可以根据需要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同部位,如胸部、肩部或臀部等。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
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
①古波斯服饰,披挂、直筒紧身式
②古希腊服饰,优美、典雅
③古罗马服饰,豪华富丽、庄严
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僵硬
⑤哥特式服饰,新奇、怪诞和大胆
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
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
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
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
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