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外国语学院英语2班岳奇2014102034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服装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
同时.影响服装发展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意识形态,还有地域上的差别。
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审美文化、式样、面料、造型以及穿着方式、结构特征、局部结构特点、装饰、图案等方面均有其差异,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
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 风格:女人穿更多款式的上衣和衣服,而男人穿更多的长袍和衣服。
② 形状,形状强调纵向的感觉,这使穿着的人体看起来苗条,尤其是四肢感觉拉长。
③结构特征,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④ 图案,喜欢用图案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西方服装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披挂、直筒紧身式②古希腊服饰,优美、典雅③古罗马服饰,豪华富丽、庄严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僵硬⑤哥特式服饰,新奇、怪诞和大胆⑥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中,人体曲线已经成为服装审美的关键。
⑦ 巴洛克服装,男装中最华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推到繁华至极的盛装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 在社会功能方面,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服装来“区分他人的威望和他人的威望”,并使用严格的服装制度来规范各类人的社会行为和权威。
西方人也很重视这种社会功能。
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封建官吏没有像中国历代那样有完整的章役制度和等级“制服”,但皇宫贵族的服装与普通平民的服装明显不同。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推动服装改进创新的一大源动力。
③ 从造型观念和造型意识的角度来看,形式构成是平面的。
就切割方法而言,它们都是直线切割。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这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飞越。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西服饰文化方面,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着手。
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代、汉代。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之久,其特点是宽袖、大襟、长衫、长裙等。
而西方的服饰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西装、裙装、裤装等。
其次,中西服饰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服装在两种文化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服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身体、展示个性和表达社会地位。
古代的朝服和官服就是为了显示权贵的身份和地位而设计的。
然而,在西方社会,服装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时尚的追求。
服装不仅仅是保护身体的工具,更是用来展现个人品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最后,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还反映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
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服饰设计和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服饰设计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称美,追求端庄、典雅和内敛的风格。
色彩上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而西方的服饰设计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表达。
色彩上更为多样,可以使用各种鲜艳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以突出个人的时尚品味。
总结起来,中西服饰文化在服装的历史渊源、功能和象征意义、设计和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服饰的不同认知和追求,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服饰差异很重要,这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
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包括饮食、礼仪、教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服饰文化的差异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另外,我国还有服饰上的“五行色”。
“金木水火土”分别是指“白绿灰红黄”,“君子佩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佩玉为道德与修养的标志,“羊脂玉”更是玉中极品。
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
白色有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郁郁葱葱的树木是自然的风采,是生命与环境的象征。
绿色寄寓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的灰色,灰色具有朴素魅力。
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
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
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最亮丽的色彩。
黄色代表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
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给人明亮与欢快的感觉。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与紫色,白色是纯洁、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
中世纪时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潢得灿烂辉煌,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了宗教气氛的色彩。
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
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就服饰的图案而言,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比较出名的一些有如下一些:鱼龙变化,即天上一云龙,水中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麒麟图,为一兽,头长一角,狮面,牛身,尾带鳞片,脚下生火,其状如鹿。
还有包括十二章文饰、天女散花、松鹤延年和五福捧寿等。
这些图案寓意深刻,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漩涡形的藤草和清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
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等等。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历史表明,中国传统纹样从产生时就和图腾观念相联系。
由于图腾的内容迫使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是以一种仿生形纹样开始,是某种自然界或生物界的象征物,而与类情感之类无缘。
这一点和西方现代构成无形象性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情感即体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是着眼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类情感,也就是以主体的生理情感作为基础要素,来表现膨胀、收缩、集合、放射等形式效果。
就服饰文化的外形而言,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
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
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
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
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服饰比较保守而西方服饰较为开放大胆一点。
西方服饰已经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服装设计师以时装的形式为人们展示别具一格的服饰。
服装已经不只是在于保暖了,而是上升到艺术品了。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所以一般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材质都是上好的丝绸,轻盈而又高贵,而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西方的衣服一般都是棉质的,让人感觉比较厚重。
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中西方服饰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婚礼,中国一般都是凤冠霞帔,以红色为主色调,而西方新娘则穿着圣洁的婚纱。
中国传统的服饰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这种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以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
并且在工艺手法上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
当然,注重气派稳重的中国人在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上,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能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当然,服饰文化也是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
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的气氛,另外,“文质彬彬”和“被褐怀玉”也是儒家和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相比中国传统服饰而言,西方更加崇尚人体美。
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西方艺术包括服饰在内,常把讴歌和显示人体自然美当做无上的典型。
因此服饰在西方人身上成了“副件”:女性通过裸露或者挂丝尽显其体形之美,男性则是赤裸地表现肌肤的健康和力量的强大。
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感部位做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
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片面性的掘进、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现自我的理想境界和各种观念,借以表明自我。
另外,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同寻常的感官刺激。
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
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比皆是。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的不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所以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中国人是用观念在穿衣服。
另外,中国人讲究穿着搭配上的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的外露,正式因为这种保守的穿着观念之下,服饰有时显得严重的随大流现象,缺乏对个性美追求。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值的认识,不是直接显示人体之美,而是在于以服装本身之美来代替和掩饰人体之美,而且通过服装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必须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使人显长掩短,装点的更美,完美地反映人体优美体态。
西方人对服装的价值观是“个体为本”,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的动机是着重自我表现,因此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个性的表露。
而且,西方人认为服装是以人体为依附而显示其造型,所以服装造型富于变化,经常更新。
当然,中西方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中。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2001年初,香港电影《花样年华》在海内外上映,剧中的女主人公在幽暗的灯光下,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看到了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剧中人穿着旗袍,美丽优雅而又略带忧伤,许多人第一次发现中国传统服装穿起来竟有如此的神韵。
借着电影的魔力,旗袍热再度升温。
也许人们不会想到,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上,掀起了新一轮华服热。
2001年秋天的上海,当与会各国首脑身穿蓝缎、红缎、绿缎面料的中式罩衫亮相时,全世界都轰动了。
我觉得对中西方服装文化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方服装各自的特点、长处与短处,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中西方服饰的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因此时尚加民族是一条不错的服装设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