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指南针刑法观点展示

2017年指南针刑法观点展示

2017年指南针刑法观点展示
2017年指南针刑法观点展示

刑法观点展示

1.甲欲伤害乙,用刀砍乙,乙反击致甲重伤倒地。乙不予救助,甲死亡。乙有无救助甲的义务?

观点一:有。理由:甲死亡,意味着乙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乙有防止过当结果(甲死亡)发生的义务。甲的死亡是由乙的作为(先前防卫行为)和不作为(后面不救人)共同导致的,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观点二:没有。理由:己致甲重伤的防卫行为具有正当性,正当行为不应被附加作为义务。如果甲后来死亡,认为乙构成防卫过当,这个过当结果只是由作为方式(防卫行为)导致的。乙欲杀死丙,正要开枪时,被窗外的甲开枪打死。甲没有认识到乙正要杀人,甲只有杀害乙的故意。经事后查明,如果当时甲不将乙打死,乙就会将丙打死。

2.成立正当防卫,是否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

(1)传统观点: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甲没有防卫认识,只有杀人

故意,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2)张明楷观点:成立正当防卫不要求防卫认识,甲成立正当防卫,无罪。理

由:行为是不是危害行为,应该从事后的结果来判断。结果好,那么制造好结果的行为便是好行为,甲制造了好结果(救了丙),其行为便是好行为。

(3)周光权教授观点: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甲没有防卫认识,所

以不构成正当防卫。甲的行为具有侵害合法法益的危险性和可能性。甲的行为属于危害行为,所以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是,坏行为偶尔会制造好结果,在结果

上,甲救了丙,是个好结果。所以甲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既遂结果是个坏结果。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3.甲故意伤害乙,乙反击甲,情急之下捡起一块砖扔向甲,击中了甲,同时也击中了旁边的丙。

乙对甲无疑构成正当防卫,但对丙构成什么,对此没有定论,有观点展示:

观点一:乙对丙也构成正当防卫。理由:对一个行为只能认定同一个性质。

观点二:乙对丙构成假想防卫。问题是,假想防卫要求防卫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想存在不法侵害。这就要求乙在主观上以为丙对其有不法侵害。然而事实上很难说乙有这样的主观心理。

观点三: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问题是,紧急避险要求只有损害较小法益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然而,伤害丙并不能起到保护乙的效果。

4.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观点一: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只能持过失。

观点二: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只能持过失或间接结果。

观点三: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一般是过失,但不排除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5.打击错误

甲欲开枪打死乙,没有瞄准,子弹击中了临时出现在乙身旁的丙。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人”,客观上也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在法定符合说看来,甲只要具有杀人的故意,那么对乙和丙就都具有杀人的故意。具体而言,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一箭双雕:甲欲开枪打死乙,一枪打死了乙,也打死了乙身旁的丙。如何处理?

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说认为,甲对乙和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甲欲开枪打死乙,一枪致乙重伤,却打死了丙。如何处理?

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法定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6.事前故意(结果的推迟发生)

甲想杀死乙,致乙休克(第一个行为),甲以为乙己经死亡,为了毁尸灭迹,将乙扔进河里(第二个行为),实际上乙是溺水身亡。观点展示:

(1)定故意杀人罪既遂。根据判断因果关系的介入因素三标准:第一,先前行

为即重伤致休克行为对死亡作用大。第二,介入因素是毁尸灭迹的行为,犯罪后

实施毁灭罪证的行为,不算异常。第三,毁灭罪证的行为对死亡作用大。综合判

断,杀人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相当的因果关系,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2)定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并罚。本案行为人抛的不是尸体,而是活人,误将活人当作尸体而抛弃,是个小概率的异常事件。综合三项标准,杀人行为与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死亡结果应该归属于抛弃行为。因此,甲的第一个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第二个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应该数罪并罚。

7. 他人是成年人,精神正常,做出自杀举动是真实意思表示,没有受到欺骗或者胁迫。在此前提下,教唆、帮助他人自杀,他人自杀身亡,教唆者、帮助者是否有罪?

观点一:自杀行为不具有违法性,无罪,自杀者无罪,根据共犯从属性原则,教唆者,帮助者也应无罪。

观点二:自杀行为具有违法性,只是无法谴责自杀者,无法使其承担责任。也即实行者在客观阶层具有违法性,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共犯从属性,教唆者、帮助者也有罪。

观点三:自杀行为是合法、违法之外的第三种情形,是一种法外空间的情形,不能被评价为违法。根据共犯从属性,教唆者、帮助者应无罪。

8.甲故意给孕妇乙投放药物,该药物会造成胎儿畸形,胎儿出生后畸形。

观点一: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害人是孕妇;

观点二: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被害人是出生的婴儿。被害人或者行为对象不需要存在于实行行为时,只需要存在于实行行为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时,也就是结果发生时。

9.杀害被绑架人,但没能杀死。两种观点:

观点一:适用239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绑架罪,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同时适用总则关于未遂犯的从宽处罚规定;

观点二:认定为普通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并罚。

10.死者占有的问题

司法解释:先以杀人故意杀死被害人,临时起意当场拿走财物,构成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数罪并罚。如果离开现场,日后返回现场拿走财物的,构成故意杀人罪与侵占罪,数罪并罚。

学界观点:

第一否定说:认为既然财物的占有者己经死亡,他就不存在对财物的占有意思,就失去了对财物的占有,那么其他人拿走其财物的行为只构成侵占罪。

第二肯定说,认为应当肯定死者对财物的占有状态,这是一种拟制。其他人拿走死者的财物都构成盗窃罪。

第三折中说,认为死者的占有应有限度、分情形的认可。根据行为人杀害行为与取财行为的时空间隔、杀害行为的场所等因素,有限地承认死者对财物的占有是其生前占有的一种延续。

11. 事后转化抢劫的既遂标准

观点一:先前的盗窃、诈骗、抢夺既遂时,事后抢劫就既遂。

观点二:使用暴力转化成抢劫时,最终取得财物,才算事后抢劫既遂。

12.诈骗和盗窃的观点展示

你比如说,我到超市里面偷了一个微波炉,偷回家以后,我的目的其实是不想偷微波炉,我家微波炉很多,我现在那就是想干嘛,把那个微波炉偷出来以后,我第二天我那又拿到超市去,我说这个微波炉好像有问题,我不想用,甚至能按照现在来说。七天内无理由可以退货,我就说微波炉没问题,但是我呢,我不想要了,你给我退吧,我要退货,那超市呢那行,没办法就给我退货,也给我退款了,那我不就是拿到了一笔现金。数额咱们先不说,那我这就属于什么,先偷后骗是吧?这就是一种行为模型,这个行为模型大家今年一定要记住,我那个刑法案例攻略上给大家列了好多嘛,这只是其中一个,模型是这个模型,应用的话就很多,那这里面怎么处理,那很显然,定罪上没什么疑问,你第一个行为构成盗窃没有问题,第二个行为构成诈骗也没问题。这个有观点展示,第一种观点,就认为什么呢?你既然是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那就要怎么办,要数罪并罚,是这种观点。但那第二个观点就认为虽然是两个行为触犯两个罪,但是没必要数罪并罚,是因为虽然是两个行为,但是法益侵害结果却是一个,换句话说被害人遭受的财产损失的只有一个,就什么呢,就是那个微波炉,就是超市的拆产损失就是那个微波炉。所以怎么办呢?重罪吸收轻罪,不需要数罪并罚,但是重罪吸收轻罪,有时候把它表达为择一重,就是哪个重我就定哪个,但这个择一重和那个想象竞合择一种不是一样,想象竞合择一重是一个行为触犯两个法益,这是两个,所以这是吸收犯的择一重,重罪吸收轻罪,哪个重定哪个。比如盗窃重,那就定盗窃,这是第二种观点,这里面就有观点展示,就要注意。

13.诈骗罪和侵占罪的观点展示

先侵占后骗。盗窃罪的观点展示,是先偷后骗,那侵占和诈骗的观点是也集中在什么呢,就先侵占或骗,刚才我们不是也整理了么,就是我帮你保管财物,等你问我要的时候,我说丢了,骗你说丢了,会被人偷了,被人抢了,那这里面就有观点说,虽然这种观点就认为定性上也没问题,第一种观点就认为构成侵占罪,然后诈骗罪就不用处罚了,因为是一个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定侵占。

第二种观点说那不对,前面的侵占罪构成了,后面的诈骗罪也构成了,不过这时候怎么办呢?也是两个行为,但是那反正现在结果只有一个,那这时候呢,就是重罪吸收轻罪,也可以叫择一重,那就是诈骗重,所以就定诈骗。就这么一个观点展示。

14.诈骗、盗窃、侵占各个罪之间的观点展示

就盗窃诈骗侵占,他们自身内部也有观点展示,把盗窃罪里面的观点展示,主要集中在什呢?就是偷一个死人的东西怎么处理。这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咱们案例分析题卷四就考过,那这里面就是说,张三想杀死仇人李四,杀死了以后才看到尸体上有个钱包,把这钱包拿走了。问怎么处理。那这里面,第一种观点就认为构成盗窃。第二种观点认为构成侵占,这就是两种观点。这就是一种观点认为盗窃一种观点认为侵占。认为构成盗窃就是认为虽然这个人死了,但这个人刚死,他还在占有这个的产物。所以呢,那你就是偷一个死人的东西,构成盗窃。但是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已经死了就不能存在占有了,没有占有意思了,那怎么办呢?那就死人的遗忘物或者遗失物。他就这种看法,这时候那就是一个侵占罪,这是第二种观点,这是盗窃罪内部的一个观点展示。

那接下来我们说诈骗罪内部的观点展示,它主要是集中在诈骗罪五部曲,最后一步不是要求一个财产损失吗?现在财产损失这块有个问题。就什么问题呢,就是我我买东西买到赃物被骗,就是你张三偷了一辆车,然后能伪造好多证据材料,显示这个车是他自己的,张三把这个车呢拿到二手市场上去卖,卖给你时,你以为真的是二手车,然后就买了,现在就问张三够不够成诈骗罪。这里面的第一种观点就认为,张三不构成诈骗罪,因为什么呢?因为李四没有财产损失,理由是什么呢?就是李四他不知情,他是善意取得,民法上关于这个赃物善意取得保护不保护呢?物权法上对这一块还没怎么规定,但是我们刑法诈骗罪的司法解释说,他只说了一句话,他就说善意取得的财务不予追缴,就说李四买了一个赃物,他善意取得了那个赃物,警察不能对李四这个善意取得的赃物进行追缴,那按这个出发的话,那就说明你是可以继续用这个赃物,不会受到追缴,那所以呢,李四也不亏,没有财产损失。那就没有被害人,没有被害人那张三怎么能构成诈骗罪?因为要构成诈骗罪就肯定要有个被害人呀,这是第一种观点。但现在呢,第二种观点展示认为,张三构成诈骗罪,李四是被害人,李四有财产损失。这种观点以前和第一种观点是平分秋色,但这两年这种观点占上风,甚至成为多数观点,以前平分秋色,因为就在那扯什么呢,扯民法上善意取得那个问题扯不清,所以大家就平分秋色,但现在为什么又说占了上风呢?多数观点认为有财产损失呢,因为刑法学者也想通了,讨论刑法问题不用扯太多的民法问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就是我们刑法在认定财产损失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用民法的理论去认定。我们刑法的财产损失是什么,叫什么呢,就个别财产损失说,不是看总账,不是看那个整体的,账我们只看特别的帐,当时我觉得个例子吗,就是说我能拿钱,我去书店,我要买司法考试教材,200 块钱,店老板给我牛皮纸包的很好,我200块给你,你给我。回家打开看是考医师资格考试的书,但也是正版,也值两百块钱。那一种观点就说,那你也不亏呀,你没有什么损失,你不是被害人。但第二种观点说那不行,人家还是有损失,人家花 200 块钱,想干嘛呢?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是司法考试的三大本教材,结果你给家医师考试这个考试的书对人有用吗?没任何用,人家就是财产损失,也就是说我花两百块钱想买我的东西,结果没有买到,这叫什么交易目的是吧?只要我的交易目的失败,或者我是钱花出去的目的用途失败落空了,我那按照这个来衡量的话,我李四到二手车市场上去买车。我是想买二手车啊,那二手车虽然是旧的,但他至少权力没有瑕疵呀,他是一个合法的车,结果买回来一个权利瑕疵的赃

物,我花这个钱,这个交易目的失败了。所以我这钱就花得冤枉,那我就有财产损失,基于这点呢,那我李四就是被害人,张三就构成诈骗罪。这就是诈骗罪内部的观点展示。

侵占罪里面的观点展示,有两个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呢,司法考试考过其中一个,然后另外一个没考啊,但是那它的模型是一模一样的,这模型都是什么呢?就是帮人家保管那个那种学术名字叫不法原因给付物,那个很麻烦,其实就是不法给付的一个东西,让你那占有,结果你不还了,怎么办?那这里面呢。司法考试考过什么呢,就考过张三给李四一笔钱,让李四给一个当官的行贿,李四拿到这笔钱的结果没给当官的行贿,然后张三说那你不帮忙,你把钱退给我,李四也不退。那现在就问李四够不够成侵占罪,这个考过观点展示,一种观点认为构成,一种认为不构成。这个那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考过。我们现在重点讨论是没考过这个情况叫什么呢?就张三偷了一辆摩托车,让李四保管,而且跟你李四说明了,这是我偷来的摩托车放你家里,保管几天避避风头,过两天我来取,李四说好。过两天等着张三来取的时候李四不给人家,就不退还了,现在就李四够不够成侵占罪,李四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也就赃物犯罪肯定是构成这没点问题是吧,现在就是说他够不够成侵占罪,那这里面就有观点展示,第一种观点就认为李四构成侵占罪,因为你就是把张三所有,你自己占有的财物拒不退还,赃物也是代为保管,之后拒不退还那就是要构成侵占罪,这是第一种观点。那第二种观点认为不构成侵占罪,其实有一个预设前提就是,你应当还你有返还义务,换句话说就是那个财务的那个是原主人呢,就张三他有返还请求权,所以呢,你占有财产的人有返还义务,但是你现在拒不返还啊?你就是侵占罪。但现在呢,张三的是偷来的东西,你张三对一个赃物没有有返还请求权,那李四人家有返还的义务吗?也没有,李四有给国家上缴的义务。那我李四没有给你张三返还的义务,拒不返还。我对你能构成侵占罪吗?我不构成,但是我该给国家上缴我不上缴,那么我对这个赃物构成窝赃,所以我就只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是第二种观点。现在第二种观点就,认为这个例子不构成侵占罪,这种观点的略占上风,但是那是因为没有形成定论,所以也是一个观点展示。这就是我们通过这个去年的这道案例分析题卷四的题他考了 3 问,每问都是观点展示,所以这个观点展示很重要,而卷四考观点展示考的比较多,所以我们就集中的给大家一起来整理分享了一下。

15.侵占罪:甲将盗窃来的车交乙保管,乙保管后不还甲。

观点一:乙构成侵占罪。

观点二:乙只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非法委托保管关系不受保护,导返还请求权。

16.诈骗。甲将赃物谎称是自己合法财物,卖给乙。

观点一:甲构成诈骗罪,因为乙有财产损失,因为乙买到有权利瑕疵的财物,易目的失败。

观点二:甲不构成诈骗罪,因为乙没有财产损失,乙是善意第三人,司法解释定,不追缴善意第三人所购财物。

17.共犯与正犯关系。甲教唆或帮助乙犯罪,乙实际上未实施犯罪。

观点一:共犯独立性说:甲构成教唆犯或帮助犯未遂。

观点二:共犯从属性说:实行者无罪,教唆者、帮助者也无罪,理由,实行行

对法益的侵害具有直接性,教唆、帮助行为对法益的侵害具有间接性。

18.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甲杀乙,致乙休克,以为乙死,抛“尸”河里,乙溺亡。

观点一:甲构成杀人未遂和过失致死罪,并罚。理由,杀人行为的危险流被溺水阻断,死亡结果不是杀人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而是弱水而亡。

观点二:甲构成杀人既遂,杀人行为与死亡有因果关系。

19.打击错误。甲向乙开枪,却击中附近路过的丙。

观点一: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是杀人未遂,对丙是过失致死,最终定杀人未遂。

观点二: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是杀人未遂,对丙是杀人既遂,定杀人既遂。法定符合说曾是司考官方通说,但也要注意它的缺陷:将对丙的过失拟制为对丙有杀人故意

20.甲欲杀害乙,用刀砍伤乙的手臂,手臂流血,鉴定为轻伤,此时甲被抓捕。

乙因患罕见的血友病,流血不止,抢救无效死亡。经查实,甲对乙患此病毫不知情,也没有知道的可能性。

意见一,客观上行为与死亡无因果关系,因为轻伤本身不会导致死亡,故杀人未遂。

意见二,客观上有因果关系,因为没有轻伤,人不会死,故杀人既遂。

意见三,客观上有因果关系,但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会死人,故杀人未遂,若有认识到的可能性,又触犯过失致死,想象竞合择一重。

2017年清华大学刑法学考研真题

2015年清华大学刑法学考研真题 2015年清华大学刑法学考研真题 1.结合实例,谈谈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意义与标准。(20分) 2.某甲在16周岁前三天对乙实行敲诈勒索3万元,乙当时没有钱,筹备了三天以后放在指定位置,甲16周岁后的生日第二天去把钱取走,对甲怎么处理?(20分) 3.刘晓东意图qiang jian,深夜潜伏在路边,见一女子路过,当女子走近突然上前抱住该女子欲实施qiang jian,结果该女子喊了一句:“刘晓东,你这个臭流氓!”刘吓得仓皇而逃,请问刘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20分) 4.为什么行为无价值采取(部分)犯罪共同说而结果无价值论采取行为共同说?(20分) 5.《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规定:“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请问会产生什么缺陷?(20分) 6.某甲借款10万元,租一套办公室,准备格式合同,向乙公司商谈要购买价值100万的金银首饰。乙公司业务员携百万收拾到甲处签合同,甲拿出十万元作为定金。甲在乙点钱过程中趁机夺走金银首饰,跑出门外,将乙锁入门内,携价值100万元首饰逃走,致乙被困3小时。请问对甲应当如何处理?(20分) 7.甲为公司总经理,乙为某市经贸书记。甲为了公司的利益乙,以自己的名义,将公司的2万元存入银行卡。甲将卡与密码交给乙,乙之后一直给予甲所在公司好处。甲在半年后又将30万元以相同方法存入另一张卡后给乙。乙一直将两张卡放在家中没有使用。后来乙被纪委调查,乙怕事迹败露,将卡交给知情的丙保存。甲听说乙被调查,便去银行挂失,将两张卡内的32万元存入自己别的账户。请分析本案。(30分) 新祥旭https://www.doczj.com/doc/27262365.html,

张明楷老师100个刑法观点

张明楷老师100个刑法观点 1.放火罪中既遂标准是独立燃烧说,即,当放火行为导致对象物在离开媒介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燃烧时,就是烧毁,即既遂。 2.爆炸罪中行为人采取爆炸方法引起火灾,因为火灾而危害公共安全的,应认定为放火罪,而不是爆炸罪;采用爆炸方法决堤制造水患,危害公共安全的,是决水罪,而不是爆炸罪。 3.破坏交通工具罪中处于贪利动机窃取交通工具的关键部件,足以发生使其倾覆或毁坏危险的,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 4.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应限于过失致人死亡,除了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情形外,还应包括连续造成两次交通事故的情形,即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因为过失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 5.各种金融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关系问题。有一点需要提请考生特别注意,由于司法解释对各种金融诈骗罪起刑点的数额较诈骗罪的数额高,如贷款诈骗罪起刑点数额是1万元以上(即数额较大的起点),而诈骗罪起刑点数额是2000元以上(即数额较大的起点),因此,当行为人进行贷款诈骗,在2000元以上而不满1万元的,应当成立诈骗罪,而不是无罪。其中的道理,我刚在前面已经讲过,特殊诈骗罪的成立以构成普通诈骗罪为前提,当行为人的诈骗行为的数额没有达到各具体诈骗罪的要求,而达到了普通诈骗罪的要求,即2000元以上时,应认定为普通诈骗罪。 6.在被害人承诺伤害的情况下,对造成重伤的应该认定故意伤害罪,因为造成重伤的行为通常是对生命造成了危险的行为,而经被害人承诺的故意杀人毫无例外地成立故意杀人罪;对基于被害人承诺造成轻伤的,不宜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7.在非法拘禁罪中,犯罪对象对自己的行为自由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人身自由被强制性地剥夺和限制。因此,非法拘禁罪的犯罪手段和形式并不重要,只要实质性地限制了被害人的行为自由,就成立非法拘禁罪。

2017版《刑法学》教学大纲

《刑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刑法学》课程是按照本科专业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主要讲授刑法绪论、犯罪总论、刑罚总论、罪刑各论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刑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刑法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刑法主要条文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形塑一定的认知方法,具备一定的法理分析能力和法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刑法学》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公安特色。 《刑法学》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由刘玉江执笔,经征求×××意见,×××审阅后,于××××年××月××日由×××学术委员会审定。 二、知识准备 本课程学习应当预先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方法认知、价值选择等基本技能、理念。 三、理论教学 第一章刑法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体系,理解刑法的分类、基本原则,掌握刑法的适用范围,熟练掌握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重点是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 学习难点:本章学习难点是刑法的解释方法,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节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和分类 二、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我国刑法对地域的效力 (二)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三)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二章犯罪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犯罪的概念,理解犯罪的分类、罪名与罪状,掌握犯罪的特征,熟练掌握犯罪的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亲告罪与非亲告犯分类。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犯罪的特征,犯罪的分类,罪名。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重点是犯罪的特征,犯罪的法定分类,罪名。 学习难点:本章学习难点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特征,亲告罪与非亲告犯分类的依据,司法罪名。 第一节犯罪的特征 一、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刑罚当罚性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张明楷刑法观点60条

张明楷刑法观点60条 张明楷刑法观点60条 1、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 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2、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所以,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无罪论处。 3、还有一些疑似特殊身份但并不是真正的特殊身份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第159条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等。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销售活动,因而都可以成为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在此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行为主体,并无特殊之处。但其他特殊身份并非如此。以贪污罪为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依法从事公务、管理或者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此外,强奸罪也是疑似身份犯,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犯,因为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正犯(共同正犯与间接正犯) 4、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 5、过失犯罪应当与过失违法行为一样,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既然刑法理论肯定过失违法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过失犯罪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例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乙轻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时,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再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乙重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6、在自然意义的行为已经结束,但法益存在紧迫危险的场合,也有正当防卫的余地。例如,对于已经安置了定时炸弹的人,可以通过防卫行为迫使其说出炸弹的位置或者解除炸弹装置。 7、刑法第20条第3款所规定的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与防卫过当。 8、同一被害对象才有犯意转化问题,如果针对另一不同对象,则只能是另起犯意。例如,甲以伤害故意举刀砍乙,此时恰好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将丙杀死。甲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成立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二罪。 甲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乙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还有qz,就使用暴力仅夺取了qz。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中止和抢劫qz罪既遂(并罚)。 9、甲、乙二人站在山顶,见山下有一老人,甲对乙说:“你说将这块石头推下去能否砸着那老头?”乙说:“能有那么巧?”于是二人合力将一块石头滚下山,结果将老人砸死。甲、乙二人是间接故意。 在对结果的态度上,直接故意投了赞成票,过失投了反对票,而间接故意投了弃权票。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行为人或者对结果的发生与否漠不关心,或者内心决定结果发生与否由决意实施的客观行为任意确定。 10、甲在外地打工期间,于黑夜里实施抢劫,抢劫过程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胞兄乙,于是就停止了抢劫行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甲受雇杀乙,举枪瞄准后及时发现对方并非乙而放下qz,甲的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2017年04月自考00245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刑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的是(D) A.平等地保护法益 B.平等地认定犯罪 C.平等地裁量刑罚 D.平等地享受特权 2.刑法理论一般将刑法的解释方法分为(B) A.历史解释与体系解释 B.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C.比较解释与历史解释 D.目的解释与历史解释 3.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的任务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惩罚犯罪 B.预防犯罪 C.保护法益 D.禁止犯罪 4.不属于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的是(C)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目的 D.犯罪对象 5.不属于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所作分类的是(C) A.主犯 B.从犯 C.教唆犯 D.胁从犯 6.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不包过(C) A.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B.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 C.抑止因果关系的原因 D.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 7.下列关于犯罪的分类中,诚于法定分类的是(D) A.重罪与轻罪 B.自然犯与法定犯 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D.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8-依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减刑后实际执行的期限不能少于(B) A. 10 年 B. 5 年 C. 4年 D. 3年 9.下列不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的是(D) A.中止犯 B.未遂犯 C.防卫过当 D.犯罪手段 10.拘役的执行机构是(A)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司法厅(局) 11.根据法律规定,对丁伪造高等院校印苹制作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A) A.应以伪造亊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 B.应以伪造网家机关印章罪定罪处罚 C.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D.不构成犯罪 12.逃税罪的犯罪主体是(B) A.扣缴义务人 B.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C.中国的纳税人 D.纳税人 13.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犯罪主体是(D)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工作人员 C.依法掌握国家秘密的工作人员 D.一般主体 14.组织卖淫罪犯罪对象的“他人”(B) A.只限于女性 B.包括女性和男性 C.只限于有过卖淫行为的女性 D.只限子有过卖淫行为的女性和男性 15.招摇揸骗罪的行为人所胃充的是(D) A.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B.司法工作人员的身份 C.军警人员的身份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 16.依照《刑法》规定,将电信充值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火数额较大的行为(C) A.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B.应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定罪处罚 C.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D.应以故意毁损财物罪定罪处罚 17.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的犯罪主体是(B) A.国家工作人员 B.邮政工作人员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D.一般主体 18.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主观方面(D) A.是故意犯罪 B. 是故意犯罪,并且具有牟利的目的 C.是故怠犯罪,并且具有营利的目的 D.是故意犯罪,并且具有出卖的目的 19.假旨注册商标罪中的商标是指(D) A.他人的商标 B.他人正在使用的商标 C.他人的商标和商品名称 D.他人的注册商标 20.铁路运营安全审故罪的犯罪主体(D) A.是一般主体 B.只能是火牟司机 C.只能是列车员 D.只能是铁路职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ABE)

张明楷刑法观点59条

张明楷刑法观点59条 1、虽然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但它仍然是人们在解释犯罪构成要件和判断违法性、有责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当存在有利于行为人的习惯法, 行为人以习惯法为根据实施行为时,可能以行为人缺乏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为由,排除犯罪的成立。 2、向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的行为,没有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所以,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无罪论处。 3、还有一些疑似特殊身份但并不是真正的特殊身份的情形。例如,刑法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第159条的公司发起人、股东等。因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事生产、销售活动,因而都可以成为第140条的生产者、销售者。在此意义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行为主体,并无特殊之处。但其他特殊身份并非如此。以贪污罪为例,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依法从事公务、管理或者经营国有资产,因而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此外,强奸罪也是疑似身份犯,而不是真正的身份犯,因为妇女也可以成为强奸罪的正犯(共同正犯与间接正犯) 4、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的。因此,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者认可而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内部成员实施与其职务活动无关的犯罪行为的,都不属于单位犯罪。 5、过失犯罪应当与过失违法行为一样,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既然刑法理论肯定过失违法行为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根据,那么,就没有理由否认过失犯罪可以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例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了乙轻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时,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再如,甲的过失行为造成乙重伤,同时产生了生命危险,甲故意不救助因而导致乙死亡的,也应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6、在自然意义的行为已经结束,但法益存在紧迫危险的场合,也有正当防卫的余地。例如,对于已经安置了定时炸弹的人,可以通过防卫行为迫使其说出炸弹的位置或者解除炸弹装置。 7、刑法第20条第3款所规定的特殊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与防卫过当。 8、同一被害对象才有犯意转化问题,如果针对另一不同对象,则只能是另起犯意。例如,甲以伤害故意举刀砍乙,此时恰好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将丙杀死。甲的行为针对不同对象,应成立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二罪。 甲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乙使用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乙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还有qz,就使用暴力仅夺取了qz。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中止和抢劫qz罪既遂(并罚)。

2017年指南针刑法观点展示

刑法观点展示 1.甲欲伤害乙,用刀砍乙,乙反击致甲重伤倒地。乙不予救助,甲死亡。乙有无救助甲的义务? 观点一:有。理由:甲死亡,意味着乙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乙有防止过当结果(甲死亡)发生的义务。甲的死亡是由乙的作为(先前防卫行为)和不作为(后面不救人)共同导致的,是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观点二:没有。理由:己致甲重伤的防卫行为具有正当性,正当行为不应被附加作为义务。如果甲后来死亡,认为乙构成防卫过当,这个过当结果只是由作为方式(防卫行为)导致的。乙欲杀死丙,正要开枪时,被窗外的甲开枪打死。甲没有认识到乙正要杀人,甲只有杀害乙的故意。经事后查明,如果当时甲不将乙打死,乙就会将丙打死。 2.成立正当防卫,是否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 (1)传统观点: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甲没有防卫认识,只有杀人 故意,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2)张明楷观点:成立正当防卫不要求防卫认识,甲成立正当防卫,无罪。理 由:行为是不是危害行为,应该从事后的结果来判断。结果好,那么制造好结果的行为便是好行为,甲制造了好结果(救了丙),其行为便是好行为。 (3)周光权教授观点: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认识。甲没有防卫认识,所 以不构成正当防卫。甲的行为具有侵害合法法益的危险性和可能性。甲的行为属于危害行为,所以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是,坏行为偶尔会制造好结果,在结果 上,甲救了丙,是个好结果。所以甲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既遂结果是个坏结果。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3.甲故意伤害乙,乙反击甲,情急之下捡起一块砖扔向甲,击中了甲,同时也击中了旁边的丙。 乙对甲无疑构成正当防卫,但对丙构成什么,对此没有定论,有观点展示: 观点一:乙对丙也构成正当防卫。理由:对一个行为只能认定同一个性质。 观点二:乙对丙构成假想防卫。问题是,假想防卫要求防卫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想存在不法侵害。这就要求乙在主观上以为丙对其有不法侵害。然而事实上很难说乙有这样的主观心理。 观点三: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问题是,紧急避险要求只有损害较小法益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然而,伤害丙并不能起到保护乙的效果。 4.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观点一: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只能持过失。 观点二: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只能持过失或间接结果。 观点三:防卫人对过当的结果一般是过失,但不排除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5.打击错误 甲欲开枪打死乙,没有瞄准,子弹击中了临时出现在乙身旁的丙。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刑法学2017年4月真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刑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4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的是 A.平等地保护法益 B.平等地认定犯罪 C.平等地裁量刑罚 D.平等地享受特权 2.刑法理论一般将刑法的解释方法分为 A.历史解释与体系解释 B.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C.比较解释与历史解释 D.目的解释与历史解释 3.下列关于我国刑法的任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惩罚犯罪 B.预防犯罪 C.保护法益 D.禁止犯罪 4.不属于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的是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目的 D.犯罪对象 5.不属于根据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大小所作分类的是 A.主犯 B.从犯 C.教唆犯 D.胁从犯 6.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不包括 A.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 B.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 C.抑止因果关系的原因 D.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 7.下列关于犯罪的分类中,属于法定分类的是 A.重罪与轻罪 B.自然犯与法定犯 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D.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8.依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减刑后实际执行的期限不能少于 A.10年 B.5年 C.4年 D.3年 9.下列不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的是 A.中止犯 B.未遂犯 C.防卫过当 D.犯罪手段 10.拘役的执行机构是 A.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司法厅(局) 11.根据法律规定,对于伪造高等院校印章制作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 A.应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 B.应以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定罪处罚 C.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D.不构成犯罪 12.逃税罪的犯罪主体是 A.扣缴义务人 B.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C.中国的纳税人 D.纳税人 13.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犯罪主体是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总论重点总结张明楷教材版

刑法学备考,重点ing. 论述题:一、论刑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20分) 答: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量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因而,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现在一般认为,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主要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或者说是民主与自由. 罪行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分为“形式的侧面"与“实质的侧面”。 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禁止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定(期)刑,是罪行法定原则的传统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故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习惯法和判例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禁止事后法也即禁止溯及既往,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源于法律的本质、也是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 实质的侧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二是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原则。后者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明确性表示这样一种基本要求: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能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范的适用的对象。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就是指刑罚法规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限制立法权。 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当改变观念、司法体制的合理性、合理解释刑法、正确定罪量刑. 二、论犯罪的停止形态. 答:犯罪的停止形态主要是指犯罪的既遂及犯罪的特殊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特殊形态,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四个特征为: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实施犯罪预备,构成预备犯,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的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遂构成未遂犯,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在实行行为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的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是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犯罪中止构成中止犯,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是发生在犯罪过程中的特殊形态,其结果都未造成期待中的犯罪

2017刑法先修班讲义.(方鹏)

2017年司法考试刑法先修班讲义 方鹏著 2016年10月 北京

讲义目录 刑法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上编、刑法总论核心考点讲解 第一讲、犯罪构成理论 第二讲、不作为行为与不作为犯 第三讲、因果关系 第四讲、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 第五讲、故意、过失的认定 第六讲、事实认识错误 第七讲、共同犯罪 下编、刑法分则难点罪名讲解 第八讲、他人占有的财物;非法占有目的(侵犯财产犯罪)第九讲、盗窃罪 第十讲、诈骗罪 第十一讲、侵占罪 第十二讲、绑架罪(侵犯人身犯罪) 第十三讲、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贪污贿赂犯罪)第十四讲、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司考刑法的命题形式和特点

司考刑法的命题特点 (一)案情玄怪,剑走偏锋 【真题】2016/2/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甲第一次吸毒产生幻觉,误以为伍某在追杀自己,用木棒将伍某打成重伤。甲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B.乙以杀人故意刀砍陆某时突发精神病,继续猛砍致陆某死亡。不管采取何种学说,乙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丙因实施爆炸被抓,相关证据足以证明丙已满15周岁,但无法查明具体出生日期。不能追究丙的刑事责任 D.丁在14周岁生日当晚故意砍杀张某,后心生悔意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张某仍于次日死亡。应追究丁的刑事责任 【方鹏押题情况】 【《金点背诵》金题10-A】以下关于责任能力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A.甲在以前已因吸毒产生过幻觉有狂暴症状的情况下,明知自己吸食后会出现幻觉仍故意吸食,进而出现精神障碍将阮某当作“魔鬼”杀死,则甲不应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冲刺题10-A】以下关于责任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间歇性精神病人甲以杀人故意,起先以铁锤打击被害人A某但没有致其死亡,随后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继续实施打击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冲刺题9-A】A.15周岁的甲,在网上偶遇陌生幼女A某,经A某同意自愿与之发生性关系,甲构成强奸罪 【冲刺题9-D】D.丁在16周岁生日当天对被害人D某实施敲诈勒索、进行恐吓,让D某三天后交财,并于生日之后第三天取得财物,即使不能以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也可追究其侵占罪的责任 【《金点背诵》思考题9-部分】甲(14周岁生日当天)与乙(16周岁生日当天)与同村村民素有仇隙,听有人说“未成年人犯罪不会追究”,因二人同天生日,遂在二人生日当天,合谋无恶不作。之后二人又盗窃了一辆汽车,见与二人素有仇隙的A某在前边行走边打手机,就商量将其撞死后取走手机,甲遂开车将A某撞倒(致其当场受重伤),乙下车拿走手机。第二天,A某也因伤重不治身亡。 (二)注重基础,强化理论 【真题】2016/2/52.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CD A.甲的行为属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 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 【方鹏押题情况】 【《金点背诵》思考题14-1】13岁的甲男正在强奸8岁的幼女乙女,乙女的父亲丙为了制止甲男而持枪朝甲男射击,不料子弹走偏打中了不远处在一旁看热闹的警察丁,致丁死亡。【问题】如何认定丙的行为性质? 【冲刺题27-A】以下情形中,行为人甲构成立功的有()A、甲教唆乙抢劫,事后甲后悔劝止乙,乙不听从,甲为制止乙犯罪而将其打成重伤;后甲被公安机关通辑,甲主动到案后并向地震灾区捐款 100万元

柏浪涛刑法攻略观点展示汇总

2020刑法柏浪涛观点展示汇总 目录 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2)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2) 3.正当防卫 (2) 4.偶然避险 (3) 5.打击错误(方法错误) (3) 6.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结合 (3) 7.打击错误与偶然防卫的结合 (4) 8.结果的推迟发生(事前故意) (4) 9.结果的提前实现(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5) 10.犯罪未遂的成立要件 (5) 11.既遂认定 (6) 12.易考情形(按照主流观点判断): (6) 13.共同犯罪中的观点展示: (7) 14.教唆、帮助他人自杀 (7) 15.绑架罪中杀人未遂。杀害被绑架人,但没能杀死。 (8) 16.侵占罪中观点展示 (8) 17.盗窃行为方式 (8) 18.死者占有问题 (9) 19.数额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地位 (9) 20.盗窃行为方式 (10) 21.抢劫罪中的观点展示 (11) 22.诈骗罪的观点展示 (11) 23.交通肇事罪中的观点展示 (13) 24.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体系地位,存在观点展示。 (14)

1.夫妻间的救助义务 第一,妻子非自愿陷入险境,丈夫有救助义务。例如,妻子身患重病、遇到歹徒等,丈夫有救助义务。第二,妻子自己决定陷入险境,例如,妻子自残或自杀。对此,丈夫有无救助义务?以前有定论,也即丈夫有救助义务。 目前变成观点展示: 观点一(多数观点):有救助义务, 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观点二:没有救助义务,因为妻子作为成年人,精神正常,没有被骗、被胁迫,自己主动陷入险境,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不应让丈夫承担刑法义务。 2.辨认偶然防卫的标准 在制止不法侵害这一点上,没有做到主客观相一致,也即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点。对此,理论上存在观点展示。目前没有一种观点成为多数说。考试考查的是观点展示,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防卫认识不要说(结果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正当行为)还是坏行为(违法行为),取决于其制造的客观结果,客观上制造了好结果(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行为就是好行为,是正当防卫。 至于行为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制造了好结果,不重要。上述故意型偶然防卫和过失型偶然防卫中,甲制造了好结果(制止了乙的不法侵害,救了丙),其行为便是好行为(正当防卫)。 防卫认识必要说(行为无价值论):一个行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不取决于其制造的结果,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行为是好行为还是坏行为,要看行为本身有无制造法益侵害的危险。行为人若缺乏防卫认识,只有犯罪故意,则其行为具有制造法益侵害的危险。 3.正当防卫 甲故意伤害乙,乙反击甲,情急之下捡起一块砖扔向甲,击中了甲,同时也击中了旁边的丙。乙对甲无疑构成正当防卫,但对丙构成什么,对此没有定论,而是观点的展示: 观点一:乙对丙也构成正当防卫。问题是,如此的话,丙就必须忍受乙的行为。 观点二:乙对丙构成假想防卫。问题是,假想防卫要求防卫人主观上以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想存在不法侵害。这就要求乙在主观上以为丙对其有不法侵害。然而事实上很难说乙有这样的主观心理。 观点三:乙对丙构成紧急避险。问题是,紧急避险要求只有损害较小法益才能保护面临危险的法益。然而,伤害丙并不能起到保护乙的效果。

2017司法考试刑诉选择题

(D)22.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自诉案件审理程序适用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 B.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程序中不存在控辩对抗 C.侦查程序已形成控辩审三方构造 D.审查起诉程序中只存在控辩关系 (B)23.1996年11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2017年3月,当地公安机关根据案发时现场物证中提取的抓获犯罪嫌疑人陆某。2017年7月,最高检察院对陆某涉嫌故意杀人案核准追诉。在最高检察院核准前,关于本案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得侦查本案 B.可对陆某先行拘留 C.不得对陆某批准逮捕 D.可对陆某提起公诉 (B)24.齐某在A市B区利用网络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宣称刘某系当地黑社会组织“大哥”,A市中级法院院长王某为其“保护伞”。刘某以齐某诽谤为由,向B区法院提起自诉。关于本案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区法院可以该案涉及王某为由裁定不予受理 区法院受理该案后应请求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区法院受理该案后,王某应自行回避 D.齐某可申请A市中级法院及其下辖的所有基层法院法官整体回避 (A)25.成年人钱甲教唆未成年人小沈实施诈骗犯罪,钱甲委托其在邻市检察院担任检察官助理的哥哥钱乙担任辩护人,小沈由法律援助律师武某担任辩护人。关于本案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钱甲被拘留后,钱乙可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B.本案移送审查起诉时,公安机关应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钱乙 C.检察院讯问小沈时,武某可在场 D.如检察院对钱甲和小沈分案起诉,法院可并案审理 (C)26.下列哪一证据规则属于调整证据证明力的规则? A.传闻证据规则 B.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绪论 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最广义的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一切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内容等(即刑事法学)。 广义的刑法学是指解释现行刑法(刑法解释学)、研究刑法历史(刑法史学)、比较不同刑法(比较刑法学)的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19世纪以前的刑法学是指刑事法学。 一、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的关系 刑法解释学以解释现行刑法为主要任务,刑法哲学以研究刑法关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的哲学基础为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是:离开哲学的解释学没有哲学基础,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解释,难以使刑法学深入发展,离开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哲学,由于未涉及刑法的具体规定容易出现空泛的议论,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诚所谓“没有诠释的议论是空泛的,没有分析的诠释是盲目的。” 三、学派之争与学术发展 (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一)旧派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 前期旧派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这一时期的旧派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封建刑法的特点有: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 上述四特点的成因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庞大性与绝对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贝卡利亚:国家权力是市民在最小限度内提供的自由组成,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 成刑罚权,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他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排除恣意性,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排除干涉性,以死刑证明法律的严峻并无益处——排除严酷性。 2、费尔巴哈:限制国家刑罚权。1)、罪刑法定原则2)、科刑以行为为标准而非行为人标准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将罪刑法定主义、法律与伦理严格区别的思想纳入刑法理论体系之中。 3、边沁:国家权力具有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国家权力必须受其存在目的——保证臣民的福利的限制。为此,他主张四种其情况下不适用刑法1、不存在现实之罪时2、不会产生好效果时3、通过更温和的手段同样可行时, 4、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时 边沁反对肉刑,认为,死刑不是唯一能够抑制杀人欲望的刑罚,对轻微之罪不得适用死刑。 3、泷川幸辰:刑法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犯人的大宪章。 概言之,前期旧派基本上都主张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后期旧派:是在前期旧派反驳新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新派 新派产生的原因: 1、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犯罪领域,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 常习犯、少年犯急剧增加,德国的当时的刑法对此现象未作考虑,从而在新的犯罪现

2017刑法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刑法考点总结(简略版) 总则部分: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3)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适用范围 (1)空间效力: ①国内犯:属地管辖; ②国外犯: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 (2)时间效力:溯及力:禁止溯及既往(我国采纳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犯罪论 1.刑法概说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分类 2.犯罪构成 (1)违法性: ①危害行为: A.刑法禁止的行为不是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任何身体动作,而是在客观上可能侵犯法律保护的利益的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危害行为; C.持有行为 ②行为对象:是指实行行为所作用的物、人、组织 ③危害后果: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现实侵害事实与现实危险状态 A.分为:侵害犯与危险犯 B.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a.意义:影响罪数的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 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b.特点: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特殊性:诈骗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等都具有特殊的因果关系发展进程 c.认定:合法则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④特定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主体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者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 ⑤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都属于违法阻却事由。 (2)责任性: ①故意/过失: A.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认识所有的客观构成要件事实,所以任何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都是特定的。

司考刑法中常考点总结

刑法中常考点总结 总结1: (1)盜窃普通财物,然后出卖,只定盗窃罪,出卖属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2)盜窃违禁品(枪支、假币、毒品、淫秽物品、文物),然后出卖,先定盗窃罪,出卖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构成各自出卖类犯罪(买卖枪支罪、出售假币罪、贩卖毒品罪、贩卖淫秽物品罪、倒卖文物罪),然后并罚。 总结2 结合犯1:前罪+后罪=前罪,后罪成为前罪法定刑升格条件。 (1)绑架+杀人=绑架罪。 (2)拐卖+强奸=拐卖。 (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妨害公务罪=前面这个毒品罪;组织、运送偷越国边境罪+妨害公务罪=前面这个罪。 这些结合是因法律规定而导致。若无法律规定,依原则,两个行为犯两个罪应并罚。 总结3 结合犯2:前罪+后罪=后罪。 (1)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拐卖妇女儿童罪。 (2)拐骗儿童罪+拐卖儿童罪=拐卖儿童罪 总结4 刑九修改的罪数问题: (1)删除结果加重犯:绑架罪致人死亡。以后遇到,绑架行为同时过失致死,属想象竞合犯,择一重,定绑架罪。 (2)删除结合犯:强奸罪+强迫卖淫罪=强迫卖淫罪,修订为数罪并罚。 总结5 假币犯罪的罪数。 (1)串联关系,只定前行为。a.伪造+使用=伪造;b.购买+使用=购买。 (2)并联关系,并罚。a.出售+使用,并罚。b运输+使用,并罚。 总结6 公开盗窃的行为类型: (1)貌似抢劫:甲伤害乙,致乙重伤无法反抗但清醒,忽看到乙的钱包掉地上,拿走(注意与司法解释的情形不同)。 (2)貌似抢夺:乙遛狗,无狗绳。甲跑过来当着乙面,迅速抱走小狗。 (3)貌似侵占:新娘让伴娘帮拿着戒指,一会仪式要用。伴娘在新娘眼皮底下拿跑 总结7 财产罪中的“多次”。共四个: (1)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有三个:多次盗窃,多次抢夺,多次敲诈勒索 (2)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有一个:多次抢劫。注意:诈骗罪、侵占罪中没有多次规定。 总结8 诈骗、盗窃、侵占的四种类型: (1)一开始有非法占有目的:a甲欲非法占有乙手机,骗乙临时借打个电话就还,乙借给,甲拿到手就跑了。甲是盗窃。b.甲欲非法占有乙手机,骗乙借用两天,乙借给,甲到手两天后不还。甲是诈骗,名为借、实为骗。 (2)拿到手后才有非法占有目的。a.甲临时借打一下乙的手机,乙递给,甲拿到手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拿跑了。甲是盗窃。b.提出借乙手机用两天,乙借给,甲拿到手后产生不法所有目的两天后不还。甲是侵占。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真题及解析

2012年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通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主动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示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 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 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 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考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信息需要判断:甲是否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甲有能力支付拒不支付且经劳动部门责令支付后逃避,符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AB项从法治理念的角度分析,均无不妥;C项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肯定结论正确。D项,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定从轻量刑情节把握两点:(1)必须是起诉前支付拖欠工资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2)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第一点,从题干信息可以确认;对于第二点,减轻或免除处罚与不再追求刑事责任的用语是不同的,减轻或免除处罚是以定罪为前提,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是不构成犯罪。所以D项说法错误,为正确答案。 【辨析】解答本题主要还是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及处罚入手,法治理念只是形式(不是直接考查对象)。另:依据题干信息,并未交代造成严重后果,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属于自诉案件,如果考生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与命题人设题思路岔开了,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2.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同意,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适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施中的公平正义理念? 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 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

张明楷刑法解读

张明楷案例34条+65条必考知识点,内容涵盖02-09年刑法部分百分之60,司考试题大部分都是由此变化而来.--(张明楷担任国家司法考试刑法部分命题组组长5年)2010-04-28 19:11 |(分类:默认分类) 1、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盗窃质权人所留置的质物的,侵害了质权人的对质物的占有与收益,符合盗窃罪的特征。 2、甲将自己的摩托车借给乙后,又从乙处偷回来,并接受乙的“赔偿”。当自己所有的财物由他人占有时,行为人盗窃他人占有的该财物的,成立盗窃罪;甲盗窃了乙的手提电脑,乙采取威胁手段迫使甲返还该电脑的,不成立敲诈勒索罪。但乙采取威胁手段迫使甲提供其他财物的,仍然可能成立敲诈勒索罪。 3、盗窃罪的被害人(甲)从盗窃犯人(乙)那里窃取自己所有的被盗摩托车的,由于乙对摩托车的占有与所有权人甲相对抗,而且这种对抗没有合理理由,相对于所有权人甲行使权利的行为而言,乙对摩托车的占有不是财产犯的客体,故甲窃回该摩托车的,不成立侵犯财产罪。 4、行为人从位于八层的被害人家里搬出电脑,然后从七层的楼梯口摔至楼下,导致电脑毁坏。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目的将电脑搬出,只是因为碰到被害人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将电脑摔至楼下的,仍然成立盗窃罪;如果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仅仅出于单纯毁坏的故意而实施上述行为,则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5、乙经常邀约甲的妻子打麻将,为此导致甲夫妻不和。某日乙又将甲妻邀至乙家打麻将,甲得知后来到乙的住处,掀翻麻将桌,打了乙几耳光,并对乙说:“你破坏了我的家庭,必须赔偿5000元。”甲虽然对乙实施了暴力行为,但从当时的环境来看,并不足以抑制乙的反抗,故不应认定为抢劫罪,而应认定为敲诈勒索罪。 6、A对B实施暴力,迫使B交付财物,但B身无分文,A令B立即从家中取来财物,或者一道前往B家取得财物的,应认定为抢劫罪。行为人实施暴力后,发现被害人身无分文,然后令被害人日后交付财物,原则上应认定为抢劫(未遂)罪与敲诈勒索罪,实行并罚。 7、某甲在村口遇本村4个10岁至12岁的小孩玩耍,遂向前找他们要钱,4个小孩说没钱。甲揪出其中一小孩乙,将其捆绑、倒吊、用鞭子抽打,并用烟头烫,造成轻伤。然后告诉乙和其他3个小孩第二天到指定地点交钱,否则后果会比乙更严重。次日,每个孩子向甲交20元、30元不等。对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 8、甲深夜潜入乙家中行窃,甲从窗户翻入厨房后进入客厅里,被乙发现。乙抓捕甲时,甲为了拒绝抓捕而对乙实施暴力,导致乙轻伤。由于甲具有犯盗窃罪的故意,并且该罪过支配了着手实行犯罪,故符合“犯盗窃罪”的条件,应认定为抢劫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