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10
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据真题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萌芽阶段世界上第一所千人高等学府是:稷下学宫西方代表的“雅典大学”;孔子老子世界公认早期教育思想家;特点:非正式、弥散性格,机构不明确职能不确定性质模糊;相对于当时只是水平而言“高级学问”。
2.雏形阶段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的书院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行会)3.成型阶段4.完善阶段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使大学除了培养人才之外具有了“研究”的新职能。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第二节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自发研究→组织研究(最早1880年“高等教育研究会”;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系统研究中国:1983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学编入学科专业目录。
1978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学进入实质研究阶段。
第三节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第一节教育与高等教育1.定义(本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人本心理学者:马斯洛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人与社会;“永恒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地位一、高等教育的价值(一)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本体价值(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2.社会价值:社会化,社会选择,社会流动(二)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1.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教育使你成为你自己”。
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纽曼《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的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学科共同理智训练以获得一种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而达成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
A.5 10个B.671.个C.504个D.249个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C.学生发展水平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A.具有创新精神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C.具有竞争意识D.具有法律意识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二、填空题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 )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四、论述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一、选择题1.A解析:学科的发展潜力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学科在高等学校设置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新世纪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1、如何认识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P52、谈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哪些新要求。
P8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P42-432、如何理解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P43作用-443、请谈谈对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发展规律的认识。
P45-484、怎样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P48-50 四种关系,三个层次P42-43答特点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1、简述高校教师义务的特点。
P562、如何促进教师公正的实现。
P643、谈谈你对教师良心的理解。
P584、简述高校教师幸福的特点。
P66第四章高校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1、简述高校教师与教育事业道德规范的意义。
P74-762、谈谈你对教书育人的理解。
P79-803、论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与为人师表这一道德规范的关系。
P84-854、谈谈高校教师的廉洁从教。
P84第五章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1、谈谈你对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意义的认识。
P98-100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P101-1033、高校教师尊重理解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P104-105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哪些要求?P109-1105、谈谈你对教师性道德问题的看法。
P112-113第六章高校教师对待其他人员的道德1、简述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交往关系的意义。
P118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P119-1253、简述高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交往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P127-1304、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时应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规范。
P133-1365、谈谈作为高校教师应遵循哪些学术道德规范。
P137-138第七章高校教师道德修养1、为什么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P151-1562、比较师德修养与师德教育的异同。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一.《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15%-50% 普及化教育>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0、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
选择、判断知识点1.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这-•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延展性;2.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在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终生教育”的概念;3.20世纪60年代。
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4.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屮等教育基础Z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F业性教育;5.西方古国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6.中国古代教育源远流长,其中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酗时期就已萌芽,后经数千年演变,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7.西周大学旨在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8.春秋战国时期,有些私学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性质,最著名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9.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10.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11.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早期屮世纪大学主要有四大学科:文、法、医、神;12.大学的一项新的职能一发展科学的职能,是通过洪堡和柏林大学的推动而得以确立;13.范海斯特别强调了第三项职能的重要性,从而明确了高等学校的第三项职能,即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14.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可以看做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15.屮国历史上颁布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16.通儒院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研究生教育机构;17.1998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学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8.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曾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当一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96时,该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当一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15%到50%Z间时,该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阶段”; 当一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时,该国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我国至2003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达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逖,一举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教学有法、但无定法;21.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接收角度来看,大体可将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笫三类,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22.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23.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5.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送定条住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26.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聘士三级(聘士后不是学位);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氏责任制”;28.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29.直到19世纪初,洪堡将科学引人大学之后,科学研究才逐渐开展起來;一般知识点1.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一)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a)普通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所有哦专业的学术都必修的共同课程。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50题)1、专业设置的基础是()。
A.知识B.人才C.学科D.社会【答案】 C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描述的是哪项大学教育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答案】 C3、我国实施“985工程”的主要目标是()。
A.打造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B.推进“211”工程建设C.尽快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D.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答案】 A4、哪一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与终身学习习惯()A.讨论法B.多媒体教学法C.指导自学法D.案例教学法【答案】 C5、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大于2的功效。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C.研究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D6、大学教师的()能力具有加速器或催化剂的功能,合理使用可以收到1+1大于2的功效。
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C.研究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答案】 D7、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B.科学研究C.服务社会D.引领社会【答案】 A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
A.调查研究法B.情感交流法C.说理启迪法D.榜样教育法【答案】 C9、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D.高校独立发展型【答案】 B10、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创新发展文化和()。
A.传递和保存文化B.积累文化C.统一文化D.引领文化【答案】 A11、爱因斯坦与爱迪生分别代表了()。
A.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B.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C.通才与专才D.杰出人才与通用人才【答案】 B12、教师的根本职责是()。
A.热爱学生B.严谨治学C.为人师表D.教书育人【答案】 D13、从进人大学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P3□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P19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P4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2大学拥有自治权。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3、近代高等教育有哪些基本特征.P6答:〔1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并衔接起来。
〔2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反映工业化和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3在各大学尚有不同程度自治的前提,国家开始对大学加大干预力度。
〔4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展.□4、"二战"结束至20 世纪70 年代高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特征.P9 答:〔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逐步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
〔2由"精英教育"过渡"大众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
〔4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现象。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5-16答:〔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规律。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等教育理论综合(高等教育学)真题试卷汇编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单项选择题4.判断题6.简答题7.论述题8.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D解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不包含在内。
2.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0个学科大类。
A.10B.11C.12D.13正确答案:D解析:我国的高校现行的13个学科门类:(1)哲学;(2)经济学;(3)法学;(4)教育学;(5)文学;(6)历史学;(7)理学;(8)工学;(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
3.下列哪项不属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A.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B.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C.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D.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有: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具备相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则属于高校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
4.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系统的、日常的和0。
A.联系的C.特殊的D.按阶段安排的正确答案:D解析: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按阶段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为()。
A.私立主导型B.双轨型C.公立主导型D.混合型正确答案:C解析: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结构主要是公立主导型,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规模不均衡、办学效率不高等现象,针对于此需转变公办高等教育的垄断局面,确立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机制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部分题目解析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一部分,涵盖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文将对高等教育学部分题目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大学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大学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学术自由和独立性、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等。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深入的学术造诣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来确定,既要注重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既有讲授和讨论,也有实验和实践,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定量和定性评价,旨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审以及教学成果等。
高等教育管理应当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研究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持续学习和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包括学科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等。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发展,与时俱进。
五、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之间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师生交流和合作研究,开展联合办学项目。
此外,高等教育还可以与国际组织和企业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六、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教育进步的重要动力。
创新可以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置的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
高校应当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的高等教育学部分涉及了大学教育的特点、教学方法、质量评估与管理、专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创新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高等教育学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社会性。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独立性。
3.界定高等教育概念的三要素:层次要素(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性质要素(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素(高级专门人才)4.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追溯至17世纪,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始于1889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
1978年第一个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厦门大学成立。
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成立。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问题,解释教育现象,探讨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6.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问题领域不断扩大,研究范式在发展,理论基础不断扩展,与教育改革联系日趋加强,国际化影响明显。
7.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外延式与内涵式共同发展。
8.国际化影响的三个特点:国际教育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国际合作加强,本国与国际各级各学科发展趋向一致。
9.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日趋全球化,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10.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为国民经济各部分、社会各方面培养提供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各类人才和一般工作者。
11.教育需求:广义需求(社会需求),狭义需求(个人和家庭需求)第二章1.教育的社会性的主要表现:教育受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制约;教育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的发展。
2.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目标的设定;制约发展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提高劳动者能力的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第8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1、195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从单一走向多样B.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C.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D.由培养通才到培养专才【答案】D2、以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博士质量高为特点的学校是()。
A.文理学院B.研究性大学C.公立大学D.高等教育学院【答案】B3、以倡导“通才教育”、“读名著”而闻名的教育家是()。
A.赫钦斯B.科南特C.马利坦D.克拉克·拉尔【答案】A4、195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的学习和借鉴对象是()。
A.美国B.苏联C.日本D.法国【答案】B5、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这些组合被称为()。
A.课程B.专业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答案】B6、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答案】A7、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A.510个B.671个C.504个D.249个【答案】D8、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个学科大类。
A.10B.11C.12D.13【答案】D9、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C.学生发展水平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答案】C10、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结构体系是否完整,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兼容性等,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答案】B1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不包括()。
A.国家的教育方针B.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C.学位条例D.学校教学目标【答案】D12、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是()。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
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
5.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答:(1)目的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使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3)方法: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
2)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
3)要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2.高等教育的区域(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他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
3.高等教育的个体、文化、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2)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8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一、选择题1.195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高等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从单一走向多样B.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C.由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D.由培养通才到培养专才【答案】D【解析】1952年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因此,这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由原来的培养通才转变到了培养专才。
2.以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博士质量高为特点的学校是()。
A.文理学院B.研究性大学C.公立大学D.高等教育学院【答案】B【解析】研究性大学汇集着最为优秀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等资源,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学校具有学术探索和学术自由的传统,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学术环境;同时是先进文化和创新知识产生与传播的基地,能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的源泉。
因此,这些学校以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博士质量高为特点。
3.以倡导“通才教育”、“读名著”而闻名的教育家是()。
A.赫钦斯B.科南特C.马利坦D.克拉克·拉尔【答案】A【解析】赫钦斯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赫钦斯提倡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发展,主张一种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教育。
由此出发,赫钦斯提出了“普通教育”的思想。
赫钦斯认为,“普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理智能力的训练。
为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
于是,赫钦斯又提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试图克服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
赫钦斯特别强调西方经典名著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赫钦斯认为,西方经典名著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现代问题。
4.1952年开始进行的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的学习和借鉴对象是()。
A.美国B.苏联C.日本【答案】B【解析】我国从1952年秋季开始,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全面照搬苏联高校的办学经验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本质)。
2.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
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5.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学校教育制度.6.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商朝右学;形成:《学记》《大学》《论语》;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期,宋朝,书院成为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98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颁布。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又称“新学制”,在旧中国施行时间最长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7.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教授的职业)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学园”。
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意大利和法国8.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9.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1.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浙江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一、专业与专业设置(一)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相应的对各类专门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左右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种类的变化。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使新的学科不断产生,构成了新专业的学科基础,从而使专业不断地推陈出新,专业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内容也不断丰富。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性到多样性,从普通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实施教育过程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
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并利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2.1 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的专业数是( )。
A.5 10个 B.671.个 C.504个 D.249个3.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共设( )个学科大类。
A.10 B.11 C.12 D.134.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受下列哪项因素的制约?( )A.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性 B.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C.学生发展水平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A.具有创新精神 B.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C.具有竞争意识 D.具有法律意识8.下列有关高等学校专业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业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B.专业的划分与职业分工区别越来越明显C.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D.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二、填空题1.( )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及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2.学科是一个( ),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
3.专业的划分,主要以社会职业分工、( )、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 )为依据。
4.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 )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
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 )。
6.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 )是时代的需要。
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四、论述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学科的发展潜力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学科在高等学校设置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答案为A。
2.D解析:l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类》中确立了11个学科大类,设立的专业数是249个。
主要包括:哲学3种,经济学4种,法学1 2种,教育学9种,文学66种,历史学5种,理学30种,工学70种,农学16种,医学16种,管理学18种。
因此,答案选D。
3.B解析:略解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而学校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目标层次,不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它的制定也要依据上述三个因素。
因此,答案为D。
7.A解析: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具有创新精神是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因此,答案为A。
8.C解析: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专业划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划分的依据越来越向学科分类标准靠拢;专业划分与职业划分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区别;专业设置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行业,而是立足于为某一大的行业类别提供人力资源。
因此,答案为C。
二、填空题1.学科2.知识范畴3.学科分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10.多样性;普通教育11.选择权;发展权12.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答:近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学科的分化,且分化的速度有越来越快的趋势。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的设置和发展。
一个学科能否在高等学校中得到专门设置和发展,从学科自身的角度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这主要涉及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结构体系是否完整,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兼容度等问题。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成熟度高的学科比较容易被接受,而成熟度较低的学科,在高等学校中则比较难以得到专门的设置。
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对前沿科学的研究,很多就是对一些非成熟学科,或者尚处于胚芽状态,甚至还没有出现任何征兆以示可能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很大的容忍、关注与发展,结果就有可能会引发或促进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诞生。
(2)学科的发展潜力(4)学校的现实社会效应在考虑学科设置问题时,学科的现实社会效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学科设置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重要联结点,因此,高等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时,必须同时面对学科对高等学校学术理想的体现程度,以及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顾此失彼,都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除了要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因素之间也会彼此产生影响,不同高等学校要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从不同角度决定学科设置的标准,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结构体系。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是什么?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
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并利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3.市场经济体制下,该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答: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①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③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②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③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4.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哪些?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
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回答却是不同的。
在人类跨入21世纪之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面对高度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带来的物质繁荣和急剧的社会变化,每个人都必须正确对待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社会需要人才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正如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所指出的,未来人应持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
(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这是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新要求。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论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是经营管理的竞争,最根本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和人的观念的竞争。
其中观念的竞争要求未来人才具有作为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等。
(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在诸多方面的人才素质中,突出人的进取性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5.简述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答:我国高等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与之相适应。
同时,学位条例也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专业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参照标准和依据,反映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与类型的要求,因此,培养质量与规格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保持一致。
(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专业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基本规格要求的统一,体现质量标准的相对同一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的统一。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应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在学习年限、课程体系、学分、教材、学位水平等方面尽可能与国际公认的要求接近。
四、论述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答:(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主要问题尽管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伴随着专业布点的迅速增加,高校专业设置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院校本身扩大规模、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和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减少之间的矛盾。
在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扩招的前提下,各高等院校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积极兴办新专业,以满足扩大办学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的目的。
但是,新颁布实施的专业目录,专业数量明显减少,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遇到困难。
②拓宽专业口径对教师本身素质和知识面的挑战。
目前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的专业面较窄,对拓宽专业口径有抵触情绪,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或没有能力按新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