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2
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反应分析及其预防发表时间:2015-03-09T14:08:33.5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底29期供稿作者:朱雪琴[导读] 乙型脑炎主要感染人群为儿童。
目前,最有效控制方法是接种流行乙型脑炎灭活疫苗。
我国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的抗原含量较低,一般需要多周期注射才能获得较高抗体水平朱雪琴(台州市椒江区三甲街道卫生院浙江台州 318014)【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脑炎接种灭活疫苗引起异常反应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引起异常反应患者的发病情况,其中过敏性休克1例,过敏性荨麻疹2例,探讨可能引起患儿在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所引起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荨麻疹的原因,分析治疗方案。
结果本研究中发生异常反应的患儿均是多次接种,发病原因可能与多次接种疫苗使机体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有关。
结论在接种疫苗前,详细询问病史和药物敏感史,制订有针对性的科学接种方案,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接种操作并予以积极护理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异常反应的发生。
在接种前跟患者宣教疫苗接种的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反应【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06-02 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导致的脑实质炎症,为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传染源主要为蚊虫、鸟类、蝙蝠、家畜等,是我国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病死较高[1]。
接种乙脑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脑流行的最有效的措施。
乙脑灭活疫苗有一定的接种反应,为了解其接种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000例接种乙脑灭活疫苗者,分析接种反应发生原因,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案提供依据,详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本区所有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1岁,2岁和5岁的儿童共5000例。
接种疫苗均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接种方式严格按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程序,0.5ml皮下注射,1岁初免2针,2岁和5岁加强免疫1针。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方法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季节性发病、发病迅速、病情变化较快等特点,夏季为此病的高发期,儿童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及防疫措施,即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方法。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
1939年我国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1]。
1临床表现潜伏期10~15天。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
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1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1.2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
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
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
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
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
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1.3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
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
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乙脑疫苗接种实施方案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残性。
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制定了乙脑疫苗接种实施方案,以确保接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接种对象确定。
1.1 适宜接种对象。
乙脑疫苗适宜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60周岁的居民,尤其是生活在乙脑流行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
1.2 禁忌接种对象。
禁忌接种对象包括对乙脑疫苗过敏史、急性发热病、癫痫患者、免疫缺陷患者等。
二、接种程序安排。
2.1 接种时间。
乙脑疫苗接种时间一般在疫情流行前一个月进行,以确保在疫情暴发前形成免疫保护。
2.2 接种剂次。
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接种史,确定接种剂次,一般为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2.3 接种间隔。
根据不同疫苗规格和接种剂次,确定接种间隔时间,一般为1至6个月。
三、接种程序操作。
3.1 接种前准备。
接种前,应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评估,了解接种对象的接种史和过敏史,确保接种对象适宜接种。
3.2 接种操作。
接种操作应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操作,确保接种质量。
3.3 接种后观察。
接种后,接种对象应在接种点进行30分钟的观察,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急救处理。
四、接种后管理。
4.1 接种记录。
接种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接种档案,记录接种对象的个人信息、接种疫苗信息、接种时间和地点等内容。
4.2 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处理并进行跟踪观察。
4.3 免疫效果评估。
定期对接种对象进行免疫效果评估,监测接种效果,及时调整接种策略。
五、接种宣传教育。
5.1 宣传教育内容。
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乙脑的危害性、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接种意识和参与度。
5.2 宣传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栏、健康讲座、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乙脑疫苗接种相关知识。
乙脑防治实施方案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乙脑防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乙脑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防治实施方案。
一、加强病毒监测和疫情监测乙脑的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因此要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控制。
定期对可能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对乙脑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乙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积极推广乙脑疫苗接种,特别是对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加强乙脑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三、加强环境治理和卫生防护乙脑的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对病媒生境的治理和环境卫生的改善。
采取有效的蚊虫防治措施,减少蚊虫的滋生和繁殖,降低乙脑的传播风险。
同时,加强对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四、强化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建立健全的乙脑患者救治和疫情处置机制,完善乙脑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乙脑患者的救治率。
同时,加强对乙脑疫情的处置和控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医疗救治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科研攻关乙脑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乙脑的传播和防治。
同时,加强乙脑的科研攻关,加大对乙脑病毒的研究力度,提高对乙脑的认识和控制水平,为乙脑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乙脑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要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乙脑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乙脑的防治效果。
七、加强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要建立健全的乙脑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预防接种实施方案预防接种实施方案篇一:预防接种实施方案 ****镇卫生院预防接种服务项目管理实施方案为确实做好预防接种服务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X年版)》和《**省基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项目指导方案(实行)》,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服务对象:本辖区内0—6岁的所有儿童(包括流动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项目服务内容:(一)在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的前提下,做好以下方面:1. 规范卡证管理,7岁以下儿童建卡率,见证率均要达到100﹪,卡证项目填写一致、准确、及时。
2.对于辖区内流动儿童,及时建卡并有专册登记。
3.根据国家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特别要做好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的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工作。
4.建立疫苗出入库登记,及时统计疫苗的使用量,确保账物相符。
5.保证疫苗的冷链设备使用完好,冰箱温度按时监测,并做记录;在疫苗的运输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必须要有冷藏包,以保证疫苗的质量。
6.每月对出生、死亡儿童进行登记,及时上报;按时上报各类常规报表,在本月接种完相关疫苗后,及时填写接种卡、并及时录入电脑,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7.加强计免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
对于预防接种中遇到疑似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填写“疑似异常反应调查表”,及时上报,不出现预防接种事故,为此,我们对接种人员要求严格,必须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证。
8.对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姓名,发现漏种的针次及时补种,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9.在实施接种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规范化的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使整个接种过程达到无菌化操作,接种时认真核对受种者姓名、年龄、接种记录,做到接种卡、证、人三者一致。
(二)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办黑板报的形式向广大人群宣传预防接种服务相关知识,强化人民群众的免疫规划意识。
三、实施步骤:1.各村医要掌握本村0—6岁儿童(流动儿童)信息,资料。
2.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疫苗的免疫程序。
乙脑减毒疫苗及注意事项乙脑减毒疫苗是什么乙脑减毒疫苗是什么?要科学全面得认知它,就得先了解乙脑减毒疫苗的相关知识,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乙脑减毒疫苗,主要适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
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减毒疫苗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
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
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减毒疫苗有必要打吗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不少家长难于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
于是,有的爸爸妈妈问:乙脑减毒疫苗有必要打吗?对于这个问题,请看看专家是怎么回答的吧!乙脑减毒疫苗可自主选择打或不打。
在做出选择之前,大家不妨多了解乙脑减毒疫苗的相关内容,之后再做出决定。
乙脑减毒疫苗是指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和免疫性制成疫苗,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感染而获得免疫力。
乙型脑炎减毒疫苗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
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
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因此,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建议大家可以打该疫苗。
打乙脑减毒疫苗的讲究:1、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剂量:0.5ml。
3、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4、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乙脑减毒疫苗的副作用打乙脑减毒疫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于是,不少家长也会担心打乙脑减毒疫苗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乙脑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乙脑疫苗的副作用
导语: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疫苗并不属于计划免疫范畴,而属于群众自愿自费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疫苗并不属于计划免疫范畴,而属于群众自愿自费注射。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夏秋季流行经蚊子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为:潜伏期为5-15天,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严重者高达39℃-40℃。
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恢复期: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约10%-20%左右。
部分病人(约30%左右)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半身不遂、精神失常、记忆力和智力减退等。
什么是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
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
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
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
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生活常识分享。
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
二、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三、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四、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五、儿童保健为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新生儿访视至少次,儿童保健岁以内至少次,第年和第年每年至少次。
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六、孕产妇保健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次孕期保健服务和次产后访视。
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七、老年人保健对辖区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八、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
对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
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Yixing Naoyan Jiandu Huo Yimiao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Live本品系用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减毒株病毒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入适宜稳定剂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乙型脑炎。
1 基本要求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有关要求。
2 制造2.1 生产用细胞生产用细胞为原代地鼠肾细胞或连续传代不超过5代的地鼠肾细胞。
2.1.1 细胞管理及检定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规定。
2.1.2 细胞制备选用10~14日龄清洁地鼠,无菌取肾,剪碎,经胰蛋白酶消化,用培养液分散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分装培养瓶,置37±1℃培养。
细胞生长成致密单层后接种病毒。
来源于同一批地鼠、同一容器消化制备的地鼠肾细胞为一个细胞消化批。
源自同一批地鼠、于同一天制备的多个细胞消化批为一个细胞批。
2.2 毒种2.2.1 名称及来源生产用毒种为乙脑病毒SA14-14-2减毒株。
2.2.2 种子批的建立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规定。
原始种子批传代应不超过第6代,主种子批应不超过第8代,工作种子批应不超过第9代,生产的疫苗应不超过第10代。
2.2.3 种子批的检定主种子批应进行以下全面检定,工作种子批至少应进行 2.2.3.1~2.2.3.4项检定。
2.2.3.1 鉴别试验取毒种做10倍系列稀释,取适宜稀释度分别与非同源性乙脑特异性抗体和细乙脑阴性血清混合,置37℃作用90分钟,分别接种地鼠肾单层细胞或BHK21胞进行中和试验,观察5~7天判定结果。
中和指数应大于1000。
2.2.3.2 病毒滴定细胞,取毒种作10倍系列稀释,至少取3个稀释度的病毒液,分别接种BHK21用蚀斑法进行滴定。
冻干种子批病毒滴度应不低于应 5.7 LgPFU/ml;液体种子批病毒滴度应不低于 7.2 LgPFU/ml。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介绍1、预防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2、疾病简介流行性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头痛、高热、呕吐、颈项强直等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惊厥、昏迷和死亡。
由于该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达10-20%,约30%病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痴呆、失语、肢体瘫痪,癫痫、精神失常、智力减退等。
该病经蚊子传播,所以在蚊子繁殖高峰的7-9月便是乙脑发病的高峰季节。
3、疫苗品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4、疫苗作用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乙型脑炎。
5、免疫程序北京市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为:1岁接种第1剂,2-3岁加强免疫1剂,与前剂间隔1年以上。
6、接种部位及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7、疫苗费用乙脑减毒活疫苗是第一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规定要给儿童接种的疫苗。
免费接种。
8、不良反应(1)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
(2)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9、接种禁忌(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的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妊娠期妇女;(5)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10、注意事项(1)接种后留观30分钟;(2)如出现轻微反应,一般可在1-2天内消退,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3)乙脑减毒活疫苗不推荐在该病流行季节使用(北京市7、8、9月不接种)。
(4)乙脑减毒活疫苗与其他减毒活疫苗接种间隔1个月(28天)以上。
乙脑减毒疫苗注意事项【导读】打乙脑减毒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乙脑病毒。
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
那么,打乙脑减毒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打乙脑减毒疫苗的时间、概念、副作用等有哪些?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接种乙脑减毒疫苗后,可有效地刺激人体产生抗乙脑病毒的生理能力,主要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但是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注意事项,采取恰当的措施,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打乙脑减毒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事不宜迟,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吧!1、启开安瓿或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2、乙脑减毒疫苗后如有摇不散的状块物、安瓿有裂纹或溶解前疫苗变红均不可使用;3、乙脑减毒疫苗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用不完的应废弃。
发热、患有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心、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乙脑减毒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乙脑减毒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这也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
一件事物,我们除了希望得到它的益处,还希望尽可能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乙脑减毒疫苗有哪些不良反应,以便做出科学的判断。
不良反应一:全身反应首先表现为发烧.轻度为37—37.5℃,中度为37.6—38.5℃,39℃以上为重度发热.除此之外,部分宝宝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到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良反应二:局部反应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反应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
轻的直径小于2.5CM,中的在2.5—5CM,超过5CM为严重反映,这时反应可持续数小时。
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
819819819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e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一、接种点设置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接种点应设在临时居住点、临时学校、临时医疗救治点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有醒目的标示或标记,接种点需配备有疫苗和稀释液的储存设备。
二、人员配备 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2-3名工作人员参与现场接种工作(至少有1名具备接种工作经验的人员),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予现场技术指导。
三、现场组织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做好社会宣传、人员登记、疫苗管理、接种实施、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工作。
教育部门应积协助做好幼儿园和学校的接种工作。
四、疫苗储备 具备疫苗储存条件的疾控机构要适当储备一定量的应急接种疫苗。
五、接种原则(一)一般原则1.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管理和操作。
2.疫苗的储存、运输应按照相应疫苗的冷链要求保存和运输。
3.疫苗开启后切勿与消毒剂接触,酒精消毒须待干或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后接种;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明或不清晰、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瓶开封后,疫苗应在半小时内用完。
4.接种前要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
5.接种点必须配备肾上腺素等应急处置药品及药械。
接种后注意观察。
6.做好相应宣传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7.接种后发生疑似异常反应时,接种人员要尽快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或当地临时医疗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要尽快进行调查处理。
8.做好现场接种记录、资料整理及报告。
9.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和应急接种时,尽可能保证较高的接种率。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要求1.临时居住点、小学、托幼机构等人口集中地区的儿童优先。
2.甲肝疫苗应与麻腮减毒活疫苗,或与乙脑减毒活疫苗在不同部位同一时间接种。
同时接种时,优先接种甲肝疫苗。
3.甲肝减毒活疫苗不能与麻腮减毒活疫苗或乙脑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的,要间隔4周以上。
2009年大化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一、背景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地区乙脑等疾病发生,根据《2009年广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我县实施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项目。
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范围、接种对象、接种目标及时间安排(一)活动范围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接种乡(镇):大化镇、六也乡、古河乡、都阳镇、北景乡、岩滩镇、羌圩乡、乙圩乡、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文乡、百马乡、江南乡。
(二)接种对象和接种剂次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三)接种目标目标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2009年4月11~15日做好人员培训、表格、宣传资料印刷等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25日开展宣传动员、目标儿童摸底工作;5月7日前完成完成接种工作,5月20日前上报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前期准备工作(一)组织领导县卫生局直接组织领导开展本次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
(二)成立群体性接种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1、为了更好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成立大化县县级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韦爱銮(县统战部部长)副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成员:覃阳(县广电局局长)周锡瑞(县教育局局长)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唐江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2、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为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坚定办法》,成立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诊断,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副组长:覃礼德(县卫生局副局长)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成员: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黄含秋(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马妮飞(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覃松碧(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韦乃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三)社会动员和宣传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政府和广电部门、教育部门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内,电视传媒、闹市和街道上,在群体性接种前一周,和接种期间,开展多种方式并存的广泛宣传活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宣传材料的设计、制作和具体实施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要明确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
采用宣传专栏、电视广播、宣传画、宣传单、标语、现场咨询以及社区通知等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持续至本次活动结束。
(四)人员培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9年4月26日前完成对参与社会宣传、群体性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人员包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乡级防保科科长、行政村/街道乡镇医生/个体医生等。
培训内容主要为:1、群体性接种的目的、意义2、群体性接种对象、时间、指标3、组织实施4、宣传动员方法5、应种儿童摸底登记方法、要求和效果评估6、疫苗及相关物质的分发和储存运输7、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和接种技术;8、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9、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10、督导、评价及总结要求。
(五)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通知由群体性接种领导小组进行协调,技术小组组织县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开展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和通知工作。
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目标儿童为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
1.开展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通知的工作程序:1.1 乡镇、农村目标儿童摸底和通知工作程序每个乡镇落实至少1名县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摸底工作。
乡镇卫生院组织乡镇防疫医生、村医生、行政村干部组成工作队,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派发通知单给目标儿童家长,并填报表1。
1.2 城区目标儿童摸底和通知工作程序在县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要求负责县城社区防保工作的大化镇卫生院抽派工作人员,与所管辖街道居委员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以街道为单位开展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通知工作,并由填报表1。
2.摸底登记和通知方法:2.1 入户摸底农村和城镇社区适龄散居儿童由工作人员逐家挨户、走街串巷方式开展拉网式摸底调查。
找出目标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及出生年份填入表1。
同时给儿童家长发放通知单,告之家长接种时间和接种地点,应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2.2 学校及幼儿园摸底由学校及幼儿园在校老师分年级、班级提供学生名单资料(包含: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龄、父母姓名),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乡镇防疫医生,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将目标儿童登记在表1,由学校将家长告知书统一发给目标学生,告之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
3、摸底工作其他事项在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通知的过程中,如发现未登记上接种卡儿童、未有接种证儿童,应及时建卡、发证,并根据免疫程序,及时给予预防接种。
4、摸底工作的质量评估县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对摸底工作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为将摸底得到的儿童数与当年上卡数进行比较,摸底儿童数少于当年上卡数的地区应将减少的详细列出。
(六)后勤保障1、经费保证县卫生局在开展群体性接种工作前,制订出接种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并按照管理办法将经费下发到位。
2、疫苗、注射器的运输和保存符合有关法规要求。
县疾预防控制中心在接种开展前1天将疫苗、注射器和相关表格合理分发到各接种点,做好疫苗、注射器及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发情况。
3、其他相关物质的准备和保障(1)接种单位在实施接种前,准备好注射器、消毒器械、急救药品和安全盒。
(2)在开展接种前,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好车辆、物质、人员的调配和组织工作。
(七)其他疫苗接种工作安排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与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时间≥28天,为保证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效果,对于开展群体接种的对象应在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前后1个月内,暂停安排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三、群体性接种工作现场实施(一)接种方式:以定点接种为主,入户接种为辅等形式,边远、特殊地区以定点加入户接种模式。
(二)接种点的设置接种点应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需要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应在学校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进行群体性接种。
开展群体性接种的乡镇卫生院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
接种时维持好接种现场序。
接种点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群体性接种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
新增设的接种点要便于儿童家长寻找,并及时通知儿童家长。
(三)接种点人员的配备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
1、现场组织对于原有的固定接种点,由接种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现场的组织工作。
对于临时接种点,由乡、村干部、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
现场组织员负责负责应种儿童的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群体性接种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并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许可的医护人员担任,持证上岗,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四)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农村或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巡回搜索组,在群体性接种集中接种后期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接种点接种。
在市场、汽车站、城乡结合部,都要设立巡回搜索组,反复巡回搜索未接种目标儿童,通知到指定接种点接种。
对于边远地区,无法到定点接种的目标儿童,可辅以入户的方式开展接种。
(五)现场接种1、核实接种对象接种工作人员应核对受种者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
对不属于本次群体性接种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乙脑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
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2、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对可疑发热儿童应测量体温。
3、准备药品、器械等实施预防接种前,需要准备好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
4、实施接种并做好登记对接种对象接种疫苗,并做好接种登记,应将接种记录登记到接种证上,并在群体性接种后将接种记录抄录到常规免疫接种登记卡上,供将来入托入学时查验。
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群体性接种结束后及时给与补证或补登。
对于乙脑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群体性接种符合相应程序时间要求,可作为乙脑疫苗第1剂记入常规免疫。
(六)接种技术要求1、接种方法皮下接种0.5ml,接种操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接种要求进行。
2、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下列情况为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禁忌:(1)发热,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脏、肾脏及肝脏等疾病者。
(2)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史者。
(3)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4)妊娠期妇女。
(5)庆大霉素过敏者。
3、接种注意事项(1)乙脑减毒活疫苗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
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
如发现疫苗复溶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复溶前疫苗变红、或复溶后颜色有异常、疫苗瓶有裂纹或瓶塞松动者、标签不清、超过有效期等情况,均不得使用。
(2)乙脑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