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 格式:docx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2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1、要弄清史实、典故2、要体会意图、感情3、要品味技巧手法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如下面这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
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咏史怀古类【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通常由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在鉴赏咏史怀古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 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经过“赤壁”时,写下这首咏史怀古诗,表达他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3. 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一种情况则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再一种则是感慨身世,寻求慰藉。
4. 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妙处。
鉴赏示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身世。
总之,鉴赏咏史怀古诗需要我们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美妙之处。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概念解说】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它往往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它往往长于情景交融。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二、咏史怀古诗常见情感【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也可能写英雄人物赫赫功勋,希望出现这样的英雄豪杰力挽狂澜,救亡图存,改变时局。
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情感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有才华、不得志,怀才不遇的原因或被诬陷、或无人引荐……),表现对所思之人的同情;同时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歌鉴赏系列之“咏史怀古诗”概述◆课前学习【教学目标】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链接】一、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历史源流:1.先秦两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
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2.唐代咏史怀古诗:1)初唐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一、概念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二、常识: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常见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语文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专题练习:(一)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
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咏史怀古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
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
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
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
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
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看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
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五、巧用术语,做出解答
有了以上四步作为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沉静地顺利出题者题目设计的各种问题了。
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
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
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
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
只要有关键词语,关键店,就可以获得分数。
所以答题的术语,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