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气求生入诗韵
- 格式:doc
- 大小:13.63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气求声吟咏诗韵”第二版:1.本单元诗歌赏析指导(理论性)。
2.《阁夜》(杜甫)赏析。
3.《李凭箜篌引》(李贺)赏析。
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何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呢?“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是历代文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独特手段。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吟诵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
绝学者,独特之学问也。
传统的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传统的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传统的吟诵作为欣赏古典美文的一种手段,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吟诵能激发想像、联觉和情绪,让吟诵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即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文的意境之美。
其次,吟诵本身是一种美。
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
’其人大喜。
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
’”古诗词文的语言非常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变化,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所以吟诵本身也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再次,吟诵能帮助我们神奇地记住古典美文。
徐城北先生在《说“背诵”》一文中曾讲到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
“因气求声”,不若“因情求声”——我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一点看法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三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提出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尤其高中生,把握诗歌的节奏,难;根据声韵的特点,更难。
所以,就高中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来说,与其“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不如先把握诗歌的情感,再去吟咏诗歌。
我把它叫做“因情求声”。
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诗中“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也传达出诗人对此所持的态度。
了解了这些情感,那么“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中的这三个动词等都应该用一些重音来处理。
“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把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把握了这些情感,朗读时要处理好“只今”这个重音;“鹧鸪飞”应重读且作停顿,再将慢慢吟出,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当然,把握诗人的情感也需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
理解诗歌内容,是协助朗诵的第一步,用以确定情感基调。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作者用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把握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在吟咏的时候就要注意要用一种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塑造出哀婉和悲戚的气氛。
因气求生入诗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
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因声求气”之说早已有之,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都有这方面的阐述。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说影响较大,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
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
刘大櫆进而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旧是有指导意义的。
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
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阁夜》为七言律诗,格律严整,声韵铿锵;《李凭箜篌引》为七言歌行,篇幅较长,句句用韵,节奏很快;《虞美人》和《苏幕遮》为词,都是长短句相间,前者以长句为主,声韵流转自然,后者以短句为主,押仄韵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