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学案:第三单元赏析示例将进酒含解析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一般特点。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要目的是领悟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赏析示例”是李白的《将进酒》,学习此诗要掌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体悟诗歌豪放的基调及复杂的思想感情。
《阁夜》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在夔州府西阁之夜的见闻及感想,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心情沉重,调子低沉。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杰作,主要通过想象描写音乐给人、物、神的感受,突出音乐的艺术效果,风格独特。
李煜的词《虞美人》表达了失去国家后的悲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艺术上独树一帜。
《苏幕遮》是周邦彦的一首名篇,通过咏荷花表达思故乡、思念亲友的情怀,善于烘托和炼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推荐作品”共五篇课文,时间跨度大,体裁各不相同,同学们可在老师或资料的帮助下自由选择赏析.〔赏析指导〕这个单元赏析的重点首先是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其次是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从“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角度鉴赏诗歌需要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来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朗读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作品中韵脚和节拍的把握上.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因气求声”,不若“因情求声”——我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一点看法山东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第三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提出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尤其高中生,把握诗歌的节奏,难;根据声韵的特点,更难。
所以,就高中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来说,与其“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不如先把握诗歌的情感,再去吟咏诗歌。
我把它叫做“因情求声”。
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诗中“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也传达出诗人对此所持的态度。
了解了这些情感,那么“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中的这三个动词等都应该用一些重音来处理。
“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把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把握了这些情感,朗读时要处理好“只今”这个重音;“鹧鸪飞”应重读且作停顿,再将慢慢吟出,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当然,把握诗人的情感也需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
理解诗歌内容,是协助朗诵的第一步,用以确定情感基调。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
深秋骤然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
作者用凄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把握了作者的这种情感,在吟咏的时候就要注意要用一种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塑造出哀婉和悲戚的气氛。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引导语: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将进酒》这首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李白《将进酒》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
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2、学生情况分析通过高二诗歌单元的学习,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不太感兴趣,很少能深入挖掘,而诗歌本身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敬而远之望而却步的态度,这节课就要以《将进酒》为例结合实践渗透学法激发对诗歌探究的兴趣。
3、教学方法分析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授之以渔”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
在和学生共同鉴赏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突破学习目标的鉴赏中力图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脑。
教学手段是多媒体。
【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将进酒》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
《将进酒》教学反思3篇《将进酒》教学反思篇一这是徐琳老师讲授完《将进酒》后写的反思,我认为总结得很好,今把它奉献给大家,共同提高学习。
《将进酒》是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李白这首诗气势高昂,情感豪放。
根据本首诗的特点,我以“熟读、胖读、美读、瘦读”展开教学,所以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吟咏诗韵,探究情感。
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一、导入部分。
让学生齐读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从中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善饮和狂放,引出和喝酒有关的诗歌李白的《将进酒》。
二、吟咏诗韵,探究情感。
首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诵,谈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读该诗,目的是了解学生自己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程度。
其次用同桌共读,齐读,单个学生读,老师范读,小组讨论的方法,边读边探究情感,在读中体味情感,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再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反馈部分。
分析完整首诗的情感后,让学生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我认为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成功之处:第一,课堂导入部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课堂上紧张的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气氛开了个好头,顺利过渡到所学内容。
第二,引入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事实证明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很乐意去探究力所能及的问题。
第三,老师用激情去投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用鼓励和赞许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
不足之处:第一,教学目标虽然展示但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
第二,在学生自由朗读时应该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读时有所思考。
第三,教师范读虽有,但不够充分,学生读的活动还有些少。
第四,普通话中平翘舌音读的不准确。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技能的发展,只有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中才能日益完善起来。
《将进酒》朗诵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诗词3、深刻领悟诗人于坎坷中见豪情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理解诗人的诗酒人生【教学难点】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达到美读的效果【教材分析】《将进酒》为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课。
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鉴赏诗词为主,第三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是在一二单元鉴赏诗词基础上,让学生在吟咏诗词上进行指导。
《将进酒》是整个单元的学习第一篇,对于如何让学生吟咏诗词具有示指导作用,在这个单元教学上至关重要,所以我安排了2个课时到3课时。
白这首诗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很适合用诵读,加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读”,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读为中心,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知人论世,进行“音读”环节、“意读”环节,初步把握诗词容,初读诗词并背诵。
第二课时,进行“情读”环节、“美读”环节,一方面“情读”——通过学案导学问题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把握情感,另一方面“美读”——在鉴赏全文之后进行创造性的诵读诗歌,读出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再通过诵读感受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诗歌容。
【学情分析】在诗词鉴赏方面:学生进行鉴赏已经有二个单元了,鉴赏诗词的意识较好,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较差,而且本身鉴赏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鉴赏上先以文本翻译解读为重,以问题研讨的形式为辅设计较简单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上能有方向有方法,对诗词的意象、意境有所感悟。
在诗词诵读方面,每讲一首诗都给学生放示朗读,学生朗读诗词的意识较好,只是学生水平有限,个别学生在诵读上比较突出,但是能调动普通学生能尽量敢于吟咏诗韵,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古代诗歌阅读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者:王寿波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3年第35期【技法指津】“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诗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吟咏,体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这两方面来解读诗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在吟诵中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朗读、吟咏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诗词讲究严格的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有音乐美的特点,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把握诗歌的节奏。
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节拍的划分上,汉字以一个字为音节,但一首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两组合,形成停顿。
(1)一般情况下,诗歌的停顿规律是四言两顿,音节是二二,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2)“五言三顿”,音节是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七言四顿,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体会诗歌的韵律。
诗歌讲究押韵,我们诵读时要找出诗词的韵脚,了解平仄规律。
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
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
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
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读起来可以产生音乐美。
3.注意双声叠韵。
除平仄以外,古典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二、在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美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地诵读。
在领略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能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如《将进酒》,通过吟诵我们可以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知识讲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元曲的相关知识;2.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3.掌握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原则。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
词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最基本的特点是有剧情,能演出;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也曲折地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虞美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其中,既有他为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利、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和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苏幕遮》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
作者面对象征江南陂塘风景的荷花时,很自然地会勾起乡思。
《国殇》这首诗是祭祀为保卫国土而战死的将士的祭歌。
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燕歌行》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菩萨蛮》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吟咏诗韵,注意诗歌的韵律,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等来表达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李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
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演读。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导入:先请同学们猜一个字谜。
谜面是:酉时下大雨。
酒。
真聪明!我相信今天和一群智者对话一定是非常愉快的。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
而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杜甫的一首诗《饮中八仙歌》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李白爱诗若痴,嗜酒成狂,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白的《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2、展示学习目标: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要求;通过诵读感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透过诗文品读李白。
二、书声琅琅(一)知识积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给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将()进酒金樽()岑夫子()馔玉()恣欢谑()()千金裘()烹羊()沽取()对君酌()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矛盾成就的诗篇【教材分析】《将进酒》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人情怀极其复杂,历来意见大致有三:一曰太白此歌豪放极点;一曰全篇注意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上,一曰此诗以豪放为主调,但同时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杂音。
笔者以为,饮酒的酣畅淋漓与豪放之乐是一种表象,苍凉悲壮而又深沉忧伤是内在的情感,教学中只有让领会到这种情感,才能真正感受到李白这首诗歌的情感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坚持自己的教学个性,一方面加强诵读指导,另一方面“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领会复杂的情感。
尽可能地引领学生深入到文字里面去。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味诗的韵律之美。
2.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在品味中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将进酒》;学习本课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会读,二是体会作者矛盾的选择与复杂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地读一遍。
2.教师范读课文。
为了便于指导,要求学生标注句序,并作诵读知道:句①是诗人伫立高地,看到黄河滔滔不绝之势,豪情满怀的。
因此诵读时应该声音浑厚而激越。
“君不见”后略作停顿,“不复回”要重读。
句②是诗人顾镜自怜,充满了失望和感伤,宜读得“苍凉悲壮”一些。
“朝如青丝暮成雪”语速宜缓。
句③和句④感情比较复杂。
“人生得意”句似是违心之语,应读得低沉,“莫使金樽空对月”似是自言自语。
“天生我材”句是对自己,更是对别人而言,应读得自信而理直气壮句⑤是写自己心愿。
是情绪渲泄的第一个高潮,读后应该有一种“轻松解脱”与“酣畅淋漓”。
句⑥是三个字短句,语调激促、热烈,应充满了激情。
句⑦应高亢一点,提请大家注意之语。
句⑧句⑨颇有伤感,语调低沉。
最后一句流露出反抗之情绪是反抗的宣扬,达到高潮而回味无穷。
──教学中也可以放开,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妨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三、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不妨精雕细刻。
《将进酒》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
这就是他的《将进酒》。
(板书课题)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基本要求将全诗进行了简单的节奏划分、和声调高低的处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
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朗诵准备:
朗诵者通过原作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掷地有声。
2.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涵义和情感基调。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
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传情,让听众动情。
3.此外,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表达作品内容。
常用表现手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
要更好地把握准作品的情感变化,才能将朗读艺术发挥的更好。
思考:这首诗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找出诗中直接描绘主人公情感的字眼。
三、诵读赏析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
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
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
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感情主基调:愤慨
四、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理解诗中句式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
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
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
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
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
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五、总结课堂(投影)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主基调: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