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摘要: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实践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从单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健康服务。
为适应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在护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目前,护理专业处于迅速发展阶段,随着我校教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力争培养出适应整体护理要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整体护理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6-01《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专业行为和职业态度,帮助学生得到和提高经验,增强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角色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护理是诊断和处理对现有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这个主题,确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贯穿护理程序工作方法的应用,突出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整体性。
下面就我校加强《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改革详述如下:一、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1、完善实验教学硬件我校在原有的中心实验室基础之上专门设立了基础护理实验室,目前具有一个示教室、一个准备室、四个实验室,更好地满足了《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我们顺应护理学的发展,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如呼吸机、吸引器、中心供氧装置、cpr技术训练模拟设备等,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完善实验操作规程我们坚持采取“课前讨论,课后思考”的形式,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校本教材《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重新整理并出版,严格规范了实验课各项技术操作,严把《基础护理学》操作关。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韦义萍,佘佐亚,李丽梅,李 珊,赵敏敏,李 雪(广西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摘 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实际工作过程引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探索切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衔接、学生乐于授受的教学方法,将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护理工作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GXGZJG2017A091)[作者简介] 韦义萍(1962—),女(壮族),广西金秀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及护理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357-02 [收稿日期] 2020-05-08《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基础医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获取专业能力的基础,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学知识与专业结合,是深化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相关定义(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人们将关注点投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的地位,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原来的知识本位职业能力观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观迁移。
(二)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综合体系,一般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同时可以得到工作结果的一系列完备的工作程序[1]。
(三)基于工作过程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程序是: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任务→岗位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达成培养目标,素质规格。
在“去职业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态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摘要】社会对创新型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实验教学成为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实验室运行发展模式,既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又能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如何优化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基护实验室管理模式、基护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着重论述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目前社会对创新型护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应该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实验室运行发展模式,既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又能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变革的逐步推进,实验室工作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面对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实验室工作,如何优化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我们从基护实验室管理模式、基护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探讨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师特质等不同形式下基护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采用新型的“移动学习方法”、“前瞻性学习方法”、“分段式集中上课的方法”、“PCR式复制克隆式教学”、“多媒体式教学”等基护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构建充分发挥基护实验室使用效益的体系,从而有效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体做法如下:1.基护实训室的改革措施1.1管理模式的改革由原来的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管理为主,各项实验操作的用物摆放到相应的实训室柜子里,学生练习时自行取出,清点物品后开始练习,练习结束后再次清点物品放回柜子里,锁好实训室门后把钥匙交回准备室并签字。
[摘要]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设计进行阐述,以“穿脱隔离衣”为例,把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运用BOPPPS 教学模式,找准结合点,抓住切入点,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础护理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41-0182-02基础护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穿脱隔离衣”教学设计为例梁艳,祝家美,王晶(梧州职业学院,广西梧州5430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因此,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教育十分重要,要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核心课程,对护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临床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为护生养成职业素养、专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当前,高职医学院校学生护理职业素养不足,职业认同感偏低,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将课程与思政育人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才能培养更多德才能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下面以“穿脱隔离衣”教学设计为例,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体会护理的核心本质,为将来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护士奠定基础。
一、基本信息(一)授课信息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学;授课对象:护理专业一年级;教学章节:第四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第四节隔离技术;使用教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课时:2学时。
(二)学情分析本次课程授课对象为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他们的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习动力不足,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学习方法欠佳,不善于自主学习。
但他们思维较为活跃,模仿力及可塑性强,不喜欢“满堂灌”的呆板讲授方式,更倾向于护理实践操作。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0期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蒋娟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0)【摘要】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护理学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基础护理学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基础护理学实验中存在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临床实际脱节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45-01前言基础护理学实验是与护理有关的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就相应的解决方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当前在大多数的学校中对于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课程目标设置较为单一,实验具体内容和实验教学目标设置较为简单,仅局限于能够熟练的掌握具体操作内容即可。
目前现行的护理学教学目标也没有对实验教学完全重视起来,教师的应试教学想法还比较严重,学生也难以将护理学知识与护理岗位技能真正的做到无缝衔接,因此,现有的实验课程目标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护理技能。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院校中基础护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以护理最基本的15项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临床经验中发现,这15项基本操作技能的使用率并不高,有些操作技能在临床操作中基本上不会使用,这就存在着实验内容保守且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的现象,长此以往实验教学内容便脱离了实际护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3.实验室条件落后,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临床上新技术新理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临床上的医疗技术设备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主要创新和价值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嘛,嘿,听着好像挺严肃的,其实呢,它背后可有不少“新花样”呢!你想啊,以前的护理学课,多半都是死记硬背一堆医学术语和操作规范,搞得大家头晕脑胀,甚至有点儿想要逃课。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合时宜了。
我们现在不光要学护理,还是要学怎么做人、怎么照顾人,得有“温度”,有“心”,有“情”。
要说这些年基础护理学的改革创新,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既有趣又实用,效果那是杠杠的!改革的第一招,大家一定都发现了——“实践为王”。
以前的护理学,啊,简直是理论一大堆,实际操作少得可怜。
大多数学生学了很多复杂的理论知识,可是面对真正的病人,常常是手足无措。
改革后,课程大大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什么基础护理操作的实操课、模拟病房、护理实训中心……你看,这些新的“战场”上,大家可以直接与“病人”对接,从心跳到呼吸,从温度到脉搏,每一项操作都不放过。
老师们在一旁引导,学生们亲自上手,大家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都被锻炼得像是磨刀霍霍的匕首,直接就能解决病人眼前的难题。
你看,医护工作可不是背书就能搞定的,关键得靠手劲,得靠实战!再说了,现在课程改革还强调“多元化”,你别看这些课程名字个个都让人头大,什么“情感护理”、“人文关怀”……一开始大家肯定是嗤之以鼻,以为这些都是空话套话,没什么实际意义。
结果一学才发现,哎,这些“人文”的东西可真重要!现代护理不仅仅是给病人打针吃药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照顾病人心理,理解病人的痛苦,帮他们渡过生死关头的心理危机。
你想啊,很多病人一个个都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了,你不能光拿着药盒子走过去就丢个“你得吃药”就了事。
你得和病人聊聊天,和他们讲讲笑话,安慰安慰他们,给他们点儿信心。
人家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种时候谁不想有个知心的护士在旁边呢?课程改革的另一个亮点——“个性化教育”!以前嘛,大家都是在一个大课堂里挤来挤去,老师讲一大堆,讲得大家都蒙圈了。
浅析《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措施浅析《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措施[摘要]《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为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护理人员,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指导,对《基础护理学》进行大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医学界服务。
[关键词]教学改革;《基础护理学》;措施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悄然走进教学课堂,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们,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些图片、动画、音频等,使得课程内容有意思、有吸引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吸痰法、导尿术等课程时,由于课程内容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加之教师讲授缺乏一定的艺术,从而显得枯燥乏味,且不易于理解,在课上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同学想听却似懂非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引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这些内容,理解起来也比较直观。
此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打消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畏难情绪,将他们从手机游戏、睡梦中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安排课时,缩减理论课程的课时作为护理专业教师,我们应该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熟悉教材内容,将教材进行合理的分解,不同章节对应不同的课时。
有的章节内容过于简单,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即可,从而将空闲下来的课时安排到重点、难点上。
将这重点、难点的内容精讲、细讲,让学生听懂、听透。
由于课时的增加,教师和学生可以展开一定时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地掌握住课堂,同时也融洽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教学目的的达成。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进行实践教学,理论课程所占课时较多,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蒋娟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0期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护理学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基础护理学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基础护理学实验中存在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临床实际脱节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45-01
前言
基础护理学实验是与护理有关的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就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就相应的解决方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实验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当前在大多数的学校中对于基础护理教学中的课程目标设置较为单一,实验具体内容和实验教学目标设置较为简单,仅局限于能够熟练的掌握具体操作内容即可。
目前现行的护理学教学目标也没有对实验教学完全重视起来,教师的应试教学想法还比较严重,学生也难以将护理学知识与护理岗位技能真正的做到无缝衔接,因此,现有的实验课程目标并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护理技能。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院校中基础护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以护理最基本的15项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临床经验中发现,这15项基本操作技能的使用率并不高,有些操作技能在临床操作中基本上不会使用,这就存在着实验内容保守且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的现象,长此以往实验教学内容便脱离了实际护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3.实验室条件落后,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临床上新技术新理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临床上的医疗技术设备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
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更新不及时,实验教学更新速度也非常缓慢,在临床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没有及时应用到现有的实验教学中,从而导致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临床完全脱节。
二、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改革的对策
1.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教师应该丰富对实验课程的目标设置,加深实验具体内容和实验教学目标设置,不能仅局限于能够掌握具体操作内容即可。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应用实例模拟教学法或者和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实验进行教学,使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和上好护理学实验的前提条件。
2.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都是以15项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师可以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并且针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善,将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同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采用老师在一旁指导,增加同学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某些操作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位同学进行演示,之后老师对其操作方法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了解同学们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3.及时更新实验器材和实验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医疗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高校响应教研室应该勇于将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先进技术进行整合,并且够买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增加适应医学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和工作岗位接轨,尽量的缩小学校和工作间的差距。
相应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期间去医院进行调研,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了解现阶段应用的护理学实验内容,并且在课上给同学们引入先进的或者在临床上经常会用到的一些基本操作,对于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则可以一带而过,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操作接轨,使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基础护理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实践,首先要丰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其次要及时调整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最后学校要及时更新实验器材,将实验内容与临床实际相一致,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鲁玉苗,付艳芬,李占琼,等. 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159-160.
[2]张瑜,康美玲. 小组模拟考核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1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