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2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辩证论治综述摘要: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中医皮肤类教材以及相关各类文献的研读、学习,对银屑病的分型、辩证论治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论述。
以求对银屑病的诊断、治疗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将中医药知识和前人的经验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银屑病;白疕;中医;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25-02银屑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白疕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因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点,如匕首刺伤皮肤之状而得名。
[1]中医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
肤如疹疖,色白而痒,搔起白皮。
[2]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包型及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占99%以上。
[3]寻常型银屑病较为多发,这里主要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辩证论治进行综述。
1 辩证分型西医来说,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清楚。
目前认为,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通过免疫介导的共同通路最后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发生增值引起的[3]。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
根据历代中医名家经验总结,寻常型银屑病一般分为3型:血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和气血瘀滞证,特殊型有湿毒蕴积证(脓胞型)、风寒湿痹证(关节病型)、火毒炽盛证(红皮病型)。
2 辩证施治2.1 血热内蕴证:《中医外科学》[1]中此型用方消风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闫平珍,石丽莉[4]自拟地丹凉血汤治疗此型银屑病,拟方如下:生地、白茅根、土茯苓、生槐花、板蓝根各30g,丹皮、紫草、赤芍、丹参、鸡血藤、玄参各15g,熟大黄10g。
闫平珍等以此方做对照试验,结果治疗前血浆svcam1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经地丹凉血汤治疗后,svcam1水平随着病情好转而显著下降,表明地丹凉血汤可能对其水平起着调节作用。
白疕(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伸侧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趾)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好发于头皮、背部、四肢伸侧及臀部。
(2)早期常夏愈冬发,或夏轻冬重,少数病例则相反。
(3)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粟粒至绿豆大,可融合成片,边缘明显,上覆银白色厚鳞屑,将鳞屑刮除后为一红色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刮之见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
呈点滴状、地图状、钱币状、环状等排列。
临床分进行期、稳定期和退行期。
进行期可出现同形反应。
(4)部分病例粘膜受累,多见于龟头、口唇及颊粘膜。
龟头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片,无鳞屑。
上唇可有银白色鳞屑。
颊粘膜有灰黄色或白色的环形斑片。
(5)甲病变表现为甲板的点状凹陷、甲下角化过度及甲剥离等。
头发为束状发。
(二)证候诊断1.血热证主症:①皮损鲜红;②新出皮疹不断增多或迅速扩大。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小便黄;③舌质红或绛;④脉弦滑或数。
证候确定:具备全部主症和1项以上次症即可诊断。
2.血燥证主症:①皮损淡红;②鳞屑干燥。
次症:①口干咽燥;②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③脉细或细数。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科普银屑病属于皮肤病的一种,目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除。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通常选用药物治疗法进行治疗,而中医辨证治疗属于中医学治疗方法之一,根据分辨患者的中医证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能够很好的保证治疗效果。
因此,下面我们针对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有效的科普。
1.银屑病相关概述什么是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临床特征为斑块、棕褐色斑丘疹、红色斑丘疹等为主,皮肤表面会有银白色鳞屑覆盖,且边界清楚,银屑病主要分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等,不同类型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都不相同。
同时,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寻常治疗方式很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近年来,中医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发挥出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学范畴也被称为“白癣”、“干癣”、“白疕”等,所以中医学针对银屑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但是由于银屑病大多数过程缓慢,疾病的发病机制也相对比较多,所以在运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中医辨证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确定病因和发病机制,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
1.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在银屑病患者中,中医辨证论治属于常见治疗方式,以下针对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科普。
1.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在中医学治疗疾病时,需要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所以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是非常关键的,医生需要结合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运用中医学相关理论对患者先进行辨证,确定疾病的类型与发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皮肤病辨证治疗当中,皮损局部辨证非常关键,也是中医皮肤病辨证治疗的特色,所以医生进行疾病辨证诊疗的时候,还需要具体到疾病的各个时期,抓住要点,并且结合《中医外科学》相关内容,将银屑病进行分型,一般来说分为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风热型四种,根据不同的证型,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
其中,血燥型银屑病患者选用消银解毒饮联合养血润肤汤治疗,其中消银解毒饮药方组成包括全蝎、土茯苓、苦参、白鲜皮、蚤休、虎杖、板蓝根、赤芍、生地黄、水牛角,养血润肤汤药方组成包括茯苓、白术、鸡血藤、当归、制首乌等。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辩证论治综述摘要:准确的分析银屑病的实际分类、辩证实质的技术标准,对银屑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确定实际认知理解的过程。
根据中医知识和相关临床标准进行合理的分析,尽可能的提升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证治疗的综述标准和过程,对寻常型的银屑病进行研究。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辨证分析引言银屑病在中医中又称为白疕,是一种慢性类的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鳞屑,可见出血点,皮肤出现就诊,色白、痒。
根据患者实际的临床标准,准确的分析寻常、关节实际的病症变化,明确实际寻常银屑病的发多发性和辩证论述标准。
本文将针对寻常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的相关综述标准和研究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明确实际治疗过程的合理性,确定对于不同患者可以采用的不同中药方子,提高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确保实际治疗符合医生的治疗目标和需求,提高对患者治疗水平和心理疏导上的治疗管理,稳定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合理的医患关系,加强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的认识程度,明确实际治疗的合理性,确保银屑病治疗综述的合理性。
1 辩证分型标准银屑病中相关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较多,且存在相互作用的遗传病变问题。
需要根据实际的免疫接入导通方式,分析实际角质层细胞增生引起的情况。
按照中医实际的病发多种因素进行判断,确定患者体热亏虚的情况,皮肤失去养分过多,出现血气淤滞症,主要表现为热毒积蓄,风寒湿痹等,火毒旺盛等现象。
2 辩证治疗分析方法2.1 血热内涵治疗法可以采用地丹凉血汤治疗,土茯苓30g、生槐花30g、白茅根30g、生地30g、板蓝根30g,丹参15g、紫草15g、赤芍15g、丹皮15g、鸡血藤15g、玄参15g,熟大黄10g。
按照实际配合标准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血浆sVCAM1有所改善,治疗后,sVCAM1水平明显下降,凉血降温,实现对机体的有效调节作用。
按照此方辨证施治的进行治疗,临床中,选用加减方式,土茯苓15g、生槐花15g、白茅根15g、生地15g、板蓝根15g,北豆根、黄芩、威灵仙、虎杖、生甘草、生槐花各10g,丹参12g。
第七章银屑病的中医辨病论治一、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1.孙瑞珍等(上海解放军第41l医院)报道用“抗银冲剂”。
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苦参、紫草、草河车、丹参、黄芩、生甘草等。
将上药提制成颗粒剂,每袋36g(相当于生药115g)。
服用方法:每次18g(半袋),每日2次,冲服,儿童减半。
采用抗银冲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04例,其中有家族史者12例。
部分患者外用10%尿素霜涂于手及上肢暴露部位皮损。
1~3个月后评定疗效。
结果:基本痊愈39例、显效14例、有效4 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其中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5例为消化道症状、l例头痛,1周后消失。
停药后未见反跳,复发时再用该药仍有效。
2.贾中华等(寿光市皮防站)报道对寻常型银屑病用中药冲剂治疗。
生地黄30g,丹参30g,生槐米15g,板蓝根15g,土茯苓15g,雷公藤15g,紫草10g,赤芍10g,丹皮10g,鸡血藤10g,乌梢蛇10g。
水煎浓缩制成冲剂,每包15g,成人每次2包,每日2次。
用上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49例,结果,痊愈75例、基本痊愈181例、显效35例、有效4 4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达96%。
3.崔栓效报道采用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内服药物:生地黄30g,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板蓝根30g,丹参30g,金银花15g,白花蛇舌草15g,土贝母15g,皂刺15g,青黛10g,甘草10g。
外用洗药:芒硝60g,生大黄30g,土槿皮30g,透骨草30g,白矾30g。
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46例。
结果,痊愈35例、显效76例、好转2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8%。
4.陈苏(江苏徐州市中医院)报道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生地黄30g,生槐花30g,白鲜皮30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20g,土茯苓15g,丹参15 g,菝葜15g,丹皮12g,赤芍10g,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0g。
加减:血热风燥型加水牛角(冲服)15g,紫草12g。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思路作者:姜燕生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4期关键词:银屑病;辨证论治;白疕中图分类号:R275.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12-02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称“白疕”,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和红皮病型共4型。
中医学对于银屑病早有论述。
《证治准绳·疡医·诸肿》有“遍身起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而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疕”。
《外科证治全书》描述更为详尽:“白疕又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血出痛楚。
”关于病因病机,《圣济总录》认为“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风多于湿,则为干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以血热型、血燥型和血瘀型3型论治白疕,效果甚佳,并获得国内中西医同仁的肯定和认可。
兹介绍如下。
1 主证1.1 血热型证见急性发作,皮疹不断出现并迅速增大,多呈点滴状,色鲜红,片状鳞屑是其特点,刮除后有亮膜且易出血,瘙痒明显,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热蕴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
方用凉血五根汤加减。
1.2 血燥型证见随着病程的延长,无新出皮疹且部分开始消退,颜色变为淡红,干燥性鳞屑是其特征,时有瘙痒,口不渴,舌质略红,舌苔白,脉弦。
辨证:余热未清,血行不畅。
治法:清解余热、凉血活血。
方用凉血活血汤加减。
1.3 血瘀型证见久病不愈,皮疹肥厚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颜色黯红,鳞屑细碎或无,瘙痒无定处,舌质黯或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行气活血。
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2 兼证2.1 实证2.1.1 风热犯肺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清热解表。
方用桑菊饮加减。
2.1.2 肺热炽盛证见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咽喉红肿疼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寻常性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有鳞屑的红色斑块,主要发生在头皮、手肘、膝盖、手足、躯干等部位。
本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
中医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注重辨证施治,内外结合,疗效显著。
二、病因病机1. 病因:中医认为,寻常性银屑病多因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心火亢盛,毒热内伏,或饮食失节,过食腥发动风之品,脾胃失和,外感风热毒邪而发病。
2. 病机:病久或反复发作,肌肤失养,气血瘀滞,肌肤失于濡养,导致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瘙痒等症状。
三、辨证分型1. 血热型:皮疹鲜红,瘙痒剧烈,舌红苔黄,脉弦数。
2. 血燥型:皮疹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3. 血瘀型:皮疹肥厚,色泽暗红,舌暗苔薄,脉涩。
四、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针对血热型,采用清热凉血、解毒的方法。
2. 滋阴润燥:针对血燥型,采用滋阴润燥、养血的方法。
3. 活血化瘀:针对血瘀型,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的方法。
五、治疗方案1. 内治法(1)血热型:清热凉血活血汤(生槐花、白茅根、生地、紫草根、赤芍、丹参、鸡血藤等)。
(2)血燥型:养血解毒汤(鸡血藤、当归、丹参、天冬、麦冬、生地、土茯苓、蜂房等)。
(3)血瘀型:活血散瘀汤加减(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白花蛇舌草、陈皮等)。
2. 外治法(1)中药膏涂擦:针对血热型,选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中药膏剂。
(2)药浴:针对血燥、血瘀型,选用滋阴润燥、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浸浴。
(3)拔罐、走罐:针对血瘀型,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膏剂,配合拔罐、走罐法。
3. 针灸疗法:针对血热型,选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4. 生活调摄(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2)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刺激。
(3)合理进行体育锻炼及适当的文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观察1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探讨其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根据银屑病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将纳入患者通过填写调查表,进行中医体质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并探讨其相关性。
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多见,中医症候以血热风盛证多见,血热风盛证患者中阴虚质为易感体质,血瘀肌肤证患者中瘀血质为易感体质,血虚风燥证患者中气虚质为易感体质。
结论在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盛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要治疗法则外还应该佐以滋阴之品;对血瘀肌肤证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活血祛瘀为主;对血虚风燥证的患者治疗应以益气养血为主;以上治疗方法将有望提高银屑病患者的治愈率。
标签: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辨证分型银屑病,中医曰:“白疕”,是一种皮肤科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笔者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研究防治此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次病例全部来自2015年9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根据银屑病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分析整理后,纳入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00人,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为(38.15±8.26)岁,本组病例以25~50 岁的中青年人为主。
1.2诊断及排除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 版)》制定[1]。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1)血热风盛型:本型相当于寻常型进行期,皮损为点滴状或钱币状,皮色鲜红,皮疹进行性增加,伴有瘙痒。
伴有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血瘀肌肤型:本型相当于寻常型静止期,皮损为钱币状或地图状,鳞屑较厚的斑块,皮色暗红,皮疹反复不愈,冬季可病情加重。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5-16T16:19:57.36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彭艳红[导读] 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方法:取我院16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湖南省娄底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417000【摘要】目的: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方法:取我院16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双土饮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患者应用辨证分型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3.98%明显高于常规组75.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护,观察组患者的PRSI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7.16%明显低于常规组13.25%,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能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而且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辨证治疗;银屑病;疗效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属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的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红斑磷屑。
不仅难以治疗还易反复发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情况[1]。
寻常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血虚风燥型、血热风盛型以及血瘀热结型,同时相对应的中药治疗药物与从阴引阳汤、清热消银汤和化瘀热消银汤。
因此,选取我院共16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共16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常规组83例,男性:43例,女性40例,年龄28至65岁,平均年龄(53.8±1.3)岁。
观察组83例,男性:41例,女性42例,年龄25至68岁,平均年龄(56.4±1.4)岁;两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瞿幸;屈双擎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
【年(卷),期】2009(037)008
【摘要】1银屑病的辨证思路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基本特点是上覆鳞屑的红色丘疹、斑片或斑块,有点状出血现象,为典型的血热征象。
“络脉盛色变”,络脉充盈则皮损色红,热盛迫血妄行则轻刮皮损即有点状出血,热盛生风化燥则层层脱屑。
因此银屑病的皮损表现可以做为中医辨证的主要因素。
1.1从皮损颜色辨证皮损颜色鲜红为血热,颜色紫红为热盛伤津或血热兼瘀。
病程较长,热郁络脉,血行不畅,皮损颜色转为暗红属血瘀。
病程日久,邪热未尽,阴血耗伤,皮损颜色变为淡红属血燥。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瞿幸;屈双擎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六型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20例
2.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75例疗效分析
3.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8例临床观察
4.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5.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30例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热型
症见:红斑,渗液或继发感染,奇痒,多发于腋窝、腹股沟等,多在阴雨季节加重,伴体倦乏力,胸闷食少,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薏苡仁、滑石、土茯苓、白鲜皮、萆薢、金银花、茵陈各15克,车前草10克,黄柏8克,苍术、甘草各6克。
热偏盛加蒲公英15克,龙胆草、栀子各8克;湿热盛加苦参、泽泻、猪苓各7克。
血瘀型
症见:皮损肥厚,疹色紫暗,鳞屑较厚,难以刮除,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舌质黯红或青紫,或见瘀斑、脉细涩。
治则:活血、祛瘀、润燥。
处方:丹参、白花蛇舌草、牡蛎、珍珠母各15克,三棱、莪术、红花各6克,玄参、玉竹各7克。
血虚型
症见:疹色不鲜红,鳞屑干燥,或少许新疹出现,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或缓。
治则:养血祛风、润燥。
处方:生地、熟地、玄参、乌梢蛇各10克,鸡血藤、制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白蒺藜各8克,僵蚕6克,红花4克。
有热象加知母、天冬、麦冬各8克;瘙痒明显加白鲜皮15克。
血热型
症见:皮疹不断增多,颜色红,鳞屑干燥而厚,瘙痒较甚,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处方:水牛角(先煎)、生地、蒲公英各15克,白花蛇舌草、紫草、白鲜皮、虎杖各10克,玄参、丹皮各8克。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5克;咽喉痛加山豆根、板蓝根各10克。
(胡佑志)
来源:中国中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