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空间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65
空间技术定义: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天技术。
空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探空活动的历史,大致经历了气球、火箭、人造卫星等几个阶段.18世纪80年代,就有科学家利用气球升空进行科学考察。
到了20世纪20年代,各种气球(主要是氢气球和氮气球)已在科学考察、交通运输、军事侦察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火箭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在元、明朝期间应用的火箭武器是现代火箭的始祖。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
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美国载人航天发展史: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中国空间技术:我国空间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
1、中国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空间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我国卫星技术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应用卫星技术取得多项重大成就。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卫星研制取得了近百次飞行试验的成功,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截至2013年2月,仅中航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就自主研制并发射了130余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科技常识:浅谈空间技术一、运载器技术(运载火箭技术)运载器技术,是指克服地球引力,将航天器送到外层空间的运载工具技术。
因为航天器自己是无法到达外层空间的,所以需要运载器把它送上去,所以这里运载器的就像是“快递小哥,”起到运输媒介的作用。
中国运载火箭主要以“长征”系列命名,当然,我们不仅拥有“长征”系列,此外还包括“龙”系列。
“龙”系列火箭包括“捷龙”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和“腾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两大类,主要为满足当前国内外绝大部分商业卫星的发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谷神星”系列,比如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该火箭是固体运载火箭。
我们比较常见的“长征”系列火箭主要有两种,首先就是我们称之为“胖五”的火箭即长征五号,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冰箭”、“胖五”,其芯级使用液氧或液氢推进剂,助推器使用液氧或煤油推进剂。
该系列火箭拥有“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两种型号,主要承担大质量载荷、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等发射任务。
还有一个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即长征二号,其中长征二号F是目前我国唯一用于载人航天发射的运载火箭。
二、航天器技术(空间飞行器技术)航天器的种类比较多,比如我们较为常见的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飞船等。
其中载人飞船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及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
我国的载人飞船主要是“神舟”系列。
以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为例,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
目前空间站的初期会建造三个舱段,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
基本构型为T字形,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而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
到2024年,中国的空间站有望成为全世界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1 空间技术1.1什么是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
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现象。
但对“天”目前专家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地球大气层以外的无限遥远空间称之为“天”;另一是把地球大气层外、太阳系以内的有限空间叫做“天”。
若按前一种理解,空间技术和航天技术完全是一回事;若按后一种理解,人们把地球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空间活动称之为航天,超出太阳系以外的空间活动称之为航宇。
这样,空间技术则应涵盖航天技术和航宇技术。
但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主要还是在太阳系内从事活动,因此,当今把航天技术和空间技术视为同义词已得到公认。
我国的航天专家将空间技术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空间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很多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综合集成。
它主要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成就,最能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其次,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
比如,通信卫星可以大面积覆盖地面以至全球;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报;侦察卫星可以及时监视广大地区的军事活动等等。
——空间技术区别于一般常规技术的这两大特点,使其对一个国爱的实力和进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战略性作用:在经济上能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普遍认为,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其投资效益能达到1∶10以上;在军事上最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掌握了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对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影响深远。
一项重大空间成就,往往成为国际谈判的重大筹码;在科学技术上还能带动电子、自动化、遥感、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并形成包括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空间生物学和空间材料工艺学等一群新的边缘科学。
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
第二篇第六章空间技术(p242-268)到19世纪末,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才用科学为人类打开了迈向太空的道路。
他研究火箭原理和航天理论,其主要结论是:(1)要实现太空飞行,必须解决发射装置的问题。
(2)单位时间里喷射的气体量越多,喷气速度越快,火箭获得的加速度也越大。
(3)可采用多级火箭提高速度。
(4)火箭的喷气速度取决于燃气的温度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因此他提出使用大推力液体火箭,用氧作为氧化剂,用液氢作为燃烧剂。
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航天之父”。
美国的哥达德被称为“火箭之父”。
1926年3月16日,哥达德研制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它的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在通向太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1931年,德国的奥伯特研究的火箭升到了91m的高度。
1942年10月3日德国人布劳恩研制的第一枚“V-2”军用火箭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开创了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三、空间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空间科技包括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两部分。
空间科学是关于宇宙空间的物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方面的学问,它主要包括空间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
空间技术则是人们探索空间奥秘,利用和开发空间条件为人类服务的方法和手段,是从事空间飞行的综合性技术,它主要包括空间飞行技术、控制与导航、通信与遥感、遥控、图像与数据处理以及包括火箭、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的制造与发射等在内的空间系统工程技术。
空间技术的形成以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为标志。
空间技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57——1964年)是基础技术和实际应用试验阶段1959年1月2日,苏联的“月球1号”飞行器第一个飞过月球;1959年3月7日,美国的“先锋4号”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成为人造行星;1960年8月11日,美国首先从轨道上回收了“发现者13号”侦察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空间技术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天技术。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跨入了航天时代。
由此兴起的航天技术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获得了迅速发展。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挣脱地球引力的羁绊进入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军事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
外层空间已成为一个新战场。
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2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2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
2021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21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国际空间站:天空一号与神舟8号对接: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历程: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题为《利用喷气仪器研究宇窗空间》的论文,提出了利用火箭探索宇宙空间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1926年3月,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独立地研究了火箭的推进原理,设计、制造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此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对火箭制造和发射的研究。
1942年10月,德国制造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军用液体火箭V-2。
战后,科学家们利用V-2和它的改进型作为新的工具来探测50千米以上的空间,获得了许多关于高层空间的资料。
20世纪50年代后期,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发射人造卫星的水平。
为了实施地球物理年的计划,美国和前苏联积极筹划发射科学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标志着“空间时代”的真正开始。
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中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空间生产的知识点总结一、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是实现空间生产的基础和关键。
它包括了火箭技术、卫星技术、宇宙飞船技术等多个方面。
火箭技术是最早发展的一项技术,它是实现宇宙飞行的基础。
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将卫星送入太空,实现对地球外空间的探测和利用。
宇宙飞船技术是人类实现太空探险和星际旅行的关键技术,它包括了载人飞船和无人飞船技术等多个方面。
二、天体资源开发天体资源开发是空间生产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包括了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中,对地球外的行星资源的开发,可以提供给地球的资源,解决地球资源的短缺问题。
而对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和彗星等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地球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星际旅行星际旅行是空间生产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包括了对太阳系以外的星际空间的探测和利用。
随着火箭技术的进步和宇宙飞船技术的完善,人类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太空探测和星际旅行。
在星际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其他星球的资源进行开发,甚至可以在其他星球上建立相对独立的生产基地。
四、外星球生态环境的改造外星球生态环境的改造是空间生产的一个更加远大的目标。
它包括了对其他星球的大气、水文和地质等环境的改造,以建立人类的生存条件。
这项工作需要结合火箭技术、卫星技术和宇宙飞船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其他星球的资源进行利用,使其环境适应人类居住和生产的需要。
空间生产是一个新的生产领域,它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利用航天技术,开发利用天体资源,实现星际旅行和改造外星球生态环境,人类可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解决地球资源和环境的短缺问题,开启人类的未来之路。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的不懈努力,空间生产将会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加美好和宽广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