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35《体温的控制》教案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3
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表是在一个身体健康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身上测得的三个温度值(在同一时刻测得的),从测量的部位来说,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观察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图像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人的体温不是固定值,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变化的教师总结: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这三个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都可以代表被测人的体温。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人体存在体温说明什么?生:人体会发热 夏天人靠得近一些会觉得热说明什么?生:人体会散发热量 思考讨论:人类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生:是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测量部位 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0——37.4 °C 36.7——37.7 °C36.9——37.9 °C 正常范围1.产热过程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下的产热量百分比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生:安静时主要产热的是内脏;运动时主要是肌肉活动:请你用柱状图来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生:画出柱状图并展示,相互评价活动:请你用扇形图来表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生:画出扇形图并展示,相互评价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皮肤有哪些方式散热呢?展示皮肤散热图片生: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散热直接散热原理是什么? 产热量%安静 劳动或运动时脑 内脏 肌肉和皮肤 其他 16 56 18 10 18 90 1生:热传递思考与讨论:常温情况下和高温情况下分别以哪种散热方式为主?生:思考讨论在常温下,皮肤汗液分泌少,蒸发散热所占比例不大;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体温的控制学习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学习设计[科学探究]一、恒定的体温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称为变温动物。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相对恒定,称为恒温动物。
2.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左右。
3.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绝对不变的。
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4.保持正常的体温是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这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
(1)在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骨骼肌颤抖,能使热量成倍增加(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3.散热。
(1)散热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两种方式(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又可通过血管中的血流量来控制。
外界温度低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温度高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比较少。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生命三、体温受脑控制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3.5体温的控制》说课稿王店镇建设中学金梦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说我这节课: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体温的控制》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完“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后给出的一个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的例子。
我认为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对动物进行分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动物的分类,对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自学部分;二是:恒定的体温及体温为什么恒定。
《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体温恒定”的含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表、作图,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过程,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会生命生存的复杂性,提高生命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他们的思维仍偏向感性,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
而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皮肤内的结构、血管、血流量等较为抽象,因此将“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和体温调节的过程”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确立为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遵循“生本教学、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作图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观察、交流、总结,进行意义建构。
在遵守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围绕“人体体温为什么能维持在37℃左右”展开学习。
通过测体温,感知人体体温恒定但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问题“额温是皮肤的温度,皮肤为什么会有温度?”引出产热,,继而追问“你知道人体是怎么产热的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一些产热与散热的方式,但是人体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内部器官或组织如何产热学生是不知晓的,给出表3-6,通过“画一画”将表格统计法转化为扇形图统计法,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认真的态度,通过比较感受扇形图统计的形象直观性。
体温的控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人体体温的生成和调节机制。
学生能够掌握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自己和他人健康、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体温的生成机制:代谢、运动、食物消化等产生的热量。
2.体温的调节机制:中枢调节、末梢调节。
3.体温调节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增减衣物、调节室温、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5分钟)1.显示一张人体温度调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引出“体温调节”这个概念,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体需要调节体温?Step 2 学习体温的生成机制(20分钟)1.分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回答问题:人体体温是如何产生的?2.教师梳理学生回答的关键点,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Step 3 学习体温的调节机制(30分钟)1.分小组进行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体温,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体温的调节机制并进行展示。
Step 4 学习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措施(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体温情况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例如:在寒冷环境下如何增加体温,在炎热环境下如何降低体温等。
2.学生展示扮演情景和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点评和指导。
Step 5 拓展练习(20分钟)1.出示一些常见的体温调节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给出解决办法。
2.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案。
Step 6 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主动提问和教师解答。
四、教学反思:1.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形式,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5节体温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教学过程【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也可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一)恒定的体温这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的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那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解答:通常说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体温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了的说法。
由于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1. 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
2. 恒温动物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答: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都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体温恒定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也有利于扩大活动的范围。
4. 人体温的测量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总结:1. 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
2. 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 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略高于男子。
4. 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中学年级〔上〕科学“五步三查〞自主开展学典编号:日期:主备人:裘夏荣审核人:班级小组:学生姓名:教师评价:课题:1. 5 体温的控制课型:预习+展示+练习稳固学习目标:①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②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③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④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在右图中,用扇形图表示表3-6中人体安静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
3、产热的同时,机体又以各种方式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其中以上的热量通过散发出去。
4、散热的方式包括散热和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外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当外界温度超过35℃,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是散热。
5、读图3-31填空,〔1〕当外界温度较低时,血管,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
〔2〕当外界温度升高时,血管,皮肤血流量,皮肤温度,散热量。
〔3〕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极小,不能发挥作用,此时,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6、中暑: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而,会出现中暑现象。
中暑的表现是:体温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昏厥,严重时危及。
主题三:体温受脑控制〔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116,完成下面内容〕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中的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人的行为如等,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速分配任务,进展板面规划。
2、有问题的继续寻求帮助3、组织预展竞评标准:1、学生自研情况;2、互动时的小组交流;3、展示姿态;4、板书面貌〔版面设计、书写质量、三色笔运用〕;5、质疑评价B、使动物分布广泛C、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使动物成功地繁衍后代4、如图是人体不同器官的产热情况图,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该图表示的是人在〔填“安静〞或“运动〞〕时的产热情况。
〔2〕人在另一状况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3〕运动时人体产热的总量应比安静时要〔填“多〞“少〞或“一样多〞〕。
初中科学精品教案:《体温的控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温的概念,知道体温的计量单位。
2.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了解体温的变化原因。
3. 理解体温的控制机制,知道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体温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变化原因3. 体温的控制机制4. 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正常范围、体温的控制机制。
2. 教学难点:体温的变化原因、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体温的重要性。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的概念和控制机制。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体温变化原因的认识。
4.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温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体温的概念及计量单位:讲解体温的概念,介绍体温的计量单位(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变化原因:讲解体温的正常范围,分析体温变化的原因,如环境温度、运动等。
4. 体温的控制机制:讲解人体如何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恒定的体温。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体温变化原因的认识,总结体温的控制机制。
6. 实验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体温的变化,如在冷环境中观察体温的变化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体温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概念、正常范围和控制机制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体温变化原因的认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如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体温的控制【学习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和方法。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学习重难点】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动物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因此称为。
鸟类、哺乳类动物的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
2.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和这两个生理过程的结果。
3.散热有和两种方式4.测量体温并分析数据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测量部位______________ )(1)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段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比较自己和同学的体温可得出什么结论?(3)比较一个家庭的体温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产热量16%18%二、合作探究(一)恒定的体温某小孩在同一时间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36. 7 °C37. 2 °C37. 4 °C讨论:维持恒定体温有什么好处/(二)产热和散热1.比较在安静和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分别是什么?产热量%安静劳动或运动时脑161内脏568骨骼肌1890其他101作图:如何能更形象直观地进行表示各器官的产热情况?A脑内脏骨骼肌其他(安静时)2.讨论:冬天和夏天手背上的皮肤血管有什么不同么?正常体温高温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散热量,低温Qrz皮肤血流量 皮肤温度— 散热量(三)体温受脑的控制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来调节和控制的O思考:1. 还有哪些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2. 寒冷或炎热时,如果体温调节不及时,人体会有什么表现?【达标检测】1. 下列对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并且保持不变B. 人体口腔中测出的温度最接近人体体内的温度C. 人的体温昼夜会有波动,一般清晨略低,傍晚略高D. 体温升高一定是病理性的发热2. 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是因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 A.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平衡 B. 骨骼肌产热和内脏产热保持平衡 C. 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保持平衡 D. 以上说法都对3. 人体在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时,常常会汗流淡背,这主要是 () A.排出多余的水分 B.排出多余的无机盐 C.保持人体正常体温D.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谢废物4. 当环境温度达到35°C 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靠 进行;在冷得“发抖”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会。
体温的控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学会中暑的防治和处理。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交流。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温调节表明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应热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真诚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了激素和神经调节后,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的结果!而体温控制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实现的,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很好的、学生“体会”得到的实例。
3重点难点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体温的恒定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
本节的难点在于第二个知识点,即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由于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处于微观的层面,所以要掌握和理解必须做一定的抽象。
但是这恰恰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的一个方面,所以本人认为要突破本节课,实际上就是突破第二知识点。
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图片展现西湖的春夏秋冬美景。
问题:我们浙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变化也很大,那我们人体的体温会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呢?学生:不会。
问题:请谈谈你认为人体的正常体温应该是多少?教师引出课题:是否真如同学们所想的那样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体温的控制》。
活动2【讲授】(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认识测量工具问题: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体温的话题,那么老师在这里想考考大家: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是什么?——体温计教师为学生展示:普通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2.恒定的体温【活动一】读表找规律展示自己儿子的不同部位的体温,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测量部位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测量温度/℃ 36.8 37.3 37.5正常范围/℃ 36.0~37.4 36.7~37.7 36.9~37.9问题1::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教师总结说明:这三个温度都能代表人体的体温,而直肠的温度更接近于真实值,小孩子一般在直肠处测体温,而成年人出于测量的方便往往在口腔处测量。
《体温的控制》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2.了解脑干对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学会体温的测量;学会中暑的防治和处理。
重点难点恒温概念的掌握产散热的平衡问题散热的方式以及散热多少与血管管径的关系大脑对体温的调节产散热的平衡问题散热的方式以及散热多少与血管管径的关系大脑对体温的调节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1.引言通过几X生活在热带以及寒带的骆驼图片,引出为什么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可以生活在温差如此之大的环境中?2.新课【教师活动】让学生用已经储备的知识,从体温这一个角度出发把幻灯片中的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播放短片,让学生找概念——什么叫冷血动物(变温动物)。
【学生活动】(从短片中提取信息,归纳得出结果)学生明确,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保持相应体温的动物。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体温恒定对动物的生存有何意义?【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人的正常恒定温度是多少?(一般学生都会回答是37摄氏度).【学生活动】让学生活动亲身测量一下体温,最终让学生明确我们所说的恒温是相对的允许在一定的X围内变动.【教师活动】展示老师自己的不同部位的体温,以及自己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不同时间里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
祝老师不同部位体温值祝老师不同口腔不同时间体温值【教师活动】让学生读资料”2016年06月20日,气温36摄氏度。
一84岁高龄的老太,被人发现昏死在家中,送医院时已口吐白沫,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
”并让学生想一想老太太得了什么病?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前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上来是中暑,后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通过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来解决中暑病因的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几种器官在安静和活动情况下的产热量百分比统计表,要求学生得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肌肉和皮肤。
课题:3、5体温的控制
教学目标:1.了解体温及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难点:1.产热与散热的平衡调节。
2、体温平衡调节的控制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就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一、恒定的体温
这就是从一个小孩身上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几乎就是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到底哪个就是
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36、7 ℃ 37、2 ℃ 37、4 ℃
人体的内部温度不易测试,所以临床上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
1、鸟类与哺乳类就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就是恒定不变的,就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保持正常的体温就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高与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
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答:体温恒定就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4、人的体温测量的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与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总结: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就是一个固定值,而就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性别不同体温也会有个体差异,一般女子的体温比男子略高。
4.体温会因活动量、精神状态、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等等。
二、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与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就是因为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P110图表分析】
1、产热:产热的主要器官就是内脏、肌肉与皮肤。
安静状态下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肌肉与皮肤产热为主,尤其就是骨骼肌,能使热量成倍增加。
安静时(内脏)
运动时(肌肉与皮肤——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
另外,精神活动与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
2、散热:散热的方式主要有皮肤直接散热与汗液蒸发散热两种。
人体有90%以上的热量就是通过皮肤直接散发出取得,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内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随之减少;相反,当外界温度上升时,则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也随之增加。
但在炎热的夏天,主要的散热方式就是汗液蒸发散热,此时皮肤的直接散热已远远不能达到满足。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血管的口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讨论】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暑现象
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对策: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讨论】体温的相对恒定就是由于产热与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了动态平衡的结果。
请大家分析:在寒冷与炎热的环境中怎样才能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结论:寒冷环境中必须增加产热,如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如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从而减少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也可减少热量散失。
炎热环境中必须减少产热,如减少运动;增加散热,但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就是不可能的,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三、体温受脑控制
【提问】机体的这种产热与散热过程有时受到谁的控制与调节呢?
答:读图3-37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
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主要通过战栗产热与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
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如37℃)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思考1】猜测当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
【答】: 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就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如中暑、发热。
【思考2】:还有哪些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答:1、动物会寻求温度适中的环境,如在冷环境中趋向热源,热环境中迁到风口等。
2、动物还有姿势的变更,如暑热时伸展肢体,严寒时则个体蜷缩、拱肩缩背或拥挤成群、踏步或跑动等。
3、人更有为保温御寒、降温避暑更有添衣、脱衣,甚至安装空调等主动的影响环境的行为。
【附讲】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就是罕见。
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就是45.5 ℃。
体温过低就是不就是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 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
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
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与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
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
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就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
、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
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她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她们的年龄就与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
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
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