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阅读问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9 KB
- 文档页数:17
《一面》阅读问题及答案篇一:《难忘的一面》阅读《难忘的一面》阅读答案得知著名学者、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看了凤凰卫视的专题片《永远的霞光》,更为吴先生的才华横溢、坦荡磊落与坎坷人生感叹不已。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十年前,南方大山里出生、大山里长大的女儿,以“小才女”之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其高三时完成的长篇小说《阳光雨季》在1993年3月进京考中央戏剧学院时送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就决定出版。
9月开学后,出版社叫我女儿找人题个字,我们立即想到吴先生这位戏剧家。
从友人处得知了先生的电话,我打通了电话,对方是个约摸四五十岁的浑厚男中音“请问您是谁?”我以为接电话的是吴先生的友人或儿子,就说:“我是一个小作者的母亲,我女儿有本书要出版了,想请吴老师给题几个字,不知吴老师在不在?”“我就是吴祖光,欢迎你和女儿到我家来。
”听了这句话,我又是惊喜,又是感动:吴老师声如洪钟,哪像七旬老人啊,他德高望重竟如此平易近人,心中备觉温暖。
我和女儿当日下午3时许来到了东大桥吴先生的家,开门的是一位精神、温和、个子不高的老人,我问:“是吴祖光老师?”开门人笑答:“是我。
”而后吴老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夫人新凤霞女士。
新凤霞女士因为行动不便,吴祖光先生亲自为我们泡茶。
新凤霞见我女儿小巧伶俐,问道:“怎么不学表演呢?条件不错呀!”我说:“她从小就爱写东西,想当女作家。
”吴先生说:“不错,不错。
”又聊了一下我们的概况,和对文学及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们与新凤霞老师聊天时,有一会儿吴祖光老师到另一间屋去了,过一会儿,吴老师进来就夸:“我刚才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丁扬中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通了个电话,他赞不绝口地夸你是个小才女!”说着,准备笔墨轻松流畅地写下了如下题词:“锦心秀口,妙手仙音,芝兰品性,冰雪聪明钟琨女士芳龄十七人称才女题此癸酉冬月祖光七十七岁了”然后,我们与两位老师合了影,吴老师还送了我们一本吴欢的书。
《一面》|《一面》赏析一、单元及知识回顾:这周复习,上周我们学习了第几组课文这一组的主题是什么?(板书:鲁迅)那么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汇报,不许与别人重复。
(开火车来进行,不想说可以说“过”)二、揭示课文题目:师: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还有一句话可以做为鲁迅一生的写照,那就是:“俯首甘为儒子牛”。
师: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青年(板书:青年),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板书课题)三、释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1、(写事或通过事写人的文章)如果让你以《一面》为题写一件事,你将如何去写?如果塑造人物形象你会采取什么办法?2、这是阅读课文。
这样的课文应如何去学?(借助连接语,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读懂课文)四、回顾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体会含意深刻的句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哪些体会含意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那么作者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又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运用以上的方法学习本课。
五、读衔接语,明确要求:读,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六、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1、第一遍读文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读正确,读流利)2、因为全文篇幅较长,所以老师直接检查读文。
大家一边听读音是否正确,一边思考第一个问题。
3、正音。
读准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七、理清文章的思路:那么文章除了具体写我和鲁迅一面之交的经过,还写了什么?(影响)因此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板书:印象影响)八、再读课文,解决第二个问题: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反复朗读,体会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怎样的人?2、交流画出的句子。
《一面》阅读问题及答案《一面》阅读问题及答案一面1、本文标题有何好处?【1、概括了文章内容:与先生的一面之交2、点明了写作重点:以一次会面展示先生人格的伟大3、揭示了文章主旨:一次会面赞扬先生对青年的关心,一次会面成了作者今后生活的力量源泉。
】2、为什么开头交代我的现状?【表明了先生的大众立场,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甚至贫困的文学青年,先生却给予了热忱的关心;同时也可以说明我追求进步,不惜以伙食费购买进步书籍阅读。
】3、“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指什么?表明作者什么用意?【1、指不像日本人那样的蛮横不讲理的语气语调,文中还指对待中国人的友善举止;2、表明了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恶和对同情中国人的日本人内山的肯定。
】4、“门外,细雨烟似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
作用如下:1、写出了当时环境的阴冷2、对比反衬下文,先生对我的关爱和内山对我的殷勤接待给我带来的温暖。
】5、“赫然”和“得到了保证似地”如何理解?【1、赫然是鲜明醒目的意思,表明作者一贯敬仰崇敬先生,所以见到先生作品时表现出了极为兴奋激动地情绪。
2、因为书籍是先生翻译的,先生是当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借别国的革命火种照亮了中国的前进道路,而阿累也追求进步,所以有这个感觉,说明了阿累对先生的高度信赖。
】6、文中哪个细节写出了内山对我的“优待”?写他的优待和写鲁迅对我的关心有什么作用?【“一杯冒着热气的热茶……”;内山的优待确是对我这个中国人的友善之举,与其他日本人、中国的西装同胞不一样;但是他又是一个生意人,难免带有推销书籍之意。
而先生对我的关心确是真诚实在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二者有一种比较关系。
】7、“内山老板大概看出了什么苗头”,请你推测他看出的情况?【这个青年喜爱进步书籍,但是囊中羞涩,买不起这些书籍。
“周君,您过来一下,又是一个您的支持者,但是好像他钱不够啊……”】8、鲁迅先生外貌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特点?【瘦。
课文《一面》拓展阅读(可下载打印)共3篇文章:1、阿累其人其事2、《铁流》与《毁灭》3、鲁迅口袋里的一块钱口述历史阿累其人其事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上,都选有阿累回忆鲁迅的文章《一面》,但书下没有关于作者的注释,一般人对他并不了解。
从《一面》中看,阿累只是一个地位低下而喜欢读书的汽车售票员。
实际上他的一生经历很不平凡。
阿累,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石青、朱一苇、朱凡。
1909年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王集乡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朱同寿,光绪丙子科举人,选授靖江县训导。
父亲朱际云,清廪贡生,对地方教育事业有很大建树。
阿累从县立小学毕业后,先后求学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1930年6月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九一八”后,参加反帝大同盟。
次年,参加“左翼剧联”。
8月,受中共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年秋天的一个中午,阿累在内山书店偶然遇见鲁迅先生,这“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瞬间。
这时他的名字是朱凡榕,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时,多朱一苇,有时用凡榕、阿累。
1933年,阿累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罢工而被捕,解往南京,判刑15年,与党失去联系。
1935年,由乡贤郑宾出面,请同乡、国民党要人顾祝同将阿累保释。
后来阿累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又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驱逐出境。
1936年8月,在陶行知的帮助下,阿累回到上海,与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和艾思奇办《大家看》、《少年丛书》,为徐迈进选编国内外短篇小说20余册。
1936年10月,文坛巨匠鲁迅逝世,阿累与巴金、靳以、黄源、陈向尘、以群等组成治丧办事处,参加筹备葬仪。
他以“阿累”笔名,深情地写下纪念鲁迅的文章《一面》,又翻译了史沫特莱的《鲁迅是一把剑》。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阿累重新入党,由上海“文总”指派,潜入陈诚军队中。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与鉴赏”领域的目标要求,说法错误的是()A. 学生能通过阅读和鉴赏,掌握中外优秀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艺术特色B. 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C. 学生能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的人性、人情、人格D. 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方案答案:D解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在“阅读与鉴赏”领域应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但并不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方案。
此题考查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2、下列关于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阅读为辅B.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C.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D.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完全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答案:B解析:现代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选项A错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选项C错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非语感和写作能力;选项D错误,因为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3、《红楼梦》中,被誉为“才情卓绝”的女子是谁?A. 林黛玉B. 薛宝钗C. 王熙凤D. 贾元春答案:A解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才情的女子,她的诗才、机智和深情广受读者赞誉。
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A. 《呐喊》B. 《彷徨》C. 《朝花夕拾》D. 《家》答案:D解析:《家》是巴金的作品,而不是鲁迅的。
其他选项都是鲁迅的著名文学作品。
《呐喊》、《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
《一面》(精选14篇)《一面》篇1一面一、学习目标⒈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本文按时间挨次来记叙的写法。
⒉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⒋找出本文感情颜色剧烈的词句,说说的思想感情,激发同学向鲁迅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重点目标2、4三、学法指导⒈通过速读复述了解文章根据时间挨次和事情进展的挨次来记叙的顺叙写法。
⒉通过细读人物描写,特殊是外貌描写的部分,领悟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思想感情的。
⒊深读结尾处的谈论,体会其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指出记叙要素及挨次;比较几处外貌描写的异同并说说它们的作用;说出这“一面”所体现的主题。
预习导学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楚的印象;有的人,即使处见一面,却像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文章——《一面》。
走入文本,你将读到的是鲁迅先生关怀一个素昧平生的进步青年的故事。
㈠回忆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在下面整理归纳鲁迅的资料;上网或查阅书籍,在下面简介。
鲁迅:阿累: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赫然()嵌着()颓唐()憎恶()()恣情()抖擞()摩挲()窘相()虐待()⒉比较下列各组字形和读音,然后组词:踱()窖()挲()恣()镀()窑()娑()咨()⒊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恰当的解释:⑴不能自已()a、止,罢了b、已经,表过去c、后来,不多时d、太,过⑵有一种怪舒适的感觉()a、奇异,不平常b、怪物c、很,特别d、怨,责怪⑶受着这样的优遇()a、相逢,会面b、机会c、对待,款待d、优待⑷平素()a、本色,白色b、原来的c、带有根本性质的d、一直㈢找出文中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阿累《一面》阅读练习及答案1932年秋天,我在___当售票员。
有一天中午,我去接班时,天空正下着牛毛细雨,距离接班还有半个钟头。
我想到内山书店躲雨,顺便歇歇脚。
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两个人在柜台后面谈笑。
我看到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
突然,我看到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书脊上印着“___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___老板走了过来,我问了书的价格,他回答是一块四。
我只剩下一块多钱,有些懊悔自己的冲动。
___老板说这本书很好,我犹豫不决,舍不得放下。
他看出了我的犹豫,便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___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他问我要不要买这本书,我低声回答说是的。
他的目光使我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
二面___那个老人便是___。
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曾经翻译了许多___的作品。
他告诉我,这本书是很好的,值得一读。
他还告诉我,他的一些翻译作品正在内山书店出售。
我很惊讶,没想到这位老人是这么有名的翻译家。
他看了一眼我手里的书,说这本书是他翻译的,还告诉我一些翻译的细节。
他的语气很平和,让我感到很舒服。
我问他能否签名,他点了点头,拿起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我很高兴,感到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和___聊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曾经在日本留学,研究了很多东西。
他还告诉我他的家庭情况,说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日本。
他说他很想念他们,但是他不能回去,因为他要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他还说他在上海有很多朋友,他们都是为中国的文化事业而奋斗的人。
他希望我也能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我点了点头,表示我会尽力而为。
突然,___问我是否愿意帮他一个忙。
他说他需要一些钱,但是他的钱包被偷了,没有钱了。
他问我能否借他一些钱,他会在第二天还给我。
小学语文-有答案-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一面五星红旗》同步练习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
2. 给形近字组词。
窄________ 竖________ 滩________ 优________ 换________昨________ 坚________ 摊________ 犹________ 唤________3. 给多音字组词。
系:jì________ xì________ 还:huán________ hái________4. 照样子写词语。
①无影无踪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②趔趔趄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5. 找一找,组成新字,再组词。
鱼执车土大示竟专力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6. 按字的结构分类趔趄凝视胆镇易犹豫摔费脖半包围结构:________上下结构:________左右结构:________左中右结构:________7. 换偏旁组字,再组词。
窄——________——________ 漆——________——________胆——________——________ 踪——________——________8.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方便—________ 凝视—________ 精致—________ 荒漠—________9.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__黑(qīxī)________转来________去(zhuàn zhuǎn)________ ________境(chǔ chù)________________在脖子上(xì jì)________ ________包(bēi bèi)________ ________日(jiàjiǎ)________10. 按意思写词语。
《第二单元》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原文】《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的孤寂和哀愁。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对“心乐之”中“乐”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指心情愉悦B. 指喜欢C. 指高兴D. 指欢乐2.下列对下列词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突出了潭底的奇特。
B.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句话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潭边景物的生机。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通过动态描写,表现了鱼儿在潭中的自在。
D.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这句话通过光与影的对比,突出了潭水的清澈。
3.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的孤寂和哀愁。
B. 文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C. 文章通过对小石潭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4.下列关于文章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先写小丘,再写小潭,层次分明。
B. 文章先描写潭中景物,再描写潭岸景色,结构合理。
C. 文章结尾点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一面》阅读问题及答案《难忘的一面》阅读答案得知著名学者、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看了凤凰卫视的专题片《永远的霞光》,更为吴先生的才华横溢、坦荡磊落与坎坷人生感叹不已。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十年前,南方大山里出生、大山里长大的女儿,以“小才女”之称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其高三时完成的长篇小说《阳光雨季》在1993年3月进京考中央戏剧学院时送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很快就决定出版。
9月开学后,出版社叫我女儿找人题个字,我们立即想到吴先生这位戏剧家。
从友人处得知了先生的电话,我打通了电话,对方是个约摸四五十岁的浑厚男中音“请问您是谁?”我以为接电话的是吴先生的友人或儿子,就说:“我是一个小作者的母亲,我女儿有本书要出版了,想请吴老师给题几个字,不知吴老师在不在?”“我就是吴祖光,欢迎你和女儿到我家来。
”听了这句话,我又是惊喜,又是感动:吴老师声如洪钟,哪像七旬老人啊,他德高望重竟如此平易近人,心中备觉温暖。
我和女儿当日下午3时许来到了东大桥吴先生的家,开门的是一位精神、温和、个子不高的老人,我问:“是吴祖光老师?”开门人笑答:“是我。
”而后吴老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夫人新凤霞女士。
新凤霞女士因为行动不便,吴祖光先生亲自为我们泡茶。
新凤霞见我女儿小巧伶俐,问道:“怎么不学表演呢?条件不错呀!”我说:“她从小就爱写东西,想当女作家。
”吴先生说:“不错,不错。
”又聊了一下我们的概况,和对文学及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们与新凤霞老师聊天时,有一会儿吴祖光老师到另一间屋去了,过一会儿,吴老师进来就夸:“我刚才和中央戏剧学院的丁扬中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通了个电话,他赞不绝口地夸你是个小才女!”说着,准备笔墨轻松流畅地写下了如下题词:“锦心秀口,妙手仙音,芝兰品性,冰雪聪明钟琨女士芳龄十七人称才女题此癸酉冬月祖光七十七岁了”然后,我们与两位老师合了影,吴老师还送了我们一本吴欢的书。
告别吴老出来后,我和女儿边走边感叹:这是多么可敬可爱的两位老人啊!我们看着吴老先生的墨宝,满怀感激与感慨。
我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尤其要学习两位老人的人品,这二三十分钟的会面,使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德馨’,什么叫高尚。
”女儿说:“我哪有这么好啊,这十六个字我可不敢当啊。
”我说:“这十六个字将是你一生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说你现在就达到了,这是吴老对你的教诲与期望啊!”大学四年,女儿一直牢记吴老先生对她的鼓励,一直是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后留京当了记者,然后去英国留学,现在华威大学读硕士。
得到吴老去世的消息,女儿特打来电话,唏嘘良久,要我一定代她去向吴老深鞠几个躬。
1995年1月《阳光雨季》正式出版,书名由冯其庸先生题字,中央电视台CCTV—1《读书时间》还作了钟琨和《阳光雨季》专访。
之后,女儿又陆续出版了3本书。
女儿的每一成长历程都浸润着吴先生的关怀与鼓励。
我们无缘见到鲁迅,但从吴祖光先生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当年鲁迅热忱扶植文学青年的温暖与力量。
我们与吴先生素昧平生,但吴先生对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文学幼苗的成长却倾注了莫大的关怀与支持,他和新凤霞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生正逢时”书画展时还给我们寄来了邀请函。
遗憾的是,这些年再没有机会看望吴老,只给吴先生写过一封长信,通过几次电话表示感激与祝福。
在此,我们只能默默地祝愿二位艺术大师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平安。
(1)吴祖光虽然是著名学者、剧作家,但他仍然平易近人,这从本文所写的那几件事中可以体现出来?(2)(新凤霞)问道:“怎么不学表演呢?条件不错呀!”根据这句话推测,新凤霞很可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3)谈话中间,吴祖光为什么要去和丁扬中教授同个电话?(4)“德馨”与吴祖光题词中哪四个字的含义吻合 ()A、锦心绣口B、妙手仙音C、芝兰品性D、冰雪聪明(5)本问题为“难忘的一面”,有人认为,写完一面之交后,再写女儿的学业成绩和文学创作成就是多余的。
你的看法如何呢?答案:(1)为陌生人题字、勉励作者女儿(2)表演(3)多了解作者女儿(4)C(5)不多余写女儿的学业成绩和文学创作成就表现了这“一面”对女儿的影响从而体现其难忘1.接电话,泡茶,题词,合影2.戏剧表演3.详细了解作者女儿的情况4.C5.并不多余,这么写表现吴先生对作者女儿的鼓励与积极影响,也表现出作者无缘再见吴先生的遗憾。
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第19课《一面》复习检测基础知识点点记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摩挲(suō shuō)踌躇(zhù chú)抚摩(mó mō)憎恶(zēnɡ zènɡ)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恳()窖()择()灰()恳()窑()译()恢()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用手轻轻摩擦。
()2.热情周到或情谊深厚。
()3.刚刚显露的事物发展的趋势或迹象。
() 4.做错事或说错话,后悔不应该这样。
() 5.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五、择优录取(辨析破折号用法,填序号)。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未说完C.表示插说内容 D.表示话题转换1.我向里面望了望——阴天,暗得很。
()2.哦!您,您就是——()3.一个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4.这天气真坏透了——他怎么还没有来?()六、字斟句酌。
1.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1)前两句属于__________描写,其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赫然”是__________的意思。
(3)从“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
我总是昂着头。
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1)“虐待”意思是__________。
(2)“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年”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1)给这段话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对人物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七、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这篇课文讲述1932年秋天,“我”在__________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_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后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能力日日新八、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的含义。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突出了外貌的两个特点:一是“__________”,用以表现人物__________的精神;二是“__________”,用以表现人物__________的精神。
4.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他”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
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
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
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在种类繁多的、观点不同的众多书籍中,不仅有毫无益处的,而且还有“毒品”或“麻醉品”。
究竟 __鉴别书籍的真伪或优劣呢?鲁迅主张用“比较法”,因为“比较是医治受骗的方子”。
他强调要敢于接触不同的观点,甚至反面的书籍,看看自己不赞成或反对的人和事是怎样活动的,以加强认识,区别真伪。
他很欣赏古籍《稽康集》中附有别人的赠答和论难的编法。
他编《伪自由书》、《准风月谈》时,后面也附录了有关的别人的文章,以便于读者进行比较,帮助读者辨别真伪、是非、优劣。
怎样把书读活,使学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鲁迅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
这回吃过了,和我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因此他谆谆教导青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他希望青年们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解释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酷爱读书:__________ 手不释卷:__________勤读不辍:__________ 融会贯通:__________2.文中的“毒品”和“麻醉品”指的是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文中的两个问句是__________。
A.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4.根据鲁迅推荐的读书法,完成下面的表格。
5.用学过的成语、句或警句分别概括二、三、四自然段的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