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旱码头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
周村古商城简介周村是村,早在18世纪,乾隆皇帝就御赐“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周村又不是村,明清时期,周村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经济辐射周边千里的市镇,素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等称誉,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
周村主要景点有千佛寺、三益堂、民俗展馆、票号展馆、大染坊、魁星阁、淄博艺术博物馆、状元府、汇龙园等10余处景点,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汇所在,通过用大量古建筑、实物、展品来展示周村古商城的鲁商文化、建筑文化、丝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通过现场手工表演展示周村传统名吃——周村烧饼的制作过程和老粗布特色旅游产品的纺织过程。
周村是中国的魅力古镇、山东省的十大影视基地之一。
很多著名的影视剧皆出于此,1993年张艺谋导演就在此拍摄了改编自著名作家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并获得戛纳电影节多项大奖,葛优更是凭借此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戛纳影帝。
你一定为《闯关东》的传奇故事而热血沸腾,可是你知道《闯关东》的拍摄也有“周村·古商城”的一份子吗?你一定看过《大染坊》,可是你知道大染坊的故事发源于周村并且拍摄于此吗?你一定听说过北京瑞蚨祥,可是你知道瑞蚨祥就是从周村发家的吗?状元府:位于丝市街北侧的状元街,他的主人是周村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史上的一位非常有名的武状元——王应统。
下面请大家随我走进状元府,共同去了解一下。
现在这个规模的状元府,是由王应统的第十八代旁系子孙,在此投资了一千多万,在其原址上修复的占地面积达三千三百三十平方米的院落,(大约五亩地),共三个院落,后面还有一个练武场地,旁侧有一个后花园。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状元府的第一进院落,两侧的是门房,距今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在您眼前的这座是状元楼,最初是王应统的父亲王廷扬居住的场所,后来王应统中了状元,那块匾额就挂到了上面。
下面请大家随我走进状元楼我们共同看一下。
您看到里面所有的家具,都是后期东家自己收藏的,虽不是王家祖上传下来的,却是与那个年代同步的收藏珍品。
在周村古大街的某个院落里,我凝望着那株紧紧攀住高墙已染新绿的地锦,不禁惊叹于它虬枝上被风霜深刻的沧桑。
原本那样纤弱的一株藤,是如何穿越时空活成今日的不凡,让人为之注目的呢?这个问号一直在我心头盘亘,就如我反复摩挲大街旁粗粝的石器,急切想知道“活着的古商业街市博物馆”的桂冠,缘何会戴在周村古大街头顶一样。
我的目光四处逡巡,努力不放过每个可能给我答案的细节。
一说是大街,其实并不宽阔。
稍大型的车开进来,是很难调头的。
街面用青条石铺就,早被路人打磨得棱角全无,可以想见当日的旱码头是怎样风光。
大街两侧商幡飘扬,那些已经深深镂进岁月的老字号牌匾们,肩并肩站着与游客相互打量。
游客看着看着,时光就仿佛一下子回溯了百年,周村开埠的胜景扑面而来。
恒祥、隆祥、谦祥益、三益堂、顺兴、瑞林祥……公元1904年5月19日黎明前,周村大街上的千余家店面整夜未眠,精神却益发抖擞起来。
清廷批准周村自主开埠的文件在这一天正式生效。
这是周村商业发展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庆祝仪式理所当然隆重之至了。
此刻,所有的狂欢形式都会被拿出来,并且要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肯罢休。
事实上,周村商业繁茂由来已久。
据考证,周村古称於陵,春秋战国时与千乘一起,都是齐国的重要属地。
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气候温润,土肥水美,这些条件之于当时的农耕社会,可称得上风水宝地。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去古於陵地北不过数十里既古千乘地,今称高青(1948年由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
那里一马平川,良田万顷,大小清河分居北南,着实滋润了这片沃土。
《青城县志》云:迩时县西北滨河之区柳暗花明,所谓“香国春游”,其情境大可想见。
香国春游为青城八景之一。
植桑养蚕在当地历史悠久,自古就有“金条银条不如青城桑条”之说。
明朝浙江青田人董圭在《青城书事》中这样描绘道:沃野平平四望赊,居民无不事桑麻。
周村古商城的介绍
周村古商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新建中路1号,总占地60.5公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永乐八年(1410年)兴建的古商业街,是一条历经数百年风雨但仍保留完好的古街。
周村古商城被誉为“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和“天下第一村”,并且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赞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周村古商城内分布着千佛寺庙群、三益堂印刷展馆、謙祥益、瑞蚨祥、历史文化展览馆、丝绸文化体验馆、英美烟草公司展馆、状元府、票证博物馆、票号展馆、杨家大院、大染坊、魁星阁寺庙群、淄博艺术博物馆等10多处具有较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景点。
此外,它还是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文韵承传实践队的社会实践调研地点,对于探寻传统儒商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活着的周村旱码头作者:马春晓张道锦来源:《走向世界》2008年第09期从济南出发乘车沿济青高速车行约1小时,就到了一个颇有名气的千年古镇——周村。
周村隶属于淄博市。
作为一个千年古镇、古商城,周村也被人称之为旱码头。
言其位置,早码头位于周村西部,是悠久的历史商业文化古城,积淀着浓厚的古商埠文化和北方民俗文化,又为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素有“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等美誉。
周村的旱码头主要是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的。
古镇内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阁、古色古香的老商业街、闻名远扬的“大染坊”,而最有名气的是旱码头的丝绸业。
明清时期,周村就已步入快速发展的经济繁荣时期。
它与江南城镇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水陆交通要道,同是丝绸产地,同样的人文荟萃,出过不少状元、进士,可以说它与丝绸之路的另一源头江南桐乡濮院镇,一北一南互相辉映。
明代万历(公元1573)年以后,早码头已“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
至清康熙年间,早码头已成为各地商贾云集,南货充塞的大市场,其繁华不亚于江南,乾隆皇帝曾到此御题“天下第一村”。
此时的周村,丝绸业雄风大振,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早码头则拥有中国独有的古代丝绸专业街市丝市街。
为了赞美周村的丝绸,唐代诗人自居易用“天上取样人间织”的诗句来形容周村丝绸的秀美。
其实,浆染业在明末就已经是周村主要产业之一。
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周村就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也正是因为这般众多而规模庞大的印染作坊,支撑着周村早码头的辉煌。
而数百年后的今日,随着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陈六子”发家的地方——周村广为人知。
为了再现当年手工业印染场景的大染坊,早码头内恢复了大染坊旧址。
这是一个三进院落,有上浆、整形、成品车间,有掌柜房、账房和住宅,里面的陈设古色古香。
在工棚里,人们可以看到白发婆婆仍然从容地摇车纺线或者坐在织布机前掷梭,也可以看到健壮的汉子在染缸里染布浆洗。
周村的历史故事周村大街宋玉谋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属齐国於陵邑。
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青州府志》卷十一《人事志四》:“城南周村店,居民三百家,与淄川接界。
”当时是长山县的一个居民聚落,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周村古商城景区区域,即保安街以西,淦河以东,顺河街以南,棉花市以北。
这一地带,周围环绕着三条河流:南面浊河,西面鱼子沟,东南面狼沟。
三水交汇,使这片高阜之处四周环水,水周之村,故为周村。
自明代开始,周村由普通村聚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工商业城市。
从清朝时候起,周村开始走向繁荣,便是有名的商埠,享有“旱码头”“金周村”“丝绸之乡”之美誉。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相传,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周村,正逢正月十五。
大街一带各商号张灯结彩,旱船、狮子、高跷等各种扮玩,毫不热闹。
乾隆看到这些,龙心大悦,亲笔御书赐周村“天下第一村”。
嘉庆六年(1801年)《长山县志》记载:嘉庆三年有人描述当时周村的繁荣,“周村烟火鳞次,泉贝充,居人名为旱码头。
码头者,商贾往来停泊之所,若汉口、佛山、景德、朱仙镇之属。
”周村还有闻名全国的五行(丝行、粮行、钱行、布行、杂货行)、八作(丝绸、铜器、木器、浆麻、腿带、首饰、毡帽、剪锁)等,成为“百货丛积,商旅四达”的“巨镇”。
清代中叶,外地、外省客商纷纷来周村设立商埠,如章丘旧军孟氏家族开设“八大祥”商号,山西与陕西商人开设汇兑票局、会馆,经营酒醋业,张家口皮货商李氏,江南客商经营漆、水果和化妆品等消费品。
尤其是1904年,周村与济南、潍县同时被开辟为商埠以后,成为鲁中工商业重镇,以至近如青岛、济南,远至京、津、沪、广的商人来此做生意。
街内有鸿祥茶庄、瑞林祥布店、福东百货店、天宝银楼等老字号。
民间流传“山东一村,直隶一集”“金周村,银潍县”“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而当年商业贸易繁荣景象的周村城建代表,便是现今周村古商城景区。
淄博民俗风情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东邻潍坊,西接济南,北界东营,南去临沂:辖张店、博山、淄川、临淄、周村5个区,桓台、沂源两个县,市领导机关驻张店。
淄博市5个区各自为城,街区互不连接,各以铁路为交通,号为“天下第一大城市”,听来使人产生幽默感。
淄博市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色彩浓厚,所辖区县内,有古齐国故都临淄城遗址,有蒲松龄故居、有“北国江南”马踏湖。
淄博市又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陶瓷产地之一,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瓷城”。
一、齐国临淄故城临淄是周王朝分封下的齐国都城,自公元前9世纪中叶姜氏第七代国君齐献公建都临淄,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临淄作齐国都城长达638年。
故城遗址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嵌筑在大城的西南隅,巧妙衔接,浑然一体。
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
小城南北约2公里,东西1.5公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
两城总面积近16平方公里,设城门13座,今遗址了然。
城区遗址内,有18处村庄,村村古风犹存。
1、齐园为了拍摄历史电视剧《孔子》,1990年4月,在临淄区公园内修建了仿春秋时期风格的建筑群,为了解古代的居住习俗提供了直观的场所。
齐园占地180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园区划分为五个部分。
民宅街市:多为起脊两面坡房,土墙绕匝,茅草盖顶。
有的房舍还建有望楼、观星台、圆柱形的粮仓和灯笼形的图腾。
士大夫第宅:坐南朝北,建在夯土台基之上,屋顶为重檐四坡,左右配以昭庙和穆庙。
宫殿廷院:国君殿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东为阙门,西为大堂,南为宫门,宫门两侧为敌楼。
宫外有土阙、祭祖太庙、祭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
城门城墙:外墙高8米,城门洞为木构过梁式,台门上方筑有楼橹,城墙垛口呈不规则形,古拙而又威严。
一切都力求再现春秋时代的风俗景观。
2、孔子闻韶处公元前517年,孔子来到齐都临淄城,有一天,信步来到韶苑,听到苑中正演奏《韶乐》,他一下子被带进了奇妙的音乐世界中,听罢演奏,感叹赞美:“尽美矣,又尽善也!”并且,此后好长时间,每想起《韶乐》,总激动不已,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鲁商:千年儒风熏陶下的地域大商帮文/张传坤shandonG meRChants: a BiG meRChant GRouP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foR millennia首届儒商大会众商云集,参会的鲁商占了很大比例。
“鲁商”,即山东籍从事商业营销活动或在山东省经商的商人的通称,又称“山东商帮”或“山东帮”。
如果说“儒商”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概念,那么“鲁商”则更强调一种地域上的概念,两者既相互包含,又有所不同。
鲁商在中国历史上兴起较早,萌芽于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两汉,在此后的不同历史阶段,又有所发展与完善。
鲁商创造的独特的鲁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先贤光辉永载史册追溯鲁商的历史起源,可以发现,鲁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而非鲁国。
西周初年,姜太公领封齐地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大力发展工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经宰相管仲改革,齐国出现了中国商业史上的首个繁荣期,齐国也由此成为工商大国。
被后世奉为商人鼻祖的“陶朱公”范蠡,正是在这一时期的齐国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在辅佐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急流勇退,悄然奔赴齐国,隐姓埋名,在今天山东定陶一带做起生意,人称“陶朱公”,他坚持“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取得了○被奉为商人鼻祖的“商圣”范蠡。
“Commercial Sage” Fan Li, worshipped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business.○儒者经商第一人——子贡。
The first Confucian engaged in trade: Zi Gong.“三致千金”的经济效益。
成为富豪后,范蠡广散钱财,富而行其德,“陶朱事业”由此成为商业的一种别称,而他本人则被奉为商人的鼻祖。
旧时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八个大字“陶朱事业,端木生涯”,“陶朱事业”即渊源于此。
周村:古丝绸之路旱码头摘要:周村,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重点地区,不仅为我国的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技术支持与发展经验,更作为我国的丝绸之路发展的源头,向海外提供了巨大的文化与经济输出。
本文将从周村的历史进程出发,阐述古城的历史故事,介绍了我国首个保税区周村的来历,并对其丝绸之路源头进行一定的探究,以期更多的国内外友人能够了解古城周村。
关键词:周村;古丝绸之路;旱码头;丝绸工业周村区,位于我国山东省淄博市,面积160平方公里(不含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北郊镇),人口25万,共设有二个镇、四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首个最早的“保税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周村不仅有效帮助了我国纺织业的进步与发展,更是我国丝绸之路中的关键一环,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周村也享有“天下第一村”和“丝绸之乡”的美誉。
一、周村古城的历史进程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当时的条件下,周村的丝绸制造技术已非常发达,其出品不仅广受人民百姓的追捧,更是受到帝王将相的赞赏。
而到了两汉、唐朝时期,周村的丝绸制造业迎来了自己的顶峰,其制造出的丝绸成为了当时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
来自日本、俄罗斯甚至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都将周村出产的丝绸作为贸易的源头,将周村制作的上好丝绸出口至其他国家。
当时,以丝绸作为命名的街道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见当时其丝绸制造行业的繁荣程度。
随后,周村的丝绸制造技艺一直维持在全国最高水平,并未受到时间的冲刷而有所退步。
到了明清期间,周村大力开展养蚕事业,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丝绸产品,作为与外国互相交流的文化产品。
时间来到了清末民初,即使在国家经济十分落后,科技手段发展困境之时,周村仍然拥有近2000余台的纺织机器,能够制造三十多种不同工艺水平的丝绸。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共拥有近一万两千台纺织器械,世人如是评价周村,中国的纺织产业看山东,山东的纺织产业看周村。
周村的古街巷(给不懂古建筑的人的学习资料)周村这个古老的城镇,大多街巷形成于明清年代,许多现在仍保留,个别已经因城市发展等缘故而更名或改道或消失。
此处将形成于民国之前的古街巷汇集,从中,可看到周村这个古镇的过去的一个方面。
在下面可看到“围子”或“围子墙”字样,系因周村虽古,但一直没有修建正式的城墙,仅修建了一圈土围子,形似城墙,其上也建有若干门,墙外有护城河,过去也同样起到保护作用。
这道围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起开始修建的,历时三年筑成,墙高7米,墙底厚5米,墙顶3米,全部由三合土构成,全长8275米。
此围墙分为三段:一段由永贞门向南经观海门、钟灵门、小镇门、太乙门,转西过泉子崖向北沿濯河经星月门、凤凰门至义衢门,沿淦河北伸经望云门、武圣门、长庚门北去200余米,东拐至朔易门。
另一段为由泉子崖向西经南门,转向西北至西门,东去至扬州桥,沿淦河至义衢门。
再一段为由扬州桥处向西至傅家庄前街西首南西门,北去经傅家庄后街北西门,转东至拱辰门,东去至通济街。
城中部分(过去的城四门之里部分):大街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南起丝市街西段,北至顺河街口。
明永乐年间,作坊店铺逐年增多,逐渐形成为周村最大的商业街道。
丝市街形成于明代,东起东门,西至南下河街。
(此街原分为四段:西段自大街南首往西至兴隆门,叫做兴隆街;由大街南首向东至保安街路口段称作丝市街;由保安街路口向东至长行街路口段叫做平安街;由长行街路口向东至东门段叫做马路街。
)明代因工商业兴隆称为兴隆街,至清中叶,此地开有八大家丝店,外省丝货与周围农村丝源不断云集于此,销路颇盛,故名。
绸市街最早为於陵至千乘(今高青)古道,南至油坊街,后因河道改道阻隔,南首东转向大街。
形成于宋元。
此时东起大街,西至梯子崖(此段叫做水胡同),北至武圣门里(今新建中路西首),为一L状街道。
清代此地为绸缎集市,故名。
保安街形成于清末,南起棉花市街,北至原油店街(现新建中路)原南段(丝市街路口以南)称为保安街,北段(丝市街路口以北至油店街)石家胡同南称为福鹤街,石家胡同北称为下沟。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国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户籍人口占该地区户籍总人口的比例。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紧迫性。
下图示意我国2016~2021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数据说明我国()A.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进入逆城镇化阶段,城镇化速度趋缓C.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D.现阶段,城镇外来人口数量快速增加2.缩小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可行的措施是()①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②解除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限制③缩小城乡间发展差距④引导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围绕高铁站点而建的高铁新城促进了中心城区发展,也影响了城镇空间布局。
高铁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可分为副中心式、双城式和飞地式三种模式(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三种模式()A.受中心城辐射作用最大的是甲B.疏解城市功能作用最大的是甲C.最便于承接城市新功能的是乙D.高铁新城与中心城最近的是丙4.甲模式高铁站形成的新城区()A.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成本B.拉动了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C.提升了城市的等级规模D.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城市病”北京东路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上海开埠以来全国闻名的生产资料经营一条街,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随着时代变迁,面临产业低效老旧、风貌破碎缺失、配套活力不足等问题。
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建立了内外互联,河街互通的“金街、银岸、坊巷”的综合更新体系。
下图示意北京东路地区城市更新项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区域规划合理的是()A.金街—建设中心商务区B.银岸—建设别墅度假区C.坊巷—发展高档住宅区D.苏州河—增建矿石码头6.北京东路地区“金街、银岸、坊巷”综合更新利于()A.降低工业成本,促进产业的升级B.提升交通便捷度,增加土地价值C.改善城市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D.延长工业产业链,增加常住人口周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农业社会后期兴起的手工业商业重镇。
周村寻古1998年1月8日,圣诞节刚过,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专家廉亚明博士便启程飞来中国,他从北京转乘南下的火车,到达了山东省的淄博市。
他要在淄博市周村区找到一个人,然后探访一处神秘的宗教遗址。
廉亚明来周村,是缘于他在福建泉州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所,从一份叫做《史志通讯》的中国学术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在中国山东周村发现唐代摩尼教遗址的文章,这给了他很大的惊喜。
廉亚明博士曾一度从事中国与波斯帝国关系的研究,他曾多次到过被称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而泉州就存有一处摩尼教遗址-草庵寺。
摩尼教是古代波斯人摩尼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公元6世纪左右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来,被中国化了的摩尼教称为明教。
他知道,摩尼教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因此它在中国的传播地域,早期也大多集中在丝绸之路沿线。
而且,摩尼教传入中国不久,在唐朝中期就被朝廷禁止。
所以,有关摩尼教的建筑及碑刻也为数不多,能保存下来的就更为罕见。
山东周村发现摩尼教遗址的文章,在引起了廉亚明极大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产生了一些疑问:周村是山东的一个小城镇,而且从没听说过山东与丝绸之路有何关系,也没有见到过在中国中原地区发现摩尼教遗迹的报道。
在这里怎么可能会有摩尼教的遗址呢?况且那处遗址还建于摩尼教刚刚传入中国的年代,这就更加耐人寻味。
那么,这处遗址究竟会传递怎样的信息?会不会压根儿就是一次误传呢?廉亚明博士在周村见到了撰写《周村摩尼教初探》这篇文章的作者郭济生。
郭济生当时是周村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副主任。
在周村,廉亚明果然看到了唐代的明教寺遗址,以及被郭济生认为是摩尼教的造像碑,这一切令他惊叹不已。
周村明教寺,是周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
据清康熙年间周村《肃仪殿碑》记载,周村明教寺“初建于唐,重修于元”。
元代,宗教信仰比较宽松,个别地方摩尼教公开露面,如福建泉州草庵寺。
周村明教寺在元代的重修,应该与当时的宗教政策有关。
被认为是摩尼教造像的刻石,现存于周村区文物管理所。
天下第一村—周村随笔散文天下第一村—周村随笔散文在鲁中淄博有一座小城,名叫周村,名儿虽土,历史却悠久。
过去,不叫这个很土的名儿,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叫於(wu)陵,是仅次于齐国都城营丘的第二大城市,到了宋金时期,原来的於陵几乎完全毁于战火,后来有一户周姓人家在此居住,人多了,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了周村。
我所知道於陵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赵威后质问齐国使臣:“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意思是: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说周村的名气不小,不仅仅在于她的历史悠久,而是在于这里曾经是山东或者是中国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
早在明末清初,这里就已经店铺林立,是远近闻名的“九省通衢”货物集散地,成为与佛山、朱仙镇、景德镇并列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专门到此看看这个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经过实地察看,这里甚至比传说中的繁华还要浓厚几分,不禁龙颜大悦,御笔赐下“天下第一村”名号,至今周村的耆老说起乾隆爷的御赐,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
很惊诧这位乾隆爷的旺盛精力,他在位六十多年,似乎在全国许许多多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及墨宝。
至于他是否真的就来过小城,我没有读过清宫内廷档案,所以也就无从考证。
我想,哪怕是真的,小城的兴衰也没有因为曾经皇帝的驻足而引起更多的变化,跟很多古城一样,小城春秋仍然不可逆转的衰落至鲜为人知的地步。
也许,这位乾隆爷到过的地方太多,连他自己恐怕也不记得还有这么一个地方。
近代有研究者把周村称作齐商发源地,一点儿都不夸大,曾经在老北京红火一时的“八大祥”,总店其实是在周村。
还有,当年山西票号名闻华夏,很多人知道平遥,却不知道除去在平遥的总号,遍布全国的分号中,资金流入流出头寸最多的地方,恰恰就是在周村,以至于当时在山东有个民谚:金周村、银潍县,博山日进斗金,不如周村一个时辰。
获鹿旱码头旧事作者:鹿泉志叟来源:《当代人》2017年第03期我是喝鹿泉水长大的,在怀抱里就听妈妈讲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
长大了,又不断听老人们说“获鹿旱码头”的事,说“一京二卫三通州,比不上获鹿旱码头”,还说获鹿“日进斗金”。
记忆中,老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获鹿的昔日繁荣。
成年后我从事文史工作,接触到许多资料,知道我们获鹿旱码头确实不简单。
获鹿,即现石家庄鹿泉区,地处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井陉东麓、华北平原的西缘、古代著名军事关隘土门关东侧、秦皇古驿道旁边。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获鹿成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西北线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通向中原内陆的重要商埠,早码头也成为它的地域名片。
旱码头的形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获鹿的工商业发展很早,从获鹿城内曾挖出漢代以前的坩锅、陶器等,可知当时手工业发达。
从城内本愿寺的建筑年代和城内挖出的各朝古币可知,隋、唐、宋、金,这里一直有豪门巨富。
自元、明、清在北京建都以来,获鹿县更成为畿南名埠。
明清时期,获鹿的工商业发展到鼎盛。
尤其随着晋商的崛起,获鹿作为晋商东行的一个必经之地,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我的外祖父是个铁匠,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钉蹄子的”,住在东关外。
他脑子里装着整朝整代的历史,能从“燕王扫北”一直讲到“八国联军”进获鹿。
姥爷说,“旱码头”鼎盛时期,山西、陕西两省的煤炭、铁货、砂货等物资,绥远的牲口、皮毛、驼绒、蘑菇等土产品,山东出名的龙口粉,高阳、保定的布匹、小矾、糖类,祁州(现在的安国)的药材,张家口的口碱,京津地区的日用杂货、海味、土特产品,都源源不断地运到获鹿,与获鹿的棉花、小布、石灰、青石等产品进行交换。
商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商人多来自山西。
当然,除了众多的山陕商人以外,还有东北商人(当时称关外帮)、保定商人(当时称高阳帮)、山东商人(当时称山东帮)等。
获鹿城的城内、西关、东关、顺城关、南关、潭沟以及其他一些大街小巷,都住满了客商。
南来北往的商人把各自的货物运到这里之后进行贸易,山西和陕西两省的煤炭、铁货、砂货被其他地区的商人买走,而其他地区的粮食、布匹及一些生活日用品被山陕商人买走。
说说周村的来历
《左传.昭公十年》记载,陈桓子把齐公子周安排在周村城西的夫于邑(一说夫于就是于陵),其后以周为姓,后来形成村庄,称为周村。
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称谓,明末清初开始走向繁荣。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
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商业街市作为周村商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至今保留完好。
周村旱码头鲁商发源地
周村为什么称为旱码头呢?在历史上是这样解释的:码头,货物聚散之地也,周村夫不同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谓之旱码头。
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码头是货物的聚散地(现在所谓的物流中心),而周村不通水陆,陆上交通发达,所以被商人称为旱码头。
周村与中国南方的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历史上周村属“三齐”之地,前身为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商代就是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
周朝初期,於陵是齐国军事和商业重镇。
春秋战国以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
历经南北朝的战乱更迭,至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山东沿线的济宁、聊城、临清诸地的商贸文化首先得以发展和繁荣。
宋代由于城市市民阶层的出现,城市商贸经济空前繁荣;而宋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山东以淄博地区为主的矿业经济得以发展,为明清时期周村商埠的出现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自然条件,故而明清时期的周村商埠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据史料记载,1723年(雍正元年)周村一个月的税收额曾相当于山西省一年的税收。
究其原因,在于当地乡绅重商扶商,营造了周村“崇商”的商业发展环境,奠定了周村商业数百年繁荣的基石。
明清之际,为发展家乡经济,地方名人李化熙承担了全部市税并延续祖孙八代近二百年之久,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这一义举极大改善了周村商贸氛围,促进了周村商埠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蒲松龄《聊斋志异•鸮鸟篇》中描述,“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据台湾学者郑陶庵先生《天下第一村—周村的元宵风光》一文记载: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慕名来周村观灯,为周村市面繁荣所动,欣然御赐“天下第一村”。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周村与济南、潍县(今山东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主对外开放的商埠,工商贸易日趋繁盛,成为重要的丝绸和商贸中心。
据《现代本国地图》(1936年出版)中记载,“当时商贾之盛,实超过济南,而为全省之冠”。
据旧中国海关统计:清末,烟台港纺织品进出口的三分之一都来自周村。
青岛港开辟之后,周村的棉花、黄丝等出口货物也分别占了29%和75%,远超过济南和潍县。
由此可见,无论从历史上还是近代山东经济史分析,周村商埠应是毋庸置疑的鲁商文化发源地。
对此,国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历史系杨志玖教授在《周村开埠原委》、山东大学历史系景甦教授在《“旱码头”、“金周村”的兴起》、南开大学历史系许檀教授在《开埠之前周村的工商业和老字号》等著作中都从不同侧面作了论述,并给予充分肯定。
至清康熙年间,周村已是拥有72条商业街、8大专业市场,“天下之货聚焉”的“三齐重镇”。
丝市街、绸市街、油店街、棉花市、水胶场、银子市等以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就有36条之多。
周村古商城孕育造就了“瑞蚨祥”、“泉祥”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商号,彰显了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所拥有的独特经济地位和人文特色,成就了以史朝佐、孟雒川等为代表的鲁商在这座百年商埠创造的商界奇迹。
北京的“瑞蚨祥”、“谦祥益”绸缎庄等八大祥字号,最早都发源于周村大街,并从周村走向全国。
而且东亚日本、欧洲的英国也在周村开设商铺,从事商贸活动,所以周村商埠商贸活动的范围和影响也是国际性的。
195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出版的《北京瑞蚨祥》一书中明确指出祥字号的起源:“早在1800年以前,孟家就已经是山东第一大镇——周村一家大字号的财东了。
”周村古商城内至今还保存着恒祥、谦祥益、春和祥、瑞生祥、隆祥、瑞林祥、吉祥、瑞蚨祥、万蚨祥、泉祥等“祥字号”创业之初的遗迹,堪称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最为珍贵的文物遗存和史话。
大街牌坊
瑞蚨祥
大染坊
景区街道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