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偏义复合词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简答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偏义复词的定义和特点2.偏义复词的分类3.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和作用4.学习偏义复词的重要性正文古代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那就是偏义复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偏义复词的相关知识。
偏义复词,顾名思义,是指由两个或多个词汇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汇的意义在组合后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词汇。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如“风雨”、“春秋”等词。
偏义复词在汉语中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们既能表达单一词汇无法表达的语义,又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生动性。
偏义复词可以根据其构成方式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偏义复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并列式、主从式、偏正式和补充式。
并列式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汇并列组成,如“出入”、“黑白”等。
主从式偏义复词是由一个主要词汇和一个从属词汇组成,如“前后”、“左右”等。
偏正式偏义复词是由一个主要词汇和一个修饰词汇组成,如“高山”、“深水”等。
补充式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或多个词汇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如“春夏”、“秋冬”等。
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们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的修辞性,还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表现力。
此外,偏义复词还是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偏义复词对于我们掌握古代汉语知识和提高汉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偏义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诗词歌赋,更深入地领略古代汉语的魅力。
同时,学习偏义复词还能够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词汇现象,它们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
小议中学文言文偏义复词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指的是只有一个词素起作用的双音节复合词。
换言之,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中的某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凑足音节的作用。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向学生讲清这类词的构词特点,有助于他们准确地领会词义,顺利地把握全句、理解全篇,也是我们加强文言实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选几例试作解释。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出入无完裙”意思是儿媳连一条走出门的裙子都没有。
显然,“出入”只有“出”义。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唐雎不辱使命》)休,吉兆。
祲,阴阳相侵的灾祸之气。
上文已经讲了“彗星袭月”等三种凶兆,因而在这里从天而降的绝不会是吉兆。
可见“休祲”只取“祲”义。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既然对“宫中”近臣和“府中”官属一视同仁(“一体”),当然是“不宜异”了。
可见“同”字无义。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该句所在的一段文字,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目睹洞庭美景而乐以忘忧(忘掉了遭贬谪的不幸)。
既为“迁客骚人”,哪有“受宠”可言?以物而喜,暂时忘却的应该是“辱”而不是“宠”。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要防备的当然是盗“入”而不是盗“出”。
“出入”只有“入”义而无“出”义。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7.禽兽负恩如是。
(《中山狼传》)这两例中的“禽兽”均指狼,显然偏义于“兽”而无“禽”义。
8.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纵观全诗内容兰芝只有“姥”而无“公”。
“公姥”偏义于“姥”。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偏义复词的基本结构特征:一、偏义复词由两个反义的词素构成,如1至5例;二、偏义复词由两个相近或相关的词素构成,如6至8例。
只知道偏义复词的基本结构特征还不够,为了正确地指导学生,进一步把握偏义复词的意义,还必须了解偏义复词的形成原因。
古代汉语“复词偏义”现象研究作者:姚舟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4期[摘要]“复词偏义”现象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构词形式非常特殊,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其内在含义,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本文首先解释了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客观基础,然后分析了它的结构、性质和修辞作用,最后重点讨论了如何从语境角度去判断“复词偏义”所表达的含义,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文例句,以期能够真实地剖析“复词偏义”在古汉语中存在的原形。
[关键词]古汉语;复词偏义;研究;语境[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062-03[收稿日期]2013-05-17[作者简介]姚舟,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我们在研究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时,总会触碰到一些影响翻译的“暗礁”,这个“暗礁”便是偏义复指词。
复词偏义是指一个联合式的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素构成,只择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仅仅起到点缀的作用。
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把这样的两个词素同等看待,应该根据语境来理解清楚其表达的重点所在,避免曲解原意,从而准确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精髓。
例如,三国魏邯郸淳所撰《笑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甲乙二人发生争斗,甲咬下了乙的鼻子。
官吏在审判这个案件的时候,甲说是乙自己咬掉了自己的鼻子。
官吏分析说:“夫人鼻高耳口低,岂能就啮之乎?”意思是人的鼻子高耳口低,怎么能够咬到鼻子呢?我们都知道,鼻子的确要比“口”高,但是却绝非高于“耳”,所以,在这个句子当中的“耳口”即为一组复词偏义,其语境意只取“口”的意思。
可见,想要理解清楚古文的准确意义,我们必须对复词偏义的存在、构成、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P45-47)。
一、复词偏义存在的客观基础在现代汉语中,为了表意需要,我们往往通过一些双音节的合成词来表达语境意义,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古人往往通过单音节的语素或者词来表情达意。
文言文偏义复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偏义复词。
它看似复杂,实则有规律可循。
偏义复词,顾名思义,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在实际使用中,只有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理解偏义复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比如说,“忘恩负义”这个词,“恩”和“义”是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但在这个词中,重点强调的是“义”,“恩”只是起到陪衬作用。
再看“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这里的“息”是休息的意思,“作”是劳作的意思,但整句话中真正表达的是劳作,而非休息,“息”就成了陪衬。
偏义复词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可能是语言的习惯和约定俗成。
在长期的使用中,某些词的意义逐渐偏向了其中一个语素。
另一方面,为了在表达上更简洁、更富有变化,古人会运用偏义复词来突出重点。
在判断偏义复词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理解。
有时候,单独看一个词可能难以判断其是否为偏义复词,但通过对整个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就能清晰地看出其侧重点。
比如“出入无完裙”中的“出入”,结合上下文可知,说的是女子没有完好的裙子可以出门,重点在“出”,“入”就没有实际意义。
还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强调的是国家面临的危险和可能灭亡的局势,“存”在这里就不表示实际意义。
偏义复词在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中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就容易误解文意。
例如“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果把“出入”理解为进出,就无法准确传达出女子生活的艰难。
又比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国家”,重点是“国”,指的是国家的危难,如果理解成“国”和“家”,就偏离了原意。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偏义复词呢?首先,要积累常见的偏义复词,形成一定的语感。
其次,要仔细分析上下文,从整体上理解文意。
总之,偏义复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它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读懂文言文,领略古人语言的精妙之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卷总第19期) Jo urna l of Inne r Mongol ia Ag ri c ultura l Uni versi ty(Soc ia l Sci e nce E diti on)No.12004(Vol.6Sum No.19)古汉语偏义复词形成原因探析p柯莉摘要: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阅读古籍的一个难点。
想要准确无误地判定偏义复词,只有追溯它的起源、分析它的用例、寻求它的成因。
本文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偏义复词的影响入手,研究它的形成原因,以达到正确判定偏义复词词义的目的。
关键词:复合词;偏义;词素;音节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58(2004)01-0069-03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在实际使用中,它只偏用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连类而及0的语素只起到陪衬的作用而无义。
早在5诗经6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偏义现象已见于古籍。
5诗经#幽风6:/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0/牖户0,偏指/牖0,即窗,意为鸟巢的出气孔。
我们知道,偏义复词在表面形态上是并列复合词,可为什么在实际运用中又成了偏义?本文就从偏义复词的形成和用例入手,对偏义复词的形成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对偏义复词形成的影响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倾向,萌芽于先秦。
在此以前的词汇系统,单音节占据着领先地位。
而秦以后,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单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结果是倾向于扩充为双音节。
这主要是单音词具体的词义和有限的词形结构满足不了语言交际日益精密、准确的需要。
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过程中,有时一个单音词也完全可以表达确切的语意,但由于受到语言发展整体趋势的影响,往往为了凑成双音节词,还要在后面加一个语素,构成双音节词,于是就形成了许多偏义复词。
例如:¹大夫不得造车马。
2008年7月第31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 ienc es Edition /Ju l .2008V o l .31N o .4收稿日期:2008-03-20作者简介:靖志茹(1963-),女,河北易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方言和音韵学研究。
汉语偏义复词古今差异之研究靖志茹(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古汉语偏义复词具有由临时组合阶段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方向发展的特点;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词义偏向一方,并且成为单一、明确的概念。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中图分类号: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8)04-0134-03汉语词汇中的偏义现象早在先秦语言中就已经产生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是在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身的变化,古今汉语偏义复词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形式、词汇意义的偏向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原因。
一、结构形式的差异(一)判定的依据不同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古汉语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所以在古代汉语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离开了具体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消失,而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因此,在古汉语中,判定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一定的语境。
例如:¹无羽毛以御寒暑。
(5列子#杨朱6)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列子#汤问6)»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
(5后汉书#赛融传6)¼故盐铁均输,可以通委财而调缓急。
读写新空间·语文大观园丰硕的果实之下,必有贡献了一生的落叶。
古汉语中的偏义复词王志耀新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章,偏义复词也就随之增多了。
只有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翻译偏义复词,在学习古诗文时才能更好地贯通句子,理解文意。
而有些辅导资料在偏义复词的理解和翻译上存在着问题,错解偏义复词。
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探究。
那么,何谓偏义复词呢?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的复合词。
它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词汇意义,另一个语素虚化不表实在意义,仅起凑够整齐划一的句子和配衬音节的作用而已。
偏义复词实际上也造成了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
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中,有一道题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译成现代汉语,结果闹出译为“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原因在于对偏义复词缺乏了解,没有看出“开合”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
因此,如果把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都译出来,句子就会出现语意矛盾,从事理上也说不过去。
教材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同上)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同上)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同上)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同上)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8.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同上)9.·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10.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指南录》后序)1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同上)12.·死·生,昼夜事也。
古汉语中的偏义复合词探究
作者:赵生录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03期
【摘要】偏义复合词是古汉语特殊现象,就是在双音节复合词中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衬字。
从复合词义素上来分析偏义复词现象,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首先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的复合词。
构成的复合词在词性上的体现。
主要是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
【关键词】偏义复合词语法想象
在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中,常有偏义复合词出现,这是古汉语常见语法想象。
如 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中第14题《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是(C)。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从句义上看,昼作夜息,没有什么争议,但“勤”字改变了此句解义,昼夜勤“作”符合文义;昼夜勤“息”,文义则不通。
“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有“短”的意义。
2003年安徽卷文言文题中也有“刺诸县短长”一句,“短长”只有“短”的意思。
因此,这里的“作息”就是一个古汉语特殊现象——偏义复合词。
偏义复词是指古汉语中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语素义在该语素构成的单词的词义中基本上没有反映)。
这些衬字在句式、语法上又起着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要给学生有所交代。
苏新春也曾说过:“义素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语义学所开始使用的一种深入到词的内部分析意义构成的方法。
义素是语义的内部构成,它本身不能直接出现在语言的使用环境。
”因此,实际教学中,要从复合词义素上来分析偏义复合词现象。
研究复合词的语义特征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教学中很好驾驭古汉语知识。
再如:
2003年上海高考题,(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11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
译成现代汉语是“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这里就有一个偏义复合词“开合”,但有很多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不了解复合词的构成,结果有的考生把“开合”这个词当做“开”“合”两个词理解,成了“张不开,闭不上”。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很好地理解掌握偏义复合词,对偏义复合词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近几年高考资料中已对偏义复合词进行了整理,通过对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有助于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学习理解偏义复合词,主要有两点:
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首先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的复合词。
取其其中一个音节的意义。
如《史记·项羽本纪》:“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中的“出入”偏指“入”“出”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如《治平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中的“谢”“目”表示意义,而“代”“耳”从文义看已经没有意义了,仅是一个音节上的意义。
所有的偏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这是语言发展结果,它们的构成最初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复合,构成一个双音节复合词,在语言的变迁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都发生变化,某些词的也意义发生根本性变迁。
如曹操的《薤露行》:“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中“沐猴而冠带”明显是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这一句,这里的“冠带”从句义上看,只有“冠”的意义,而“带”毫无解义。
再如《墨子·非公》中的“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就是一个偏义复合词,“园” 表示范围。
本义: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园”,所以树果也。
——《说文》。
“圃”,种菜曰圃。
——《说文》。
由此可见,园中只有桃李。
其次,构成的复合词在词性上的体现。
主要是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不会有名词与动词或者与形容词之间的构建,也很少有其他词性之间的偏义复合词。
学生大多对偏义复合词没有确切的理解,大多都简单地认为复合词就是语素的简单相加,往往主观臆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掌握词义。
甚至有些学生模棱两可,明知不对,又不知错在哪里,造成对句义的理解偏差,文义的把握不准。
如《礼记·玉藻》“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中“车马”,李渔《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中的“耳目”等,构成名词性词组。
《史记·游侠列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的“缓急”,《韩非子》“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的“利害”等,构成形容词词组。
注意的两方面:一是在语义相近或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以及同义复合词,就是同义词重叠构成的复合词,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的使用要求,不能等同对待,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
这里的“自专由”就是“自专”“自由”的意思,不存在舍去某一个而保留一个,同理“相从许”也是“相许”“相从”之意,二者皆可,也没有必须刻意偏向的解义。
二是有些复音词词义是固定的,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比如《前出师表》:“臣本布衣”的“布衣”就是一个固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1999.
[2]偏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以“多少”为例. 现代语文,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