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第五节 筛选文中的信息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论述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教案)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走向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新人教版 "板块一 专项训练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不如因.而厚遇之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今者.出,未辞也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案】D【解析】连词,和、同。
A.介词,趁此;介词,因为。
B.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代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时候”。
C.代词,这;动词,到……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且焉.置土石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答案】B【解析】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A.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C.代词,你;如同,像。
D.连词,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副词,暂且,姑且。
3.下列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臣乃.敢上璧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解析】①②中“乃”均为副词,可译为“却”“竟(然)”;③可译为“才”;④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B【解析】①代词,我、自己;②副词,大概;③介词,引出对象;④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第三篇 第2章 第五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穆衍字昌叔,河内人,徙河中。
第进士,调华池令。
民牛为仇家断舌而不知何人,讼于.县,衍命杀之。
明日,仇以私杀告。
衍曰:“断牛舌者乃.汝耶?”讯之具服。
后知淳化,耀之属县。
衍从韩绛宣抚陕西,遇庆卒溃乱,衍念母在耀,亟.谒归,信宿走七驿。
比.至,庆卒尝戍华池,知衍名,不敢近。
时诸郡捕贼兵粮糒无以给,遂擅发常平仓,且惧得罪。
衍曰:“饥之不恤,则吾丘将为庆卒矣。
”衍考课为一路最。
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
谔第赏,以死事为下。
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
”力争之。
谔还入塞,诏往灵武援渭、庆两军。
将行,衍曰:“吾兵惰,归未及解甲,安能犯不测于千里外哉?”谔乃止。
同幕畏罪,阳.谢衍曰:“师不再举,君之力也。
”衍识其意,曰:“全万众之命,以一身塞责,衍无憾焉。
”元祐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熙危,熙弃则关中震。
唐自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
今二百馀年,非先帝英武,孰能克复。
若一旦委之,恐后患益前,悔将无及矣”。
议遂止。
改陕西转运判官,金部、户部员外郎。
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
还言:“质孤、胜如据两川美田,实彼我必争之地,自西关失利,遂废不守。
请界二垒之间,城李诺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通泾原。
”明年,遂城李诺,名曰定远。
三迁.左司郎中。
绍圣初以直秘阁为陕西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延安又徙秦州未行而卒年六十三敕河中官庀其葬后追录不弃兰州议官其一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衍念母在耀,亟.谒归 亟:多次 B .比.至,庆卒尝戍华池 比:等到 C .同幕畏罪,阳.谢衍 阳:假装 D .三迁.左司郎中 迁:升职 【答案】A【解析】“亟”在此处应解释为“立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讼于.县,衍命杀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断牛舌者乃.汝耶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D.⎩⎪⎨⎪⎧城李诺平以.控要害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答案】D【解析】D.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专题一读懂小说——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基本概念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的种类有很多。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以长篇小说节选和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高考选小说文本,主要是小小说(微型小说)、散文化小说及长篇小说节选。
这里重点介绍前两种小说。
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三两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有:(1)篇幅短小,(2)立意奇特,(3)选材小中见大,(4)情节完整,(5)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考的体裁之一。
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走向高考】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五节筛选文中的信息新人教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韦机传韦机,雍州万年人。
祖元礼,隋浙州刺史。
父恪,洛州别驾。
机,贞观中为.左千牛胄曹,充使往西突厥,册立同俄设为.可汗。
会石国反叛,路绝,三年不得归。
机裂裳录所经诸国风俗物产,名为《西征记》。
及还,太宗问蕃中事,机因.奏所撰书。
太宗大悦,擢拜朝散大夫,累迁至殿中监。
显庆中为檀州刺史。
边州素无学校,机敦.劝生徒,创立孔子庙,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
会契苾何力东讨高丽,军众至檀州,而滦河泛涨,师不能进,供其资粮,数日不乏。
何力全师还,以其事闻。
高宗以.为能,超.拜司农少卿,兼知东都营田,甚见委遇。
有宦者于苑中犯法,机杖而.后奏,高宗嗟赏,赐绢数十疋,谓曰:“更有犯者,卿即鞭之,不烦奏也。
”上元中,迁司农卿,检校园苑,造上阳宫,并移中桥从立德坊曲徙于长夏门街,时人称其省功便事。
有道士朱钦遂为天后所使,驰传.至都,所为横恣。
机囚之,因.密奏曰:“道士假称中宫驱使,依倚形势,臣恐亏损皇明,为祸患之渐。
”高宗特发中使慰谕机,而钦遂配流边州,天后由是不悦。
仪凤中,机坐家人犯盗,为宪司所劾,免官。
永淳中,高宗幸.东都,至芳桂宫驿,召机,令白衣检校园苑。
将复本官,为天后所挤而.止,俄令检校司农少卿事,会卒。
子馀庆。
馀庆官至右骁卫兵曹,早卒。
馀庆子岳。
岳亦以.吏干著名,则天时,累转汝州司马。
会则天幸长安,召拜尚舍奉御,从驾还京,因召见。
则天谓曰卿是韦机之孙勤干固有家风也卿之家事朕悉知之因问家人名赏慰良久寻拜太原尹岳素不习武固辞边任。
由是忤旨,左迁宋州长史,历海、虢二州刺史,所在皆著威名。
(选自《旧唐书·良吏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敦.劝生徒敦:督促B.超.拜司农少卿超:破格,越级C.驰传.至都传:驿站的车马D.高宗幸.东都幸:有幸【答案】D【解析】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贞观中为.左千牛胄曹册立同俄设为.可汗 B.⎩⎪⎨⎪⎧ 机因.奏所撰书机囚之,因.密奏曰 C.⎩⎪⎨⎪⎧ 机杖而.后奏为天后所挤而.止 D.⎩⎪⎨⎪⎧高宗以.为能岳亦以.吏干著名 【答案】D【解析】A.动词,担任;B.副词,于是,就;C.连词,表承接;D.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明韦机勤勉能干的一组是( )①机裂裳录所经诸国风俗物产 ②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 ③高宗以为能,超拜司农少卿 ④有宦者于苑中犯法,机杖而后奏 ⑤仪凤中,机坐家人犯盗 ⑥岳亦以吏干著名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②③⑥【答案】B【解析】③为高宗的行为,不能直接表明韦机的勤勉能干;⑤是说韦机受家人牵连;⑥所述为其孙韦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滞留蕃地期间,韦机扯裂衣裳记录所经各国的风俗物产,名为《西征记》,返回后献给了太宗皇帝。
B .边州没有学校,韦机劝勉学生创立孔子庙,画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以及古时贤达人物的肖像,并给每幅画像写赞记。
C .有宦官在苑中犯法,韦机杖罚之后将情况上奏,得到高宗的赞赏,但却得罪了天后,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D .韦机的孙子叫韦岳,也因有治理才干而著名,武则天召见他,说韦岳勤勉能干确有家风,赞赏慰问了好长时间。
【答案】C【解析】“韦机杖罚宦官得罪天后,终被免官”于文无据。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则天谓曰卿是韦机之孙勤干固有家风也卿之家事朕悉知之因问家人名赏慰良久寻拜太原尹岳素不习武固辞边任(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会石国反叛,路绝,三年不得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造上阳宫,并移中桥从立德坊曲徙于长夏门街,时人称其省功便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则天谓曰/卿是韦机之孙/勤干固有家风也/卿之家事/朕悉知之/因问家人名/赏慰良久/寻拜太原尹/岳素不习武/固辞边任(2)①恰逢石国反叛,道路不通,韦机三年不能回归。
②建造上阳宫,并且将洛水上的中桥从立德坊偏僻处迁到长夏门街,当时人们称赞这是既省功夫又方便的事。
【参考译文】韦机是雍州万年人。
祖父韦元礼,在隋朝曾任浙州刺史。
父亲韦恪,曾任洛州别驾。
韦机,贞观年间任左千牛胄曹,充当使者前往西突厥,册立同俄设为可汗。
恰逢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三年不能返回。
韦机扯裂衣裳记录他所经各国的风俗物产,名为《西征记》。
等到返回后,大宗询问蕃中事情,韦机就献上所撰写的书。
太宗很开心,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多次迁升至殿中监。
(韦机)在显庆年间任檀州刺史。
边远的州县一向没有学校,韦机督促劝勉门徒,创立孔子庙,画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以及古时贤达人物的肖像,给每幅画像都写了赞记。
正值契苾何力东讨高丽,军队到达檀州,而滦河泛涨,军队不能前进,韦机供给他们财物和粮食,使他们好多天都不缺少(军队的吃穿用度)。
契苾何力全军返回,把这件事上报朝廷,高宗认为韦机很有才能,破格授任(韦机为)司农少卿,兼管东都营田事务,很受信任。
有宦官在苑中犯法,韦机杖罚之后上奏。
高宗赞赏,赏赐绢数十匹,对他说:“再有犯法的,你就鞭打他,不必烦劳上奏。
”上元年间,韦机升任司农卿,管理园圃,建造上阳宫,并且将洛水上的中桥从立德坊偏僻处迁到长夏门街,当时人们称赞这是既省功夫又方便的事。
有个道士朱钦遂是天后所用的人,乘坐驿站车马到东都,所作所为横暴放纵。
韦机囚禁了他,于是就秘密奏报说:“道士假称皇后差遣,倚杖权势,臣担心有损皇上清明的名誉,成为祸患的开始。
”高宗特派宦官好言慰问韦机,将朱钦遂流放到边州,天后因此很不高兴。
仪凤年间,韦机因家人犯偷窃罪而受到牵连,被宪司弹劾,罢免了他的官职。
永淳年间,高宗前往东都,到芳桂宫驿,召见韦机,命令他以平民身份管理园圃。
皇上想要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被天后排挤而作罢,不久命令他处理司农少卿的事务,韦机却在这时候去世了。
韦机有个儿子叫韦馀庆。
韦馀庆官至右骁卫兵曹,很早去世了。
韦馀庆的儿子叫韦岳。
韦岳也因有治理才干而著名,武则天时,多次转任汝州司马。
正值武则天到长安,朝廷召他做尚舍奉御,随从皇上返回西京,因而召见。
武则天对他说:“你是韦机的孙子,勤勉能干确有家风;你的家事,朕全知道。
”于是询问家人的名字,赞赏慰问了好长时间。
不久委任韦岳为太原尹。
韦岳从来不熟悉武事,坚持推辞边地的任职。
由此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贬任宋州长史,历任海州、虢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扬显威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犹陶人之埏埴①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其已成器而破碎漫澜而复归其故也,与其为盆盎亦无以异矣。
夫临江之乡,居人汲水以浸.其园,江水弗憎也;苦洿之家,决洿而注之江,洿水弗乐也。
是故其在江也,无以异其浸园也;其在洿也,亦无以异其在江也。
是故圣人因.时以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夫悲乐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憎者,心之暴也。
故曰:其生也。
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
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而天下自服。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
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
夫有夏后氏之璜②者,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
夫精神之可宝也,非直夏后氏之璜也。
是故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
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
抱德炀.和,以顺于天。
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处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
(节选自《淮南子·精神训》,有删改) 注:①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②璜:一种玉器,形状像璧的一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人汲水以浸.其园 浸:浇灌 B .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 越:超越 C .以虚受实,必穷.其节 穷:穷困 D .抱德炀.和,以顺于天 炀:熏陶 【答案】C【解析】穷:寻根究源,穷尽。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圣人因.时以安其位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B.⎩⎪⎨⎪⎧静则与.阴俱闭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 匣匮而.藏之,宝之至也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D.⎩⎪⎨⎪⎧ 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答案】D【解析】D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 项,动词,顺应/动词,因袭,沿袭。
B 项,连词,相当于“和”、“同”/介词,相当于“为”、“替”。
C 项,连词,表方式/连词,表顺承。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阐述作者修身养性主张的一组是( ) ①其在江也,无以异其浸园也 ②因时以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③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④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散 ⑤圣人以无应有,必究其理 ⑥魂魄处其宅,而精神守其根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②④⑥D .③⑤⑥【答案】C【解析】①句是用比喻说理,③句说人活着与死去都是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⑤句说圣人用无形的精神来对付有形的物体,这三句均不是直接阐述作者修身养性的主张。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陶器的黏土,经过烧制,会变得坚硬起来,性质发生变化,与在地里时迥然不同。
B.作者认为圣人的养生之道讲究不劳形伤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越形体和精神的承受力。
C.精神虽是无形的,可却是每个人最珍贵的宝玉。
珍爱精神之宝,应做到恬适虚静。
D.至高的精神境界是顺从天性,与道融合,与德相依,魂魄安处于形骸之中,精神守护着虚无之本。
【答案】A【解析】A项,说法不合原文意思,文中强调“与其未离于地也无以异”。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苦洿之家,决洿而注之江,洿水弗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