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的教派斗争与教育变革
- 格式:pdf
- 大小:719.63 KB
- 文档页数:9
19世纪的英国政治和文化变革19世纪是英国极其重要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见证了英国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从古典自由主义、政治改革、社会改革、卫生改革以及科技、文化和艺术领域的革新,无所不在,深刻影响着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
政治变革19世纪初期,英国政治仍旧停留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旧体制时代。
世袭贵族拥有巨大的政治权力,庶民则毫无发言和决策的权利。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增长,重商主义的力量也崛起,要求更多的政治地位和代表权。
1815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彼得博勒惨案,这是英国人民对贵族统治和旧政治体制的强烈抗议。
在彼得博勒惨案后,英国政府逐渐开始了改革的步伐。
1828年,英国议会通过《天主教解禁法》,实行宗教自由政策,赋予罗马天主教信仰者和非国教徒参加议会选举的权利。
1832年,英国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激烈推动议会选民的扩大和选择权的改善,使更多的中产阶级人物能够参与政治和决策,打破了贵族主导政治的格局。
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1867年改革法案》,扩大了选民的范围,不仅解禁了多数城市中产阶级的选举权,而且将选举权扩大到了少数劳动阶层的群体中。
1884年,英国实施了《1884年改革法案》,使选民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所有的男性成年公民中,奠定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文化变革19世纪的英国政治变革只是众多文化革新中的一部分。
英国的文化变革在这个时期是极为迅猛和大胆的,从文学、音乐、戏剧、画家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让整个欧洲都感到震撼和惊喜。
文学领域,19世纪英国的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要成果。
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擅于描写人们的感情、生活和命运,极大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
像查尔斯·狄更斯、格雷厄姆·格林、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等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小李子布满荆棘的路》、《萤火虫小熊》、《呼啸山庄》和《呢喃的心魂》等都曾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改革的时代——19世纪英国改革综论作者:邓云清《光明日报》(2015年02月07日11版)图为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伦敦通讯会集会场面,其领导人正在发表鼓动议会改革的演说。
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在英国历史上,19世纪是一个改革的时代。
这场改革从20年代末持续到80年代,颁布了近20个重要改革法案或法令,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成为英国19世纪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场改革,英国确立起民主政治制度与自由市场制度,并在民生领域做出了有利于新社会阶层的调整,英国近代制度的主要框架基本建成。
19世纪英国改革进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解决与资产阶级息息相关的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问题;第二阶段主要解决与劳工大众休戚相关的权利保障和民生问题。
第一阶段从20年代末持续到40年代中期。
揭开改革帷幕的是天主教解放运动,不仅让爱尔兰天主教徒获得完全的公民地位,而且修正了英国自光荣革命以来的新教原则,因而具有宪制改革的意义。
全面拉开改革大幕的是第一次议会改革,对议席与选举资格做出有利于新兴城市和中产阶级的调整,扩大了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因而成为民主国家体制建立的关键一步。
紧随政治改革之后的是社会经济改革。
济贫改革力图将社会救济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求贫困劳工以工作换取救济,最终让所有劳动者通过市场竞争而生存,具有自由放任的理想色彩。
谷物法废除将自由放任原则运用到农业领域,取消粮食贸易的保护主义,不仅突破了土地贵族集团的特殊既得利益,而且攻陷了重商主义最顽固的一个堡垒,自由市场制度因之而确立。
第二阶段从50年代初持续到80年代。
这一阶段首先启动的是教育改革,不仅涉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转换,而且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调整,甚至涉及教会与教育关系的调整。
通过两次古典大学改革,英国高等教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专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发展起来。
改革进入民生领域,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加以调整,开始注重国民财富的再分配,动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金改善国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公共卫生、劳工住房和工作场地等方面的改革。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影响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影响深远,为何?因为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其影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英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数个时期。
1. 第一期:公益学校公益学校起源于18世纪,主要是为贫穷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
在此期间,公益学校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如“查理二世基金会”(Charity School)和在19世纪初“国家公益学校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 in the Principles of the Established Church)的创建。
公益学校通常是由教堂或地方慈善机构资助,并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
2. 第二期:私立学校从19世纪初开始,私立学校开始崛起。
主要是为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且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交价值。
由此发展出了很多优质的寄宿学校,如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
3. 第三期:公立学校19世纪中叶以后,公立学校开始逐渐兴起。
这些学校通常是由政府资助的,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包括爱丁堡学校和万德沃思学校等。
总的来说,这三个时期可以说是英国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英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法的制定英国历史上,多次进行了有关教育的改革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法(Education Act)的制定。
1833年,教育法颁布,对公益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842年,公立学校法颁布,建立了政府资助子女贫苦的工人教育的制度。
这个法案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成年人和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也为日后的教育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0年教育法的出台使得教育成为了给予全国子女和机会的可能。
此法案适用于更大的人口,并且是将教育开放给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里程碑。
19世纪美英法德初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国家教育发展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阶段,在初等国民教育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中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中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中高等教育继续为彻底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改造;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度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三种主要教育领导体制类型。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关注。
教育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致力于改变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改革开始走向教育发展的大舞台。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破坏,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不是特别充分,但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2年的《巴尔福教育法》规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地方教育行政体制;1944年《巴特勒法》规定设立国家教育部和中央咨询委员会。
这两部法律完善了英国公共教育的行政基础。
扩充中央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管理权限: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从最初的只管理教育补助金到实现对地方教育的监督管理;地方教育当局从最初只负责初等教育到也负责幼儿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私立教育、教会教1918年《费舍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开办幼儿学校、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确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地方教育当局的制约。
义务教育年限从5岁到12岁。
《巴尔福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部门有责任开设中等学校,但中学仍是收费的。
1907年的“免费学额制”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一战后开始考虑初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
1924年工党政府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并成立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26-1933年提出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设立四种类型的中等教育机构、通过11+考试进行中等教育分轨、提高义务教育结束年龄到15岁。
1938年提出《斯宾斯报告》坚持了哈多报告的意见,将中等教育确定为三轨: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