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英国文官制度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
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和“现代文官制度”三个阶段。
文官制度的推行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现代公务员制度诞生于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因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发展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他各国的公务员制度基本上是在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
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
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
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
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即无效率,又不经济。
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
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Stanfford Northcote)和杜维廉(Charles Trevelan)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
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试;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官制度改⾰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官制度改⾰的背景与过程摘要: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的巨⼤推动⼒,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盾的产⽣,英国进⾏了⽂官制度改⾰的⼀系列探索,最终确⽴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官的公开考试、录⽤、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化等各⽅⾯都产⽣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
关键词: 19世纪中期;英国;⽂官制度;改⾰背景;过程;启⽰正⽂:⽂官制度,亦即⼈事制度,是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关于⽂官的考试、任⽤、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免职等管理制度。
19世纪中期英国进⾏⽂官制度改⾰,从⽽确⽴了现代英国⽂官制度,是西⽅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确⽴资产阶级⽂官制度的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实⾏⽂官制度改⾰,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先,⼯业⾰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官制度改⾰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业⾰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发⽣重⼤变化,英国成为“世界⼯⼚”。
资本主义⽣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
其次,国会制度改⾰为⽂官制度改⾰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改⾰,改⾰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业⾰命中发展壮⼤起来的⼯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
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个廉洁、⾼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国民的⽣活⽔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制度改⾰的强烈愿望。
1688 年“光荣⾰命”之后,英国确⽴了⼟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宪制政体。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1. 引言英国的文官制度是指政府中的非选举公务员体系,负责政府管理、政策执行和公共服务等职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英国也不断进行文官制度改革,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2. 历史背景英国的文官制度起源于19世纪初,当时政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
这导致政府开始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公务员,并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稳定和专业化的文官体系。
3. 现状分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文官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缺乏灵活性:传统的文官制度过于僵化,无法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缺乏多样性:文官体系中缺乏不同背景、经验和观点的代表,导致决策可能过于集中和局限。
•缺乏透明度:公众对于政府决策和文官行为的了解有限,缺乏监督和问责机制。
4. 改革目标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英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目标:•增加灵活性:通过简化程序和流程,提高政府机构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提升多样性:鼓励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人加入文官体系,以增加决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加强透明度: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政府文化,提高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了解和参与度。
5. 主要改革举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改革举措:5.1 简化招聘程序传统的文官招聘程序通常繁琐复杂,并且重视学历背景。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并增加多样性,政府采取了简化招聘程序、注重能力和经验评估等措施。
5.2 引入外部专家为了提高决策质量和创新能力,政府开始引入外部专家参与决策和政策制定过程。
这些外部专家可以来自学术界、行业领域或非政府组织,为政府提供独立和专业的建议。
5.3 加强培训和发展为了提高文官的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政府加强了培训和发展计划。
这包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跨部门交流和学习机会,以及建立导师制度来指导新入职的文官。
5.4 推动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开始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这包括建立在线服务平台、数字化文件管理系统等,以提高效率、减少纸质文件和加强数据安全。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1.恩赐官职制时期2.政党分赃制时期3.考试择优录用时期二、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19 世纪中叶的文官制度雏形2.财政部等机构设立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3.1830 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相继设立三、1968 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1.改革的背景和原因2.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四、英国文官制度的现状和意义1.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类2.文官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正文(篇1)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
在此之前,英国的官职分配主要依赖于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
然而,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现代化的推进,英国文官制度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在 19 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建立起文官制度的雏形。
这一时期,财政部等机构在大臣之下设立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这为文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 1830 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门相继设立,英国文官制度有了初步的框架。
然而,随着英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官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968 年,英国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英国政府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和公正性;其次,随着文官队伍的壮大,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选拔制度。
在这次改革中,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选拔优秀人才;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官员能够胜任工作;加强对官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官员的综合素质。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性,为英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英国文官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制度,它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文官队伍可以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
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他们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
课后素养落实(六) 西方的文官制度1.在中古时期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任免,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这表明( )A.英国实行君主专制B.英国国王权力至上C.英国官员服务国王D.借鉴中国选官制度C[材料强调了官员与国王的关系。
根据官员“被视为国王的仆人”可知,当时英国官员服务国王,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排除。
]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
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C[由题干“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并结合英国当时的国情可知,只有工业革命的影响最符合题意,故选C项。
]3.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
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C[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排除B、D两项;英国在1854年进行文官制度改革,重视官员专业水平,这是由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故C项正确。
]4.下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
据表可知,两人都( )B.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C[罗素认为文官制度损害了女王的权力,而且打乱了现有的官员任命方式,因此反对改革,而阿伯斯诺特认为文官选任制度“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因此也反对改革。
英国的文官制度引言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文官制度之一。
自18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其高效、权威和透明的公务员体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全面介绍英国的文官制度,包括其历史背景、组织结构、招聘流程和职责等方面。
历史背景英国的文官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真正建立起来并成为现代文官制度的是19世纪。
在当时的政府改革运动中,英国政府认识到需要一支独立、专业和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来管理公共事务。
因此,1834年成立了英国最早的公务员委员会,这标志着正式的文官制度的开始。
组织结构英国的文官制度由各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都有一名部长和一支文官团队。
各个部门在政府内部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例如,内政部负责内政事务,财政部负责财政事务,外交部负责外交事务等。
在各个部门内部,文官团队通常被分为不同的等级。
最高级别的文官是内阁秘书,他们直接向部长汇报,并参与决策制定。
其他文官则根据地位和经验被分为多个等级,例如高级文官、中级文官和初级文官等。
招聘流程英国的文官招聘流程非常严格和公正。
一般来说,文官岗位的招聘会通过公开的竞争选拔来确定合适的候选人。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应聘者提供个人简历、填写申请表、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
在申请过程中,应聘者通常需要提供相关的学术和工作经验证明。
这些证明可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经验和合适程度。
通过筛选,最终会选拔出最符合要求的候选人。
职责英国政府的文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职责包括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实施法律等。
文官需要负责监督和管理政府的各项事务,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和有效执行。
此外,文官还需要与政治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和协调。
他们需要提供专业知识和建议,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计划。
文官的职责还包括监督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公众利益。
结论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一个高效、权威和透明的公务员体系,为英国政府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严格的招聘流程和明确的职责,英国的文官能够提供专业知识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英国的文官制度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的国家之一。
英国的文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不过当时主要是国王选择官员,一般视为国王的仆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旧的官僚机构解体,当时事务较多,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文官由此萌芽。
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分为两部分:高级文官和低级文官。
十八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管系统比较紊乱,亟待需要改革。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同时也开始了文官制度的改革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文官制度继续改革,尤其重要的是《富尔顿报告》,使得英国文官制度相对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官僚主义等许多问题。
到了1970年建立了文官学校,官员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效果不明显。
铁娘子执政时期对于庞大的官员队伍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也减少了政府开支。
英国文官制度的完善,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尽管其中存在不少问题,还是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
高效的行政效率,廉洁的工作作风,公平的竞争考核,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本文拟就英国文官制度及其改革问题作探讨和研究。
一,英国早期文官的起源与发展“文官”(civil servants)一词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时期,但是当时没有文官制。
当时英国政府的官员一般是王室成员或者是王室指定之人。
他们由国王任用或升迁,不过是国王的私人奴仆。
这种制度史称“君王恩赐制”。
在共和国和克伦威尔时期,文官薪俸比较固定,但是与政府的关系不确定。
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一些部门增加,文官数量增加。
光荣革命后,政府部门增加,文官数量进一步增加。
当时的文官一般是由国王和地方权贵安排的亲信,主要是为他们服务。
英国文官慢慢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级文官,可以担任议员和政府要员,部分文官甚至参与政府决策;另一类是低级文官,主要是贯彻实施一些具体工作。
据统计,到十八世纪末,文官数量达到16000多人。
早期文官的录用与考核比较紊乱。
主要表现为:其一,当时没有固定的考核方式,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是被录用的关键因素。
浅析英国文官制度唐莹莹(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21116)[摘要]英国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发源地。
文官制度,就是以事务类文官为中心形成考试录用制度、职位分类制度、晋升与奖励制度、以及监督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和“现代文官制度”三个阶段。
它有以下特点:没有完整配套的成文法律体系;严格的择优录用原则;职务常任制原则;专业化与稳定化;重视通才教育;讲求职业道德。
分为以下三类:工业人员和非工业人员;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一般文官和专业科技人员。
文官制度的推行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英国;文官制度;含义;历史沿革;分类;特点;内容;评价现代公务员制度诞生于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因而英国的公务员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发展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他各国的公务员制度基本上是在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英国文官制度自1855年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作为它的特征的基本原则,诸如竞争考试的原则、常任的原则、服务的原则、中立的原则等等,早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了,而且至今也看不出有什么变革会使这些原则动摇。
正是这些原则,使得这支近百万人的队伍促进和实现了国家权力顺利的在两党之间有秩序的易手,巩固和不断加强着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含义英国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发源地。
英国的文官(Civil servantor public officers),是指中央政府行政部门中经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由国会通过的财政预算直接支付俸给,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职公务人员①。
英国的文官分政务类文官和事务类文官。
政务类文官基本上是经过选举产生或者通过政治任命的官员,他们服从执政党的意志,维护执政党的利益,随着政党的更迭而进退。
而事务类文官则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超越党派利益而以全体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活动,并不与执政党更迭而进退的文职公务人员。
19世纪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19世纪英美文官制度改革比较研究
研究背景:
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变革最为深刻
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官制度改革,以适应当时社
会的需要和发展,其中英美两国在文官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英美两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探究其在方方面面的异同、不足和成就,对于深入研究19世纪欧洲政治制度以及全球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提高我国文官制度的安排和设计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1. 英美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比英美两国在19世纪中期之前政治,经济,文化,化,社会领域的变化,明确英美两国在文官制度改革上的必要性。
2. 英美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现状
深入分析英美两个国家在文官制度方面的现状,探究其改革的方向,成果和问题。
3. 比较英美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异同点
比较英美两国在文官制度改革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为我国相关问题的改革提供参考。
4. 英美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总结英美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为我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和启示。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比较法、文化分析法、模型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阶段、逐层次地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19世纪英美两国在文官制度改革上的成果与问题,理解其发展趋势和成为现代文官制度的契机及演化过程,为我国今后深入开展文官制度改革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课标解读1.通过学习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让学生能够对此有整体时空观念的认识。
2.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树立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时空线索知识点1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2.传统官制的弊端西方中古时期“恩赐官职制”不能满足处理繁多国家事务的需要;17—18世纪的“个人徇私制”和“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府主管事务急剧膨胀,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4.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程度的提高使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5.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点拨】文官与文官制度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文官制度又称公务员制度,就是由国家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各级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传递、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恩赐官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国王及其枢密大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保有任免政府官吏的实权,即所谓“恩赐官职”权。
直至19世纪中叶实行文官制度之后,恩赐制才被废除。
“政党分肥制”“政党分肥制”:到了19世纪初期,英国基本形成了两党制,重要官员的任免权为议会多数党所掌握。
两个政党的交替执政,经常引起政府行政人员的大批更换,新上台的执政党把官职作为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肥缺分赃”,从而形成了“政党分肥制”。
其次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名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更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变弱【答案】A【解析】西周时,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发生变更,平民可以通过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爵秩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官僚的等级性体现在官阶的凹凸,不是体现在军功阶层的崛起,故B项错误;军功地主阶层与世袭的贵族并存,故C项错误;平民可以通过军功得爵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淌性变强,故D项错误。
2.汉惠帝时期,汉朝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心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王侯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胜利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心对地方限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心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王侯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心集权,即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故D项正确;监御史是监察官员,不具有地方行政权,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是中心监察官员,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错误;汉惠帝时期仍旧实行郡国并行制,监御史并没有胜利防止地方侯国割据,故C项错误。
3.实行科举制之前,从春秋战国至隋初,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阻绝了天下英才成为统治阶级的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些选官制度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摘要:19世纪中后期,随着议会制度改革的进程,英国近代文官制度逐步形成并确立。
在这后面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几次改革,逐渐完善。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近代英国在资本主义时代孕育发展出来的先进政治制度。
英国是文官制度最早、并最完善的国家。
了解近代文官制度对研究英国近代政治有帮助并且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字:近代文官制度改革工业革命考试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出现了一个“改革时代”。
以议会制度改革为序幕,随着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到等一系列改革,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由此,开始了英国在近代文官制度建设上的漫漫长路。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反映。
这一制度建立主要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并与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相联系。
它的建立有一系列因素。
18世纪6 0~7 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以棉纺织工具发明为突破口,以蒸汽机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为标志,到19世纪上半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英国的生产及出口均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做出调整。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
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从政治上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
受英国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显得必然。
19世纪,英国两党制日益成熟,内阁开始由竞选中获胜的政党组成。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一、单选题1.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
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下列制度中,最有可能产生“崇文风气”的是()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发生B.有利于代议制的完善与发展C.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D.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3.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4.19世纪中期,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是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5.1881年,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杀害。
这一事件不能说明A.欧美官员选拔存在问题B.这是“政党分肥制”造成的恶果C.美国的文官制度存在弊端D.政治腐败现象严重6.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包括()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①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①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①忠诚政党,终身任职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相同点是A.考试选拔人才B.君主任命亲信C.推荐考察官员D.家族世袭传承8.“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这一要求促进了英国()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文官制度的建立D.福利国家的形成9..政治中立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其含义主要是文官保持在()A.政党之间中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中立10.有学者认为:文官制度确立以后,由于文官的职业有所保障,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文官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
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周期性动荡。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影响一、背景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工业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和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得以建立并逐渐成熟,为英国政府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封建主义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管理机构亟需改革。
2. 对于高效管理的迫切需求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社会发展迅速,对政府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政府管理机构亟需改革,提高管理效率,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
3. 民主化进程的推动19世纪英国社会逐渐走向民主化,政府管理机构也需要相应地改革以适应这一趋势。
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影响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对英国政府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也为其他国家的政府管理提供了借鉴。
1.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文官制度的建立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这一改变为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为国家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促进了社会公平文官制度的建立,减少了政治干预,使得选拔官员更加公正和公平。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有机会进入政府系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3. 为其他国家政府管理提供了借鉴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成为了其他国家政府管理改革的榜样和借鉴。
很多国家都以英国文官制度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文官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它为政府的高效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而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也有着一定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公务员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当务之急。
英国的文官制度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在1832年,虽然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但当时国家政府的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
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成风。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文官制度改革应运而生,成为近代英国一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英国政府机构里,国务大臣、各部大臣和政务次官等官员属政务官,其余常务次官以下的政府官员称文官,即公务员。
政务官参加议会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文官负责执行政策,属常任官员,他们的去留不受政党影响,一般可长期任职。
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不能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在改革之前,英国文官制度的混乱现象严重。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机构控制在贵族手中,政府官员的录用、薪俸、管理等都十分混乱。
文官的录用盛行恩赐官职制,即由政府各部大臣或其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某些高级文官则由国王颁布特许状任命。
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官卖官、请人代官等腐败现象。
19世纪30年代的改革改变了这一状况,英国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并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当代的制度。
这些改革包括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录用方式,以及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不参与党派活动的职责规定等。
通过这些改革,英国的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廉洁和高效为声誉的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英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方面:提高了文官队伍素质,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通过改革,文官的选拔变得更加公正和合理,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人才。
这使得英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而保持政局的稳定。
建立了官员的权力关系系统,使政府机构更加紧密和有效地运作。
这有助于加强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加强了英国政府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使公共事务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
此外,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
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
摘要: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背景;过程;启示
正文:
文官制度,亦即人事制度,是由法律或法令规定的关于文官的考试、任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退休、免职等管理制度。
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从而确立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的国家。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为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经济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极大地冲击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呼唤着英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其次,国会制度改革为文官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1832年、1867年,英国先后对国会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是使得城市选民的人数超过了农村地区,并使城市的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在国会中取得主宰地位,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
他们受功利主义观点影响,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愿望。
1688 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
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革命后的“权利法案”虽然提高了国会的权利,但却仍然保留了国王的行政大权,土地贵族继续垄断了政府行政部门的各级官职。
此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买卖官职、贪污腐化依然成风,庸碌无能之辈继续占据政府要职。
官吏一旦上任,往往只升不降。
任用和晋升完全靠资历与后台而不在乎才干与成绩,这就造成了官僚队伍的日益庞大、臃肿,而且工作混乱,效率低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民主制度进程的加速,建立新的文官制度成为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迫切要求。
最后,东印度公司官员任命产生的矛盾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直接起因。
东印度公司的职工多为贵族子弟依靠私人关系安插的,既为公众舆论反对,也不利于该公司的发展。
因此在1853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期满,向国会请求延期时,国会随即提出了该公司必须改革人事考选制度的要求,并委派麦考莱、哥威特和莱弗维三人研究该公司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
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提出报告,主张该公司用人应该采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实行择优录用、公开竞争、平等的原则。
考试合格后,则应受训两年,受训期满,再经考试,按成绩优劣分配工作。
这一改革方案成行后,效果显著,逐渐被运用到文官制度改革中。
在以上四大背景之下,十九世纪中期,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者掀起了改革英国文官制度的运动。
1854 年 2 月,屈维廉、诺斯科二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官制度的种种弊端,对文官的选任、使用和晋升等,提出了一整套改革计划。
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量才使用等等主张。
报告虽然在国会中大多数保守分子的强烈反对下被内阁撤回,但它为日后英国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奠定了改革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
1855 年 2月帕麦斯顿内阁上台以后,为了满足工商业资产阶级对改革的期望,同时又避免国会贵族议员的反对,开始了温和的改革。
1855 年 5 月 21 日,帕麦斯顿以枢密院的名义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法令规定成立一个由三人组成的文官制度委员会,负责审查文官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格等条件是否合格,然后允准参加考试。
对考试合格者颁布证书,分配到各部用人机构,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1868 年,积极主张改革的格拉斯顿出任内阁首相,英国在文官制度的改革方面才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1870 年 6 月 4 日,格拉斯顿颁布了关于
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明确规定除外交部和内务部以及某些高级文官外整个国家绝大多数文职官员一律通过考试公开录用;建立对于各级官员的日常考核,以其才干和工作业绩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1870 年的枢密院命令,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标志,基本实现了官员任命到公开考试的历史性转变,这是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核心内容。
以后经过英国历届政府的完善和补充,英国文官制度日趋完善、成熟。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经历了自由主义者的初步探索,再到帕麦斯顿为减少改革阻力施行温和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是为格拉斯顿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最终1870年的第二道枢密院命令的颁布,英国文官制度基本形成。
这不仅是政府要员对改革政策承接性的产物,更是全社会强烈要求和积极探索下的结果。
腐败和改革从来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它是整个世界所有国家都需要研究的课题。
韩国民主运动时期的斗士金大中总统上任后,推行南北和解的“阳光政策”,沉着应对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重振,赢得国民的高度支持,但他共12名亲属涉嫌腐败,3个儿子均锒铛入狱,令他英名毁于一旦。
同理见于我国的官场制度,如果说富二代可以是家业传承的自然产物,官二代则是社会官场畸形的肿瘤。
父母在机关任职,子女的仕途往往会比一般年轻人平坦的多,这也是现在找工作、进单位都要有人的原因,裙带效应影响广泛。
此外,基层公务员的确是通过一系列严格考试录取的,但此后,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一般都是只升不降,这时候的升迁调动,的确是有能力、成绩显著者的自然调动,但其中的潜规则更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更应该学习借鉴外国对文官的考核制度,不应该是简单的高进低出,当然国家现在也在改革,公务员招收的门槛提高了,大多需要研究生文凭和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这的确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务员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但如果后期考核制度跟不上,这仍旧只是一项平平之举,作用不大。
重要的是对于政治官员的选拔,除了在初期的海选基础上,还应该定期定量地对官员的政绩、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实行精选,要让他们意识到,晋升和未来的前途,完全取决于他们履行职务的勤奋程度和能力,从而确保官员素质的不断增长,而不是一无所依就能平步青云。
假如公务员不再是铁饭碗,也如企事业单位一样有严格的奖惩、合同制度等,奖优汰劣,奖勤罚懒,如果表现严重不称职则要准备下岗,我想我国公务员阶层的改变会更加明显。
我还假设,是否应该对普通百姓和官二代在考试时区别对待,尤其对于官二代的升迁调动应该严格考核,是否达到
了相关政绩和水准,这样也许对这种现象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此外,我们也看到,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离不开自由主义者的初步探索和社会各阶层的强烈要求。
不仅是英国,西方大多数国家公民的自主和权利意识非常的强烈,宪法和法律也确实予以了保障,这就使得公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能真正渗透到政治生活中。
但反观我们国家,虽然强调是集体领导,在面对系列社会问题时,政府机关也的确会对民意进行调查,如听证制度等,但收效甚微,做决策的仍旧是政府部门的事,社会民众和团体并不能向外国那样发挥其作用,也缺少对社会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探索解决方案并提交政府的这种自觉性,往往是民心愤慨,但之后又是无动于衷,所以公民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参政意识,积极地有所作为,而不是期待、抱怨政府的无作为。
当然,研究借鉴十九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决不能盲目的照搬和模仿。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不同的国情和特点。
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适度地借鉴,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合理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之路。
以上即是我对19世纪中期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过程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最后衷心感谢倪老师本学期的授课,不足之处希望予以指出,谢谢!
参考论文:
1、朱世广《十九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现代启示》法制与经济2009年9月
2、陈友义《试论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嘉应大学学报第21卷第一期
3、李治国《传承与变革之间——当代英国文官制度发展路径前瞻》
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