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语言新探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袁雅馨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频繁的世界,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林语堂曾提出三条翻译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并且林语堂自身也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林语堂不仅严格遵循其翻译标准,也将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本文以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以其翻译作品为例,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探讨林语堂提出的翻译标准在当今一体化世界的适用性,探究三个翻译标准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林语堂;翻译标准一、引言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涉及各个领域。
翻译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传播。
同时,一大批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翻译理论,比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等。
因此,在如今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时代的主人,有必要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责任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在这一点上,翻译可以帮助我们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外国文化走进中国。
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位大家,翻译作品更是部部经典,《浮生六记》英译本是其著名译作之一。
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造诣很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不朽的建树。
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对于每一条标准,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再度探讨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定会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二、林语堂的三条翻译标准与跨文化传播(一)忠实—还原中国式形象林语堂提出的“忠实标准”有四义。
第一,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译。
第二,“忠实”须传神。
第三,“忠实”非绝对。
第四,“忠实”须通顺。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林语堂处理了大量文化负载词,代表着中国形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林氏将这句话译为了“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从翻译伦理角度析林语堂汉英翻译活动中的异化的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翻译作为一项涉及跨文化传播的活动,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更要尊重和维护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异构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异化现象,即在翻译过程中将一种文化转化为另一种文化的行为。
那么,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林语堂汉英翻译活动中的异化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中的跨文化交流。
林语堂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翻译家,在其汉英翻译活动中,常常面临着跨文化文本的翻译,这就需要他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更要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异化现象。
例如,在其翻译中英文小说《狂人日记》时,林语堂将原文中的“疯子”(madman)翻译为“crazy”,将原文中的“病人”(patient)翻译为“invalid”。
这种翻译方法虽然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准确,但却难以体现出原文中“疯子”的情感、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就是典型的异化现象。
从翻译伦理角度来看,林语堂的异化翻译行为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因为翻译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存在,不仅容易引起原作品的失真,更可能会导致翻译成果与接受者的文化语境不匹配,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深度。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仅要关注准确性,更要尊重和维护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异化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林语堂汉英翻译活动中存在的异化现象,需要从翻译伦理角度予以认识和审视,以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深入。
着风土人情,形式不拘一格、雅俗共赏、诙谐自然、妙趣横生。
邳州的民间曲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百姓所喜爱,从1956年邳州成立了县曲艺协会,会员有165人,到1987年全市的演唱艺人发展到了303人。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和视听艺术的不断提高,邳州民间的传统曲艺艺术受到很大冲击,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些传统的曲目濒临失传,从艺人员和听众也大大减少,但它们始终是我们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具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
如同柯达伊所说:“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2012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1期Jun2012[摘要]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
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关键词]跨文化;美学;散文;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6-0184-02跨文化审美视角下的林语堂中国古典散文英译黄丽奇(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客观真实与艺术提炼的水乳交融。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中国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
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出身于中国,其30余年旅居海外的生活创作经历也赋予了他西方文化的背景。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形式。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林语堂,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英文著译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林语堂,以其深厚的中文底蕴和精湛的英文造诣,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西方文学的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英文著译作品。
他的文字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从林语堂的生平背景、英文著译作品、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其英文著译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林语堂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英文写作,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的。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林语堂英文著译作品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启示,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成为理解不同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够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林语堂作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其英文著译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林语堂的英文著译作品,探讨其在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贡献与影响,以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林语堂的英文著译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他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精湛的翻译技巧,成功地将中国智慧介绍给了世界。
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文化进行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时,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揭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规律与趋势,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编译研究的中期报告一、引言林语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文化人,他的翻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中期报告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林语堂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和翻译成果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在林语堂看来,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他主张在翻译中要注意跨文化的差异,尊重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努力传达作者的意图。
此外,他还认为翻译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译者应该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与广博的文化素养。
三、林语堂的翻译方法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
首先,他强调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充分理解,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找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其次,他注重译者的审美素养,通过译者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译文更贴切地传递原著的意境。
四、林语堂的翻译成果林语堂的翻译成果广泛而丰富。
他最著名的翻译作品包括《红楼梦英译本》、《史记英译本》、《鲁迅文集英译本》等。
他的翻译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风采,又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了桥梁,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五、林语堂的翻译影响林语堂的翻译影响深远。
首先,他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打破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其次,他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结论通过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理念、翻译方法和翻译成果的重要性。
林语堂的翻译实践既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他的翻译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七、参考文献- 张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方法”,《中国翻译学评论》,2020年。
- 李四, “林语堂的翻译成果与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
- 王五, “林语堂的翻译与文化传播”,《翻译研究》,2019年。
以上为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对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启示和借鉴。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林语堂,一位20世纪最杰出的中文翻译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多国知识体系,将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思想原著融会贯通,让西方文学思想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更加宽广和深入。
他的翻译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鸿沟桥梁化,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原作的主旨。
其中受颇多关注的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又称“文化归化”,是指将外语中的文化信息转化为本语的文化格式来实现跨文化沟通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的目的是使译本更加接近原文,更加容易理解,更容易被原作者所阐述的思想融入到新文化中。
林语堂在翻译时使用了大量归化翻译策略,如引用国内历史故事、文字、习俗等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
例如,他翻译《红楼梦》时,将原文中提及的“黄巾起义”转译为“九一八事变”,与中国人产生了共鸣,让西方语言的观众也能够明白被翻译的文本的意义。
另一种翻译策略是异化翻译策略,也称为“文化异化”。
它是在翻译过程中,在尊重原文的同时,结合译者的独特思维,在译文中引入译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使译文更形象化,更能与译者所在本土文化相融合。
林语堂曾在翻译准备时,特别聘请专家讨论、调整,使译文即保持原作的韵味,又对应与读者的期待,实现了文化异化。
例如,他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把原文中提到的基督教概念通过异化译成道家灵修修行,把迷离的宗教信仰比喻成传统文化中的灵修,使西方读者通过中国文化的熏陶,达到读者的学习和启发。
从林语堂的翻译经验来看,归化和异化二者往往结合使用,这能够更有效地将原文中的内容表达准确地翻译出来,让原作的含义流传出去更加清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受人们关注的重要翻译策略,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体现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还特别灵活的运用了翻译策略,使文化差异减少,促进了两个文化的深入交流。
生态翻译视野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作译并举的作家之一。
作为作家,他以“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创作了四十多部英文著作;作为翻译家,他翻译和编译了大量作品,如《中国和印度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浮生六记》及《杜十娘》等,通过汉英译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于自己的翻译经验、思考和研究,林语堂在1933年发表了“论翻译”一文,系统地介绍了他独到的翻译观,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和超前意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
近年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作为翻译家的林语堂,研究其翻译作品,但是大部分成果都局限于翻译策略与方法及译本的赏析与评价。
[1]鉴于此,本文以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为切入点,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生态翻译视角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讨和解读。
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从翻译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理性翻译进行纵观的整体性研究。
[2]该理论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详尽阐述了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评价标准等翻译本体研究问题,并探讨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而制约该循环过程的则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机制。
[3]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4]本文拟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及翻译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作些探讨。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美译”思想,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美译”理念,探讨其发展历程、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该理念的途径。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有美感,即所谓的“美译”。
在不断实践中,林语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美译”理念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林语堂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美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内涵与美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然而,“美译”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导致对原文的扭曲或偏离。
在追求语言美感的过程中,译者可能会牺牲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美译”具有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完善林语堂的“美译”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调“忠实”与“美”的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在“美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原文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时代印记。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确保译文能够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翻译评价标准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忽略了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传递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翻译的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体现“美译”的价值。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美译”,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林语堂的翻译标准研究作者:袁雅馨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5期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频繁的世界,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林语堂曾提出三条翻译标准,即忠实、通顺、美,并且林语堂自身也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
林语堂不仅严格遵循其翻译标准,也将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本文以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以其翻译作品为例,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探讨林语堂提出的翻译标准在当今一体化世界的适用性,探究三个翻译标准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林语堂;翻译标准一、引言当今世界,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流涉及各个领域。
翻译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传播。
同时,一大批翻译理论家也提出了种种翻译理论,比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等。
因此,在如今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世界,用合适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时代的主人,有必要接受外国的优秀文化,也有责任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在这一点上,翻译可以帮助我们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外国文化走进中国。
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的一位大家,翻译作品更是部部经典,《浮生六记》英译本是其著名译作之一。
林语堂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造诣很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不朽的建树。
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对于每一条标准,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再度探讨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定会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二、林语堂的三条翻译标准与跨文化传播(一)忠实—还原中国式形象林语堂提出的“忠实标准”有四义。
第一,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译。
第二,“忠实”须传神。
第三,“忠实”非绝对。
第四,“忠实”须通顺。
在《浮生六记》的翻译中,林语堂处理了大量文化负载词,代表着中国形象。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林氏将这句话译为了“I have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馄饨”一词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林氏采用音译的方式译为“wonton”,既忠实于原文,也还原了中国文化。
还有一例,林氏将书中“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这句话翻译为了“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one of my cousins(the daughter of another maternal uncle of mine),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我们可以看到,林氏翻译“堂姊”这个词时采用了加注翻译法,将中国文化中较为复杂的亲属关系称谓清晰地展现给了外国读者。
这种加注翻译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翻译的“忠实”标准,旨在让译语读者的感受与源语读者的感受相一致。
林氏巧妙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的译文是“While she was learning to speak,she was taught Po Chuyi’s poem,The P’i P’a Player, and could at once repeat it”。
这里林氏用到的是增译翻译策略,因为《琵琶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佳作,然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会感到比较陌生,因此通过增译力求达到“忠实”。
从以上各例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去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只为忠实地还原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融合起来便是我们地中国形象。
林语堂在其翻译实践中时刻遵循“忠实”标准,将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展现给西方。
(二)通顺—表达中国式情感“通顺”是三条翻译标准中的第二条,林语堂认为译文要达到“通顺”,译者要注意两点。
第一,译者须以句为本位。
第二,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我们知道,林语堂是具有双语写作能力的作家,《啼笑皆非》一书就是林氏用英文创作的作品,并且进行了自译。
以下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林语堂在翻译中力求译文通顺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Peace on earth is an act of faith,and without faith we shall not be saved”的译文是“世界和平,首在起信,信念不存,走投无路”,在原文与译文中我们看出了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那么在这个译文中,林氏就用四个短句译出,使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达到“通顺”的标准。
再比如,林氏将“‘A small injustice can be drowned in wine,’ says a Chinese writer,‘but a great wrong can be restituted only by the sword’”译为“张山来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不大平,非剑不能消也’”,将原文中的插入语提前到句首来翻译,这样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中国人的写作习惯。
还有一个例子,“Where China utterl y differs from the West are the three contempts: the contempt for the soldier, the contempt for the police,and the contempt for lawyers”,林氏将此翻译为了“中国与西方绝对不同者有三,一曰排律师,二曰排巡警,三曰排兵卒”,将原文中“soldier-police-lawyers”的顺序调整为了“律师-巡警-兵卒”,原因很简单,在英文的句子结构中最重要的內容常常放在最后,而在中文的句子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通常出现在最前面,因此林氏在翻译时调整了语序,这也符合林语堂提出的“通顺”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汉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新时代的译者应当有能力运用翻译这个法宝将中国式情感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会比较英语与汉语的差异,努力达到“通顺”。
(三)美—创造中国式作品“美”是三条翻译标准中的最后一条,林语堂认为翻译不仅是用来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创作。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生活的艺术》在海外十分畅销。
虽然《生活的艺术》是林氏的英文作品,但就其内容而言,书中引用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篇,在一定程度上,创作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
那么,在林氏的翻译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林氏将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与文化借翻译之手再创造。
我们从以下几个例子深度感受林语堂“美”的翻译。
书中引用到了诗人白玉蟾的诗《慵庵》,有两句是这样的,“丹经慵读,道不在书;藏教慵览,道之皮肤”。
林氏的译文是“I’m too lazy to read the Taoist classics,for Tao doesn’t reside in the books; Too lazy to look over the sutras,for they go no deeper in Tao than its looks”。
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原文“书”与“肤”押韵,译文“books”与“looks”押韵,这不仅使得译文更具艺术性,也让外国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来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
还有一例,书中在第七章引用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于“群贤毕至,少长贤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翻译,林氏的处理为“Here are gath ered all the illustrious persons and assembled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Here are tall mountains and majestic peaks, trees with thick foliage and tall bamboos.Here are also clear streams and gurgling rapids,catching one’s eye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译文的三句话运用的是同一个句型,这样的翻译方式不是译者的凭空想像,事实上,原文出现的是三个并列关系的意群,即“群贤毕至,少长贤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那么林氏的翻译确实将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再现,达到了“美”的翻译标准。
最后一个例子是书中引用《道德经》的一段话,“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我们来看看林氏的译文,“Fulfills his purpose and does not glory in what he has done; Fulfills his purpose and does not boast of what he has done; Fulfills his purpose, but takes no pride in what he has done; Fulfills his purpose,but only as a step that could not be avoided”。
译文中的每小句均以“Fulfills his purpose”开头,与原文整齐的形式相对应,并且译文的前两小句为一个句型,后两小句为一个句型,甚至比原文的形式更为工整,可见林氏在这里的确是下了一番功夫,译文的美感跃然纸上。
通过以上各例,我们看到评判翻译的成功与否不能只停留在“忠实”与“通顺”的层面上,译者能够兼顾“美”才是对翻译的终极追求。
译文达到“美”的标准,才能将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一并体现,那么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中,译者只有将中国的经典作品“创作”为“美”的译文,才能够向世界显示中国式作品。
三、启示(一)强化译者的翻译实践林语堂认为,译者的翻译能力是可以通过大量实践提高的。
因此,強化译者的翻译实践是达到“忠实”标准的有效途径。
从最基本的方面来说,大量的翻译实践能够增强译者的翻译能力。
长远来看,大量的翻译实践能够让译者在潜移默化中熟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且提高双语的表达与转换能力,从而在语言和情感两个层面上做到“忠实”与原文。
在这个文化交流频繁的新时代,译者更应该强化实践,还原一个真实又多元的中国形象。
(二)增强译者的翻译责任翻译中的误译有时是译者翻译能力有限造成的,有时也是译者不端正的态度造成的。
林语堂曾提出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背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