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ppt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4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治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发展和尖锐起来。
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工人的劳动日一般长达十几小时,劳动强度因机器运转加速而空前提高,但工人的劳动条件却极其恶劣,劳动工资极其低微,以致整个工人阶级处于极度的贫困之中。
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需要从经济上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
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功绩在于,它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但由于受着资产阶级狭隘眼界的限制,它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物与物的关系,并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成是永恒的、最合理的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物与物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者──马克思与恩格斯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神圣家族》(1845,与恩格斯合著)、《哲学的贫困》(1847)、《共产党员宣言》(1848,与恩格斯合著)、《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哥达纲领批判》(1875)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课件PPT 上(全套上、中、下)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劳动过程三要素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和任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第一节商品商品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商品的价值量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生产要素在价值第二节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三、货币流通规律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第三节一、市场及其功能二、市场机制三、价值规律第四节“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资本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发行纸币贵金属货币400 亿元1元代表1元金属货币400 亿元2元代表1元金属货币800 亿元纸币流通规律以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
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作相应补充。
考察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还涉及到按什么样的货币层次来计算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的问题。
= = = 现金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M0 M1 M2 + + M0 M1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金银铸币纸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了商业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⑴辩证原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中国改革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①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②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