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阴阳、五行
- 格式:doc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11
阴阳与五⾏⼗神的关系与对应阴阳与五⾏的关系与对应阴阳是论命的灵魂,平衡是吉凶的核⼼,吉凶祸福都是通过阴阳的作⽤结果是否和合平衡即太极来决定。
阴阳在⼋字中以什么来体现?通过四相即四季到地球上的落实来体现,也就是五⾏,五⾏⽓通过⼲⽀形来表述阴阳。
1、地道⽔代表阴、⽕代表阳。
⾦⽔⼰为阴,⽊⽕戊为阳。
但⾦⽊为少阴少阳,阴阳性不稳定,容易变化,只有⽔⽕才是不变的阴阳。
⾦⽊⼟不理⽓时,⽊阳、⾦阴、戊阳、⼰阴。
所以,论阴阳就是以⽔⽕为中⼼,以⾦⽊⼟为调整⼯具,以⽔⽕的阴阳平衡为吉凶结果的⼀个过程。
吉凶必与⽔⽕有关,⽔⽕出现作⽤时、⽔⽕被引动作⽤、被引动受伤或平衡时才有吉凶。
2、为什么戊阳、⼰阴?论⽓,戊⼰⼟都为⼟⽓,戊强⽓⼰弱⽓。
论阴阳戊阳、⼰阴。
戊克⽔厉害,且戊见弱丙丁不伤为护卫,说明是阳的。
⽽⼰⼟泄⽕厉害、克⽔⽆⼒,最关键⼰见嫩⽕不管是强⽕丙还是弱⽕丁都是必有灾,尤其是⼰对丁的伤害最为厉害,⼰丁就是丑午害,丙寅⼰亥丁巳丁未。
⼰克⽔克不尽,只有见旺⽕⽓的⽕时变阳克⼒才厉害,戊午⼰未壬⾠⼰⾣。
3、阴阳在⼈道就是⽔⽕⼲⽀,壬癸亥⼦、丙丁巳午。
⾦⽊⼟是调整阴阳即理⽓的⼯具,不理⽓时⾦阴⽊阳戊阳⼰阴。
形法论命就是看⽔⽕阴阳的平衡与征战,平衡吉、征战凶。
⼋字以形告,⼀定要看⽔⽕形,当然⾸先是要⽔⽕⽓的⾃由,⽔⽕理会时才会有吉凶:出现作⽤时、引动作⽤时、被控制失衡时凶平衡时吉、被救出⾃由平衡吉失衡凶,受伤时肯定不能平衡当然是凶。
4、所以,五⾏分阴阳肯定是对⽴的。
所以,对⽴的五⾏平衡时就是阴阳平衡必有吉,伤害时阴阳征战必是凶。
当然要看护卫,是伤个体形的主⼼性脾⽓,伤阴阳的是主吉凶。
阴阳与⼗神的关系与对应五⾏是阴阳的代表,⼗神是对⼲⽀五⾏个体社会⼈事的表述,也可分阴阳,主要是⽤于⼈事取象⽽不能直接断吉凶。
以⾃⾝与外界定位阴阳,以吉凶神定位阴阳。
吉凶神定位⼈事的好坏优劣,以旺衰平衡看⼈事关系的有情⽆情,个体五⾏⽓的平衡论个性脾⽓健康疾病。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和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不同波段。
太极图恰好说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水木火土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阳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水一北斗与四时八极关系口令一六太一北斗二十八宿关系口令一气灵布场口令六气灵成象口令水阴阳五气口令坎气灵场态类性口令坚五行气内蕴关系凛五行气内化关系寒五行气机制属性关系操五行气物化关系肃五行气生化关系静五行气所主关系严贞阴阳造化功能关系凝冽五行与时令关系冰雹阴阳违逆关系
夜半地球自转与太阳关系冬太阳辐射场的关系水气太阳系五大气态关系北天地磁场与地球自转关系
壬癸二十八宿与太阳关系
寒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环境气候关系玄天地、日、二十八宿关系黑日光分解与水气关系北宫北极星与二十八宿关系水星行星与太阳关系水运五气生化与四时关系
水运临子(丙子)一天阳之气口令冬胜夏天阳制约关系盐五物味气属性关系圆事物外显性状关系下人与空间关系藿菜气类性关系栗果气类性关系藏
天地气消长关系
坎万物阴阳气灵象数理类性关系北斗星每月所指向及黄道十二星座位置关系申酉坤无极太极生化关系口令宇宙信息与生命节律关系子亥五星六十年中宿位与天气主气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
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
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
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
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
《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中医:道、太极、阴阳、五⾏、五运六⽓起源的奥秘如果您喜欢我的⽂章,请长按“”给我⼀个“太棒了”,⾮常感谢您的⽀持!五运六⽓的推演必须⾸先建⽴⼀个始点,始点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
⽬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因此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如何界定,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章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为何初运和初⽓起于⽴春。
⽴春⽇与正⽉朔⽇是同⼀天的不同说法,下⾔⽴春说。
从⽂献沿⾰上讲,内经原义主张⽴春说,⼤寒说多见于经注;从原理评价上讲,⽴春说⽐⼤寒说更加说理通畅,透彻圆融;从现代实际⽓象数据验证上讲,⽴春说证据较多且能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暂论证认为,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应为⽴春。
在进⾏五运六⽓禀赋与疾病具有相关性的数据验证时,构建合理的统计模型是⾄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是⼀处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必须⾸先明确。
历史上有关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问题,历代认识较为统⼀,绝⼤多数皆⾔起于⼤寒,直⾄近⼆⼗年,不断有学者质疑⼤寒说的科学性,提出初运和初⽓起于⽴春和正⽉朔⽇贴合内经原旨,说理通畅,且较为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多种运⽓起始时间并存,使得模型推算结果多样性,所得结论不具有可⽐性。
起始时间如何界定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成为当代五运六⽓研究领域的⼏⼤争论之⼀,具体可归纳为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本研究⽀持⽴春说,下⽂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持初运和初⽓起于⽴春的原因。
1 ⽂献沿⾰1.1 ⼤寒说多见于经注唐代王冰作为补⼊和⾸个注解运⽓七篇⼤论的⼈,后⼈将其注解看的分量很重。
《重⼴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不同篇章中多次注解道:“凡⽓之⾄,皆谓⽴春前⼗五⽇,乃候之初也。
”“初之⽓,起于⽴春前⼗五⽇,余⼆、三、四、五终⽓次⾄,⽽分治六⼗⽇余⼋⼗七刻半。
风⽔之⽓、阴阳、五形、⼋卦、⽅位、24⼭法详解风⽔之⽓⽓,在古代是⼀个很抽象的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物。
先哲普遍认为,⽓⽆处不存在,⽓构成万物,⽓不断运动变化。
《⽼⼦》云:“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形,⽓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在风⽔术中是⼀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
有⽣⽓、死⽓、阳⽓、阴⽓、⼟⽓、地⽓、乘⽓、聚⽓、纳⽓、⽓脉、⽓母等等。
⽓是万物之源,⽓变化⽆穷,⽓决定⼈的祸福。
⼈要避死⽓、乘⽣⽓,就得请风⽔师“理⽓”。
“理⽓”是⼗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有了“⽣⽓”就能富贵。
因此,风⽔术实际是“相⽓术”。
风⽔术以⽓为万物本源,《管⽒地理指蒙》卷⼀《有⽆往来》云:“未见⽓⽈太易,⽓之始⽈太初。
……⼀⽓积⽽两仪分,⼀⽣三⽽五⾏具,吉凶悔吝有机⽽可测,盛衰消长有度⽽不渝。
”这就是说,世界是从⽆(未见⽓)到有(⽓之始),⽓是本源(⼀),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分出⾦⽊⽔⽕⼟五种物质(五⾏),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这段话,是对《周易》“太极说”的发挥,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彩。
风⽔术认为,⽓是⽆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也可以积淀为⼭川。
明代蒋平阶在《⽔龙经》论“⽓机妙运”时说:“太始唯⼀⽓,莫先于⽔。
⽔中积浊,遂成⼭川。
经云:⽓者,⽔之母。
⽔者,⽓之⼦。
⽓⾏则⽔随,⽽⽔⽌则⽓⽌,⼦母同情,⽔⽓相逐也。
夫溢于地外⽽有迹者为⽔,⾏于地中⽽⽆形者为⽓。
表⾥同⽤,此造化之妙⽤,故察地中之⽓趋东趋西,即其⽔之或去或来⽽知之矣。
⾏龙必⽔辅,⽓⽌必有⽔界。
辅⾏龙者⽔,故察⽔之所来⽽知龙⽓发源之始;⽌龙⽓者亦⽔,故察⽔之所交⽽知龙⽓融聚之处。
”由此可知,⼭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于 “⽓”中,寻找⽣⽓就是要观察⼭川的⾛向。
气、阴阳、五行
一、A1型题
1.血生脾是指
A.脾统血
B.火生土
C.血生于脾
D.血病治脾
E.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A.五脏、下窍、六腑
B.四肢、五脏、六腑
C.六腑、上窍、腠理
D.腠理、四肢、五脏
E.腠理、下窍、五脏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3.《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了气的运动具有A.代表性
B.对立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相关性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
4.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濡泻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5."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胃气
D.卫气
E.清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相互制约
C.相互为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7."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含义是
A.肾
B.脾
C.体质
D.阴阳
E.病因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8.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形归气,气归精
E.精食气,气生形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9."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A.胎
B.
C.耐
D.罴
E.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0."气归精,精归化"之"气"是指
A.药食之气
B.卫气
C.人体之气
D.肾气
E.药物之气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二、A2型题
11.某男,70岁。
两天前高热,面红,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服阿司匹林后汗出如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
据此分析,其病机应为
A.阳胜则热
B.重热则寒
C.阳胜则阴病
D.热胜则肿
E.热伤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12.某男,60岁。
突发两耳齐鸣,音量大而音调亦高,且耳中有堵塞及胀感,拒纳外来噪音,舌苔薄白,脉细。
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析,其最适宜的病机是A.清阳不升
B.下虚上实
C.浊气在上
D.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E.阳胜阴衰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13.某男,55岁。
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滑。
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治法宗
A.辛甘发散为阳
B.酸苦涌泄为阴
C.味厚则泄
D.味薄则通
E.气厚则发热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4.某男,25岁。
高热数日不退,又见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
其病机是A.壮火食气
B.气食少火
C.阳胜则阴病
D.阳胜则热
E.阴胜则阳病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5.某女,48岁。
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胸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胀痛,脉弦。
最合适的诊断为
A.肤胀
B.胁胀
C.膜胀
D.单腹胀
E.鼓胀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
16.某女,45岁。
因思虑过度,二年不寐,百药无效,脉缓。
据《内经》情志相胜的原理,当采用以下何种治法
A.喜胜忧
B.怒胜思
C.恐胜忧
D.恐胜思
E.悲胜思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三、A3/A4型题
(17-19题共用题干)
某男,41岁。
在两周内,送了两个患尿毒症的同事到医院后出现尿频,伴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数。
据此分析。
17.其病因为
A.恐伤肾
B.思伤脾
C.怒伤肝
D.忧伤肺
E.悲伤心
18.其病机为
A.肝郁化火
B.脾虚生湿蕴热
C.心火下移小肠
D.肾虚湿热内生
E.肺虚水道失司
19.其治法为
A.心理疏导合清心安神利小便
B.心理疏导合疏肝清热
C.心理疏导合益肾清热祛湿
D.心理疏导合健脾利湿清热
E.心理疏导合补肺行水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17.A;18.D;19.C
(20-22题共用题干)
某女,37岁。
近期低热不退,颧红盗汗,失语,手足蠕动,舌红绛,苔无,脉细数。
20.其临床病机最可能是
A.阴胜则阳病
B.阳胜则热
C.风胜则动
D.热胜则肿
E.阳胜则阴病
21.其治法为
A.柔肝息风,育阴安神
B.清热镇痉
C.泄热存阴增液
D.益气养阴,退热止痉
E.祛风通络和营
22.治疗应首选
A.羚麻白虎汤
B.阿胶鸡子黄汤
C.增液承气汤
D.圣愈汤
E.瓜蒌桂枝汤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0.C;21.A;2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