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花生田间试验示范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6
花生低产的原因及提高产量的途径作者:雷黎明李海燕朱志亮周继伟付永生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花生品种退化、病虫危害、栽培技术不当等方面分析了花生低产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花生产量的途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花生低产原因提高产量途径一、花生产量低的原因1.品种退化经过调查和我们的田间考察,我们当地没有当家品种,百分之五十的农户一直不更换新的品种,种的是前几年推广的品种。
2.病虫的危害逐年加重根据我们调查,危害花生的主要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逐年加重。
我们认为蛴螬发生危害重的原因有以下几条:1、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就施入地下,这为蛴螬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2、花生的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为蛴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3、防治蛴螬的措施不力,防治效果差。
3.花生的栽培技术不当3.1花生的播种期偏早前几年一直提倡花生复膜早播,可提前到4月中旬,据我们观察,早播的花生与气候不相适应,容易发生花生病毒病,高产花生田在7月中旬正处于花生盛花后期,容易发生徒长。
3.2土壤的深耕不同对花生产量也有影响据我们2010年做的试验,在常规管理措施下,土壤深耕50厘米的比深耕耘25厘米的每亩可增加产量77.8斤,增产率百分之十一点八。
二、提高花生产量的途径1.选用良种,适当密植据试验,在别的措施不变的情况下,更换品种可提高百分之十的产量,所以应指导农户及时更换原有品种,种植大花生新品种丰花一号、花育17号、花育19号、花育25号,花育22号、山花7号等,小花生品种丰花二号、四号,每株2粒。
大花生每亩八千到一万墩,小花生每亩一万到一万一千墩。
花生剥壳前10天左右晒果,选择晴天中午,将花生荚果摊成约6厘米厚,连晒2~3天,然后剥壳。
晒种可提高种子活力,杀灭种子表面细菌。
2.逐年加深土壤耕层,在冬前深耕深翻的基础上,春季逐年加深活土层,最深可达50厘米3.适期晚播,严格规格要求适期晚播可调节花生生育进程,适应气候,防避病毒病,促进结果集中,整齐,防止后期发芽烂果。
花生新品种锦花11号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摘要] 花生是辽宁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辽宁省花生主栽品种白沙1016引进年限过长导致品种严重混杂退化,有些品种尽管产量不低,像锦花三号、连花二号等品种缺点是荚果偏大,商品性不好,难于满足出口创汇的需要。
基于上述状况,锦州农科院花生课题组1988年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科委下达的花生新品种选育任务、集中精力、经十余年努力,选育出了花生新品种“锦花11号”。
经相关试验证明,“锦花11号”在产量、抗病性,品质等方面均优于白沙1016,荚果、籽仁性状优于锦花三号和连花二号,而达到了育种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 锦花11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一、主要经济性状该品种产量水平高,增产比例大。
2005—2006年参加院内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亩产荚果248.8kg,比对照ck(平均亩产217.3kg)增产14.5%,平均亩产籽仁180.4kg,比对照鲁花12号(平均亩产籽仁154.4kg)增产16.8%。
2007年进行大区对比试验,比ck增产显著,农户反应较好。
2010年参加辽宁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经多点试验,荚果平均亩产195.1kg,比对照ck增产6.5%。
二、植物学特征锦花11号,属于早熟直立“旭日型”出口小花生品种。
疏枝型,平均生育期121d左右。
株高46.4cm,分枝数7个,单株荚果数14个,百仁重57.1g,株型直立,紧凑,抗倒伏,叶绿色,连续开花,开花量大,下针集中,结实率高,双果率一般占90%以上,不易落果,荚果普通型,网纹浅,籽仁圆柱形,粉红色,出米率69.6%。
该品种田间长势整齐一致,高产稳产。
三、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丰产性好,产量水平高,增产比例大;熟期适中,与白沙熟期基本一致;抗逆性强;抗病性,高抗叶斑病和病毒病,叶斑病抗性为2级,白沙1016为3级。
综合抗性均强于白沙1016;品质好,籽仁美观,种皮无龟裂,有光泽,商品性好,适口性好。
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定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花生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是衡量花生种植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苗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植株数量和健康程度,进而对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在花生种植过程中,准确测定出苗率对确定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总结和解释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定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不同地区与品种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进种子处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提高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的措施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撰写的动机和目标。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定方法的原理,包括定义与意义、影响因素以及测定方法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第三部分将详细解释常用的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试方法,并提供相应步骤的详细说明。
然后,第四部分将分析不同地区与品种对花生出苗率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
最后一部分将讨论诸如种子处理技术改进、基于土壤改良的技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栽培管理措施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研究,并给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深入解释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定方法,为农作物种植从业者提供有关如何准确测量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和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实际生产中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提供有效措施和建议。
通过探讨改进种子处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农作物种植者在实践中有效提高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
2. 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测定方法的原理2.1 出苗率的定义与意义花生播种田间出苗率是指在一定面积内,花生种子成功发芽并产生幼苗的比例。
它是评估花生播种质量及种子活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农业生产和品种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玉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起在辽宁省北镇市实施花生新品种选育工作,历时7年选育出了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玉宝4号”,为辽宁省花生提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花生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选育过程玉宝4号花生新品种是在唐油4号田间发现变异株后经系统选育而成。
2010年在北镇市廖屯镇徐屯村“唐油4号”生产田中选优良变异单株3株,变异株主茎46cm,比唐油4号主茎低4cm,侧枝长52cm,比唐油4号短6cm。
叶片比唐油4号颜色深,荚果普通形,与唐油4号蜂腰形区别较大。
经室内考种共产77个果,淘汰10个果,入选67个果。
从2011年开始种植株系;2012年对比试验;2012年冬季海南加代;2013年品比试验;2013年冬季海南加代;2014年品比试验;到2015年参加省备案品种试验。
2产量表现2012年对比试验产量345kg/亩,比对照原群体唐油4号增产21.5%。
2013年品比试验产量365.6kg/亩,比对照原群体唐油4号增产23.9%,在参试的10个品种中居首位。
2014年品比试验亩产341kg,比对照原群体唐油4号增产27.7%,在参试的15个品种中位居第1。
2015年在北镇廖屯、正安、中安3个乡镇生产试种平均产量325kg/亩;在辽宁省阜新彰武、阜蒙县、康平县生产试种500亩,平均产量307kg/亩。
3结果与评价3.1主要经济性状。
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22d,单株生产力44.44g,百果重215.75g,百仁重83.08g,出仁率74.2%,平均亩产365.60kg,比对照唐油4号增产21.8%。
3.2植物学特征。
该品种为连续开花中粒型花生,直根系,株型直立、疏枝,主茎高46.7cm,侧枝长52cm,分枝8.7个,茎中粗,叶片椭圆形、深绿色,花冠黄色。
荚果普通型、2粒荚、中等;籽仁椭圆形、饱满,无油斑,种皮为粉红色。
3.3生物学特性。
单株结果数20.6个,百果重215.75g,百仁重83.08g,出仁率74.2%。
第1篇一、实验目的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实验旨在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提高花生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的试验田。
2. 试验品种:选用我国主要花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3. 育种材料:包括亲本品种、杂交组合、自交系等。
三、实验方法1. 杂交育种(1)亲本选择:根据花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杂交组合:按照杂交组合设计,将亲本进行杂交。
(3)杂交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保留优良性状。
2. 自交育种(1)自交系筛选:对亲本进行自交,筛选出优良自交系。
(2)自交系自交:将优良自交系进行自交,进一步提高纯度和优良性状。
3. 杂交与自交结合育种(1)选择优良杂交组合:将杂交育种和自交育种相结合,选择优良杂交组合。
(2)杂交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保留优良性状。
4. 抗逆性育种(1)抗病性鉴定:对花生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
(2)抗逆性筛选:对花生品种进行抗逆性筛选,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四、实验步骤1. 试验田准备:施肥、整地、播种。
2. 杂交育种:进行亲本选择、杂交组合设计、杂交后代选择等。
3. 自交育种:进行自交系筛选、自交系自交、自交后代选择等。
4. 抗逆性育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抗逆性筛选等。
5. 品种鉴定:对选育出的花生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鉴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产量:记录花生品种的产量,包括亩产、百粒重等。
2. 品质:记录花生品种的品质,包括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等。
3. 抗逆性:记录花生品种的抗逆性,包括抗病性、抗倒伏性等。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
2. 杂交育种和自交育种相结合,可提高花生品种的优良性状。
3. 抗逆性育种对提高花生品种的抗病性、抗倒伏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花生对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结果,我国花生的种植总面积稳步扩大,花生的总产量和单产逐年提高。
然而,由于秸秆返田、连续重茬等因素导致花生地下害虫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花生减产、绝收,还会产生巨大经济损失[1]。
地下害虫因具有在土壤中潜伏、十分隐蔽等特点,使得防治困难。
因此,农药市场上出现许多花生地下害虫的拌种药剂。
为验证不同药剂防治花生地下害虫的药效,濮阳市农业科学院进行药剂筛选试验,为指导花生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品种供试花生品种为豫花23号。
1.2供试药剂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新沂市科大农药厂);高巧+卫福(600g/L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德国拜耳公司;400g/L 萎锈·福美双,美国科聚亚公司);迈舒平(22.2%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先正达);苗得意(35%噻虫·福·萎锈悬浮种衣剂,明德立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3试验地块概况试验地点位于濮阳县八公桥镇杨寨村,试验田地势平坦,排灌水条件良好,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pH 7.12左右、有机质1.107%。
前茬作物为小麦。
地下害虫发生中等。
花生为露地栽培,于5月21日点播播种。
田间管理与其他一般地块一致,病虫草害方面,该田块只进行病害、草害防治,不做任何虫害防治[2]。
1.4试验设计试验设4个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小区长19.61m 、宽3.4m ,面积66.67m 2。
走道宽1m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
1.5调查项目及方法1.5.1虫口密度调查花生成熟期收获前5d ,即2019年9月25日进行地下害虫取样调查,每小区对角线方法采取5个点,每点取1m 2,挖土深度30cm ,记载蛴螬数量。
虫口密度=调查总虫数/调查面积;防虫效果=(空白对照虫口密度-药剂处理区虫口密度)/空白对照区虫口密度×100%。
田间试验计划书的拟定田间计划书拟定试验小麦田间试验计划书花生田间试验计划书篇一:试验方案与试验计划书的制定方法第三章试验方案与试验计划书知识目标:● 学会田间试验方案的制订方法;● 掌握田间试验计划书的书写格式。
技能目标:● 学会制订田间试验方案的技能;● 学会制订田间试验计划书的技能。
第一节制订田间试验方案方法田间试验计划是试验实施的依据,更是试验成败的关键。
田间试验实施是把试验计划具体实施。
主要包括试验地的选择、田间区划、试验材料准备、播种或移栽、田间管理、观察记载与测定、收获和测产等。
任何田间试验的全过程,包括选题与设计,布置与种植,管理与观察,收获与测产,以及总结与推广,所有这些工作就是田间试验的实施。
要搞好田间试验,必须做好田间试验全过程的所有环节。
如果试验中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好,试验就会失败。
因此,在田间试验实施中,必须以认真、仔细、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工作。
一、试验方案的设计方法1.单因素试验方案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一般由试验因素的若干水平加适当对照处理即可。
其设计要点是确定因素的水平范围和水平间距。
水平范围是指试验因素水平的上、下限范围,其大小取决于研究目的及试验研究的深入程度。
水平间距是指因素相邻水平间的级差,水平间距要适当,过大没有实际意义,过小试验效果易被误差掩盖,试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
例如在育种试验中,将新育成的若干品种与原有品种进行比较以测定其改良的程度,此时,品种是试验的唯一因素,各育成品种与原有品种即为各个处理水平,在试验过程中,除品种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应严格控制一致。
又例如为了明确某一品种的耐肥程度,施肥量就是试验因素,试验中的处理水平就是几种不同的施肥量,品种及其他栽培管理措施都相同。
表3-1大豆钾肥用量试验方案即为单因素试验方案。
表3-1大豆钾肥施用量试验方案处理号1 2 3 4处理名称对照低钾中钾高钾钾肥用量(kg/hm2)0 50 100 1502.复因素试验方案生物体生长受到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采用复因素试验,有利于探究并明确对生物体生长有关的几个因素的效应及其相互作用,能够较全面地说明问题。
花生新品种豫航花1号的选育陈翠霞(河南省濮阳市农业科学院,濮阳457000)豫航花1号是濮阳市农科院用航天技术经9年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
该品种优质、高产、抗病,属加工型花生品种。
2015年9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花(认)2015002。
1 品种选育1.1 选育过程 豫航花1号系濮阳市农科院2006年用濮珍花1号搭载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遨游太空15d 后返回地面,经地面系统选育而成。
系谱号为Ph-6。
2007年进行单株选择,2008进行株系测产,2009年参加新品系鉴定试验,2010-2011年参加院内夏播花生新品系比较试验。
2008年冬至2009年冬连续2年进行南繁加代适应性种植。
2013-2014年参加山西省区域试验。
图1为豫航花1号系谱及选育过程。
图1 豫航花1号系谱及选育程序图基金项目: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濮阳综合试验站(nycytx-19);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41100110600)1.2 区域试验情况 2013年参加山西省区域试验,每667m 2荚果平均产量为253.3kg ,居参试品种第3位,比对照晋花4号增产3.4%;2014年续试,荚果平均产量为265.3kg ,居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晋花4号增产11.4%;2年荚果平均产量为259.3kg ,比对照晋花4号增产7.4%。
2 品种特征特性2.1 植物学特征 属疏枝直立早熟小粒花生。
2013年山西省区域试验,全生育期为114d ,主茎高33.6cm ,总分枝数10.7条,结果枝数8.2条,单株果数22.5个,百果重125.4g 。
2014年续试,全生育期为123d ,主茎高27.6cm ,总分枝数11.2条,结果枝数8.7条,单株果数25.2个,百果重166.7g 。
2.2 抗性与品质 据田间抗性调查,叶斑病0 1级,锈病0级,网斑病0级,病毒病0级,抗倒伏。
2014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粗脂肪51.45%,粗蛋白26.01%,油酸55.5%,亚油酸24.4%,O/L 值2.27。
种植花生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概述。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粮油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们制定了种植花生项目实施方案,旨在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项目目标。
1. 提高花生产量,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的花生产量,实现增产增收。
2. 提高花生质量,优化种植结构,选择高产优质的花生品种,提高花生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花生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种植花生的收入。
三、实施步骤。
1. 土地选择,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土地进行种植,避免低洼地和土质瘠薄的地块。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花生品种,优先选择高产、抗病虫害的优质品种。
3. 土壤改良,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改良,施入有机肥料和矿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为花生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4. 播种管理,根据品种特性和生长习性,科学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保证花生的生长发育需要。
5. 灌溉管理,根据花生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避免病害扩散影响产量和质量。
7. 收获和加工,在花生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和加工,保证花生的新鲜度和品质。
四、项目保障。
1. 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2. 资金支持,为农民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和贷款支持,解决农民种植的资金问题。
3. 市场保障,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花生产销对接机制,保障农民的花生销售渠道和价格。
4. 政策扶持,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推动种植花生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项目效益。
通过种植花生项目实施方案的推进,预计将实现花生产量的提高、质量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也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玉米性状考察及测产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玉米的性状考察及测产,综合分析出玉米产量质量。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1.测产:选点取样:5-10个点,每点取代表性植株10-20株。
测单位面积株数和穗数株数/亩=株数/[行距(m)×株距(m)] ×666.7(m2)穗数/亩=株数/亩×单株成穗率测每穗粒数和粒重预测亩产(kg)=(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g))÷106实测亩产(kg)=取样粒重÷取样株数×亩实际株数2.选取玉米考察性状1)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4)倒伏:玉米抽穗后,因风雨等灾害,主茎倾斜度大于45℃的植株,在1/3以下为轻,1/3-2/3 为中,2/3为重。
5)倒折率:玉米抽雄穗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6)双穗率(%):成熟期有效双穗株占总株数的百分率。
7)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8)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9)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10)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11)穗粗:以周长表示,用线围距果穗基部1/3处的圆周,然后测量线的长度(cm)。
12)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13)穗行数:数计果穗中部子粒行数,求平均数。
14)每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求平均数。
15)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求平均数。
16)穗粒重:果穗上全部子粒的风干重量(g),求平均数。
17)穗轴率(%)=穗轴重/ 穗重×10018)出籽率(%)=穗粒重/ 穗重×10019)千粒重:分别数取两个1000粒(风干)称重。
白芍间作花生可行性试验摘要:通过对中药材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试验,比较了花生不同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产量、产值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利用白芍间作花生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为起垄种植白芍,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
每个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花生的农艺性状如株高、茎粗、分枝数、开花数都以间作株距45 cm表现较好,间作株距35 cm次之,即花生间作株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单株充分发育生长;但在花生产量、产值方面,以间作株距35 cm为优选,其花生荚果产量(湿重)能达到6 467 kg/hm2、产值为19 400元/hm2。
关键词:白芍;花生;间作;栽培可行性中药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产于安徽、浙江等省,按产地不同分别称“亳白芍”、“杭白芍”等。
具有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
白芍为大宗药材品种,年需求量在1万t左右[1]。
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获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场价格在8~30元/kg之间波动[2],因此单纯种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户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
而多年生中药材间作套种经济作物或农作物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层次对光能及热能的需求来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促进地下部分对水分、养分的合理利用,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土地产出,保障种植农户的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并能节约管理成本,真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循环性、节约性和多功能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10]。
为此试验开展了白芍间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讨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应用可行性,为贵州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药材白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花生测产办法
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
十亩高产攻关田:按照对角线取样法取5个样点;
百亩高产示范方:以2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分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按3点取样,共15点;
万亩高产示范片:以50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共20个单元,每单元随机取3点,共60点。
每点取4~8行花生,测产面积0.01~0.02亩。
春花生按55%折干(夏花生按50%计)计算样点产量。
调查样点小区内实收株数,计算每亩株数。
每点连续取10~20株,测定单株果数和公斤果数。
(二)计算公式:
理论产量(公斤)=亩鲜果重(公斤)×缩值系数×折干率(%)。
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示范方缩值系数为1;万亩示范片缩值系数为0.9。
春花生折干率按55%计,夏花生折干率按50%计。
实收测产:
(一)取样测产:从理论测产的单元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不得小于3亩,所种品种必须具有代表性。
在每个备选地块上选择1亩以上进行然后刨墩、摘果,去杂,称重。
用谷物水分速测仪测定含水率,重复10次取平均值(%)。
(二)计算产量:
实收产量(公斤)=亩荚果鲜重(公斤)×(1-含水率)÷(1-10%)。
花生品种展示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不同品种的花生在生长周期、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展示花生品种对于农民和种植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展示各种花生品种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花生品种展示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展示目的。
1. 展示各种花生品种的生长特点和产量表现,帮助农民和种植者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2. 促进花生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推动花生产业的发展;3. 促进花生产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三、展示内容。
1. 选择优质品种进行展示。
在花生品种展示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优势的品种进行展示,包括不同生长期、不同产量、不同抗病性等特点的花生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种植者的需求。
2. 制定展示标准。
制定花生品种展示的标准,包括生长周期、产量表现、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以便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和比较。
3. 展示方式。
采用田间展示和实验室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各种花生品种的特点和优势。
四、展示方法。
1. 田间展示。
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条件的试验田进行花生品种的田间展示,通过种植实验田的方式,展示各种花生品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2. 实验室展示。
通过实验室的方式,对各种花生品种进行生长特性、产量表现、抗病性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展示各种花生品种的特点和优势。
五、展示效果评估。
1. 采用客观的评价指标对各种花生品种进行评估,包括生长情况、产量表现、抗病性等方面的评价指标;2. 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对各种花生品种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3. 对展示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种植者提供科学合理的选种参考。
六、展示方案实施。
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具体任务;2. 加强对展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展示工作的顺利进行;3. 加强对展示现场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展示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2010年花生田间试验示范总结
(西湖镇农技站)
一、试验示范目的
探索不同肥料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确定花生最佳施肥品种、数量。
二、试验时间和地点
1、试验时间:2010年5月-2010年10月
2.试验地点:西湖镇小花崖焦安邦的地块。
三、试验示范设计
(一)肥料对比试验:本试验设4个处理,各处理如下:
处理1:配方肥料(16-11-15)50kg/亩;
处理2:配方肥料50kg/亩+土壤调理剂25kg/亩;
处理3:控释肥(16-10-16)40kg/亩+土壤调理剂25kg/亩;
处理4:农民习惯施肥区普通复合肥(15-15-15)50kg/亩;
各处理面积40m2,随机排列,三次重复,周边设有保护行(小区排列见下图)。
(二)示范区:安排3个处理,处理1:配方肥料50kg/亩+土壤调理剂25kg/亩;处理2:控释肥(16-10-16)40kg/亩+土壤调理剂25kg/亩;处理3:“森博”CSP3花生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肥(15-8-7)(有机质20%)50kg/亩+土壤调理剂25kg/亩。
各处理面积100亩以上。
四、田间操作
1、试验示范区:安排在花生高产示范区内,地块平坦、整齐、肥力均匀。
2、试验示范地块基本情况:试验地块为小花崖焦安邦的地块,土壤为沙壤土,中等肥力,均匀一致,代表面积420亩。
前茬作物为玉米,平均亩产501公斤。
土壤的具体测试结果如下:
3、试验材料:花生配方肥(16-11-15)、“乐喜施”控释肥(16-10-16)、“神六54”土壤调理剂、“森博”CSP3花生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15-8-7)(有机质20%)、普通复合肥(15-15-15)。
4、肥料用途及施肥方法: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所有试验示范化肥采用一次性基施。
5、试验品种为:丰花1号
6、花生地膜覆盖、防病治虫、浇水等一切其它农艺措施均要求严格一致。
采用起垄覆膜的栽培方式。
垄距80cm,墩距20cm,亩播8300墩;播种时使用毒死蜱500克拌种防治蛴螬,中后期用2000倍戊唑醇防治叶斑病。
7、于9月14日进行田间考查,面积是1平方米,详见附表2。
五、试验示范结果与分析
4个处理对花生生育期生物学性状无明显差异,配方肥、配方肥加处理剂、控释肥比习惯施肥均有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4.8%、8.1%和9.5%;不同的处理茎叶产量也分别增产10.5%、13.2%、15.8%。
使用土壤调理剂,花生荚果整齐饱满,无水渍斑痕,对花生产量、品质提高效果明显;不同肥料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习惯施肥为最高,配方肥次之。
结论:配方肥、配方肥加处理剂、控释肥比习惯施肥均有增产,肥料的肥效有待提升,以提高投入产出比。
附表1:
试验点基本情况
地点:西湖镇小花崖村;户名焦安邦; 土壤质地:沙壤土;纬度:35:25:9.4 经度:119:14:25.7 ;农田建设:不配套
土壤测试结果
群众施肥量调查表(花生)
附表2花生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示范考查表
西湖镇(街道)小花崖村:时间:2010年9月26日
5
附表3 花生效益分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