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427.16 KB
- 文档页数:4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语言风格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语言风格而著名。
杜甫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自然。
他的诗歌中不夸张、不浮华,而是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和人民的命运。
他善于用平凡的语言描述人们的生活和所面临的困境,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杜甫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性。
他的诗歌中常常反映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他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思想。
此外,杜甫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人们痛苦命运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强烈的情感让读者也产生了相应的共鸣和感动。
总之,杜甫的语言风格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以其朴实自然、具有个性、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为后世传承了唐代诗歌的精髓。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思想、情感与形式的融合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
视角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沧桑。
2.真挚感人: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关注人性和人情,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3.多样化的题材: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
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4.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含蓄深远,常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
的思想和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5.形象生动:杜甫的诗歌形象生动、刻画细致,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描绘
来表现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意图。
6.继承与创新:杜甫的诗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同时又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杜甫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精炼传神: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传神,他善于运用恰当、生动的词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4.意境深远:杜甫的诗歌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5.叙事性强: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使诗歌具有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思考。
6.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7.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抒发情感和表现社会生活,还善于描绘自然风光和表现个人情感,使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多样
化的风格。
论杜甫律诗创作的语言技巧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律诗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杜甫的律诗语言技巧精湛,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平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律诗的语言技巧。
首先,平仄运用是杜甫律诗语言的重要技巧之一。
杜甫的律诗遵循格律规则,要求严格的平仄对仗。
他将诗句对仗的平仄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握好平仄关系,使得律诗的节奏感极佳。
例如杜甫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平仄对仗非常精准,平仄交替起伏,铿锵有力,将杜甫笔下的山水、动物、人物等景象生动传神地呈现出来,极具感染力。
其次,杜甫的律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
比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
在杜甫的诗歌中,多哀怨、激越、感叹等情感反复表现,使用自然景物的比拟、夸张,构成高度象征化的抒情。
比如在《春望》中,杜甫写道:“咕泣金鸡至,人事半蒙胧。
山雪乡瑞气,潮湿渚桑弓。
”杜甫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黎明的鸡鸣比作叹息声,凸现出诗人悲愤萦绕的心情。
又如在《登高》中,杜甫写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水东逝,消磨人的意志。
杜甫通过写一位登高者的景象,将人生曲折起伏,将人与自然相连。
这些修辞手法帮助杜甫将简单的景物描述变成了生动的抒情诗篇。
最后,杜甫律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诗歌的氛围和意境。
杜甫的律诗常常运用色彩意象、风景意象以及人物意象等等。
比如在《春望》一诗中,杜甫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少。
梅花三弄笛,杏子百般香。
破庙钟南浦,离宫箫北堂。
这些细致的描写,多姿多彩的意象,以及诗人的遥思,共同塑造了富有气氛的春天景象。
在杜甫的《望岳》中,他深情称赞嵩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巧妙地使用了造化钟的意象,将山峰浩荡与他的读书情怀相融合,娓娓道来,意境深远。
总之,杜甫的律诗语言技巧多种多样,平仄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都恰到好处,使得他的作品传承至今。
杜甫诗歌语言的特点1. 杜甫诗歌的语言那叫一个精炼啊,就像一把精心打磨的宝剑,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用处。
你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简单几个字,就把贫富差距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精炼的语言里藏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叹息和不满,他好像在对着那些达官贵人怒吼:“你们看看这世道成啥样了!”2. 杜甫诗歌语言还特别富有画面感呢。
读他的诗就像在看一幅幅生动的画儿。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哇塞,你脑子里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了那翠绿的柳树枝上站着两个叽叽喳喳的黄鹂,还有那一行洁白的白鹭在蓝天上飞翔的画面?他就像一个超级画家,用文字描绘出这美妙的场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3. 他的语言还充满了情感,是那种能直接钻进你心窝子里的情感。
就像一个知心朋友在跟你倾诉。
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花和鸟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可是在他眼里,因为感怀时事,因为离别之苦,都变得那么哀愁。
他把自己内心的悲伤、痛苦都通过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也忍不住跟着一起难过。
4. 杜甫的诗语言还特真实,就像我们生活里的镜子一样。
他写“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你看这就是他家的日常,平淡又真实。
他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写出来了,没有一点虚假。
他就像是在跟我们说:“看,这就是我的生活,有苦也有乐。
”这种真实让我们觉得他离我们很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诗人。
5. 杜甫诗歌语言也很有节奏感。
就像音乐一样,有起有伏。
你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读起来朗朗上口。
那节奏就像我们走路的步伐,有时候快,有时候慢。
他用这种节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波动,就好像他在带着我们一起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漫步。
6. 他的语言用词很精准,精准得就像神箭手射出的箭,百发百中。
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里的“垂”和“涌”字,简直绝了。
这两个字一出来,那星空和平野的壮阔,月亮和江水的动态感就全出来了。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
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
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
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
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
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
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
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
”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
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
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
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杜甫是我国著名诗人,还被世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的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简谈杜甫诗歌的语⾔特⾊
⾼度凝练与丰富多彩的语⾔是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之⼀。
杜甫诗歌在语⾔运⽤上是极其成功的。
这与他“语不惊⼈死不休”锤炼不⽆关系,⽽更主要的是他向古代⽂学遗产、向民间语⾔学习,以及天才的创造、运⽤的结果。
杜甫诗歌语⾔的主要特点:概括性强,精练准确,丰富多彩,通俗⾃然。
如《登⾼》这⾸诗通过叙写⽆边秋⾊、不尽长江以及诗⼈的孤苦形象,抒发了诗⼈万⾥悲秋的复杂感情,表现诗⼈博⼤胸怀和深沉隐忧。
这⾸诗不但⼯对整饬,⼀⽓流转,情景交融,⽓势磅礴,境界雄浑,风格沉郁,⽽且语⾔凝练,字字精当,其中颈联更是历来被⼈与为⽤字精练的范例。
⼗四字含有他乡做客、万⾥做客、经年做客、潦倒做客;深秋登⾼、独⾃登⾼、多病登⾼、暮年登⾼等多层可悲之意,义丰词约,概括性极强。
所以这⾸诗被⼈誉为“旷代之作”。
杜诗语⾔的丰富多彩,表现在他对千姿百态的⾃然与⽣活景物的描绘上。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黄鹂”、“翠柳”、“⽩鹭”、“青天”,真是⾊彩斑斓,鲜艳如画。
⾄于通俗⾃然,主要指杜甫善⽤俗语。
特别是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多写⼈民⽣活,这些俗语增强了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物性格。
如“射⼈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接以俗语⼊诗,⽐喻⽣动,概括性强。
杜甫也善⽤⼀些典雅清丽的语⾔,形象地写出事物的情态,如“留连戏蝶时时舞,⾃在娇莺恰恰啼”;“泥融飞燕⼦,沙暖睡鸳鸯”等等,也还是做到了“清丽词句必为邻”的。
试论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研究杜甫的诗歌,把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是本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 第二部分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第三部分语言通俗、写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第四部分注重细节描写;第五部分善于运用民间口头语言和方言里谚,多采用俗语; 第六部分强烈的对照; 第七部分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并且运用到诗歌中。
【关键词】精工凝练清新流丽强烈对照声韵通俗写实【正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性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
读杜甫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
杜甫诗歌的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的。
他的语言: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
具体表现在:一、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杜甫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十分注意锤炼字句,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黄庭坚称他的诗为无一字无来处,这自然不免是迂执之谈,不过,在一字一句上,确实时时可以看出诗人的锤炼之功。
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中的垂字和涌字,就一向被人称赞不绝。
由于用一垂字,便更加显示出阔;用一涌字,更生动地表现出波光荡漾的景象。
又如:《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只一字便写出山势蜿蜒流走之象。
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再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浅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流传至今的有1400余首。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特色,也可以这样说,杜甫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
杜甫目睹了民间疾苦,经历了安史之乱,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但他的叙事诗不是对生活简单的,表面化的记叙,而是对现实进行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练的描述,因而典型化的描写成为杜诗重要的特色之一,其主要手法有两种:一是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二是善于寓主观于客观,“三吏”“三别”可谓光辉的范例。
《石壕吏》是最形象、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
诗人以亲历目击到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来揭示人民的征戍疾苦:三男全部充军,“二男新战死”,统治阶级仍然来抓壮丁,老翁只好逾墙逃跑,衣不遮体的儿媳妇无法出门,最后只好以老妪“请从吏夜归”了事,杜甫目击了事件的全过程,但他强咽下那难以控制的激情,只把那以幕幕撕裂人心的悲剧撕裂开给读者看。
但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两句看,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一夜未曾合眼,陪着那隔壁的儿媳妇默默流泪的悲伤之情。
除了典型化,杜甫诗的叙事诗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状态,他注重细节描写,来抒发一己之情,就拿杜甫的诗《春望》来说吧,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又结合自己的经历,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我感触颇深的是最后一句话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的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这里的“簪”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固定发髻的首饰,这里的“簪”在我看来是一种细节,头发日渐稀少连发簪都无法插入,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情景的一种强烈的悲伤之情,发簪虽是一件小物品,但通过发簪所传达的感情确是强烈而深刻的,我觉得,这句诗在对对国破家亡表现出一种悲伤之外,还借发簪叹息衰老,更添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范文一: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那时正值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在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河山,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进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他步入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人李林甫和杨国忠,对于他的满腔报负无可实现,还得追随达官贵人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冻受饿,这使得他得以深入人民,了解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这十年困守的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这才确定了他文学发展的方向。
杜甫的第三个时期,是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这是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他本人也历尽艰险。
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
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和焚掠,和人民一起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
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
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也是积极号召,在他的作品中,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另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公元759年底他弃官后历尽千辛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间草堂,他爱和人民往来。
在漂泊的这十一年中,他的生活很苦,甚至在去世那年还挨过五天的饿,但可幸的是,无论生活上怎样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初中教材上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河南河北》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乐府创作家,他的诗歌形象清晰、意象明确,诗歌的结构严谨,表达思想深刻,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称杜甫为“北方之最”。
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有不少学者和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文笔自然,抒发自由。
杜甫的诗歌跳脱押韵、模仿古风而豪迈地抒发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巧妙恰当地融入诗句之中,文笔流畅自然,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二、哲思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内容深刻,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多有洞察,如表达对农民阶级的疾苦、冷嘲贪官污吏,十分有讽刺意味。
三、节奏自若,调和优美。
杜甫的诗歌在结构上上具有节奏感,句式主义的表现不仅强化了诗歌的感伤氛围,而且更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四、叙事朴素,意境通俗。
杜甫的叙事在通俗化和表意运用上毋庸置疑,通过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层层叠叠的意象,杜甫描述出一片片绚丽的诗境,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杜甫诗歌的艺术,其魅力在于文笔自然、哲思深刻、节奏优美、叙事朴素,它将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包裹其中,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情怀,诗人的意境由此得以流露,使杜甫诗歌拥有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令人难以忘怀!。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篇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
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
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
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
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1、循环往复的手法(不同角度、层层深入)2、句法的突破传统中国古诗传统句法:以承转通顺、散文句法为主律诗兴起后:向紧缩凝练方向发展杜甫:有意识地颠倒、破坏因果与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
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
因而七律能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3、意象的超越现实借事物渲染出一种意象,以表达某一感情境界;化实物为感情意象4、以绚丽衬悲凉,以乐景写哀的手法5、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双关,以景含情)《赠崔咨议》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
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
世道有翻覆,前期难豫图。
希君一翦拂,犹可骋中衢。
绿骥本是天宫之骏马,那不是伏枥之驹。
长嘶一声迎向清风,倏忽之间游遍九州。
为什么从西北来,却到东南海隅?所谓世道容易翻覆,前程难以预先谋划。
希望你提携我一把,我是可以驰骋中路之天马。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
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2]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