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探索与交流关于如何做好宝应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探讨_、概况宝应县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碟 形洼地西部。
东与盐城建湖、泰州兴化 等地交界,南与高邮市接壤,西与淮安 市金湖、洪泽等地相连,北与淮安市楚 州区毗邻。
全县总面积1461.55km2,耕 地面积90.61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为了营造处系统“人人学业务,个 个比本领”的浓厚学习氛围,两年来管 理处名师工作室共组织开展2次岗位 技能竞赛。
岗位技能竞赛分为理论考试 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
理论考试包含涵 闸工程运行相关规范规程、基础理论和 专业知识,考查职工的基础理论水平和 岗位专业知识。
技能操作包括电气接 线、故障排除、测物作图和金工制作,着 重考查职工动手操作和应变能力。
!.构建科学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在培训中,着力构建“1+6”“A+B”培训模式。
“1+6”培训模式即充分发挥1个名师工作室和6个实训点的作 用,打造一批技术骨干,带动一批技术 工人,形成一批技术队伍,从而促进处 系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A+B”培训模式即突出技术工人、技术干部 2个培训主体,通过“以师带徒”“传帮 带”“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形式带 动处系统全员素质大进步、大提升。
6.构建人才库和技术难题答疑库,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把处系统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的 人才集中起来,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 组,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
根据岗位工 作需要开展日常、业务和专项培训,努 力造就“复合型”人才,拉动处系统整体 技术力量提升。
集中处系统人才、技术积83.7万亩。
县境内有六个中型灌区,分别为永丰灌区、庆丰灌区、临城灌区、泾河灌区、宝射河灌区及宝应灌区。
辖区内有安宜、氾水、曹甸、望直港、夏集、柳堡、黄塍、西安丰、泾河、鲁垛、广洋湖、射阳湖、小官庄、山阳等14个镇,及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和力量,立足工程管理、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疑难技术问题,以“问题症状、解决措施、日常预防”为“模块”构建技术难题答疑库,切实增强职工平时工作、曰常训练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试论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千里马论文网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那么,现阶段该怎样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容小觑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0 引言一直以来,水利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良好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阶段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的地形、水文、施工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存在的诸多矛盾有效的处理,保证水利工程朝着多个目标开发并获取相应的效益,进一步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应用,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了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
工程技术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郭小凤-巩爱锋:杨书峰1(1.新密市农田水利工作站,河南新密452370;2.新密市水利工程管理站,河南新密452370)。
睛要]笔者分析了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讥一,,∥。
,,,警斓删强谁础龇鼢~一j j,j_。
.o?j。
|一?一j j o j一。
岛0。
j■_?。
≯:。
?:i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
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r-L.w_.,w6i攻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黜门。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J顷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12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
主要表现为:1)水价的运行机制。
按照国务院(T M H J产业政舞◇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
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字: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管理体制的问题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
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
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三)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
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
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
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
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
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
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
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
(四)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
(五)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
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
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二)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1、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2、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
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3、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
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
(三)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
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
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四)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
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
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第三,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
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