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 证据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908.01 KB
- 文档页数:39
循证一、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资料;3、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和结果。
二、问题的种类:1、背景问题;2、前景问题(关于处理、治疗病人的专门知识问题,也涉及与治疗相关的病人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三、问题的构建:1、背景问题:(1)问题词根+动词;(2)一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个方面2、前景问题:PICO原则:(1)患者问题(patient或problem,P):包括病人的诊断及分类;(2)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包括一中暴露因素、一种诊断试验、一种预后因素、一种治疗方法等;(3)对比措施(comparison,C):与拟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对比的措施,必要时应用;(4)结局指标(outcome,O)。
四、证据分类表2 临床研究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的两种基本研究设计类型表3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综合性结论,是对多个原始研究证据再加工后得到的证据。
主要包括:1、系统评价2、临床实践指南3、临床决策分析4、临床证据手册5、卫生技术评估6、实践参数第五章分类资料的指标:1、RR(相对危险度)是试验与对照组发生比率之比,可反应试验因素有无作用及作用大小。
临床科研用途:病因、防治、预后研究2、OR(比值比、比数比、优势比)是RR的估计值,某事件发生率越小,其估计值越好临床科研用途:病因、防治、预后研究3、ARR(绝对危险度降低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某病的发生率减少的绝对量临床科研用途:病因、防治、预后研究4、NNT(多减少1例不利结果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越小,说明治疗对患者更有利临床科研用途:主要用于防治性研究5、R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某病发生率减少的相对量。
临床科研用途:病因、防治、预后研究、科研用途第六章一、病因和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真实性的评价原则1、研究的两组间除暴露因素/干预因素不同,其他重要特征在组间是否可比?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于暴露因素/干预措施的确定和临床结局的测量方法是否一致(是否客观或采用了盲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长,是否随访了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4、研究结果是否符合病因的条件?(1)因果时相关系是否明确?(2)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3)暴露因素/干预措施的消长是否与不良反应的消长一致?(4)不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5)暴露因素/干预措施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是否符合生物学规律?二、不良反应研究证据重要性的评价原则1、暴露因素/干预措施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强度如何?2、多发生1例不良反应所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H)。
一、绪论1、循证医学概念:循证医学是指遵循现有最好的证据实施医疗卫生决策,分析与评价其效果,以提供最佳医疗卫生服务。
2、构成循证医学医学要素(或基础条件):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基础,最佳研究成果,素质良好的临床医生,患者的参与。
3、循证医学实践过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总结与举例。
二、证据评价1、证据评价的基本要素:(1)真实性(2)重要性(3)适用性2、临床研究证据评价:步骤:初筛: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确定类型依据类型评价真实性和相关性临床流行病学评价:不同的临床问题需不同的研究设计DME:设计临床资料的测量评价测量临床研究结果的评价评价不同临床问题3、评价临床证据基本内容:研究设计,研究对象,证据测量,结果分析,质量控制,结果表达,卫生经济三、临床决策分析1.决策(decision)是指为实现预定目标,在现有条件(环境)下,从若干可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
2.决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或证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各备选方案的利弊和不确定性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定量的确定优劣,以实现科学决策。
3.决策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objective),有两个及以上可选方案(project),由谁做出决策即决策者(decision maker),现有条件或环境(condition)4.决策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已知进行的理论推断,而非真实的实验研究受决策者的影响,在临床决策中,诊治方案的好坏应取得患者的认同,患者是最重要的决策者受现有条件或环境的影响5.决策的类型: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6.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对现有信息的充分收集和认识是基础以运筹学和概率论为基本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是核心相关计算机软件应用是手段效果评价、卫生经济学评价是重要内容7.决策分析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最优化,解的分析,决策8.效用:是决策者对具体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它是决策者对当前处境的体会、对未来的预期、对风险所报态度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反映。
循证医学第一章1.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就是指所有医疗卫生得决策都应当依据当前最佳得、可获得得研究证据。
P12.学习与实践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务工作者提出得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临床医生通过多年得临床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专业技能,提高对疾病得判断能力并通过实践积累诊疗经验;②现代得临床医生应掌握如何鉴定与评估临床研究技能。
毕竟个人得临床经验往往就是有限得,且不够全面;③临床医生应从患者得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具体患者得情况恰当地应用现有得研究证据,采用利大于弊得治疗措施。
P23.EBM得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证据产出得研究;②传播与使用证据。
同时,这两方面得研究又有赖于方法学得研究。
P34.中医药学属于传统医学范畴,在西方国家被称之为补充与替代医学(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P55.(熟悉了解)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应用得现状 P5:1传统得临床评价多为经验总结,缺乏严格设计得前瞻性对照试验研究,使得好得治疗方法得不到广泛得推广应用。
2、询证医学在中医理论得指导下对中医辩证与治疗在临床得应用加以验证,以确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6.实践循证医学得中医药可能面对得挑战包括:①中医师与研究人员得观念更新与转变,能够接受新得科学评价方法;②其次,需要对中医药从业人员与临床研究人员进行方法学得培训与教育;③培养循证实践得技能(提出正确得问题、查找文献与鉴定研究得能力、严格评价得技能、研究综合得能力、解释与使用证据得能力);④此外,需要对现有研究方法学进行改进或创新,确定中医药临床研究得优先领域。
P7第二章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就是利用已有得或专门调查得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或人群特征分类,将健康人群或患病人群得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得一类研究方法。
P102.现况研究(survey):指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点或时期内、特定范围人群中得有关变量(因素)、疾病或健康状况得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得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或健康得关联。
循证医学第一章1.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指所有医疗卫生的决策都应当依据当前最佳的、可获得的研究证据。
P12.学习和实践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临床医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专业技能,提高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并通过实践积累诊疗经验;②现代的临床医生应掌握如何鉴定和评估临床研究技能。
毕竟个人的临床经验往往是有限的,且不够全面;③临床医生应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具体患者的情况恰当地应用现有的研究证据,采用利大于弊的治疗措施。
P23.EBM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证据产出的研究;②传播和使用证据。
同时,这两方面的研究又有赖于方法学的研究。
P34.中医药学属于传统医学范畴,在西方国家被称之为补充与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P55.(熟悉了解)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应用的现状 P5:1传统的临床评价多为经验总结,缺乏严格设计的前瞻性对照试验研究,使得好的治疗方法得不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询证医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医辩证和治疗在临床的应用加以验证,以确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6.实践循证医学的中医药可能面对的挑战包括:①中医师和研究人员的观念更新和转变,能够接受新的科学评价方法;②其次,需要对中医药从业人员和临床研究人员进行方法学的培训与教育;③培养循证实践的技能(提出正确的问题、查找文献与鉴定研究的能力、严格评价的技能、研究综合的能力、解释与使用证据的能力);④此外,需要对现有研究方法学进行改进或创新,确定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优先领域。
P7第二章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利用已有的或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或人群特征分类,将健康人群或患病人群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的一类研究方法。
P102.现况研究(survey):指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点或时期内、特定范围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关联。
循证医学第一章概论EBM--—概念: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实施循证医学意味着要参酌最好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的意见。
EBM实践就是通过系统研究,将个人的经验与能获得最佳外部证据融为一体。
EBM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专家确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的最佳证据来进行。
EBM--—医学实践的步骤(五步曲)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检索有关医学文献严格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评估1—4项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改进EBM证据的分级级别I:研究结论来自对所有设计良好的RCT的Meta分析及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
级别Ⅱ:研究结论至少来自一个设计良好的RCT。
级别Ⅲ:研究结论来自设计良好的准临床试验,如非随机的、单组对照的、前后队列、时间序列或配对病例对照系列。
级别Ⅳ:结论来自设计良好的非临床试验,如比较和相关描述及病例研究。
级别Ⅴ:病例报告和临床总结及专家意见。
第二章统计方法在循证医学中的应用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可信区间主要用于估计总体参数,从获取的样本数据资料估计某个指标的总体值(参数)。
EER即试验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experimental event rate,EER)如对某病采用某些防治措施后该疾病的发生率.CER即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control event rate,CER)如对某病不采取防治措施的发生率。
危险差(rate difference,risk difference,RD)两个发生率的差,其大小可反映试验效应的大小。
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RR)是前瞻性研究中较常用的指标,它是试验组某事件发生率p1与对照组(或低暴露)的发生率p0之比,用于说明前者是后者的多少倍,常用来表示试验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的意义大小。
1.何为真实性?评价诊断真实性的指标有哪些?真实性又称准确度和效度。
真实性反映诊断试验实际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即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这是诊断试验研究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1)灵敏度与特异度(2)预测值(3)似然比(4)符合率与约登指数(5)ROC曲线下的面积2.简述Meta分析与传统文献的区别(1)传统文献综述的缺陷主观综合缺乏共同遵守的原则和步骤注重统计学是否“有意义”等价对待每篇文献,无权重定性而非定量(2)Meta分析的功能:定量综合;对同一问题提供系统的、可重复的、客观的综合方法;通过对同一主题多个小样本研究结果的综合,提高原结果的统计效能,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改善效应估计值;回答原各研究未提出的问题。
3.何谓预后因素?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预后:指疾病发生后,对将来发展为各种不同后果的预测或估计预后因素:凡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都可称为预后因素影响因素:(1)早期诊断,及时治疗(2)患者病情(3)社会病情(4)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因素(5)疾病本身的特点(6)患者身体素质(7)医疗条件4.简述Meta分析的步骤(1)提出问题及立题(2)检索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3)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相关研究并注意进行严格评价(4)收集与提取必要的数据信息(5)制定综合定量分析与内容的框架图(6)绘制森林图(7)异质性检验(8)合并效应量的估计及统计推断(9)敏感性分析(10)总结报告5.循证医学实践遵循的原则四原则:(1)基于问题的研究(2)遵循最好的证据决策(3)关注实践的效果(4)后效评价,止于至善6.简述循证医学的概念及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循证医学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利用现有最好的研究证据制定关于个体病人的诊治方案。
强调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根据:当前可得的最好的临床证据,结合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经验,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
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1)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2)检索有关医学文献(3)严格评价文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50评估1-4项的效果和效率,不断改进7.简述传统综述的含义及特点传统文献综述的定义: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
循证医学的概念:(1)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2)核心思想:医务人员在所有的临床医疗实践中.都应该遵循和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信息.使对患者的诊治决策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之上.循证医学的实践过程:(1)确定拟解决的问题:转化.PICOS(2)全面查找证据:检索策略(3)严格评价证据.找出最佳证据:真实、可靠、适用(4)得出结论:Y, N, Uncertainty(5)后效评价.与时俱进:证据永远不够.不断更新.终身教育提出问题的方法及问题的基本结构:(1)"背景"问题:对一种疾病的一般知识提出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成分:①一个问题词根(谁、什么、怎样、何处、何时、为何)+ 动词②一种疾病或疾病的一个方面(2)" 前景"问题:对处理病人的特殊知识提出问题.需要考虑四大要素:P——病人或人群(Patient/Population)I——干预措施(Intervention) C——对比干预/措施(Comparison intervention) O——结局指标(Outcomes)系统评价的基本概念:系统评价是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并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从而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系统评价的步骤:(1)确定系统评价题目,明确研究目的,制定计划.(2)检索文献(3)筛选文献(4)评价文献质量(5)提取数据(6)分析资料及结果报告(7)结果报告、讨论及结论(8)更新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概念:Meta分析又叫荟萃分析.是通过综合多个相同目的研究的结果.用定量合成的方法提供一个量化的平均效果或联系强度.从而来回答所研究问题.Meta分析的步骤:1确定meta 分析的研究目的.确定单个研究报告的入选标准.文献检索方法.所采取的统计分析方法等.2查找文献:发表、未发表.3用统计学方法对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4对结论进行灵敏度分析.以明确因果关系的强度.5总结成文.Meta分析结果森林图:森林图是以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为基础.用计算结果绘制的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一条垂直的竖线代表无效线.每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线条代表一个研究的95%CI.线条中央的小方格代表研究结果的效应量大小.方块大小则代表该研究在合并统计中的权重大小.图下方的菱形表示多个研究合并分析的综合效应大小及其95%CI.循证医学的特点:(1)三要素决策:①临床医生的专业技能与经验是实验循证医学的基础②"证据"及其质量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决策依据③充分考虑患者的期望或选择是实践循证医学的独特优势(2)遵循四原则:①基于问题的研究②遵循证据的决策③关注实践的结果④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诊断性研究1.证据的真实性评价:(1)是否将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进行独立、盲法和同步比较(2)研究对象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疾病谱(与临床实际情况相似) (3)诊断试验的结果是否影响金标准的应用(好的试验性诊断要求无论试验结果如何.研究对象均应接受相同的"金标准"检查) 2. 证据的重要性评价:临床重要性是指研究结果本身是否具有临床价值.诊断试验正确诊断或鉴别患者有无特定目标疾病的能力.即诊断试验结果能否明显改变诊断试验前我们对患者患病概率的估计.步骤:(1)估计验前概率(2)计算阳性似然比(3)计算验后概率3. 证据的适用性评价:(1)该诊断性试验在你所在的医院是否可行、准确、精确且患者能支付(2)能否从临床上合理估计患者的验前概率(5种方法:临床经验;地区或国家患病率资料;临床实践数据库;文献资料;专门确定验前概率的研究)(3)验后概率是否影响我们对患者的处理并有助于解决患者的问题治疗性研究治疗性研究的真实性评价: (1)研究对象是否进行随机化分组?(2)分配方案是否进行了隐藏?(3)试验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可比性如何?(4)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整?随访时间是否足够?(5)统计分析是否按照最初的分组进行?(ITT;PP)(6)对研究对象、研究执行者和资料分析者是否采盲法?(7)除试验措施外.不同组间接受的其他处理是否一致?治疗性研究的重要性评价(1)如何评估治疗效果大小试验组事件发生率EER=a/a+b;对照组事件发生率CER=c/c+d;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CER-EER) /CER;绝对危险度降低率ARR=CER-EER;多减少1例不利结局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ARR)(2)如何评估疗效精确度(CI)治疗性研究的适用性评价(1)自己患者的情况是否与研究中的患者相似?(2)采用治疗性证据的可行性如何?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可行性都较高(3)治疗措施对患者的潜在利弊如何?(4)若采用治疗措施.病人期望及价值取向如何?。
循证医学第十六章临床经济学评价证据的循证评价与应用主要内容•临床经济学评价概述•临床经济学评价的基本要素•临床经济学评价的类型•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案及其流程•临床经济学评价研究证据的评价原则•临床经济学评价研究证据的临床应用一、临床经济学评价概述•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是一门研究卫生保健中的经济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向卫生行业分配,以及卫生行业内的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学科。
•临床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是临床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资源的投放(成本)和效果两个方面,对不同选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它的基本内容是确认、衡量、比较待评价候选方案的成本和收获。
二、临床经济学评价的基本要素有2类基本要素:)成本(cost)直接成本指直接提供卫生医疗服务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
包括:•直接医疗成本:•指卫生服务过程中用于治疗、预防、保健的成本。
如住院费、药费、诊疗费。
•直接非医疗成本:•指患者因病就诊或住院所花费的非医疗服务的成本,如患者的伙食、交通、住宿、家庭看护。
直接非医疗成本因条件差异大,难以准确计算。
间接成本•又称生产力成本,是指因疾病、伤残或死亡所导致的患者和其家庭的劳动时间及生产率的损失。
如因病损失的工资。
隐性成本•指因疾病或实施预防、诊断等医疗服务所引起的疼痛、忧虑、紧张等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不适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这部分成本是难以估计的成本。
)健康产出效果•指因为疾病防治所带来的的各种卫生方面的直接结果指标的变化,如发病率或死亡率的降低、治愈率的提高以及人群期望寿命的延长。
•效果指标可分为中间指标和终点指标两大类。
前者如血压、血糖,后者如心肌梗死、死亡。
应尽量采用终点指标。
效益是用货币单位对健康产出的量化测量。
分为:•直接效益•指实行某项卫生计划方案之后所节省的卫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