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增厚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84
肠套叠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但也有可能在成人中发生。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肠套叠可能导致肠壁组织坏死、出血甚至穿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诊断肠套叠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CT图像上,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肠道的形态、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套叠部位,从而帮助确定诊断。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肠套叠CT诊断的标准,以便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效率。
一、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肥厚:在CT图像上,肠管呈现肥厚、增粗,这是肠套叠的直接表现之一。
通常,肥厚的肠管与套叠部位相连,形成明显的肠壁厚实的“环形征”。
2. 肠套叠部位的闭塞征象:肠套叠引起的梗阻会导致套叠部位局部的闭塞,CT图像上可见该部位的肠管扩张,并出现积液或积气,形成“套叠征”。
3. 肠道血供减少:在CT血管造影后的图像上,套叠部位的肠壁会显示出血供减少的表现,表现为肠壁强化程度减弱,呈现为“充血性肠套叠”征象。
以上是肠套叠CT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通过观察这些征象,医生可以在图像上明确地看到肠套叠的存在,有助于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除了直接征象外,肠套叠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一些间接征象来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套叠CT间接征象的诊断标准:1. 肠管内积气:受到套叠部位阻塞的影响,患者肠道内的气体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在CT图像上显示为肠管内积气,呈现为“积气征”。
2. 肠系膜肿块:肠套叠引起的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导致附近肠系膜的肿胀和增厚,CT图像上呈现为肠系膜的肿块,有助于诊断肠套叠的可能性。
3. 肠周积液:在肠套叠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肠管积液,这是肠套叠造成的肠内液体滞留的表现之一。
CT图像上可以看到肠周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液体密度影像。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系膜脂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二、背景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以肠系膜和脂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常见的包括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外伤等。
该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影像学检查成为其诊断的重要手段。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够帮助观察肠道壁的增厚、血管扭曲和脂膜的厚度等特征。
2·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全面观察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表现,包括增厚、增强、水肿等。
3·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有一定优势,可以观察到肠道壁的充血、水肿和脂肪浸润等特征。
四、影像学表现1·肠道壁增厚:肠系膜脂膜炎的最主要影像学特征之一就是肠道壁的明显增厚。
增厚部位通常呈现节段性分布,以回肠和盲肠最为常见,常伴有弥漫性腹腔气液或脂液积聚。
2·肠系膜增强:CT增强扫描时,肠系膜和脂膜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强,在炎症发生时,肠系膜的增强程度明显大于正常情况下,且呈团块状分布。
3·肠道血供改变:肠系膜脂膜炎常伴随肠道血供改变,CT或MRI检查可见纵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的扭曲和增粗。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肠系膜脂膜炎影像学检查示例图像。
2·相关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肠系膜脂膜炎:一种炎症性肠疾病,以肠系膜和脂膜的炎症为主要特征。
2·影像学检查: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观察和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3·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MRI检查: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是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胃肠道疾病的特征表现。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胃肠道的结构、形态、密度、血流等特征,并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并对相关法律名词进行解释。
一、胃部异常影像学表现1.胃溃疡:在胃内可观察到溃疡形态的突起,溃疡周围可见边缘不规则的黏膜皱襞。
2.胃癌:胃壁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可见局部扩大以及转移至周围组织的迹象。
3.胃息肉:胃内可见充血的息肉样突起,形状不规则,可引起胃腔狭窄。
二、小肠异常影像学表现1.小肠憩室:在小肠壁上可见到囊样扩张的结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
2.小肠出血:小肠内可见明显血管影像,出血部位密度增加。
3.小肠肿瘤:小肠内可见到肿瘤样的充盈缺损,边界清晰,形态多样。
三、结肠异常影像学表现1.结肠息肉:结肠内可见到突起的息肉,形状多样,可引起肠腔狭窄。
2.结肠癌:结肠壁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可见局部扩大以及转移至周围组织的迹象。
3.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变形,可见溃疡形态的迹象。
四、腹腔及盆腔异常影像学表现1.腹腔积液:腹腔内可见到液体积聚,密度较低,可引起腹部增大。
2.腹膜后肿物:在腹腔后方可见到大小不一的肿块,形态多样。
3.盆腔积液:盆腔内可见到液体积聚,密度较低,可引起盆腔不适感。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各种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的图像示例,以及相关的病例分析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1.胃溃疡:指胃黏膜发生溃疡形成的疾病,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等。
2.胃癌:也称胃腺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小肠憩室:指小肠壁上发生的囊样扩张,常见病因为小肠蠕动障碍。
4.结肠息肉:指结肠内发生的突起性肿块,多为良性,部分可恶变为结肠癌。
5.腹腔积液:指腹腔内液体积聚,常见原因包括腹腔脏器疾病、感染等。
炎症性肠病影像学表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本文将详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肠段受累范围、壁厚度变化、粘膜累及、肠系膜改变等。
一、肠段受累范围炎症性肠病可以累及整个消化道,但最常见的受累区域是结肠和末端回盲部。
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被炎症累及的肠段范围及程度。
⒈结肠受累:结肠受累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粘膜纹理模糊、肠腔狭窄等。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结肠壁粗糙不均、腔内附加物(如溃疡、息肉等)以及结肠狭窄等。
⒉末段回盲部受累:末段回盲部受累主要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回盲部炎症、回盲部壁变薄、肠腔狭窄等。
二、壁厚度变化炎症性肠病引起肠道壁的炎症反应,导致肠壁发生明显的厚度变化。
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肠壁的厚度变化情况。
⒈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在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肠壁呈现明显的增厚,常见值在8mm以上。
肠壁增厚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
⒉炎症性肠病的缓解期:在炎症性肠病的缓解期,肠壁的厚度可以明显减少,甚至恢复正常。
常见值在5mm以下。
三、粘膜累及粘膜的累及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粘膜的异常改变。
⒈溃疡:炎症性肠病常伴随粘膜溃疡的形成,溃疡可呈多形性,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
⒉深溃疡:在一些重症炎症性肠病中,可出现较大较深的溃疡,可累及全层肠壁。
⒊粘膜增厚:除了溃疡形成,炎症性肠病还可以导致粘膜的增厚,表现为粘膜的纹理模糊,粘膜形态不规则等。
四、肠系膜改变肠系膜的改变是炎症性肠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肠系膜的异常改变。
⒈脂肪瘤样增生:炎症性肠病可以导致肠系膜脂肪的增生,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的增厚和密度增高,呈脂肪瘤样改变。
儿童肠壁增厚:CT表现By sany889多种多样的肠道疾病,其中的某一种单独或者更多在儿科患者中流行,在CT上可以通过肠壁增厚证实。
肠壁增厚的常见原因包括水肿、出血、感染、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和肠炎;较少见的原因包括免疫缺乏、淋巴瘤、血管瘤、假性肿瘤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放射专家必须熟悉肠道疾病的CT征象,细心注意肠道特征〔如疾病累及的程度和分布、肠扩张、肠壁分层和肠周表现〕发现足够的鉴别诊断。
本研究事先根据临床方案简明和优化检查减少由于反复和延迟扫描而导致的放射曝光。
随着螺旋CT扫描的应用,研究完成得快,因而可不需要检查时镇静和可能被应用MPR。
尽管使用是时有电离辐射,CT在评价儿科疾病包括肠道是宝贵的诊断工具。
介绍有相当数量的有关CT评价成人肠道疾病的文献报道,但对于儿童的报道很少。
儿童肠道疾病诊断通过注意特别的放射征象和患者的临床病史鉴别可能是窄的。
一定的疾病可同时感染小肠和大肠。
CT在评价肠道疾病愈来愈是有用的技术,它可以评价肠道疾病,也可以评价肠外的疾病。
也可提供一个很好的肠周肠道伴随病变鉴定〔如腺瘤、腹水、脂肪浸润、脓肿和瘘管〕,改善诊断特异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在复习CT技术中评价儿科肠道疾病。
根据这些患者的病因〔感染、创伤、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机械性腐蚀〕,我们讨论和证实不同肠道疾病CT表现,以及受累程度和分布。
技术见解多排螺旋CT技术使较快的扫描时间成为可能,减少儿童扫描需要镇静。
在我们研究所,目前使用的16排螺旋CT。
我们获得5mm厚的轴位图像,常规回顾性地在冠状位重建。
如果患者小于6个月,我们获得3.75mm厚的轴位图像。
另外要求通过优化肠道准备和影像参数减少放射曝光相关的重复扫描。
所有影像要求口服和静脉增强以后获得,有时无常规的采集延迟图像。
如果要求镇静,口服增强剂要求在放入CT床前大约15-20分钟服用。
15-20分钟时间内,加要求镇静小孩的时间,说明40-45分钟正好先于实际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