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5(国际私法的主体:自然人)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78
第六章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 (2)第一节自然人 (2)一、自然人的国籍 (2)二、自然人的住所 (3)(一)住所的概念与种类Domicile v. Residence (3)(二)自然人住所识别的依据 (3)(三)我国有关住所冲突的解决 (4)A.自然人经常居所地的确定原则 (4)B. 法人营业所的确定:注意积极冲突的情况 (4)三、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4)(一)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4)(二)宣告死亡制度的差异 (5)(三)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5)四、我国的规定 (6)五、属人法主义之争 (6)(1)本国法主义VS住所地法主义 (6)(2)惯常居所——第三条道路? (7)我国的抉择:经常居所地---主客观结合 (8)第二节法人 (8)一、法人的国籍及其确定标准 (8)(一)确认法人国籍不同的学说 (8)(二)跨国公司的国籍确定 (9)(三)中国确定法人国籍的立法与实践 (9)1、外国法人国籍的确定:注册登记说 (9)2、中国内国法人国籍的确定:法人成立地和准据法地复合标准 (9)二、法人的住所 (9)三、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9)(一)法人在该问题上的特殊性: (9)(二)我国的规定 (10)A、一般来说,法人属人法适用于以下事项: (10)B、法律适用 (10)四、外国法人认许的概念 (10)(一)概念 (10)(二)外国法人认许的程序 (10)(三)中国有关外国法人认许的规定 (11)第六章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一般来说,自然人和法人无疑是国际私法关系的主要主体或基本主体,不过国家及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国际私法关系的特殊主体,比如说放弃国家所有享有的特权和豁免而与民事关系的相对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一节自然人一、自然人的国籍1、概念国籍是指一个人作为将之国家的成员而来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国籍在国际私法上的意义是判断法律关系是否涉外的根据是重要的连结因素;是确定某个外国人能否享有某些外国人待遇制度的条件自然人在外国受到侵犯时,可以回到本国起诉(管辖权)的根据3、国籍冲突积极冲突:一个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消极冲突:无国籍或者国籍无法查明4、自然人国籍冲突的解决(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①一个人同时具有外国国籍和内国国籍时,以内国国籍优先,以内国法为该人的本国法②当事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均为外国国籍:1)最后取得的国籍优先2)以当事人住所或惯常居所地国国籍优先3)以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优先(2)国籍的消极冲突一般主张当事人住所所在地国法律为其本国法;如当事人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的,则以其居住地法为其本国法5、我国之规定(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减少和消除无国籍人。
第⼆章国际私法的主体 第⼀节⾃然⼈ ⼀、⾃然⼈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 ⾃然⼈是国际私法的基本主体。
⾃然⼈作为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权利能⼒和民事⾏为能⼒ ⼆、⾃然⼈的国籍 1、概念:指⼀个⼈属于某⼀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 解决⾃然⼈国籍冲突是国际私法的任务之⼀ 2、⾃然⼈国籍的积极冲突的解决: A.内国国籍为准 B.最后取得国籍为准 C.依据或惯常居所所在国国籍为准 D.与当事⼈最密切联系国籍为准如瑞⼠ 我国《民通意见》规定:有双重或多重国籍的外国⼈以其有依据或与其最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为基本国法 3、⾃然⼈国籍的消极冲突的解决 ⼀般主张:以当事⼈住所所在国的法律为其本国法,不能确定则以其居所所在国的法律为其本国法 我国规定:⽆国籍⼈适⽤其定居国法律,未定其适⽤其住所地国法律。
三、⾃然⼈的住所 1、⾃然⼈的住所:⼀个⼈以久住的意思⽽居住的某⼀处所 A.原始住所 B.选择住所 C.法定住所 2、⾃然⼈住所的积极冲突的解决: A.其中有⼀个是内国住所,以内国住所为其住所 B.均为外国住所且同时取得,⼀般以与当事⼈有最密切联系者为其住所 我国规定:当事⼈有⼏个住所的,以与产⽣纠纷的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住所为住所 3、⾃然⼈住所的消极冲突的解决 A.当事⼈的居所或惯常居所代替住所 B.以当事⼈曾有过的最后住所为其住所,⽆最后住所则以现在地法作为住所地法 我国规定:当事⼈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四、⾃然⼈的居所:⼀个⼈在⼀定时间内居住的处所 第⼆节法⼈ ⼀、法⼈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 1、特征 A.是⼀种社会组织 B.拥有⾃主经营的财产 C.独⽴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法⼈的国籍 1、法⼈国籍的确定 A.成员国籍主义(资本控制主义) B.设⽴地主义(成⽴地或登记地) C.住所地主义 D.准据法主义 E.法⼈设⽴地和住所地并⽤主义 我国主张:依据法⼈的设⽴登记地来确定法⼈的国籍 三、法⼈的住所 A.主事务所所在地说 B.营业中⼼所在地说 C.章程指定住所说 D.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说 我国规定:法⼈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四、法⼈的营业所 我国规定:当事⼈有⼆个以上营业所的,应以与产⽣纠纷的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营业所为准,没有营业所的,以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惯常居所)为准 五、外国法⼈的认可⽅式 A.国际⽴法认可 B.国内⽴法认可:⼀般认可、概括认可、特别认可 在我国的认可:外国法⼈在我国从事民商事活动应得到我国主管机关的认可,未经批准登记,不得开展常驻业务活动 第三节国家 ⼀、国家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 特殊性: A.主权者 B.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以当事者和主权者双重⾝份出现 C.以国家名义由授权机关和负责⼈进⾏ D.以国库财产作后盾 E.国家及其财产享有豁免 ⼆、国家及其财产豁免 1、概念:在国际交往中⼀个国家及其财产未经其同意免受其他国家的管辖与执⾏措施的权利 2、理论: A.绝对豁免论 B.限制豁免论:⾮主权⾏为不享有豁免 3、我国的豁免观点: A.坚持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反对限制豁免或废除豁免论 B.坚持国家本⾝或者以家国名义从事的⼀切活动享有豁免 C.国有公司或企业是具有独⽴法律⼈格的经济实体,不享受豁免 D.赞成通过达成国际协议消除分歧 E.侵犯中国的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可以采取相应报复措施 F.到外国法院特别出庭抗辩不视为接受管辖 第四节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 1、特点 A.具有独⽴法律⼈格 B.与职能和宗旨有关 C.活动范围严格按照有关条约和组织章程的规定 D.范围有限,是特殊主体 E.享有⼀定的特权与豁免 ⼆、国际组织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权与豁免 内容: A.国际组织及其财产对当地国的司法管辖与执⾏享有豁免 B.国际组织的会所、公⽂档案不受侵犯 C.财产和资产免受搜查、征⽤、没收、侵夺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涉 第五节外国⼈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概述 ⼀国赋予外国⼈在内国⼀定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是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即国际私法调整对象赖以产⽣和发展的基础 国家元⾸、外交官员、领事官员、国际组织官员等具有与⼀般外国⼈不同的特殊民商事法律地位 ⼆、制度 1、国民待遇:不包括政治待遇和不允许外国⼈享有的特定权利;是互惠并有所限制的国民待遇 2、最惠国待遇:互惠 不属于最惠国待遇的例外: A.⼀国给予邻国的特权与优惠 B.边境贸易和运输⽅⾯的特权与优惠 C.有特殊历史、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之间形成的特定特权与优惠 D.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互相给对⽅的特权与优惠 3、优惠待遇:是最惠国待遇待遇借以发⽣效果的事实根据 三、外国⼈在中国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外国⼈基于我国国内法、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以及互惠或对待原则,在我国享有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或优惠待遇。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大纲:国际私法的主体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大纲:国际私法的主体”一文由司法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国际私法的主体
基本要求:
了解: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理解:自然人的国籍、住所、居所、经常居所以及法人的国籍、住所、经常居所、营业所在国际私法上的意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熟悉并能够运用:自然人国籍的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及其解决,自然人住所的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及其解决,自然人和法人的国籍、住所、经常居所、营业所的确定,外国法人的认可规则,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制度以及关于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制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自然人
自然人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自然人的国籍(自然人国籍的积极冲突的解决自然人国籍的消极冲突的解决) 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住所的积极冲突的解决自然人住所的消极冲突的解决)自然人的居所第二节法人
法人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法人的国籍(法人国籍的确定中国在实践中确定法人国籍的做法) 法人的住所法人的经常居所与营业所外国法人的认可(外国法人认可的概念外国法人认可的方式外国法人在中国的认可)
第三节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国际私法主体资格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国家机器财产豁免的概念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的产生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内容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理论国家及其财产豁免与国家的民商事法律责任中国的实践)
第四节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关于外国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制度(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优惠待遇) 外国人在中国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第五章国际私法的主体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自然人国籍和住所的冲突及其解决;●法人国籍、住所、营业所的确定;●外国法人的认可;●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制度。
●了解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私法主体的法律特征。
正确理解关于确定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优惠待遇制度。
第一节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的含义●是指外国人在内国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状态,是外国人在内国从事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
●就广义概念分析,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用来解决外国人权利义务。
●从国家独立与主权原则出发,是否赋予以及赋予何种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应是主权范围内的事。
●其法律渊源包括:国内立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二、国民待遇制度●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外国人(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此制度的实质是保证外国人和内国人在民事法律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又被称为平等待遇。
●最先在国内立法中规定国民待遇的是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该法律确定的国民待遇须以与法国订有条约,且以互惠为前提。
国民待遇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新特点●1.当今的国民待遇,原则上是一种互惠的待遇,但并非一定以条约和法律上的规定为条件。
一般以对等为条件来防止内国公民在外国受到歧视。
●2.虽然就一般原则而言,依照国民待遇原则,外国人应当与内国人处于相同的民事权利地位,但这绝不能理解成外国人在内国与内国人享有完全相同的民事权利。
外国人只有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享有国民待遇,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实践,即使是美国也不例外。
●3.当今的国民待遇的范围常在条约中作出限制。
目前,各国一般都在船舶遇难救助、商标注册、申请发明专利权、版权以及民事诉讼权利方面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
●而在沿海贸易、领水渔业、内水航运、公用事业、自由职业等方面不给予外国人以国民待遇。
●我国法律及我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享有与我国公民基本相同的民事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一般民事权利、投资权、知识产权等。
国际私法的主体第一节自然人一、自然人的国籍(一) 国籍的概念自然人的国籍(Nationality)是指自然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该国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二) 国籍的冲突自然人具有哪一国家的国籍,只能依据各国的国籍法来确定,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一项基本原则。
因为,根据国家主权原则,赋予某人以国籍,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因而通常由一国有关国籍的国内立法加以规定。
因此,常常可能由此出现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籍,或者一个人没有任何国家的国籍的情况。
在国际私法中,将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积极冲突;将一个人没有任何国家的国籍的情况,称为国籍的消极冲突。
(三) 国籍冲突的解决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对于国籍的积极冲突,各国一般区分两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1)当事人所具有的国籍中有一个是内国国籍的,通常以内国国籍作为其国籍,以内国法作为该当事人的本国法。
此即所谓“内国国籍优先原则”。
如1979年《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9条规定,如一人除具有外国国籍外,又具有内国国籍,应以奥地利国籍为准。
在当事人具有的两个国籍中,有一个为敌国国籍时,交战国一般认定其为敌国人。
(2)当事人所具有的国籍均为外国国籍。
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第一,以当事人最后取得的国籍为其国籍。
此即所谓“后国籍优先原则”。
该原则通常在当事人所具有的多重外国国籍属异时取得的情况下适用。
如日本《法例》第27条规定:“当事人具有两个以上国籍,依最后取得国籍国的法律为其本国法”。
第二,以当事人的住所或惯常居所所在地国的国籍为其国籍。
此即所谓“住所或居所地国籍优先原则”。
如1939年《泰国国际私法》第6条规定,如当事人同时取得两个以上外国国籍,则适用住所所在地的法律为基本国法;……如不知其住所,以居所所在地法为其本国法。
第三,以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国籍(又称“实际国籍”)为其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