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金色的秋天》最新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知道秋天常见的景物和活动。
2. 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秋天的季节特点2. 秋天常见的景物和活动3. 秋天的文化习俗4. 秋天的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知道秋天常见的景物和活动。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感受秋天的特点。
2. 体验法:让学生参与秋天的活动,体验秋天的快乐。
3.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天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的景物,参与秋天的活动。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特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秋天的季节特点,让学生了解秋天的气候变化。
2. 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了解秋天常见的景物和活动。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特点和活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秋天的季节特点和常见景物、活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记录下自己喜欢的秋天景色。
2. 学生参与秋天的活动,感受秋天的快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了解了秋天的季节特点和常见景物、活动。
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参与秋天的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歌曲《四风的话》
2.欣赏《丰收锣鼓》、《扬鞭催马送粮马》。
【课型类别】综合课(第一课吋)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通过学生课内的体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用语言、律动、表演、节奏等模仿表达生活中的情景,开展创编与表现活动。
让学生在创编活动中感受到音斥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是音乐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演唱《西风的话》,初步了解民族民间乐曲《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相同题材和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咅乐效果。
2.能够听辨乐曲主题与主奏乐器。
二、能力发展目标
1.运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仔细聆听音乐作品,
2.能在与他人共同协作演练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3.为乐曲编排简单舞蹈动作。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中国民乐合奏与独奏乐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培养学牛热爱祖国优秀咅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2.引导学生懂得春华秋实,从而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通过乐曲的欣赏听辨主奏乐器,感受乐曲情绪。
难点1.歌曲大跳音程的音准及歌曲情绪的把握。
2.引导学生在乐曲演奏中大胆地表演与创作。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体验性教学法、演示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课件、自制打击乐器、扇子、彩绸、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欣赏《金色的秋天》和《庆丰收》。
2、配乐诗朗诵《秋》。
3、欣赏国画《深秋》。
【课型类别】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实践演练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欣赏《金色的秋天》听辨乐曲的主旋律并进行演唱,同时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
(2)通过欣赏《庆丰收》听辨乐曲的主奏乐器,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打击合奏、节奏律动训练等活动,实现音乐实践创造活动。
(3)通过配乐诗朗诵《秋》、欣赏国画《深秋》,感受音乐与相关艺术在表现特点上的异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与他人共同创造演练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珍惜时间,把握命运。
【教学重点与难点】1、感受不同音乐作品和不同艺术形式是如何表现秋天的。
2、学生能对秋天有自己的理解和演绎。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锣、鼓、布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前音乐教室的布景:将音乐教室一分为二布置成两种风格,一边悬挂着几串枫叶的装饰品,地上散落一些金黄色的落叶,渲染一种悲凉、凄美的气氛;另一边悬挂着几串玉米和红辣椒,营造一种丰收时喜庆、热烈的氛围。
2、学生伴随着《秋的喁语》的音乐走入教室。
3、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到处都洋溢着秋的气息!你们将如何描绘这美丽的秋景,对秋天又有哪些感受呢?到了秋天人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争先恐后地)“金色”、“收获”、“红叶”、“谷穗”、“登高”、“旷远”、“赏荷”、“狩猎”、“载歌载舞”、“凋零”、“萧瑟”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得出你们对秋天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今天老师把音乐教室布置成了两种风格:左边表现了悲凉、凄美的秋天;右边表现了丰收时喜庆、热烈的秋天。
依据你们对秋天的理解选择坐在哪一边,好吗?开始行动吧!生:(兴致高涨,行动积极。
)师:老师分别给两边的同学取个名字,左边叫“枫叶队”,右边叫“丰收队”,好不好?!生:好!二、感受与体验秋天(一)音乐篇1、《金色的秋天》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枫叶队”的同学们所理解的秋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一首很好听的曲子《金色的秋天》,欣赏过后,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三个问题:A、该曲采用了哪种音乐形式?B、该曲表达了何种情感?C、听辨乐曲主旋律。
第五课《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学习观察秋天的特点,了解秋天的各种果实。
3、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秋天的特点,了解秋天的各种果实。
教学难点:了解收获的来之不易。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讲授、讨论教学准备:收集秋天的图片、果实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天到了活动一:展示金色秋天收获的快乐1、播放视频:《秋天的田野》,出示秋天美景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体验秋天的迷人景色。
2、师生交流:在秋天里你有什么发现?(景色、收获)活动二:诵读儿歌1、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18页的儿歌,加深对秋天景色的认识。
2、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活动三:学生看书第19页,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看课件画一画秋天美丽的风景图,感受到秋天的特点。
活动四:写一写关于秋天印象的语句,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活动五:教师描述秋天的美景做示范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黄了,一片片金黄的落叶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象一个个火红的小皮球,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玛瑙。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棉花白似雪,沉甸甸的谷穗点着头,颗粒饱满的高粱红似火,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秋天多美啊!活动六:1、学生看书第20页,教师引导学生把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图片贴一贴,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有创意的秋天美景图评比发奖。
板书:秋天到树上的叶子慢慢飞舞各种各样的水果、庄稼呈现丰收景象,秋天多美啊,我爱秋天!第二课时:收获的季节活动一:了解秋天丰收的景象1、看书21页—22页,了解秋天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辛劳的付出。
2、同座讨论:你从图片感知到了什么?请每一位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讲一讲。
活动二:看教师带来丰收景象图片1、学生看教师带来丰收景象图片同座说感受。
2、教师分组引导学生讨论,看图片你明白了什么?先把话语写在书上,然后请学生上台讲述。
《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欣赏: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2、唱歌:《西风的话》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小提琴曲《金色的秋天》,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秋天具有悲凉而充满诗意的一面也有喜庆丰收的一面。
2、学会唱《西风的话》。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教具准备:钢琴,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音乐:走进秋天播放《秋日私语》并出示秋景图的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感受法,在音乐声中,学生走进教室,让学生感受歌曲情感的同时,初步熟悉了所要学习的歌曲。
二、导入:(结合课前音乐议一议,试述秋景、秋色以及相关秋天的活动。
)师:刚刚我们在课前听了一段音乐,你们知道它的曲名吗?生:秋日私语师:对,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
我们现在正处于秋天,秋天有哪些景色呢?在你心中秋天的颜色是怎样的?秋天又有哪些活动呢?生:(秋风、丰收、落叶、枫叶等)(金黄色,红色)(登高,赏荷,狩猎)师:同学们对秋天的描绘真是丰富多彩。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音乐的海洋里去感受秋天。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幻灯片3)【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新授:感受秋天欣赏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1、导入语:师: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不同的音乐家心中的秋天也不同,)刚刚同学们也讲到秋天丰收的果实,金黄的稻子,农民伯伯在经过一年的辛勤的劳作后喜获丰收,心里非常的开心。
2、介绍作品:师:接下来我们要欣赏的《扬鞭催马运粮忙》就是描写20 世纪70年代,丰收后的农民,不忘国家,喜送爱国粮的情景。
那时候的农民没有我们发达的交通工具,就赶着马车运送粮食,所以曲名叫《扬鞭催马运粮忙》。
3、问:师:欣赏的时候注意思考几个问题:1、音乐的情绪是怎么样的?2、主奏乐器是什么?3、全曲分为几段?4、你听到了那种特殊的节奏?4、播放音乐5、回答(幻灯片8)(1)、音乐情绪:欢快、热情(2)、演奏乐器:笛子(并介绍曲笛和梆笛)(3)、乐曲曲式:三段体,ABA的结构。
《金色的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学习和理解《金色的秋天》这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 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3.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美的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秋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元素及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觉。
2.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朗读《金色的秋天》这首诗歌,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通过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秋天的美?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解释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拟人等。
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深层次思考和理解:- 诗人为什么用“金色”的秋天来形容?-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4. 诗歌鉴赏(2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绘秋天的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配合音乐进行即兴舞蹈创作。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别选择一段诗句,并运用表演、绘画、朗诵等方式表达诗歌的意境。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小组作品,并开展讨论,分享彼此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同时,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诗歌的美以及对自然和美的感受与表达的重要性。
四、课后练习学生回家后,要求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注意运用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展示对秋天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金色的秋天》这首诗歌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创作展示和课后练习,可以了解学生对秋天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观点,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金色的秋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知道秋天的气温、降水、植物等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季节变化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秋天的气候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季节变化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秋天的气候变化。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秋天的季节特点相关资料。
(2)秋天的气候变化相关资料。
(3)观察自然、了解季节变化的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秋天的变化。
(2)准备记录秋天的气温、降水等方面的数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秋天变化。
2. 探究秋天的季节特点:(1)教师展示秋天的季节特点资料。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秋天的季节特点。
3. 了解秋天的气候变化:(1)教师展示秋天的气候变化资料。
(2)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秋天的气候变化。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季节特点和气候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了解秋天的气候特点。
2. 结合秋天的季节特点,创作一幅画作或编写一篇短文。
3. 家长协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秋天的美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天季节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秋天气候变化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季节变化的能力。
4. 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秋季户外活动,如秋游、采摘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
音乐课《金色的秋天》优秀教案1500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金色的秋天》这首歌曲,了解民歌的特点和特色。
2.学习童声、女声、男声三种不同音色的演唱技巧。
3.通过歌曲表演,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和节奏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热爱。
2.通过感受《金色的秋天》中蕴含的怀念故乡和家庭温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学会演唱《金色的秋天》这首歌曲。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使不同音色的声部融合演唱。
2.让学生理解民歌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方法】1.听、说、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唱。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听一首自然风景的音乐,给学生烟雾弥漫的视听感受。
2.利用家乡情节,让学生回忆在家乡的生活和日常。
二、新课介绍1.老师向学生展示《金色的秋天》的歌词和曲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概述。
2.引导学生对歌曲打一些情感标签,例如:“悲伤”,“温馨”,这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三、学唱歌曲1.老师将歌曲分配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安排演唱的时间和计划。
2.教师先给学生演示如何唱歌曲,然后要求学生跟着唱。
3.在学生掌握了歌曲的主旋律后,教师将不同角色的声部的部分演示。
4.组织全班合唱,让学生感受不同各个声部相互融合的演唱效果。
5.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讲述自己组别的唱法和感受,相互交流与学习。
四、巩固练习1.组织学生对没有掌握的曲子进行巩固锻炼。
2.让学生互相练唱,不断跟进。
五、评价1.在评价中,老师先评价学生们的合唱效果。
2.学生间交流,评价彼此的表现,鼓励和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唱能力。
3.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六、结束语最后,在结束课程前,老师让学生用简洁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赏秋天:的黄叶,硕果累累的果树,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田和麦田,……。
天的自然景色。
三、说说秋天:1、导入:师:秋天到了,在你的周围发觉了如何样的变化?秋天是个收成的季节,都收成了那些?2、师:说说秋天里,果园的景象?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师:果园里,树上挂满了苹果、梨子,人们在欢乐地采摘果实,汽车司机满脸笑容地驾驶着载满果实的汽车。
1、指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指名回答。
3、学生感受秋天的景象。
4、仿照风吹雪花梨像金铃铛一样哐啷响,仿照司机驾驶装满果子的汽车的模样。
通过说秋天、感受秋天和仿照动作,使学生在生动、欢乐的感受和想像秋天丰收的景象的过程中,更形象地经历歌曲的歌词。
让学生边观赏丰收图景边听赏歌曲,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爱好和冲动。
四、学唱歌曲:1、教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唱:2、教师伴奏:3、学生分句接唱。
4、播放伴奏音乐:5、再次播放音乐:6、交流汇报选出“小小唱歌家”及最好的小组。
1、学生分句接唱。
2、学生再唱一唱。
3、学生分句接唱。
4、集体演唱5、分小组演唱。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唱歌曲的歌词,一步一步的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明白得歌曲,感受歌曲。
五、参与表现:1、教师播放音乐:3、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表演:5、小组交流汇报:1、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2、指名学生表演3、在老帅的带领下集体表演歌曲4、分组表演歌曲通过声音与动作的结合,更好的关心学生明白得歌词的内容,更好的经历歌曲的歌词,从小培养学生能够专门好的和同伴合作。
湘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金色的秋天》第二课时时刻:2009-11-19 21:33:29刘佳点击:171 湘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金色的秋天》第二课时朝阳小学刘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1、教师播放律动。
2、师生问好。
1、学生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通过律动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律动《摘果子》1、出示果园挂图:师: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把果树压弯了腰,小朋友们在愉快地采摘果子,以激发学生仿照或摘果子律动的欲望。
湘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金色的秋天Hunan Education Edition music grade 2 Volu me 1 Lesson 1 Golden Autumn第 1 页共 5 页湘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金色的秋天前言:小泰温馨提醒,音乐是用各种各样的乐器和声乐技术演奏的,从唱歌到说唱 ; 仅存在器乐作品,仅存在声乐作品以及将唱歌和乐器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教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乐感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2、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3、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教学重点:1、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2、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教学难点:1、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2、律动《摘果子》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基础训练节奏训练2/4 x xx | x x | x x x x | x x |x xx | x x | x x x x | x —||要求:拍准十六分音符2/4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要求:拍准八分音符,掌握节奏2/4 x x x x |x x x | x x | x —||三、新课教学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传来一首欢乐的歌,咱们去听听吧!1、师范唱;2、带学生朗读歌词;3、带唱歌曲;4、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师:下面啊,我们来一个摘果子比赛。
第 3 页共 5 页1、教唱《摘果子》;2、律动《摘果子》。
五、总结下课1、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果园,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2、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1、听音乐进教室2、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金铃铛》,那是描写什么景色呢?对了,是秋天大丰收的景色。
第 1 课金色的秋天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金》。
教学目:能用自然流的声音、快的情演唱歌曲《金》。
教学重点:用自然流的声音、快的情演唱歌曲《金》教学点:随音模仿摘果子的作,行律表演,体摘果子的快教具学具:子琴、音机、挂教学程: 1.学唱歌曲《金》(1)欣秋天:采用音像、挂等教学手段,学生察秋天的自然景色:的叶,漫天舞的黄叶,果累累的果,一望无的金黄色稻田和麦田,⋯⋯。
一种秋天丰收的情景,以学生有身其境的感。
(2)秋天:从欣丰收的果园人手:果园里,上挂了苹果、梨子,人在快地采摘果,汽司机笑容地着果的汽。
学生果园里的自然景象,模仿吹雪花梨像金一响,模仿司机装果子的汽的模。
通秋天和模仿作,使学生在生、快的感受和想像程中,形象地住歌。
(3)听歌曲:可播放音,也可由老范唱。
学生欣丰收景听歌曲,从听、两方面感受歌曲的美旋律,激学生学唱歌曲的趣和冲。
(4)唱歌曲:可学生先学唱歌,再学唱曲子。
首歌的旋律流,只要跟着音或琴声模唱几遍,学生就能很快地将歌唱出来,然后老再教唱几遍曲子,学生就能唱准曲子的音高了。
(5)跳秋天:老自由松的境,以便学生能忘我地自作,唱歌表演,尽情表秋天的快。
做律《摘果子》(1)出示果园挂:果园里的苹果又又大,把果弯了腰,小朋友在愉快地采摘果子,以激学生模仿或摘果子律的欲望。
(2)学生听音,模仿摘果子的作。
(3)教指学生一套作。
《摘果子》有四个句,可每一句安排一个摘果子的作,其作可以是学生一手,一手分向上、向前、向左、向右四个方面做伸手摘果子的律。
一套作适合全体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
(4)学生表演摘果子的律。
人数多的班,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听音,向不同方向做摘果子的律。
人数少的班,可以离开座位,在教室的空地上,分成小行表演。
教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作,学生能造性地摘果子、倒果子、装果子等作,要及表,并他当众表演,以激学生的作情。
3.听 ( 丰收之歌》(1)初听全曲。
最好是用音,学生静心听歌曲,感受美的旋律,想像秋天美好的丰收景象。
《金色的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秋天的季节特点2. 秋天的景物变化3. 秋天的活动4. 秋天的文化习俗5. 秋天的环保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变化,感受秋天的美丽。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秋天的活动和文化习俗。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参与秋天的环保活动。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季景物图片、视频、相关故事、活动材料等。
2.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物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季节特点,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秋天的景物变化,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3. 案例分析:分享秋天的活动和文化习俗,让学生了解秋天的多元文化。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秋天的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总结秋天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天季节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秋天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秋天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尊重。
4. 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秋天主题的绘画、写作等活动。
2. 邀请家长参与秋天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增进家校合作。
3. 开展秋天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秋天的美丽。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秋天景物,记录下秋天的美丽瞬间。
2.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秋天习俗,与家人分享秋天的快乐。
3. 让学生思考秋天的环保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行动计划。
详细的《金色的秋天》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季节的更替与秋景特点;学习诗歌的感受与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2.态度与情感:通过欣赏诗歌,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爱与探索兴趣。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神奇和美丽;通过诗歌张扬自己感受和情感,培养情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请学生朗读、欣赏或唱一首秋天相关的歌曲;或者教师给学生播放秋日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2.观察与感知(10分钟)请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秋天的特点和美景,如松柏、枫树、落叶等,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教师可以展示轮廓线稿,组织学生加工色彩,呈现秋天的景致。
3.朗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朗读《金色的秋天》并做简单解释,让学生朗读、背诵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可以通过唱歌、朗读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唤起情感,加深理解。
4.讨论与分析(20分钟)将诗歌分为段落,给学生解释每段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探究作者的情感表达、营造的美感、描绘技巧等方面。
可以设计分小组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5.创作与表达(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拓展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通过独立创作、朗诵、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1.归纳分析法:通过归纳《金色的秋天》中的情感表达、营造美感和描绘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或全班分组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地沟通交流,共同探究诗歌背后的意义与内涵。
3.创意表达法:通过课堂创作、朗诵、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与想法。
四、教学评价1.课堂互动: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出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2.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诗歌创作、朗诵、表演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金色的秋天》理解与表达的程度和质量。
音乐课《金色的秋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金色的秋天》的背景和歌词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同时还要注重表达情感。
3.练习唱歌技巧,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通过合唱和个人表演,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和个人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歌词内容。
2.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3.培养学生的表演和歌唱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达情感,让歌曲更具感染力。
2.如何让学生练习唱歌技巧,并在集体合唱和个人表演中发挥出应有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让学生对这首歌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感情。
2.歌曲背景介绍: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发生背景和创作背景。
3.歌词分析:对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
4.歌曲教唱:教师以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为基础,对全班进行歌曲教唱和齐唱。
5.分组合唱: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分组合唱,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6.个人表演:选几位学生进行个人表演,通过个人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2. 教学过程步骤1:歌曲欣赏1.让学生专注于音乐,将歌曲用大声的声音播放。
2.播放完毕后,让学生听一遍歌曲,让学生通过听歌来感受曲子的节奏和旋律。
步骤2:歌曲背景介绍1.讲师给学生介绍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曲子的发生背景和创作背景。
2.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背景,以及这首歌曲传达出的情感。
步骤3:歌词分析1.让学生投入到歌词中,阅读并分析歌词的内容和情感。
而且可以辅助学生了解生字和生词。
2.学生谈论这首歌曲想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步骤4:歌曲教唱1.唱歌前,先做些动作热身,以准备好喉部。
2.教师领唱,全班跟唱。
3.注意语音准确,发音标准。
步骤5:分组合唱1.按照歌曲的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第1课金色的秋天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金铃铛》。
教学目标: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金铃铛》。
教学重点: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金铃铛》
教学难点:随音乐模仿摘果子的动作,进行律动表演,体验摘果子的快乐
教具学具:钢琴、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1.学唱歌曲《金铃铛》
(1) 欣赏秋天:采用音像、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色:变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的黄叶,硕果累累的果树,一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田和麦田,……。
创设一种秋天丰收的情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 说说秋天:从欣赏丰收的果园图人手:果园里,树上挂满了苹果、梨子,人们在快乐地采摘果实,汽车司机满脸笑容地驾驶着载满果实的汽车。
让学生说说果园里的自然景象,模仿风吹雪花梨像金铃铛一
样哐啷响,模仿司机驾驶装满果子的汽车的模样。
通过说秋天和模仿动作,使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感受和想像过程中,形象地记住歌词。
(3) 听歌曲:可播放录音,也可由老师范唱。
让学生边欣赏丰收图景边听赏歌曲,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和冲动。
(4) 唱歌曲:可让学生先学唱歌词,再学唱曲子。
这首歌的旋律流畅,只要跟着音乐或琴声模唱几遍,学生就能很快地将歌词唱出来,然后老师再教唱几遍曲子,学生就能唱准曲子的音高了。
(5) 跳秋天:老师应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以便学生能忘我地自编动作,边唱歌边表演,尽情表现秋天的快乐。
做律动《摘果子》
(1)出示果园挂图: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把果树压弯了腰,小朋友们在愉快地采摘果子,以激发学生模仿或摘果子律动的欲望。
(2)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摘果子的动作。
(3)教师指导学生创编一套动作。
《摘果子》有四个乐句,可每一乐句安排一个摘果子的动作,其动作可以是学生一手挎篮,一手分别向上、向前、向左、向右四个方面做伸手摘果子的律动。
这一套动作适合全体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
(4)学生表演摘果子的律动。
人数多的班级,学生可以坐在座位上,边听音乐,边向不同方向做摘果子的律动。
人数少的班级,可以离开座位,在教室的空地上,分成小组进行表演。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对学生能创造性地设计摘果子、倒果子、装果子等动作,要及时表扬,并让他们当众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听赏(丰收之歌》
(1)初听全曲。
最好是用录音,让学生静心听赏歌曲,感受优美的旋律,想像秋天美好的丰收景象。
(2)复听全曲。
可结合秋天的画面欣赏全曲,也可以随着歌声轻轻哼唱。
(3)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材上呈现了打击乐器铃鼓、碰铃、双响筒的图片和相应的
节奏型,学生可以边听歌曲边用这些固定节奏型伴奏,也可以自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4)自编舞蹈动作欢庆丰收。
学生可扮演农村各种人物的模样,边听歌曲边表演,表现“人人都高兴,到处歌舞欢”的丰收景象。
(5)画秋天、写秋天。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随着歌声,选用合适的颜色画出秋天的景色,或用文字写下对秋天的美好记忆和想像。
学生能随音乐模仿摘果子的动作,进行律动表演,体验摘果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