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美版美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3)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5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与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用这叫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感受透视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在绘画练习中,怎么运用消失点、视平线和透视线等知识,使描绘的场景更真实。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以自己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双手,思考怎样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让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学生积极作答。
引导学生总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1 .初步感知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师生共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从画中看到了哪些透视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粗远细、近疏远密等2、引导分析,深入探究小游戏“找找我在哪儿”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
一个是消失点:随着视平线的延伸景物逐渐汇聚于一点。
另一个是视平线:与眼睛视线相平行的一条线,通常与地面线相重合。
请同学上台指认。
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出示消失点咋左和在右的两张图片,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消失点的位置为什么不一样?选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总结:突出左边的景色消失点就往右移,突出右边的景色消失点就往左移。
继续讨论视平线为什么不是固定的?引导总结……总结消失线。
视平线以上,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景物越远越向上3.欣赏作品,内化审美请同学们欣赏名画和优秀的学生作品,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
再找出话中的视平线,视点。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的第5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以人美版常锐伦老师的作品为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感兴趣,且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部分学生对透视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使用画图软件进行绘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知道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如何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透视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美版常锐伦老师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知识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常锐伦老师的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常锐伦老师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透视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边示范边讲解。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实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人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包括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提高绘画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掌握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和运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透视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在绘画中的综合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透视现象图片、绘画作品、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橡皮、彩色铅笔、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及运用方法。
3. 示范讲解:结合绘画作品,分析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展示绘画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2. 透视的基本概念3. 线性透视原理及运用4. 空气透视原理及运用5.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6. 绘画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绘画练习:运用透视知识,完成一幅风景画。
2. 拓展练习:观察身边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创作。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展示、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透视知识灵活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透视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图片,2B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欣赏1、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同学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小结:近大远小。
2、考虑: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
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通过主点的垂直线叫主点垂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
(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同学直观的了解)3、出示摄影风景图片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身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同学答(略)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二、同学练习通过同学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
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
(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防止同学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三、展评作业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掌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四、课后作业找一找学校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
(条件允许的画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它拍下来。
)或把自身家里有这种现象的图片带过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课后记:我觉得这一课的内容比较实用,但一节课的时间同学还是不能完全掌握。
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2学情分析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3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难点:把正确的透视规律运用到画面中。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欣赏《村道》导入课题1.师:画面中画家描绘了哪些景物?2.师:画家想表达的是什么?3.点题:师介绍《村道》并总结点题本幅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画家巧妙的运用了透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2【讲授】了解透视概念,学习透视规律,认识透视元素1.分析作品(两幅作品比较)了解透视概念透视: 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感的方法。
2.学习透视规律师:分析画面中小路和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近 (大,粗,实等)远(小,细,虚等)3.认识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请你说说生活中哪里也出现过这样的现在?请你描述一下4.认识透视中的元素(1)出示一张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师:当我们把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在作品重视,我们还需要认识透视知识中的其他三要素:视平线,消失线,消失点。
(2)在画面中找出这三要素师表述,学生用笔画出视平线,消失线,消失点。
3【活动】师生合作,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1.巩固知识,请学生在图片中正确的标出视平视平线,消失线,消失点。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5课《给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给画中的透视现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实践操作的训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但他们在透视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空间关系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如何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绘画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透视现象。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绘画练习,掌握透视的基本技巧。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绘画案例和作品。
3.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4.投影仪和幻灯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片中的空间关系。
提问:你们注意到这些图片中的空间关系了吗?是怎么处理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提问:你们发现这些作品中有哪些透视技巧?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绘画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透视知识。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和评价。
提问:你们在绘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高级的透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透视技巧?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概念及常见透视现象。
2.掌握一点透视基础知识,能用透视原理画一些简单的物体。
3.认识几种常见的透视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透视的基础概念,理解视线、消失点、近大远小等基本原理。
2.能够用透视原理画出一些简单的物体,如盒子、长条形凳子等。
3.理解几种常见的透视效果,如斜线透视、纵向透视、收缩透视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透视概念及基础原理的讲解1.1 通过图像和实物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视觉上的透视现象。
1.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如视线、消失点、近大远小等。
1.3 以盒子、长条形凳子等为例,讲解透视原理,让学生用透视原理画出简单的物体。
2.几种常见的透视效果及运用2.1 讲解斜线透视,让学生通过绘制基础形体来掌握如何绘制斜线透视效果。
2.2 讲解纵向透视,引导学生通过纵向分隔线来掌握这种透视效果的绘制方法。
2.3 讲解收缩透视,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前景、中景、远景等不同的距离感,并在日常画作中运用这种透视效果。
3.绘画练习3.1 让学生绘制盒子、球、圆柱等基本几何形体,掌握透视基本原理。
3.2 让学生通过绘制长条形凳子等物品,练习透视原理的运用。
3.3 让学生通过选择一个场景,绘制出各种透视效果,再加上简单的人物、物品等来丰富画面。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绘画练习中的掌握程度,对其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
2.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在透视绘画中的表现,以便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3.通过交流和讨论,整理出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强化教学和重点讲解。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透过图像和实物的比较,以及教学课件的展示和讲解方式,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建立起透视知识的基础。
2.实践操作法:在讲解透视原理和效果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尝试,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透视的原则和绘画技能。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优质教案(人美版第九册第3课)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1课时)学习领域的内容。
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在观者的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时,注意从三个方面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是地面,近宽远窄;二是路两旁的物象,近长远短;三是天空,近宽远窄。
用宽窄、长短来概括透视的缩形现象,会使学生感到直观好记。
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
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其表现过程需要运用客观的透视规律。
运用透视规律可以把物象具有的高、宽、深的立体感或空间结构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来。
透视在绘画中的表现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
当物体有一个面与画者位置呈平行位置时,这种透视称平行透视;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者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因为物象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