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农药毒理学
- 格式:pptx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41
毒理药理总结简介毒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毒物对生物体的病理过程及其相关机制的科学学科。
了解毒理药理学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毒物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毒理药理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毒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常见的毒物中毒症状及处理方法。
毒物分类毒物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物分类:1.化学毒物:由化学合成的有毒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工业废料等。
2.生物毒素:由生物体产生的有毒物质,例如蛇毒、蜘蛛毒液等。
3.放射性毒物:包括放射性核素和电离辐射,例如核辐射、放射剂量过高导致的辐射中毒等。
4.药物毒性:一些药物在剂量过高或者长时间使用后会产生毒性作用,例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毒物作用机制:1.阻断酶的活性:一些毒物可以与生物体内的酶结合,抑制其正常的催化作用,从而干扰细胞内的正常代谢。
2.破坏细胞膜:一些毒物可以直接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的灭活和溶解。
3.干扰细胞通讯:一些毒物可以干扰细胞间的信号传递,阻碍正常的细胞通讯和调控。
4.抗氧化剂作用:一些毒物可以抑制细胞内的抗氧化能力,导致细胞受到氧化应激损伤。
5.损伤遗传物质:一些毒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DNA和RNA产生损伤,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遗传信息的改变。
常见毒物中毒症状及处理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毒物的中毒症状及应对处理方法:1.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立即停止食物摄入,保持水分补充,并及时就医。
2.药物中毒:根据不同药物中毒的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对于镇痛药过量引起的中毒,可以进行胃洗、给予解毒剂,并进行支持性治疗。
3.农药中毒:立即停止接触农药,迅速脱离污染区域,并进行紧急处理,例如进行洗胃、吸附剂处理,并及时送医治疗。
4.重金属中毒:由于重金属对人体的损害较大,一旦中毒应该立即求医。
医生会根据中毒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例如洗胃、给药解毒等。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微生物农药的毒理学试验准则主要用于评估和确定微生物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帮助规范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本文将从试验对象、试验设计、试验指标等多个方面介绍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
一、试验对象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主要针对植物和动物两种生物进行,其中动物试验对象通常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哺乳动物,而植物试验对象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二、试验设计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的设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确定试验的剂量范围,采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农药进行试验。
其次,需要确定试验时间和观察指标,比如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动物行为表现、生物体内毒素浓度等。
三、试验指标
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的指标主要包括对试验对象的致死性、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的评估。
对于植物试验对象,可以观察其生长情况、叶片变化、果实质量等指标。
对于动物试验对象,可通过观察其行为、检测其器官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估。
四、试验结果分析
在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中,对试验结果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比较各组试验结果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微生物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试验对象的毒性效应。
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试验对象的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等其他因素,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农药毒理学试验准则是保证微生物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依据。
通过规范试验对象、试验设计、试验指标以及结果分析,能够有效评估微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试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准则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农药毒理学1.农药毒性作用的类型包括哪些?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
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
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
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
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具有使人和动物中毒的性能。
农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1.急性毒性指一次性口服、吸人、皮肤接触大量农药,或短时间内大量农药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
2.慢性毒性指口服、吸人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药剂在人、畜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
3.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人、畜食用对健康产生影响,引起慢性中毒。
4.""三致""作用指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2.简述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①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②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大多数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也具有触杀作用。
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
③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往往用于密闭条件下,例如在温室大棚中。
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溴甲烷、磷化铝等。
④药剂使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
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
杀虫剂1.农药代谢:指农药在生物体内由酶催化或其他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包括初级代谢过程(涉及氧化、水解、还原等酶促反应) 和次级代谢过程(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 两个过程:氧化代谢:氧化代谢是农药在动物体内酶系参与下最重要的代谢途径。
其中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最重要;水解代谢:酯酶,包括磷酸酯酶、酰胺酶、羧酸酯酶等;有机磷中的很多品种、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的代谢涉及到水解。
还原代谢:硝基还原酶(含硝基的还原成胺类化合物)等;如对硫磷、氟乐灵等。
脱卤化代谢:脱去卤族,如脱氯化氢酶等;主要是含卤族农药,如DDT 。
次级代谢:动物体内的初级代谢产物往往仍没有足够的水溶性,还需要通过次级代谢,生成完全溶于水的轭合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轭合作用是一种生物合成过程。
在昆虫体内的轭合主要有,葡萄糖醛酸轭合、葡萄糖轭合、谷光甘肽轭合及氨基酸轭合等。
2.杀虫剂作用方式是指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和方法。
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虫剂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称为胃毒作用。
要求:不使昆虫拒食,不使其呕吐,也不快速排泄(但大量、剧烈的排泄也可因脱水而死亡),而易被中肠吸收。
胃毒剂必须经口,所以适口性是最为重要的,有时可直接左右其毒力和药效。
触杀作用为杀虫剂经昆虫体壁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
要求:药剂具有一定程度的脂溶性,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这样才能穿透昆虫体壁,而起到活性作用。
熏蒸作用:药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的呼吸作用从气门进入虫体而致害虫死亡。
要求:药剂有一定的蒸气压,且易达到有效剂量。
(气化后成分子状)这里应与烟剂区别,烟剂主要靠高温而使药剂升华,成为烟剂小颗粒,附着于虫体后而靠(主要靠)穿透体壁而起触杀作用杀虫的。
内吸作用: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被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取食进入虫体或接触而起到毒杀作用。
杀虫剂1.农药代谢:指农药在生物体内由酶催化或其他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包括初级代谢过程(涉及氧化、水解、还原等酶促反应) 和次级代谢过程(通过轭合等将初级代谢产物转变成水溶性化合物,为合成过程) 两个过程:氧化代谢:氧化代谢是农药在动物体内酶系参与下最重要的代谢途径。
其中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 )最重要;水解代谢:酯酶,包括磷酸酯酶、酰胺酶、羧酸酯酶等;有机磷中的很多品种、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的代谢涉及到水解。
还原代谢:硝基还原酶(含硝基的还原成胺类化合物)等;如对硫磷、氟乐灵等。
脱卤化代谢:脱去卤族,如脱氯化氢酶等;主要是含卤族农药,如DDT 。
次级代谢:动物体内的初级代谢产物往往仍没有足够的水溶性,还需要通过次级代谢,生成完全溶于水的轭合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轭合作用是一种生物合成过程。
在昆虫体内的轭合主要有,葡萄糖醛酸轭合、葡萄糖轭合、谷光甘肽轭合及氨基酸轭合等。
2.杀虫剂作用方式是指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并到达作用部位的途径和方法。
常规杀虫剂的作用方式有:杀虫剂被昆虫取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称为胃毒作用。
要求:不使昆虫拒食,不使其呕吐,也不快速排泄(但大量、剧烈的排泄也可因脱水而死亡),而易被中肠吸收。
胃毒剂必须经口,所以适口性是最为重要的,有时可直接左右其毒力和药效。
触杀作用为杀虫剂经昆虫体壁进入体内起作用的方式。
要求:药剂具有一定程度的脂溶性,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这样才能穿透昆虫体壁,而起到活性作用。
熏蒸作用:药剂以气体状态,通过害虫的呼吸作用从气门进入虫体而致害虫死亡。
要求:药剂有一定的蒸气压,且易达到有效剂量。
(气化后成分子状)这里应与烟剂区别,烟剂主要靠高温而使药剂升华,成为烟剂小颗粒,附着于虫体后而靠(主要靠)穿透体壁而起触杀作用杀虫的。
内吸作用:使用后可以被植物体(包括根、茎;叶及种、苗等)吸收,并可被传导运输到其他部位组织使害虫取食进入虫体或接触而起到毒杀作用。
农药毒理学1.农药毒性作用的类型包括哪些?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
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
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
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
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具有使人和动物中毒的性能。
农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及""三致""作用.1.急性毒性指一次性口服、吸人、皮肤接触大量农药,或短时间内大量农药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
2.慢性毒性指口服、吸人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药剂在人、畜体内积累,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
3.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人、畜食用对健康产生影响,引起慢性中毒。
4.""三致""作用指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2.简述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农药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①药剂通过昆虫表皮进入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用于防治各种类型口器的害虫。
通常只有触杀作用的农药较少,大多数农药还具有胃毒作用。
如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
.②药剂通过昆虫口器进人体内,经过消化系统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大多数有胃毒作用的农药也具有触杀作用。
如甲基异柳磷、辛硫磷。
③某些药剂可以气化为有毒气体,或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发挥作用,使虫体中毒死亡。
此类农药往往用于密闭条件下,例如在温室大棚中。
如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溴甲烷、磷化铝等。
④药剂使用后通过叶片或根、茎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被输导到其他部位。
如通过蒸腾流由下向上输导,以药剂有效成分本身或在植物体内代谢为更具生物活性的物质发挥作用。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及分析检测方法综述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物质,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农药所避免和挽回的农业病、虫、草害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3[1].我国拥有世界7%的土地,养育着世界上22%的人口,农药的作用不容忽视[2].但同时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和过量使用,导致环境中残留的农药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残留在环境中的农药给人和动植物带来了极大风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现象更为严重,我国目前农村人口为5.7亿人[3],农药的不当使用给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研究农药的环境毒理学及其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概述1.1.发展历程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蔓生豆科植物毒扁豆,生长在西非地区,这种扁豆的种子中存在一种剧毒物质.19世纪八十年代,研究人员分离得到毒扁豆碱,20世纪20年代确定了其化学结构,30年代完成了毒扁豆碱的人工合成.毒扁豆碱就是首次发现的天然存在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类的衍生物对蚜虫和螨虫具有触杀活性.到了1951年第一个生产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用以除虫剂的公司成立[4].这种除虫剂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了起来,在20世纪末,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额居第三位,而且产量仅次于有机磷类杀虫剂[5].现如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更是已经成为了农业上重要的除虫剂.1.2.理化性质氨基甲酸酯农药是一类具有N-取代基的氨基甲酸酯化合物,属于尿素的衍生物,其基本结构式为:式中R1和R2为烷基或芳基,目前,含N-烷基的氨基甲酸酯农药多为杀虫剂,具有N-芳基的多为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一般多为白色或者淡黄色晶体,无特殊气味,味道苦且有冰冷的感觉,无腐蚀性.有的溶于水,比如呋喃丹、异索威[6],有的微溶于水,比如西维因,有的不溶于水,比如叶蝉散,而这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基本都可以溶于有机溶剂[7].熔点较高,在酸性条件下稳定,遇到碱性物质则会分解失效,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下容易衰减,在土壤和河流中的半衰期为数天或者数周.2.分类根据氨基甲酸酯类所带的R基的不同,这类农药主要分为五大类:a.萘基氨基甲酸酯类,如甲萘威,比如西维因;b.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异丙威(灭扑散、叶蝉散);c.氨基甲酸肟酯类,如涕灭威(铁灭克);d.杂环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克百威、卡巴呋喃;e.杂环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如异索威等.这五大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除虫剂,其中是剧毒物质,比如异索威,是国家严格要求的.3.毒性作用长时间接触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就会产生中毒表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中毒表现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表现十分相似,但是与有机磷农药中毒最大的不同是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中毒表现出的症状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表现十分迅速,并且反应强烈,中毒情况也比较严重.如果是急性中毒,那么症状表现十分明显,主要有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和肌肉颤动等表现.但是经过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相比,独行还是较低的.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的原理与有机磷农药是相同的,都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活性降低,从而使神经系统受到强烈的刺激,发生一系列临床中毒表现[7].实验表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经口对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染毒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染毒动物会出现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似的症状,比如:大小便失禁、肌肉震颤、瞳孔缩小、流涎等症状.与此同时,胆碱酯酶活性降低,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如果实验动物发生重度中毒,实验动物多数于1h内死亡,并表现出强烈的抽搐现象,24h内未死亡者,次日中毒现象就会减轻,机体也会逐渐恢复正常[8].目前,各学者研究较多的就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以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蓄积作用.对于蓄积性作用,由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使可逆的,而且在体内能够被水解,所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蓄积作用不强.但事无绝对,现在有研究表明在动物的肝脏、肾脏、心、肾上腺、大脑、生殖腺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的二硫代类会发生蓄积性作用,并且在此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比母体活性要强的物质,比如乙烯硫脲、乙烯硫单硫化合物等,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9].已有研究表明,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并且有对实验动物呈现出胚胎毒性和性机能毒,并有“三致作用”,其中致畸作用表现明显,这类毒物以代森锰为代表,其次为福美锌和代森锌.对于“三致作用”,有研究表明,用西维因对实验动物染毒后,大鼠和小鼠会发生癌变现象;对狗、猪等大型哺乳动物染毒后,胚胎会发生致畸作用;西维因进入人体胃部后,在酸性条件下,西维因会保持活性,可以与食物中的硝酸盐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10].虽然大量的实验都表明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三致作用”,但是目前没有报告表明此类农药会引起癌症的流行病.除了蓄积性作用和“三致作用”外,目前也发现少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引起机体的迟发性神经作用.4.毒作用机制国内外的学者关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致毒机制已经取得很多效果.学术上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说胆碱酯酶的阴离子部位和酯解部位发生了争夺氨基甲酸酯分子的可逆性竞争抑制[11],就是说氨基甲酸酯全部的分子与胆碱酯酶形成了一种中间物,该物质在机体内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分解,分解产物是胆碱酯酶和氨基甲酸酯,在这个过程中,胆碱酯酶并没有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也就是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氨基甲酸酯也是如此.另一种学说是受到了有机磷农药的毒作用机理的启发,认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致毒机制与有机磷农药的致毒机制是一样的[12],胆碱酯酶与氨基甲酸酯的结合是不可逆性的竞争抑制.即氨基甲酸酯与胆碱酯酶发生了不可逆性的化学反应,胆碱酯酶的化学结构发生了改变,失去原来的性质,形成了氨基甲酰化的胆碱酯酶[13].在上述两种致毒机制中,第一种致毒机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即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可逆性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化学结构与机体内的乙酰胆碱的化学结构相似,因此,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机体后会与胆碱酯酶相结合,主要结合部位是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形成氨基甲酰化ChE,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原来的活性,不能够在与乙酰胆碱结合.可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一种抑制剂,抑制胆碱酯酶,而不会根本性的改变胆碱酯酶的化学性质.这一点和有机磷农药的致毒机制是不一样的.而且,氨基甲酸酯在机体中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直接的,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结合,然后形成一种疏松的络合物,不是真的化学键合,因此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络合物会快速水解,从而使胆碱酯酶不在受到抑制,自动复活.从这一点可以知道,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属于急性毒药,潜伏期相比较有机磷农药较短,症状较轻,如果接触的不多,机体可以自动恢复原有机能.5.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环境和人的影响5.1.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虽然具有高效、残留期短的优点,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高毒性的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等进行迁移转化,通过食物链还会给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而且接触污染空气.接触污染水源,也会造成人体暴露[14].因此,研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也是不容忽视的.5.2.大气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以依靠空气中的空气中的尘埃和其他小颗粒的物质进行附着或者进行反应,有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会被小颗粒物质吸收,产生新的物质,使其不易沉降,从而在风的动力下,扩散到其他地区.当然,在空气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受到温度、光照、湿度和颗粒物的影响.比如在日光的照射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还会分解出独特的结构,或者产生较毒的副产物,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5.3.水除了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溶或者难溶于水外,其余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且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利用率不高,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大概只有10%的农药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余60%多基本都落在土壤中.在雨水的冲刷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随雨水下渗到地下水中,或者汇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从而污染了地下水,进入河流和海洋的会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其死亡,使得鱼虾及贝类等水生动物发生病变,降低生殖能力,导致海洋生态失调[15].5.4.土壤因为喷洒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大部分都落入土壤,所以土壤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一个重要富集区.土壤中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几乎所有土壤微生物均可参与对氨基甲酸酯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真菌和细菌.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会迅速被分解,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等.但是分解速率受到土壤温度、湿度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结构的影响.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物质.一般来说湿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要大于干燥土壤.有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稳定性较高,在土壤不易分解,比如涕灭威,对昆虫、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和哺乳动物均有毒性,在土壤中的代谢产物也有较高的毒性,且水解缓慢,这类农药在使用中要十分注意使用量[16].5.5.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人的影响目前有研究表明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比如涕灭威、呋喃丹等高毒性农药会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更是受到研究人员和普通人的关注,因为这与我们的后代息息相关[17].根据资料表明,男性如果长时间暴露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下,男性的生殖功能会有所损害.夏彦恺曾做过相关实验,当男性工人的精子接触到西维因时,镜子中出现了异常情况,X和Y染色体的数目是不正常的,而且精子会产生畸形,染色体畸变率也有所变大[18].对于女性来说,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也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而且影响危害要大于男性,因为女性受到影响后会流产率会增加.李燕南在排除其他实验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生产西维因的女性工人的流产率要大于在行政办公的女性[19].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人体后,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活性氧会消耗体内的酶类物质,使得机体出现氧化应激,最终破坏了精子的细胞膜和损害女性卵巢的机能,最终影响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6.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分析检测方法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分为前处理和仪器分析两个步骤.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由于在环境中停留时间短,因此通常残留浓度不高,而且会携带副产物,会对分析检测造成干扰,需要对待处理样品进行提纯、净化浓缩等预处理.预处理是分析检测中最重要的环节,该步骤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检测的失败.目前用来进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与处理方法已经比较成熟,比如液-液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萃取、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凝胶渗透色谱等[20].其中液-液萃取和微波辅助萃取是对简单的样品进行萃取,也可以用作复杂样品的第一次萃取.有些样品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蛋白质,只萃取一次是达不到检测的标准的,而且会污染色谱分析系统,甚至造成堵塞.因此需要对初步提取液做净化处理,此时就要用到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和凝胶渗透色谱这两种提纯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可以去除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提高色谱分析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用,要根据待测样品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提纯净化方法,才能使检测事半功倍.目前常用仪器分析法检测分析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含量.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国家标准中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中残留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含量.除了气相色谱外,比较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C)、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等.此外还有分光光度计法,但是分光光度计法测量范围有限,测量样品的类型也较为单一,所以实际应用中不多.目前在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仪器分析法中,最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于含有未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合物的样品,通常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该方法准确性高而且分析迅速,所以也适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检测.7.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其他用途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虽然被人们主要应用到农药领域,而且因为它的毒性,让人们谈之色变,但是,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用途不单是农药领域,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医药领域,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被用作镇静剂;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可以用作水泥添加剂, 生产低收缩水泥;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用于丝织品,使得织物抗皱性能好.可见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对待它.8.结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和除虫剂,由于不规范的使用,造成了农药污染.本文通过综述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性作用、致毒机制、环境效应、对人的影响、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和分析检测方法等方面,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学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提出对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
第八章农药的毒性第一节概论我国农药年生产能力约50-60万吨(按有效成分计),但年产量约35万吨,加工制剂80-100万吨。
农药有效成分品种有400多个,产品约7000多个,我国农药品种以杀虫剂为主,约占72%,杀菌剂约占11%,除草剂约占15%,每年防治病虫草鼠害面积约44亿亩,可挽回1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因此农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
自1990年起我国农药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有40多个品种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远东、大洋洲及港台地区。
同时约有100多个农药品种从国外进口。
●定义农药:指人们为杀灭或抑制对农业有害的生物而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
按作用对象分,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细菌剂、杀真菌剂、杀螨剂、杀鼠剂。
按化学类群分:无机农药有机金属农药有机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氨基甲酸酯类、脒类-R1N=CH-R2、硫脲类-R1R3N-C=S-NR3R4、硫代氨基甲酰、取代脲)、植物性农药(拟除虫菊酯、鱼藤酮、木烟碱与烟碱)●农药的发展第一代农药:无机农药、天然植物及其产品第二代农药:有机农药,1959年缪勒发明DDT开始1983年由国务院发文停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2004年1月1日,中国将开始撤销甲胺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磷胺5种高毒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关证书;2007年1月1日,中国将全面禁止这5种高毒农药的使用。
目前5种高毒农药的总产量约为10万吨/年,占农药总量的比例在20%-25%,产值则占总产值的15%左右,约为3亿第三代农药: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及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第四代农药:行为改性药,如信息素、性诱激素及抗进食剂第五代农药:新型天然产物和脑激素拮抗物一、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因素:内因:农药的溶解度、挥发性、电荷分布、大小、外因:吸附作用、水及空气流动、光、温度、pH、生物作用(一)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分布进入途径:使用农药时黏附在农作物上的占30%,其余落入土壤,而使用除草剂及应用浸种、拌种等方式施药,直接将农药施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