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培训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186.11 KB
- 文档页数:58
第九章农药环境毒理第一节绪论随着人类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现在人们评价一种农药的应用价值不再局限于它对作物敌害的防治效果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经济效益,更着重于有无损害环境质量的社会效益。
学习本章的目的:第一,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了解农药的应用价值。
必需知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保护作物获取丰产有其正面效益,但使用不当,不但发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更会污染环境,损害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的负面效应。
第二,通过知识的积累,探索如何科学地,合理的使用农药,既能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又能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有人认为近世纪内农药将被彻底淘汰,这种结论可能为期过早,但合理安全的使用农药恰是在人们面前需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农药的残留毒性问题有些化合物由于理化性质的特点,当施放入环境中不会很快降解消失,而持留于环境中有较长时间。
农药也不例外,随着农药种类不断增多,人们发现或因它的结构特点(如含芳香环类)难于降解,或因它的行为特点(如内吸性、轭合和结合性)消失缓慢。
因而出现了一些持留性强的农药品种。
固然它们残留在环境中的量不可能很大,常以微克,毫微克(纳)或微微克(皮)来表示(见表9-1)。
可是通过植物吸收后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或经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使人畜能得到会造成慢性毒害的亚致死剂量,引起有机体内脏机能受损或阻碍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值得人们重视!表9-1 克以下计量单位及其换算采用的单位名称代号对主单位(克的比例)折合克数克g毫克mg 千分之一克1mg=10-3克微克μg 百万分之一克1μg=10-6克毫微克(纳)ng 十亿分之一克1ng=10-9克微微克(皮)pg 万亿分之一克1pg=10-12克飞fg 千万分之一克1fg=10-15g阿ag 百亿亿分之一克1ag=10-18g农药的慢性毒害,式样多种。
目前人们较多重视的是农药“三致性”,即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致畸试验是基于胚胎、胎儿对化学毒物往往比成年动物更敏感,对成年动物不呈毒害作用的一定剂量农药,可在母体内对受精卵、胚胎、胎儿发生致毒作用。
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环境毒理学丁伟138******** 一、概述1、农药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农药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最终造成对人类健康和繁衍的影响或威胁。
“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为什么?核心是残留、污染和潜在的毒性。
污染的对象是食物、水体、空气、土壤、环境生物。
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了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农药→脱离靶标(污染)、中靶标(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或质量)、加大用药量(会产生抗药性)关于农药的再认识作用对象作用效果来源(生物的或者化学的)组成(一定是混合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用不到恰当部位,或者靶标就会引起问题.即使作用到了靶标,也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关注环境问题是1962年RachelCarson女士编写出版了(SilentSpring); 1996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T.Colburn,J.P.Myers和科学记者 D.Dumanoski联合写作出版了《痛失未来》(OurStolenFuture:AreWeThreateningOurFertility,Intelligencean dSur vival?)主要是介绍荷尔蒙杀手(Hormonedisrupters)的危害。
美国副总统分别为《寂静的春天》30年纪念版和《痛失未来》作序。
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的本质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生命体异常反应的过程和受害程度。
问题:生物农药有残留和污染吗?(复习1)农药残留的毒性和直接毒性(卫生毒理学)的区别:低剂量多次接触多种残留物的混合作用分解代谢产物也可能发挥作用作用方式有慢性和亚慢性2、面源污染和生态毒理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有毒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的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
试题:论述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及其评估方法。
参考答案: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生物体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农药对生态系统中的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多个层级,包括非目标的植物、昆虫、动物、微生物,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
因此,理解和评估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毒性:农药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直接毒性效应,如导致生物体死亡、生殖能力下降、行为异常等。
生态毒性: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高级生物产生影响,或者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归趋:农药可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介质进行传播,对远离施药区的地区产生影响。
评估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实验室研究:通过设定控制条件,研究农药对单一物种或简单生态系统的影响。
田野试验:在真实环境中研究农药的实际效应,通常需要在多个地点和时间进行重复试验。
数学建模:基于已有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有助于理解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评估和管理农药的环境毒理学效应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农药的效用、施用量、施用方式、环境条件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