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肺炎预防和控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71
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工作计划范本结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我院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要求,为提高我科院内感染管理质量为目标,我科根据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重新调整充实临床科室感染监控小组,完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
2、将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科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相应奖惩办法。
3、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1、病历监测:控制感染率并减少漏报。
2、环境监测方面;对门诊环境、空气、衣物、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定期监测。
3、消毒灭菌监测:每日对全科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监测;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监测,并执行照射小时数登记,定期更换,以确保消毒质量。
每周对我科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自查。
4、抗生素使用调查:定期对全科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防止滥用抗生素。
三、门诊严格实行分诊制度。
四、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杜绝泄漏事件。
六、对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完成上报。
七、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
八、将手卫生与职业暴露防护问题纳入我科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医院控制和预防感染工作计划范本(二)一、加强教育培训1、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2、院感科全年组织院感知识讲课两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员培训,试卷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
3、落实新职工岗前培训。
4、对卫生员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及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5、院感专职人员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院感继续教育培训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我院感染管理水平。
二、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1、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____%。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医院的传播,保障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医院正常诊疗秩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 设立医院新冠肺炎防控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包括信息收集、疫情报告、防控措施落实、物资保障等。
三、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每日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进行体温检测,做好健康登记。
(2)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医院防控办公室,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疫情信息。
2. 医院环境与设施管理(1)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每日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设置专门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
(3)对医院内部人员实行分时段、分区域通行管理,减少人员聚集。
3. 医务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4. 患者及家属管理(1)患者及家属进入医院时,必须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检测和健康登记。
(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做好个人防护。
(3)鼓励患者及家属进行线上就诊,减少医院内人员流动。
5. 医疗废物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规定。
(2)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四、应急处置1. 发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处置。
2.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疫情信息报送、物资保障等工作。
3. 及时向社会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防控。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部门执行本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4178投稿邮箱:sjzxyx88@我院近3年ICU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调查分析闫彩虹(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ICU 目标性监测工作开展多年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现状。
方法 调查2015年至2017年全院ICU 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呼吸机使用情况及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监测实施3年,呼吸机使用患者日为2683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年发病率分别为24.18‰、15.21‰、7.04‰,呈逐渐下降趋势。
ICU 患者呼吸机使用率呈上升趋势。
结论 本院在开展目标性监测工作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严格规范呼吸机使用患者的各项操作,有效降低了V AP 的发病率,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关键词:目标性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 预防控制; 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117本文引用格式:闫彩虹.我院近3年ICU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78-179.0 引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h 后发生的肺炎,是重症医学科 (intensive care unit,ICU) 内患者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
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VAP 的监测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1]。
为总结本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多年来VAP 监测所取得的成就,了解本院VAP 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现状。
标准预防措施一、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目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诊疗、护理时;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脱下隔离衣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封口,贴标识送清洗消毒后备用;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五防水围裙的使用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六安全注射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3/4满将其封口;3、禁止用双手回帽;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隔离预防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措施;2、隔离病室或患者床头应有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隔离;3、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科室或医院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可考虑将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病人安置在同房间,床间距宜大于;4、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5、加强隔离病室空气、物表的清洁消毒;物体表面应每日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6、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二、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包括开放性或活动性肺结核、麻疹、风疹和水痘等疾病;1、实施标准预防;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4、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5、应严格空气消毒;三、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主要有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实施标准预防;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4、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保持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5、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6、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四、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疾病主要有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1、实施标准预防;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教育患者在活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到其他病人和物体的机会;3、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5、一般的医疗器械应专人使用,即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如果必须与其他病人共用器械,其他病人使用该器械前必须经过相应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五、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隔离预防1、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医院专门的培训,方可进入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工作;2、发热门诊或隔离观察室人员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3、限制患者在病区内随意走动,离开病房时应戴外科口罩;4、患者安置于通风良好的病室内;6、减少转运,如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7、严格限制探视者;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MRSA易感者的检查,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危重症者、新生儿等;2、检验科一旦发现MRSA或其他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科室和院感办报告,以便及时采取隔离措施;3、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4、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诊疗护理人员尽量固定;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6、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尽量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7、医疗仪器、器具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可解除隔离;9、接触隔离后或患者出院后进行床单位消毒;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控制措施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加强对VRE易感者的检查,如近期使用广谱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长期住院的患者,危重症者、免疫抑制病人等;2、检验科一旦发现VRE,及时向临床科室和院感办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3、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必须进行单间隔离;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固定,专人诊疗护理;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接触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6、诊疗护理仪器、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2000mg/L 的含氯消毒液进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7、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抹布使用后消毒;8、患者出院后必须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生活用品经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9、患者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按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废进行处理;10、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产褥感染的预防1、保持待产室、产房环境清洁,空气、物表按规定处理;助产前后对室内空气、物表进行消毒;2、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穿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离开产房时脱去专用着装或更换外出服;3、助产中,避免或减少人员活动;4、接产中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助产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5、缝合切口前,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6、疑有宫腔感染时,应立即留取标本培养以便指导产后或术后抗生素使用;7、注意避免胎膜早破,产程异常者应及早处理,避免滞产、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等引起感染的诱因;8、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肛诊和阴道检查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9、产后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尽量早期下床,以使恶露尽早排除;10、必要时合理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11、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及时治疗外阴炎及宫颈炎等慢性疾病和并发症;1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产房产生的医废每台清理、及时转运;新生儿脐炎的预防1、断脐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处理脐带前,应更换新的无菌手套,新生儿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不得混用;2、脐部用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3、保持新生儿脐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不要让尿布覆盖脐部;4、脐部护理时,如果有结痂形成,涂擦酒精时应将结痂掀起,从内向外涂擦,保持脐部干燥;5、加强手卫生工作;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新生儿脓疱疹的预防1、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尽量每天洗澡,更换内衣;2、保护新生儿的皮肤不受损伤,衣服、尿布和被褥要柔软;3、护理新生儿时动作要轻,勤给新生儿剪指甲,以免抓伤表皮;4、避免新生儿与有皮肤感染病的人接触;5、护理新生儿前后要认真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沐浴用品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优先考虑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2.如要气管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
3.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做好手卫生。
4.如无禁忌,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5.对存在VAP高危因素的患者常规进行口腔护理,每日6-8小时/次。
6.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7. 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VAP。
8.不常规推荐与患者接触时穿隔离衣、带手套,但当患者携带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微生物(如MRSA)时,与患者接触或处理气道分泌物时应考虑穿隔离衣、带手套。
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9. 提供充足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10.建议将气管插管气囊压力控制在20cmH2O以上,气囊放气前应充分清洁气囊上区,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11.每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2.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3篇在这众志成城的抗疫时刻,我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了伟大祖国的强大,见证了医护人员医德仁心,见证了各行各业敬忠职守,见证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这正是中华民族龙之风骨、国之脊梁。
我相信多难兴邦,待到春满枝头,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选择。
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卫健委的工作部署,快速响应,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定信心,团结一致,科学防治,有序开展疫情的防控工作,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本次疫情充分认识了院感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医院院感科积极承担起医院疫情防控的重担,克服工作人员不足的困难,按照省卫健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立即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冠肺炎防控实施方案,围绕医疗工作、疫情防控、院感控制、后勤保障、宣传保障和督导检查成立了工作小组。
明确了每个小组的职责,并责任到人。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与预防工作,降低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临夏市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1.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院感防控措施、院感防控手册、防控流程、制度。
将现有的应急物资进行整理备用,即刻向医务科申请急需防护物资。
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医院通过各种渠道全力采购,调配所需应急物资。
另一方面对全院防护用品进行统一管理,建立领用台站,确保科学防护,有效利用,避免浪费。
同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赠,确保防护物质供应。
2.院感科人员及时到发热门诊现场查看、补充防护用品、保证一线人员防护用品数量并设专人保管,住院部各楼层、门诊各诊室发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及消毒喷壶并指导消毒液配制方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
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并在肺部繁殖,导致肺炎的发生。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手部卫生: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接触呼吸道插管等操作后。
使用有效的洗手液和消毒剂,确保手部清洁和消毒。
2、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避免呼吸道插管长时间留置,如需要留置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定期更换。
3、口腔卫生:口腔卫生是预防VAP的重要一环。
定期为患者清洁口腔,使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以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和下行感染。
4、防止误吸: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以减少误吸的发生。
同时,避免在患者面前直接咳嗽或打喷嚏,以减少飞沫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5、减少定植菌的传播:定植菌是引起VAP的重要来源之一。
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6、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不当会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
7、监测与记录: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生命体征、呼吸道分泌物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预防VAP需要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和口腔卫生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定植菌的传播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VAP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更为常见。
VAP 的发生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
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1)正确吸引分泌物吸痰管的选择,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50%,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4~5cm,保证能吸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泌物。
吸痰管硬度要适中;普通吸痰管一用一换;吸痰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进行,动作要轻柔,吸痰管插入合适深度,如遇阻力向外退出1cm后再吸引,调节适当的吸痰压力,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时间不能过长,每次不能超过15s,以免发生缺氧。
吸痰后再用纯氧吸入1~2min后再把吸氧浓度调到吸痰前水平;在吸痰时要先吸气管的,然后再吸口腔及鼻腔的分泌物。
(2)气管导管的护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要牢固,避免导管上下滑动,损伤气管黏膜。
导管气囊充气要适当,对于气囊充气与放气的操作要正确,在放气前应充分吸净气管内的分泌物,以避免咽喉部的分泌物在气囊放气后进入气道,造成感染加重。
应调节好导管气囊的最小封闭容积,一般不需要反复充放气。
气管切开口周围的敷料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防止污染。
(3)气管的湿化、雾化、冲洗在使用呼吸机时对气道进行有效的湿化,雾化,冲洗非常重要。
气道干燥,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时,可先向气管内注入3~5ml 生理盐水,停留5min后再行吸痰,可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但一次冲洗时间不能过长。
雾化吸入药物,利于局部炎症的控制和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预防和减少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2、加强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1)加强口腔护理经口插管患者每日两次口腔护理,防止口咽部细菌下行感染,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口腔真菌菌感染、黏膜溃疡等。
气管切开患者换药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每2h翻身,拍背,叩击震荡气管内的分泌物,使附着于肺泡及支气管的痰液松动,并及时吸出。
(2)选择适当的营养方式加强营养,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进和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可以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
营养的补充,应采用消化道和静脉相结合的途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一)引言概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型传染病,其在医院内的传播与感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以提供医院工作人员在防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方面的指导。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展开,包括患者隔离、手卫生、环境清洁、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及医务人员培训等。
正文:一、患者隔离1. 确定感染源: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典型肺炎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感染源,以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 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根据感染源的飞沫或空气传播方式,采用单人间或负压隔离间进行隔离,确保患者与他人的接触最小化。
3. 做好患者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隔离措施。
二、手卫生1. 培训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并加强培训,确保洗手程序做到全面、规范、有效。
2. 配备足够的洗手设备:医院各个科室和病房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备,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需求。
3. 提供符合标准的洗手用品:提供符合卫生标准的洗手液、肥皂等洗手用品,并及时更换和补充。
三、环境清洁1. 设立清洁消毒制度:制定清洁消毒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要求,并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估。
2. 加强医疗设施、器械的清洁消毒:对医疗设施和器械进行规范的清洁消毒,尤其是对于高风险区域和设备需要特别关注。
3. 保持空气流通:加强医院的通风设施管理,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空气中的积累和传播。
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1. 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提供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符合标准的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并保证供应充足。
2. 设立防护用品使用制度:制定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和更换周期,监测使用情况,避免过度或不足的使用。
3. 加强使用培训和督导: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培训,并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
医院感染相关护理因素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医院感染始终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会增加社会、医院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医院感染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30%~50%的医院感染均与护士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有关,因此,护理人员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主力军。
为了提高护士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意识,本文就院内感染发生的护理因素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护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综述相关概念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获得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开始或在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医院感染发生率均呈显著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前经济发达的国家院内感染率为3%~5%,发展中国家占10%~20%,我国医院感染率为9.7%[2]。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完整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将院感相关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使临床工作有章可循,我国医院感染已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阶段[3]。
1.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1.1 护士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淡薄。
临床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医院感染,有些护士只是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护士没有严格掌握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出现不规范的护理操作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一个重要因素。
1.2 医院对护士的监督机制不完善[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些医院对护士的监督力度不够大,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在护理工作中各种违规操作大量存在,使得医院感染发生的机率大大提高,对医院、病人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1.3 不严格的无菌操作。
国内外调查显示, 医院护理工作中, 出现的感染情况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管理有关[5]。
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感染已经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和相应的应对策略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的类型和发展趋势也有所改变。
在过去,医院感染主要集中在手术创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但现在对于医院感染的定义已经更为广泛,包括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细菌血症等多种类型。
其次,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也逐渐演变和改变。
传统上,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但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强,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也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另外,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也与患者群体的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逐渐增多,这些人群更容易受到医院感染的侵扰。
二、应对策略针对医院感染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首先,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高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其次,加强医院感染的消毒和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习惯和操作规范;加强环境消毒工作,保持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者,及时隔离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另外,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策略之一。
医务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体的敏感性,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此外,加强医疗设施和技术的管理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感染控制制度,确保设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测,提高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水平。
最后,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的知识,告知患者如何正确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等,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