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信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5
第8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1、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
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五年级创意作文写作课第八课 鸿雁千里寄相思——应用文之书信致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老妈:您好!曾经多少次想对您说一声“妈,我爱你!”。
曾经多少次想在您生日那天说一声:“妈,生日快乐!”。
曾经多少次想在母亲节、妇女节那天说一声“妈,节日快乐!”。
却总是因为不好意思,所以几乎从小到大都没有对您说过一句感恩的话。
今天,在信中,我好好的跟您说说心里话。
首先,我要向您说声“妈,对不起!”。
也许从前那些我惹您生气的事,您早就忘记了。
但那一件件事,经常在我脑海浮现。
我很后悔,我恨自己不孝顺,恨自己不争气,没有给您带来欢乐,反而惹您生气。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雪下了一整天,下午放学后,雪停了,路上堆积着厚厚的雪层。
每天放学,您都会在校门口接我。
但那天,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时,没有见到您。
我只好一个人去奶奶家。
到了奶奶家,却见你在屋里和别人聊天,我顿时很生气。
这么冷的天,这么滑的路,你不去接我却和别人聊天。
我二话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跑去。
您赶紧跑着追了出来,还一个劲的在后面喊我。
我没有搭理你,只是头也不回的往前跑。
由于积雪路滑,您又穿得是高跟鞋,渐渐得,我把您越落越远。
我回到家好一会后您才气喘吁吁的回到家。
您回来时,眼睛红肿着,我一看就知道您是哭过了,但我还是没有理您。
第二天,您依然笑着和我说话,为我做早餐。
我当时没有向您道歉。
在这里,我真诚的向您说一声:“妈,对不起!”。
在我的记忆中,您从来没有打过我,甚至没有骂过我。
每当我犯了错,您总是耐心地教育我,给我讲道理。
我知道您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想什么,知道我会做怎么。
您总是以我为自豪,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您总是鼓励我,相信我。
我能有今天的优异成绩,是与您的教导和鼓励分不开的。
在这里,我对你说一声:“妈,谢谢您!”。
您总是那么的勤劳。
每天早上早早的起来,为家人做好早饭,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
您又是那么的孝顺,家里有好吃的都要给爷爷和姥爷那边送去一些,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孝顺长辈。
第八课老师给学生的信对话:1-万事开头难前不久,一名中国学生进了大马士革大学,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阿拉伯国家。
星期五早晨他去公园,走了一会就坐在树下,观望到处的人流和树木,手学生:在我国学的阿拉伯语。
我每天尝试着学一些生词,并把我看到的听到的记录在本上。
男士:这太好了。
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我叫伊哈桑。
阁下大名?男士:阿卜杜·阿齐兹,我在做生意,是一名商人。
你学阿语几年了?学生:在大学里已学阿语两年,也学英语。
男士:很好!学生:政府派我来这里完成学业,我努力在学,可还是发现很多不能理解的东西。
男士:这是自然,因为你初来这里,万事开头难。
学生: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已承诺父母亲,要勤奋好学,掌握阿语,因伊哈桑:你太勤奋好学了,愿我能向你学习。
阿齐兹:我认为你不要经常和你的中国伙伴们坐,和他们在一起你讲汉语,而不讲阿语。
伊哈桑: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谈何容易,我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思念祖国,自然就和同胞聚们在一起。
阿齐兹:但是,与你的同乡们在一起是学不好阿拉伯语的,你要试着结交一些阿拉伯朋友,以便和他们讲阿语。
伊哈桑:这对一个外籍人容易吗?阿齐兹:嗯,很容易,你现在就和我做起,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请你去我家,认识下家人,我有一个儿子也上大学,希望你俩你好!亲爱的朋友,别忘了你仅学习了两年阿语。
不错,你已对阿拉伯语有了很好的认识,但是,如果你想精通这种语言,这还远远不够。
我相信你将继续精神饱满地学习。
你已学习了一种美好的语言,随之你学到了新的文化,认识了新的世界。
当人们懂得一门语言,就会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民,因为语言是联络的工具,是认知的中介,它也是文学家、哲学家、作家用之交流的舌头。
阿拉伯语也是你理解尊贵的古兰经和伊斯兰文化的媒介,也是你和阿拉伯国家兄弟们联系的媒介。
现在再来回答你的问题:我要怎么做?首先我告诉你的是:不要放下在大学里学习过的阅读书!你要反复地阅读…我能给你说的就这个,你要大声朗读,力所能及地背记,书写你所忘记的词汇、短语,搜集你喜欢的句子和句型。
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二、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古典韵味。
2、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只要自己踏实认真,对他人有礼貌,就能交到好朋友的道理。
3、抄写并记诵自己喜欢的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友情”的话题上来二、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巡视,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三、学生在课本上翻译习题中的例句,然后重点提示,并展示如下:思考·探究①焉知来者不如今也?翻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疑问)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翻译: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
(判断句)③异乎吾所闻。
翻译:和我听说的不一样。
(倒装句)仁者,其言也讱。
翻译:仁义的人,他说话很谨慎。
能使枉者直。
翻译: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翻译:那求名声的,表面追求仁义行为上却总违背。
富而好礼者也。
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二、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古典韵味。
2、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只要自己踏实认真,对他人有礼貌,就能交到好朋友的道理。
3、抄写并记诵自己喜欢的话。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小组合作1、结合书中提示,初步理解语句。
2、教师适时点拨,简要讲解文意,对学生的理解加以提炼和补充。
3、齐读,加深理解。
二、联系生活,感悟体会。
1、说一说,在大家的生活中,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2、师小结:是啊,无论到哪里,要受到欢迎,得到重视,交到好朋友,做人就必须踏实认真,对他人文明有礼。
三、诵读课文,拓展延伸。
1、齐诵课文,读出韵味。
2、课外延伸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三课时)一、教材内容:第15课四海之内皆兄弟二、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文言文的古典韵味。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夯实基础1.识音恍.若()绸缎..()..() 瞥.见()劫掠..() 惊骇.()珐琅赃.物()制裁..()【答案】恍.若(huǎng)绸缎..(fà láng)瞥.见(piē)劫掠..(jié lüè )赃.物(zāng)..(chóu duàn)惊骇.(hài)珐琅制裁..(zhì cá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辨形(1)誉()誊()(2)脏()赃()(3)骇()骸()(4)辍()缀()【答案】(1)誉(赞誉)誊(誊写)(2)脏(肮脏)赃(赃物)(3)骇(惊骇)骸(骸骨)(4)辍(辍学)缀(点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形近字的掌握。
3.释义(1)荡然无存:(2)富丽堂皇:(3)丰功伟绩:(4)眼花缭乱:【答案】(1)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2)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
(3)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4)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的掌握。
二、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绸缎野蛮.(mán)典.范(diǎn)B.劫掠琉.璃(liú) 缀.满(chuò)C.制栽箱箧.(qiè) 予.以(yǔ)D.恍若给.予(ɡěi) 珐.琅(fà)【答案】A【解析】B.缀zhuìC.栽→裁D.给jǐ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赞誉奇迹典范笑嘻嘻B.耗费赃物洗劫不可明状C.制裁野蛮剪影眼花潦乱D.绸缎震憾宫殿富丽堂皇【答案】A【解析】B项“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C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D项“震憾”应为“震撼”。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精心整理第八课老师给学生的信对话:1-万事开头难前不久,一名中国学生进了大马士革大学,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阿拉伯国家。
星期五早晨他去公园,走了一会就坐在树下,观望到处的人流和树木,手男士:你曾在哪里学的阿拉伯语?学生:在我国学的阿拉伯语。
我每天尝试着学一些生词,并把我看到的听到的记录在本上。
男士:这太好了。
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我叫伊哈桑。
阁下大名?男士:阿卜杜·阿齐兹,我在做生意,是一名商人。
你学阿语几年了?学生:在大学里已学阿语两年,也学英语。
男士:很好!学生:政府派我来这里完成学业,我努力在学,可还是发现很多不能理解的东西。
阿齐兹:我曾每天学习生词,我没有阿拉伯朋友,我的所有朋友都是英国人,我和他们讲英语,在家里、在学校、在街市、在路上……伊哈桑:你太勤奋好学了,愿我能向你学习。
阿齐兹:我认为你不要经常和你的中国伙伴们坐,和他们在一起你讲汉语,而不讲阿语。
伊哈桑:你说的有道理,但是谈何容易,我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思念祖国,自然就和同胞聚们在一起。
阿齐兹:但是,与你的同乡们在一起是学不好阿拉伯语的,你要试着结交一些阿拉伯朋友,以便和他们讲阿语。
伊哈桑:这对一个外籍人容易吗?昨日已收悉你的来信,为此非常高兴,谢谢你的好意,我希望能到到访你们国家。
旅行会增进对国家和人民的了解。
亲爱的朋友,别忘了你仅学习了两年阿语。
不错,你已对阿拉伯语有了很好的认识,但是,如果你想精通这种语言,这还远远不够。
我相信你将继续精神饱满地学习。
你已学习了一种美好的语言,随之你学到了新的文化,认识了新的世界。
当人们懂得一门语言,就会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民,因为语言是联络的工具,是认知的中介,它也是文学家、哲学家、作家用之交流的舌头。
阿拉伯语也是你理解尊贵的古兰经和伊斯兰文化的媒介,也是你和阿拉伯国家兄弟们联系的媒介。
流。
取的阿拉伯报刊杂志,你要从阿拉伯网站上看新闻。
在阅读期间,你应拿着笔记一些词汇和句型,摘抄一些你觉得优美的表述方式。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作者简介雨果(1802一1885),________作家,________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作品梗概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联军头目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威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
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的一年后,写下了这封谴责英法联军暴行的信,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文题不仅明确指出了本文的体裁——书信,而且全面交代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评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更指出了信件的收件人——巴特勒上尉,一举三得,清晰明了。
三、字音词义赞誉________:恍________若:惊骇________:瞥________见:劫________掠: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丰功伟绩:一、作品结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4~9):第四部分(10):二、品读鉴赏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3.“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5.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雕制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