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
全球医院网2011-04-08我要评论我要订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具体介绍如下: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三、静脉壁的损伤 1、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2、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以上便是关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其中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责任编辑:夏天)。
深静脉血栓形成名词解释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下肢的深静脉中。
深静脉是人体内血液回流的通道,它们位于肌肉组织的深层。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深静脉内形成栓塞物,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红细胞组成。
血栓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血液凝结机制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静脉壁损伤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形成血栓。
初始阶段血栓比较松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大,并有可能脱落并引起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尤其是长期卧床、手术后、肢体长时间不活动、中老年人、孕妇以及有血栓形成家族史的人更易患病。
症状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压痛以及局部出血等,但有时也可能无明显症状。
如果血栓脱落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血管,会引起肺栓塞,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检查如超声血管成像、血液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超声血管成像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可用于观察血栓形态和位置。
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检查指标,当有血栓形成时,会释放出D-二聚体,其浓度升高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参考指标。
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血栓继续扩大和脱落,以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治疗、疏通血栓、控制疼痛、预防并发症以及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等。
抗凝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采用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来抑制血液凝结。
在疏通血栓方面,常采用外科手术或经皮静脉介入治疗。
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减少烟酒的消费;穿着合适的袜子或静脉血栓起搏器等。
总的来说,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结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
因此,对于有相关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通常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流缓慢长时间的卧床、久坐(如长途旅行)、下肢制动等情况,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化学物质刺激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怀孕、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大于 40 岁)、肥胖、吸烟、近期有大手术史(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心力衰竭、既往有 DVT 或肺栓塞病史等。
二、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因人而异,常见的表现有:1、下肢肿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单侧下肢肿胀,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肿胀的程度可能不同,严重时皮肤发亮,按压有凹陷。
2、疼痛患肢可能会出现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在活动时加重。
3、皮肤温度升高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可能会比健侧高。
4、浅静脉扩张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浅表静脉可能会扩张。
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近期的手术、创伤、疾病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下肢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等情况。
2、血液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DVT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在其他疾病(如炎症、肿瘤)时也可能升高。
3、超声检查这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
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
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
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
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
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
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
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
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法医学鉴定引言在法医学领域中,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进行深入探讨。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和特征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下肢深部静脉内形成血栓,通常发生在腿部的深部静脉系统中。
这种血栓形成常常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凝结而形成,一般会出现在小腿、大腿等部位。
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疼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下肢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站立时疼痛感会加重。
(2)肿胀:患处会出现肿胀,局部皮肤呈现红、紫色,并伴有触痛与压痛。
(3)发热:在血栓形成部位会出现发热症状,伴有皮肤红肿、发热等表现。
以上特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表现,但需要通过法医学的方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方法1.法医学解剖学检验通过尸体的解剖学检验,可以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解剖学检验主要包括对尸体下肢深部静脉系统的解剖,发现是否存在血栓的形成。
2.法医学临床检验法医学临床检验是通过临床医学上的方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
包括通过超声检查、CT检查、肌电图检查等多种临床手段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3.法医学病理学检验病理学检验是通过对于病理标本的检查,来确定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通过对组织标本的镜检,可以明确血栓的形成情况和位置。
以上三种方法是常见的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注意事项1.法医学鉴定时需要慎重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工作时,需要慎重对待,不能轻率下结论。
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2.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时,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风险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体积过大的肿瘤、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怀孕等。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也较高。
了解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1. 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卧床状态下,体位改变不频繁,缺乏运动刺激,导致下肢肌肉活动减少,拍打静脉回流顺利性下降,从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此,在卧床状态下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如进行简单的肌肉锻炼、活动腿部、改变体位等方式,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坐着工作也会导致肌肉长时间收缩,引起下肢静脉血流减慢,也可能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手术后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以及手术前的压力等因素,特别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一些高危人群中,例如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既往史、正在接受激素治疗或使用口服避孕药等,需要特别增强预防措施。
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是手术后重要的一环,包括早期活动和使用肌肉泵增强器,如弹性袜等。
3. 肿瘤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放疗和化疗等治疗过程使得血管壁发生损害,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同时,恶性肿瘤分泌的凝血酶原活化物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因此,长期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特别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特别谨慎,进行血栓形成的专门筛查和防止措施。
4. 长途旅行长途旅行常常需要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时间较长,座位空间较狭小,无法活动,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
因此,旅游前,特别是对于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旅游的人群来说,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穿着紧身的弹性袜,适当活动、食物多样性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心血管介入医学科下肢静脉血栓基础知识一、【概念】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
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病因】1、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
脾切除术后,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也可使血凝固。
避孕药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
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2、静脉壁的损伤:包括: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三、【症状】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因此,深入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积聚在下肢引起肿胀。
2.下肢疼痛:疼痛常在第三天后出现,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可伴有触痛。
3.下肢发红或变色:由于血栓形成,深静脉受到炎症刺激,使下肢局部出现红、紫、发绀等异常改变。
4.下肢压痛: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周围组织受刺激,可出现下肢压痛。
5.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存在的深静脉血栓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出现皮肤萎缩、溃疡等症状。
二、病理生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Virchow三联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异常以及血管壁损伤三个方面。
1.血流动力学改变:下肢静脉血液滞流增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久坐、停留或长时间站立等原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与凝血系统的异常有关。
血栓形成最重要的机制是血浆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聚集。
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异常等都会导致血液易于凝结。
3.血管壁损伤:下肢静脉疾病如曲张、炎症、损伤等可使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形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的机制,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除了Virchow三联征之外,遗传因素、肿瘤、妊娠等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总结起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需结合病史、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在病理生理方面,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异常以及血管壁损伤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关键。
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
该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
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
但在临床中发现,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外科学认为左与右之比为2-3:1。
临床观察对600余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总结发现:左与右之比为7-8:1。
其主要原因是左髂总静脉受到了右髂总动脉跨越时的挤压而形成了凹。
有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病因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一) 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
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
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
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
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
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
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
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 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一、发病原因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
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
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
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
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
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流缓慢瘀滞
(1)由于患者手术中长时间仰卧,加之手术时制动状态或手术后卧床,活动明显减少,失去肌泵的作用,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流瘀滞在髂股静脉瓣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
(2)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尤其是硬膜外麻醉使下肢肌肉完全麻醉,小腿静脉丛壁处于松弛状态,同样可致静脉丛内淤血。
(3)术后伤口疼痛,不能及早配合功能锻炼,患肢肿胀,使血流缓慢,循环不畅易诱发DVT。
(4)久坐、长途飞行(DVT也被叫做经济舱综合症,因为经济舱座位狭小,旅客长时间不能自由活动)、久卧、房颤,有中风或心梗或心衰病史、肥胖或者怀孕等情况。
2、血液黏稠度增高
(1)患者手术前、术中、术后长时间禁饮食,手术中创伤大,失血失液多,术后因为麻醉及切口疼痛影响正常进食,如果此时补液不充足,患者就会发生不同程度脱水,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2)手术外伤、烧伤、心肌梗死、输血都会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使血液的粘滞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4)血液的高凝状态,比如创伤、大手术、分娩、肿瘤、服用避孕药、吸烟、遗传的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3、血管壁损伤
(1)机械损伤如静脉穿刺,手术损伤血管,长时间止血带捆扎。
化学损伤如输注各种刺激性强的高渗溶液(如七叶皂苷钠,甘露醇注射液)。
(2)骨科人工置换手术创伤大,手术操作和骨水泥产生热能打击均可构成对静脉血管壁的广泛损伤,特别是股动静脉。
因血管壁的损伤而暴露内膜下胶原纤维,会导致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酶原系统,从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病理【病因学】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兹分述如下:(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时间与深静血栓的发生有关,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20%发病,2~3小时46.7%,3小时以上62.5%(国外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国内高),并发现50%在术后第1天发生,30%在术后第2天发生。
Sevitt从临床上观察证明血栓常起自静脉瓣膜袋,静脉连续处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
比目鱼肌静脉窦内的血流,是依靠肌肉舒缩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发部位。
血栓也可发生于无瓣膜,但易发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压迫所致。
约24%髂外静脉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当高的血栓发生率。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
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海中山医院近年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60例可追踪病因,其中手术后9例,恶性肿瘤患者9例,产后8例,慢性病长期卧床6例,动脉供血不良2例,盆腔肿块压迫4例,静脉或静脉内膜损伤4例,骨折卧床7例,外伤、受冻后卧床9例,长时间的站立或下蹲2例。
有46例未发现明显诱因。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
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
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
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病理改变】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
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
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
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
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
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
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
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
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另一方面血栓可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腔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
血栓机化的过程,自外周开始,逐渐向中央进行。
进行的程度参差不一。
血栓退行性变化的发生,可能是血液内纤维蛋白溶酶发生作用的结果。
也可能是细胞自溶作用和吞噬作用的结果。
机化的另一重要过程,是内皮细胞的生长,并穿透入血栓,这是再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2~5周即可导致静脉再通,但瓣膜已受损。
临床观察中,发现再管化是一个漫长的病程,约需8~15年。
机体的最后结果,将使静脉恢复一定程度的机能。
但因管腔爱纤维组织收缩作用的影响,以及静脉瓣膜本身遭受破坏,使瓣膜消失,或呈肥厚状粘附于管壁,从而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机能不全,产生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
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
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
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
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
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
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
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
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
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
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
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
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
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
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
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
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
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本病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
股上部及同侧下腹壁浅静脉曲张。
沿股三角区及股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
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索条物,并压痛。
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phlegmasiaceruleadolens),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股青肿”较罕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化验检查对诊断有困难的静脉血栓形成,可选用下列检查以资确诊。
(一)上行性静脉造影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和范围。
病人仰卧,取半直立位,头端高30~45º。
先在踝部扎一橡皮管止血带压迫浅静脉。
用12号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入足背浅静脉,在一分钟内注入40%泛影葡胺80~100ml,在电视屏幕引导下,先摄小腿部X片,再摄大腿及骨盆部X片。
注射造影剂后,再快速注入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管腔,减少造影剂刺激,防止浅静脉炎发生。
造影X线片常显示静脉内球状或蜿蜒状充盈缺损,或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均提示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二)静脉压测量用盛满生理盐水的玻璃测量器连续针头,穿刺足或踝部浅静脉或手臂浅静脉,测得静脉压。
其数值需与健侧静脉压对照。
这种检查用于病变早期侧支血管建立之前,才有诊断价值。
(三)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vascularnoninvasivetechnique)近年来对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法有很大进展,采用血管无损伤性检查法,包括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超声波检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等。
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对检查小腿深静脉血栓较敏感,超声波检查对检查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最有价值。
如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法,诊断尚难明确,仍需作静脉造影。
至今尚无一种无损伤检查法可完全替代传统的静脉造影。
不断探索和完善无损伤检查法,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1965年Atkins首先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125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原,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摄取、形成的放射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
这种试验操作简单,正确率高,特别是可以检出难以发现的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
因此这可作为筛选检查。
它的缺点主要有:①不能发现陈旧性血栓,因为它不摄取125碘纤维蛋白原;②不适用于检查骨盆邻近部位的静脉血栓,因为在这一区域,有较大动脉和血供丰富的组织,有含同位素尿液的膀胱,扫描时难以对比;③不能鉴别下列疾病:纤维渗出液炎症,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新近手术切口,创伤,血肿,蜂窝组织炎,急性关节炎及原发性淋巴水肿。
最近,上海中山医院同位素室和血管外科合作,采用99锝标记尿激酶,注入浅静脉,发现能被血栓摄取,所形成的放射性,可从体表上进行扫描,对诊断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正确率,高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