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导师名单(推免生、统考生适用)
- 格式:xls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导言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是中国浙江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药学院。
作为中国中医药大学的一部分,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历史背景、教学研究领域、师资力量以及取得的成就。
一、历史背景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浙江省中医学校药学教研室。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院于1993年改名为浙江中医学院药学院,最终于2003年改为现名。
药学院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研究领域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以中药学、生药学和制药工程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还设有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材学等相关学科。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中药提取、中药质量控制以及药剂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并与国内外多家药企合作,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三、师资力量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到60%以上。
学院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高水平的药学人才。
这些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致力于创新药学研究,加强学院与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药学领域的发展。
学院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在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药物分析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专业的药学咨询和服务。
学院举办了多项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综上所述,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在药学领域发展迅速,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学院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并为社会提供了专业的药学服务。
展望未来,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将继续努力,在中医药事业的推动下,为国内外中医药学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中医药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是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鼓励本科生勤奋学习,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努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加强对推免生工作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学〔2006〕14号)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学校推免工作由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推免生遴选工作组具体负责,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分管教务工作副处长任办公室主任。
各学院由教授委员会具体实施本单位的推荐工作。
二、基本条件1.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本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滨江学院学生);2.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品行优良,无任何考试作弊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4.必修课程加权平均学分绩点列专业前20%,其中体育课程成绩不计入必修课程平均绩点。
5.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480分(含)以上,或六级考试成绩425分(含)以上,或通过日语和俄语四级水平测试。
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达到专业英语四级良好;6.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篇,国内期刊目录参照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名录(2015版)。
7.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体育成绩合格。
三、综合素质加分1.加分项目。
在校就读期间,获学科竞赛A类省级(含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三等及以上奖项,获B类省级以上综合性比赛三等及以上奖项,且项目署名单位为我校(下同),学科竞赛项目分类及级别认定参照《浙江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浙中医大发〔2016〕77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药学院导师名单姓名专业研究方向王志安生药学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赵维良生药学生药品种鉴定与品质评价陈民利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中药药理寿旗扬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中药及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王德军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谷满仓药剂学新型中药靶向给药系统构建及其靶向机制研究黄绳武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李范珠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的研究、新型给药系统及靶向制剂的研究石森林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田静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魏颖慧药剂学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吴素香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熊阳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杨苏蓓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张幸国药剂学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郑杭生药剂学中药经皮吸收新剂型及其体内过程陈忠药理学1、癫痫、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2、组胺及其受体的神经药理学研究黄萍药理学1.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2.抗癌中药研究;3.中药防治脏器纤维化研究林能明药理学抗癌中药研究陆红药理学1.抗癌中药研究;2.药物毒理学研究吕良忠药理学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史红药理学1.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2.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研究王慧铭药理学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研究王兴亚药理学脂肪代谢在肿瘤、糖尿病、衰老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机理研究;营养物质和中药对以上慢性病的防治研究夏道宗药理学代谢、抗炎与免疫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功能性食品安全性与功能学研究杨明华药理学1.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2.药物毒理学研究;3.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研究姚立药理学1.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2.中药防治脏器纤维化研究应华忠药理学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研究赵华军药理学抗癌中药研究郑高利药理学1.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研究;2.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研究陈碧莲药物分析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寿旦药物分析中药质量评价与药用资源开发张文婷药物分析中药质量评价及新药开发研究黄家卫药物化学中药及天然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马永敏药物化学医药中间体,前体药物的合成设计及天然药物分子的结构改造陈建真中药学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程汝滨中药学中药抗肿瘤药理储利胜中药学中药促进脑损伤修复及作用机制研究丛晓东中药学1.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2.中药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葛卫红中药学中药药理与新产品开发研究何昱中药学中药药剂(含炮制、中化、质量)洪寅中药学中药药性理论及临床效用研究黄真中药学中药品质评价及资源开发利用蒋立勤中药学功能食品来平凡中药学中药品质评价及资源开发利用李昌煜中药学中药药理与新产品开发研究李大鹏中药学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李洪玉中药学中药质量评价及新药开发研究吕圭源中药学中药药理与新产品开发研究吕惠卿中药学中药活性成分鉴定及预防风湿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阮叶萍中药学中药药理与新产品开发研究王如伟中药学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王胜浩中药学中药药理与新产品开发研究吴巧凤中药学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熊耀康中药学中药品质评价及资源开发利用叶益萍中药学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尹华中药学中药质量评价及新药开发研究俞冰中药学中药资源开发与应用袁强中药学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的研究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导师姓名二级学科名称研究方向一研究方向二导师类别1胡永洲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博士生导师2俞永平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组合化学博士生导师3JoachimStockigt药物化学博士生导师4戚建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博士生导师5陈建忠药物化学药物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NMR药学研究博士生导师6刘滔药物化学新型抗肿瘤药物CDKs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新型抗HIV药物CCR5受体拮抗剂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硕士生导师7盛荣药物化学新药设计和合成硕士生导师8张辰药物化学新型药物设计与合成、新型生理活性物质创制药物合成新方法、新型有机合成反应开发硕士生导师9章国林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原料药合成工艺硕士生导师10甘礼社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波谱分析硕士生导师11金一药剂学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基因治疗给药系统博士生导师12邱利焱药剂学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生物高分子载体博士生导师13刘龙孝药剂学控制释放药用高分子材料博士生导师14胡富强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分子靶向给药系统博士生导师15高建青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应用博士生导师16袁弘药剂学药物的控制释放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硕士生导师17杜永忠药剂学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硕士生导师18游剑药剂学硕士生导师19周长新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化中药新药研发硕士生导师20徐娟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资源与活性成分中草药的理化鉴定和形态鉴定硕士生导师21曾苏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药物分析博士生导师22蒋惠娣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药品质量研究博士生导师23程翼宇药物分析学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学现代中药设计技术及新药创制博士生导师24瞿海斌药物分析学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学中药分析博士生导师25吴永江药物分析学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中药代谢及其动力学博士生导师26陈枢青药物分析学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药物代谢酶类多态性研究博士生导师27余露山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析硕士生导师28马忠俊药物分析学天然产物中肿瘤化学预防剂的筛选与发现以MS和NMR来发现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硕士生导师29范骁辉药物分析学药物系统毒理及信息学多组分药物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硕士生导师30王书芳药物分析学硕士生导师31栾连军药物分析学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新药硕士生导师32刘雪松药物分析学中药制药工程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相关33王毅药物分析学硕士生导师34楼宜嘉药理学心脑血管与肝脏药理及其新药研究干细胞生物学及其定向分化的药物调控博士生导师35陈忠药理学神经药理学缺血性神经损伤、癫痫、慢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研究博士生导师36杨波药理学肿瘤药理内分泌药理博士生导师37何俏军药理学肿瘤药理药物毒理博士生导师38连晓媛药理学神经药理中药药理硕士生导师39周慧君药理学中药药理肿瘤药理硕士生导师40朱丹雁药理学心脑血管与肝脏药理及其新药研究干细胞生物学及其定向分化的药物调控硕士生导师41韩峰药理学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创新药物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与新药研究;硕士生导师42那仁满都拉药理学药物毒理肿瘤药理硕士生导师43吴昊姝药理学糖尿病药理中药药理硕士生导师44陈勇中药学中药工程中药制药新装备的研制硕士生导师45王龙虎中药学中药工程中药制药工艺硕士生导师师相关信息电子信箱办公电话男民族huyz@(0571)88202460男汉yyu@(0571)88208452男汉Joesto2000@88208451男德国qijianhua@(0571)88208627男汉chjz@(0571)88208659男汉Lt601@(0571)88208458女汉shengrong1973@(0571)88208458男汉chenzhang@(0571)88208459男汉guolinzhang@(0571)88208450男汉lsgan@(0571)88208456男汉jinyizju@(0571)88208434男汉lyqiu@(0571)88208434女汉liulx@(0571)88206791男汉hufq@(0571)88208441男汉gaojianqing@(0571)88208437男汉yuanhong70@(0571)88208439男汉duyongzhong@(0571)88208439男汉youjiandoc@88206742男汉zhoucx10@(0571)88208457男汉phnosy@(0571)88208456女汉zengsu@(0571)88208407男汉hdjiang@(0571)88208408女汉chengyy@(0571)87951138男汉quhb@(0571)88208428男汉yjwu@(0571)88208455男汉chenshuqing@(0571)88208411男汉yuls@(0571)88208407男汉mazj@(0571)88208427男汉fanxh@(0571)88208596男汉wangsf@88208426女汉Lljun@(0571)88208455男汉liuxuesong@(0571)88208426男汉mysky@88208426男汉yijialou@(0571)88208403女汉Chenzhong@0571-********男汉Yang@(0571)88208400女汉qiaojunhe@(0571)88208400男汉Xiaoyuanlian@88208432女汉zhouhj@(0571)88208401女汉zdyzxb@(0571)88208402女汉changhuahan@(0571)88208402男汉narenman@(0571)88208402男蒙古fwhs@(0571)88208401女汉Chenyong1@(0571)88208427男汉wang2000@(0571)88208621男汉。
校内导师简介张如松,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天然药物的药效物质与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科研情况:目前主持教育部、卫生部、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977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药学系,1992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中药和天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现任药学系副主任、“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人员、《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常务编委、浙江省药学会理事。
主要科研成果有:1、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重点开发项目等十几项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从中药、天然药物中分离了20种新的化学成分,并确定了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
3、在《Tetrahedron》、《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化学学报》《药学学报》等国外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7篇文章被SCI收录。
4、负责2种中药新药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试验等研究,其中1种已获新药证书,1种已完成临床试验。
目前主持的主要纵向课题有: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白首乌新C21甾体类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2、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及浙江省中药现代化专项项目:抗纤维化中药二类新药“解毒抗纤胶囊”的研究开发。
3、浙江省中医药科技重点开发项目:抗肿瘤中药二类新药CGB的研究开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浙江产牛奶菜属植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李范珠,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复方现代化基础研究和中药新型输送系统与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的研究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0409012)及面上项目(30371781)各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编号96-906-10-01)1项,以及教育部重点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七年制招生导师名单姓名工作单位研究方向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研究宋欣伟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的研究龙惠珍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研究马红珍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王彬彬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沈敏鹤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金涛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老年病,肿瘤康复研究王真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杨珺超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鲁科达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高祥福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曹毅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的研究楼丽华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乳腺病的研究余土根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朱金土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整形、激光)研究欧春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治疗外科、肛肠病、男性病研究马丽俐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孙洁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陶茂灿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吴承亮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防治骨关节疾病的基础研究肖鲁伟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童培建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章建华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骨关节病研究马镇川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关节疾病、脊柱疾病卢建华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沈进稳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庄汝杰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骨关节病研究刘晋闽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骨关节病研究朱孟勇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脊柱疾病的研究季卫峰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脊柱疾病的研究吴燕平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病的研究宣丽华附属第一医院针灸镇痛研究徐福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作用原理与应用莫晓枫附属第一医院针灸镇痛研究张海峰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作用原理与应用宋鸿权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的临床治疗研究陈华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研究朱永琴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研究陈玉燕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王远照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心肝系统疾病研究陈健附属第一医院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研究陈国孝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眼内血症、眼屈光不正的研究唐旭霞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治疗耳鼻喉疾病研究宋康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骆仙芳学校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王新华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研究周郁鸿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高瑞兰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胡致平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沈一平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研究叶宝东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研究林筱洁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研究郭勇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陈培丰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舒琦瑾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谢长生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陈喆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黄平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研究黄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研究倪海祥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研究陈芝芸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钦丹萍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范一宏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张史昭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肾脏病研究何灵芝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研究朱肖鸿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研究江荣林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危重病诊治研究刘强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裘涛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疾病研究张丽萍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疾病研究谢俊明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傅永清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研究江少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裘顺安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黄李法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李宁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研究张烁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王慎鸿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谢小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校内导师简介李范珠教授,男,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评价。
科研情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大研究计划(90409012);面上项目(30371781;30772793)、参与5项;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编号96-906-10-01)1项、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8部;申报专利5项;获新药证书3项。
个人简介:李范珠,男,1964年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三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首批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资助对象。
浙江省精品课程——《中药药剂学》负责人,《药剂学》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物制粒技术》主编,《中药药剂学》副主编(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6种核心期刊编委,《Int J Pharm》、《Pharm Res》、《Acta Pharmacol Sin》、《Urology》、《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评审专家。
兼任国家SFDA 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二届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获浙江省优秀归国人员荣誉称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梁泽华副教授,女,中共党员(本院)研究方向:中药炮制工艺改良及质量标准研究科研情况:主持省中管局、省教育厅、省中药现代化等多项课题,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医药导报》、《中医药管理》等杂志发表论文。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通知根据《浙江中医药大学关于做好2017硕士调剂、复试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经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现确定我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及录取工作办法如下。
一、复试及录取工作原则复试过程政策透明、程序规范、操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
二、录取规模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招生规模进行录取。
三、复试工作的组织、指导及督察1.学院组成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长担任组长,实行组长责任制,全面负责本院复试工作。
学院成立复试小组,复试小组专家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本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3人),由办事公正且没有直系亲属报考本院的教师担任。
2.复试比例:一志愿按1:1.4差额复试,其余经校内调剂未满额专业按实际上线考生数复试。
二志愿原则上按1:1.4差额复试。
3.复试前学院将认真核对考生有效身份证;认真审查往届本科考生的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应届考生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高校教务部门颁发的学生证)、盖有红章的大学期间的成绩单。
4.学院复试后均为预录取,最后拟录取必须由学校研究生处审核、公示后向考生公布。
通过教育部录取检查后方为正式录取。
5.学院招生导师需签订招生责任书,承担助研津贴100/月·人。
四、招生复试形式:复试由笔试与面试组成,全程录像,录音备案,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笔试+面试)、综合素质及能力(面试)和英语应用能力(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1.专业知识考查(1) 考查形式:笔试+面试(2) 考查时间:笔试约30分钟,面试约10分钟2.综合素质和能力(1) 考查形式:面试(2) 考查时间:约10分钟3.专业外语、外语听力与口语(1) 考查形式:笔试+面试(2) 考查时间:笔试30分钟,面试约10分钟五、各项复试内容所占的比例专业知识(笔试+面试):15%+45%=60% 综合素质和能力(面试):20%外语听力与口语(面试):10%专业外语(笔试):10%复试中,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结果不合格者、综合素质考核成绩不合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均不予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