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平行线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2
2023年浙教版七下数学第一章平行线章节复习(教师版)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平行线的定义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直线a与b平行,记作a ∥b.注意:(1)平行线的定义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是两条直线;三是不相交,三者缺一不可;(2)有时说两条射线平行或线段平行,实际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两条线段不相交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特别地,重合的直线视为一条直线,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位置关系.知识点2: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可得八个角,即“三线八角”,如图6所示。
(1)同位角:可以发现∠1与∠5都处于直线l的同一侧,直线a、b的同一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同位角。
图中的同位角还有∠2与∠6,∠3与∠7,∠4与∠8。
(2)内错角:可以发现∠3与∠5都处于直线l的两旁,直线a、b的两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内错角。
图中的内错角还有∠4与∠6。
(3)同旁内角:可以发现∠4与∠5都处于直线l的同一侧,直线a、b的两方,这样位置的一对角就是同旁内角。
图中的同旁内角还有∠3与∠6。
知识点3:平行公理及推论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记作:如果a∥b,a∥c,那么a∥c注意:(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2)“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知识点4:平行线判定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语言:∵∠1=∠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实际问题中涉及线路最短问题时,其理论依据应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这两个中去选择.点到直线的距离(1)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它只能量出或求出,而不能说画出,画出的是垂线段这个图形.三、平行线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重合除外)】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住a∥b.2. 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断(三线八角):5.平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 图形的平移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8. 图形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例题解析】 1. 正误判断(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如果它们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一定相交。
【第一章《平行线》复习】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先看图中∠1和∠5,这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CD的上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右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在图(1)中,像这样具有类似位置关系的角还有吗?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2与∠6,∠3与∠7,∠4与∠8也是同位角。
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同位角。
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
2、再看∠3与∠5,这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且3在直线EF左侧,∠5在直线EF右侧,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样,∠4与∠6也具有类似位置特征,∠4与∠6也是内错角。
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内错角。
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
3、在图(1)中,∠3和∠6也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EF的同一旁像这样的一对角,我们称它为同旁内角。
具有类似的位置特征的还有∠4与∠5,因此它们也是同旁内角。
变式图形:图中的∠1与∠2都是同旁内角。
图形特征:在形如“n”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
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截线的位置关系同位角两直线同侧截线的同旁内错角两直线之间截线异侧同旁内角两直线之间截线同侧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语言:∵ AB//CD ∴ ∠PMA=∠MNC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几何语言:∵ AB//CD ∴ ∠BMN=∠CNM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语言:∵ AB//CD ∴ ∠AMN+∠CNM=180°1.3、平行线的判定: 几何符号语言:(1)∵ ∠3=∠2 ∴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1=∠2 ∴ 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 ∠4+∠2=180° ∴ A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如图,直线AB ∥CD ,EF ⊥AB 于E ,EF ⊥CD 于F ,则称线段EF 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 与CD 间的距离。
专题02 平行线的性质与平移【考点剖析】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 平移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①图形的平移的两要素:平移的方向与平移的距离.②图形的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平移的性质:(1)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2)平移后,对应角相等;(3)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且相等;(4)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是一对全等图形.平移的作图:(1)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找:找出表示图形的关键点;(3)移:过关键点作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得到关键点的对应点;(4)连:按原图形顺次连接对应点.【典例】例1.已知:如图,点C在∠MON的一边OM上,过点C的直线AB∥ON,CD平分∠ACM,CE⊥CD.(1)若∠O=50°,求∠BCD的度数;(2)求证:CE平分∠OCA;(3)当∠O为多少度时,CA分∠OCD成1:2两部分,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AB∥ON,∴∠O=∠M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O=50°,∴∠MCB=50°,∵∠ACM+∠MCB=180°(平角定义),∴∠ACM=180°﹣50°=130°,又∵CD平分∠ACM,∴∠DCM=65°(角平分线定义),∴∠BCD=∠DCM+∠MCB=65°+50°=115°(2)证明:∵CE⊥CD,∴∠DCE=90°,∴∠ACE+∠DCA=90°又∵∠MCO=180°(平角定义)∴∠ECO+∠DCM=90°,∵∠DCA=∠DCM,∴∠ACE=∠ECO(等角的余角相等)即CE平分∠OCA,(3)结论:当∠O=36°或90°时,CA分∠OCD成1:2两部分①当∠O=36°时∵AB∥ON∴∠ACO=∠O=36°∴∠ACM=144°又∵CD平分∠ACM∴∠ACD=72°∴∠ACO∠ACD即CA分∠OCD成1:2两部分.②当∠O=90°时∵AB∥ON∴∠ACO=∠O=90°∴∠ACM=90°又∵CD平分∠ACM∴∠ACD=45°∴∠ACD∠ACO即CA分∠OCD成1:2两部分.【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计算,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2.探究:如图①,AB∥CD,点E在直线AB与CD之间,连接AE、CE,试说明∠BAE+∠DCE=∠AEC,下面给出了这道题的解题过程,请完成下面的解题过程,并填空(理由或数学式).解:如图①,过点E作EF∥AB,∴∠BAE=∠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D(________)∴CD∥EF.∴∠2=∠DCE;∴∠BAE+∠DCE=∠1+∠2.∴∠BAE+∠DCE=∠AEC.拓展:当点E在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他条件不变,试探索∠AEC、∠BAE、∠DC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应用:点E、F、G在直线AB与CD之间,连接AE、EF、FG和CG,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③,若∠EFG =40°,则∠BAE+∠AEF+∠FGC+∠DCG=__________度.【答案】见解析【解析】探究:证明:如图1中,如图①,过点E作EF∥AB,∴∠BAE=∠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已知)∴CD∥EF.∴∠2=∠DCE;∴∠BAE+∠DCE=∠1+∠2.∴∠BAE+∠DCE=∠AEC.拓展:解:如图2中,结论:∠BAE+∠AEC+∠ECD=360°.理由:作EH∥AB.∵AB∥CD,AB∥EH,∴EH∥CD,∴∠BAE+∠AEH=180°,∠HEC+∠ECD=180°,∴∠BAE+∠AEH+∠HEC+∠ECD=360°,∴∠BAE+∠AEC+∠ECD=360°.应用:解:如图3中,作FH∥AB.∵AB∥CD,FH∥AB,∴FH∥CD,由拓展可知:∠BAE+∠AEF+∠EFH=360°①∠HFG+∠FGC+∠GCD=360°②,①+②得到,∠BAE+∠AEF+∠FGC+∠GCD=720°﹣(∠EFH+∠HFG),∴∠EFH+∠HFG=360°﹣∠EFG=320°,∴∠BAE+∠AEF+∠FGC+∠GCD=720°﹣320°=400°,故答案分别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400.【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平行线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例3.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1)如图1,直接写出∠A和∠C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过点B作BD⊥AM于点D,求证:∠ABD=∠C;(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点E、F在DM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求∠EBC的度数.【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如图1,∵AM∥CN,∴∠C=∠AOB,∵AB⊥BC,∴∠A+∠AOB=90°,∴∠A+∠C=90°,故答案为:∠A+∠C=90°;(2)如图2,过点B作BG∥DM,∵BD⊥AM,∴DB⊥BG,即∠ABD+∠ABG=90°,又∵AB⊥BC,∴∠CBG+∠ABG=90°,∴∠ABD=∠CBG,∵AM∥CN,BG∥AM,∴CN∥BG,∴∠C=∠CBG,∴∠ABD=∠C;(3)如图3,过点B作BG∥DM,∵BF平分∠DBC,BE平分∠ABD,∴∠DBF=∠CBF,∠DBE=∠ABE,由(2)可得∠ABD=∠CBG,∴∠ABF=∠GBF,设∠DBE=α,∠ABF=β,则∠ABE=α,∠ABD=2α=∠CBG,∠GBF=β=∠AFB,∠BFC=3∠DBE=3α,∴∠AFC=3α+β,∵∠AFC+∠NCF=180°,∠FCB+∠NCF=180°,∴∠FCB=∠AFC=3α+β,△BCF中,由∠CBF+∠BFC+∠BCF=180°,可得(2α+β)+3α+(3α+β)=180°,①由AB⊥BC,可得β+β+2α=90°,②由①②联立方程组,解得α=15°,∴∠ABE=15°,∴∠EBC=∠ABE+∠ABC=15°+90°=10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运用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进行推导.余角和补角计算的应用,常常与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相关联.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例4.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ABO的周长为100,在其内部的n个小直角三角形周长之和为_______.【答案】100【解析】解:由平移的性质可得,n个小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平移后等于AO边,较短的直角边平移后等于BO边,斜边之和等于AB边长,∴n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之和=Rt△AOB的周长,∵直角三角形AOB的周长为100,∴这n个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之和=100.故答案为:10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和矩形的性质,正确理解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长等于直角△ABC的周长是解题的关键.【巩固练习】1.如图,在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长方形地块上,有纵横交错的几条小路,宽均为1米,其它部分均种植花草.试求出种植花草的面积是多少?【答案】见解析【解析】解:根据题意,小路的面积相当于横向与纵向的两条小路,种植花草的面积=(50﹣1)(30﹣1)=1421m2.故答案为:1421m2.2.如图,已知:AB∥CD,E在直线AB上,且EF⊥EG,EF交直线CD于点M.EG交直线CD于点N.(1)若∠1=34°,求∠2的度数;(2)若∠2=2∠1,直接写出图中等于4∠1的角.【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AB∥CD,∴∠1=∠GEB=34°,∵EF⊥EG,∴∠2=180°﹣90°﹣34°=56°;(2)∵∠2=2∠1,∠1=∠GEB,∴∠2=2∠GEB,又∵∠2+∠GEB=90°,∴∠GEB=30°=∠1,∴4∠1=120°,∠2=60°,∴∠FMN=∠CME=∠MEB=120°,即图中等于4∠1的角为∠FMN,∠CME,∠MEB.3.如图,AB∥CD,∠CDE=119°,点E、G在AB上,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AGF=130°,求∠F的度数.【答案】见解析【解析】解:∵AB∥CD,∠CDE=119°,∴∠AED=180°﹣119°=61°,∠DEB=119°.∵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DEF119°°,∴∠GEF=61°°°.∵∠AGF=130°,∴∠F=∠AGF﹣∠GEF=130°﹣°°.4.如图,已知DC∥FP,∠1=∠2,∠FED=30°,∠AGF=80°,FH平分∠EFG.(1)说明:DC∥AB;(2)求∠PFH的度数.【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DC∥FP,∴∠3=∠2,又∵∠1=∠2,∴∠3=∠1,∴DC∥AB;(2)∵DC∥FP,DC∥AB,∠DEF=30°,∴∠DEF=∠EFP=30°,AB∥FP,又∵∠AGF=80°,∴∠AGF=∠GFP=80°,∴∠GFE=∠GFP+∠EFP=80°+30°=110°,又∵FH平分∠EFG,∴∠GFH∠GFE=55°,∴∠PFH=∠GFP﹣∠GFH=80°﹣55°=25°.5.已知:下列各图中都有AB∥CD,分别探究图(1)图(2)图(3)中∠D,∠E,∠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图1中∠D,∠E,∠B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D,∠E,∠B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图3中∠D,∠E,∠B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从(1)(2)(3)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图1中∠D,∠E,∠B之间的关系是∠D+∠E+∠B=360°;(2)图2中∠D,∠E,∠B之间的关系是∠D+∠B=∠E;(3)图3中∠D,∠E,∠B之间的关系是∠D﹣∠B=∠E;(4)选(1)进行证明:如图,过E作EF∥AB,则AB∥CD∥EF,∴∠D+∠DEF=180°,∠B+∠BEF=180°,∴∠D+∠DEB+∠B=360°;选(2)进行证明:如图,过E作EF∥AB,则AB∥CD∥EF,∴∠D=∠DEF,∠B=∠BEF,∴∠D+∠B=∠DEF+∠BEF=∠DEB;选(3)进行证明:如图,过E作EF∥AB,则AB∥CD∥EF,∴∠D=∠DEF,∠B=∠BEF,∴∠D﹣∠B=∠DEF﹣∠BEF=∠DEB.6.已知:AB∥DE.(1)如图1,点C是夹在AB和DE之间的一点,当AC⊥CD时,垂足为点C,你知道∠A+∠D是多少吗?这一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例如(i)过点C作AB的平行线;(ii)过点C作DE的平行线;(iii)联结AD;(iv)延长AC、DE相交于一点.请你选择一种方法(可以不选上述四种),并说明理由.(2)如图2,点C1、C2是夹在AB和DE之间的两点,请想一想:∠A+∠C1+∠C2+∠D=__________度,并说明理由.(3)如图3,随着AB与CD之间点增加,那么∠A+∠C1+∠C2+……+∠C n+1+∠D=____________________度.(不必说明理由)【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如图1,过点C作AB的平行线CF,∵AB∥DE,∴CF∥DE,∴∠A+∠ACF=180°,∠DCF+∠D=180°,∴∠A+∠ACD+∠D=180°×2=360°,又∵AC⊥CD,∴∠A+∠D=360°﹣90°=270°;(2)如图2,过C1作C1F∥AB,过C2作C2G∥DE,∵AB∥DE,∴C1F∥AB∥C2G∥DE,∴∠A+∠AC1F=180°,∠FC1C2+∠C1C2G=180°,∠GC2D+∠D=180°,∴∠A+∠AC1C2+∠C1C2D+∠D=180°×3=540°,故答案为:540;(3)如图3,∠A+∠C1+∠C2+……+∠C n+1+∠D=180°×(n+2),故答案为:180(n+2).7.已知直线l1∥l2,直线l3与l1、l2分别交于C、D两点,点P是直线l3上的一动点,如图①,若动点P 在线段CD之间运动(不与C、D两点重合),问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始终具有∠3+∠1=∠2这一相等关系?试说明理由;如图②,当动点P在线段CD之外且在CD的上方运动(不与C、D两点重合),则上述结论是否仍成立?若不成立,试写出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3+∠1=∠2成立,理由如下:如图①,过点P作PE∥l1,∴∠1=∠AEP,∵l1∥l2,∴PE∥l2,∴∠3=∠BPE,∵∠BPE+∠APE=∠2,∴∠3+∠1=∠2;(2)∠3+∠1=∠2不成立,新的结论为∠3﹣∠1=∠2,理由为:如图②,过P作PE∥l1,∴∠1=∠APE,∵l1∥l2,∴PE∥l2,∴∠3=∠BPE,∵∠BPE﹣∠APE=∠2,∴∠3﹣∠1=∠2.。
平行线及其判定(提高)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平行线定义及画法;2.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3.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行线及平行公理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直线平行,用符号“∥”表示. 如下图,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CD或a∥b.要点诠释:(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2)互相重合的直线通常看作一条直线,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画法用直尺和三角板作平行线的步骤:①落:用三角板的一条斜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一条直角边.③推:沿着直尺平移三角板,使与已知直线重合的斜边通过已知点.④画:沿着这条斜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平行公理及推论平行公理: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4.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要点诠释:(1)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方法是在一条直线上任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两条平行线的位置确定后,它们的距离就是个定值,不随垂线段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即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3=∠2∴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1=∠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4+∠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即由数推形.(2)今后我们用符号“∵”表示“因为”,用“∴”表示“所以”.【典型例题】类型一、平行公理及推论1.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正确的是:(1)(3).【总结升华】对平面几何中概念的理解,一定要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要做到对它们正确理解,对不同的几何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区分不同表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举一反三:【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1)直线a、b、c、d,如果a∥b、c∥b、c∥d,则a∥d.(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直线平行.A.1个 B .2个C.3个D.4个【答案】B2.下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三个图形,图的面积最大,图的面积最小.【思路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高相同,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的长短,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答案】图3,图2【解析】解:因为它们的高相等,三角形的底是8,8÷2=4,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除以2,(2+7)÷2=4.5;5>4.5>4;所以,图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大,图2三角形的面积最小.【总结升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求出三角形底的一半,梯形上、下底之和的一半,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进行比较,由此得出正确答案.举一反三:【变式】下图是一个方形螺线.已知相邻均为1厘米,则螺线总长度是厘米.【答案】35类型二、平行线的判定3. 如图,给出下列四个条件:(1)AC=BD;(2)∠DAC=∠BCA;(3)∠ABD=∠CDB;(4)∠ADB=∠CBD,其中能使AD∥BC的条件有().A.(1)(2)B.(3)(4)C.(2)(4)D.(1)(3)(4)【思路点拨】欲证AD∥BC,在图中发现AD、BC被一直线所截,故可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补充条件.【答案】C【解析】从分解图形入手,即寻找AD、BC的截线.【总结升华】从题目的结论出发分析所要说明的结论能成立,必须具备的是哪些条件,再看这些条件成立又需具备什么条件,直到追溯到已知条件为止.举一反三:【变式】一个学员在广场上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答案】A提示:“方向相同”有两层含义,即路线平行且方向相同,在此基础上准确画出示意图.图B显然不同向,因为路线不平行.图C中,∠1=180°-130°=50°,路线平行但不同向.图D中,∠1=180°-130°=50°,路线平行但不同向.只有图A路线平行且同向,故应选A.4.如图所示,已知∠B=25°,∠BCD=45°,∠CDE=30°,∠E=10°.试说明AB∥EF的理由.【思路点拨】利用辅助线把AB、EF联系起来.【答案与解析】解法1:如图所示,在∠BCD的内部作∠BCM=25°,在∠CDE的内部作∠EDN=10°.∵∠B=25°,∠E=10°(已知),∴∠B=∠BCM,∠E=∠EDN(等量代换).∴AB∥CM,EF∥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又∵∠BCD=45°,∠CDE=30°(已知),∴∠DCM=20°,∠CDN=20°(等式性质).∴∠DCM=∠CDN(等量代换).∴CM∥DN(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M,EF∥DN(已证),∴AB∥EF(平行线的传递性).解法2:如图所示,分别向两方延长线段CD交EF于M点、交AB于N点.∵∠BCD=45°,∴∠NCB=135°.∵∠B=25°,∴∠CNB=180°-∠NCB-∠B=2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又∵∠CDE=30°,∴∠EDM=150°.又∵∠E=10°,∴∠EMD=180°-∠EDM-∠E=2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CNB=∠EMD(等量代换).所以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总结升华】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四种,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问题提供的条件来灵活选取.举一反三:【:平行线及判定403102经典例题2】【变式】已知,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CDB,且∠1与∠2互余,试判断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答案】解:AB∥CD,理由如下:∵BE平分∠ABD,DE平分∠CDB,∴∠ABD=2∠1,∠CDB=2∠2.又∵∠1+∠2=90°,∴∠ABD+∠CDB=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浙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知识点总结一、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判定方法:1.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条直线平行,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特殊三角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60°;反过来,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知识点
知识点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如:AB平行于cD,写作AB∥cD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推论:平行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a∥c,c∥b
∴a∥b.
课后练习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
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
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邻补角
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垂直有且只有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
浙教版平行线知识点平行线是指在一个平面上,不相交且永远保持相同间距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相等,任意两条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交角为零:两条平行线在它们所在平面的任意一点处的夹角都是零度,即∠A+∠B=180°,其中A和B分别是两条平行线与一条截线所构成的角。
2.平行线的特征角相等:当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时,两条平行线构成的相同对应角以及它们与另外一条直线构成的内错角和外错角都是相等的。
3.平行线的线段比例相等:如果两条直线都与一条平行线相交,那么将两条平行线分割成的线段所构成的比例相等。
例如,若有两条平行线AB和CD分别与一条截线EF 相交,那么EA/AC=EB/BD=FA/CD=FB/BD。
4.平行线的所有交线为平行线:当一组平行线与另外一组平行线相交时,所有的交线也是平行线。
例如,若有两组平行线AB、CD和EF、GH相交,并且AB与EF,CD与GH相交于点P、Q,则线段PQ也与AB、CD、EF、GH平行。
5.平行线的夹角和平均值:如果两条平行线与一条截线相交,则夹在同一边的内错角和外错角的和为180度。
6.平行线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平行线的内错角和外错角的平分线是垂直于平行线的且相交于一点。
7.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利用如下的平行线判定方法:-如果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平行线相交,那么这两条平行线也是平行的。
-如果两条交叉直线的内错角或外错角之一为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且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总结:-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
-平行线的性质包括交角为零、特征角相等、线段比例相等、所有交线为平行线、夹角和平均值、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以及判定方法等。
-平行线在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平行四边形、平行线夹角定理以及平面几何的相关题目。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平行线》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4、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现在是不是觉得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知识点可以帮助到大家。
努力哦!为大家策划了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专题,为大家提供了八年级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八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要点、八年级期中考试模拟题、八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八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要点、八年级数学期中模拟题、八年级期中模拟题等相关内容,供大家考前复习参考。
常见图形的对称轴与画法之初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复习要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第1章平行线1.1 平行线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3 平行线的判定1.4 平行线的性质1.5 图形的平移1.1 平行线1. 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3.平行线的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平行公理”.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5.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中,有公共的顶点,且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6.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 认识“三线八角”(1)如图所示,两条直线l1,l2被第三条直线,l3所截,构成8个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线八角”.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如上图所示,观察∠1与∠2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的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内错角如上图所示,观察∠7与∠4的位置,它们分别位于第三条直线l3的异侧,并且都在两条直线l1与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同旁内角如上图所示,观察∠7与∠8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在直线l1与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1.3 平行线的判定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1)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2)推理形式:∵∠1=∠2,∴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基本事实的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推理形式为:∵l1⊥l3,l2⊥l3,∴l1∥l2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1)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推理形式:∵∠1=∠2,∴l1∥l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1)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推理形式:∠1+∠2=180°∴l1∥l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4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性质(1)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基本图形如图所示. 应用格式如下:因为AB//CD,所以∠1=∠2.因为AB∥CD、所以∠2=∠3.因为AB/CD,所以∠2+∠4=180°.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中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前提下,从同位角相等、内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推出两直线平行,这是平行线的判定;而从两直线平行推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是平行线的性质.1.5 图形的平移1. 平移的概念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简称平移.2. 平移的条件物体作平移的两个条件:(1)相同的运动方向;(2)相等的运动距离.3.平移作图平移作图的一般步骤:(1)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骗定表示围形的关键点;(3)过关键点作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的线段,得到关键点的对应点;(4)按原图形依次连结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其中找出表示图形的关键点和过关键点作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的线段是最关键的.4.平移的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注意:在平移作图中,最关键的是找出表示图形的关键点和过关键点作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的线段.1.6 应用1. 数对顶角2对对顶角l1 l2 l3 l1 l2 l3 l43组两两对应6组两两对应3*2=6对6*2=12对n条直线n-1+n-2+……+1(n−1+1)(n−1)2=n(n−1)2组×2=n(n-1)对2. 同旁内角特殊数法直线两两相交产生2对同旁内角图中有4条截线,每条截线形成3对交线,共计12组同旁内角数量:2×12=24对①变式图形:∠1与∠2都是同位角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②变式图形:∠1与∠2都是内错角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③变式图形:∠1与∠2都是同旁内角图形特征:在形如“n”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1 二元一次方程2.2 二元一次方程组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2.1 二元一次方程1. 二元一次方程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为1的整式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注意:“含有”表示系数不为0,(化简后)例如:x+y=10(√)x+2y=10+x(×)X+2y+z=10(×)“项的次数”,例如x2+y=0(×)xy-5=0(×)“整式”;初中我们就学习整式(排除法)、分式(分母里面有字母)和根式(根号里面有字母),只要是几元几次方程,必然是整式方程一般形式:ax+by+c=0(a≠0,b≠0)2.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1)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情况下,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解. (每一个解是一个数对,要用大括号括起来)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所以它的解是任意数.(×)3. 判定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方程两边的代数式都是整式----整式方程②含有两个未知数----二元③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一次例题: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有(①⑤⑦) ①2x+y=3 ②x 2+3y=1 ③xy+5y=8 ④3x -2y=4z ⑤4x=y−24 ⑥1x +4y=6 ⑦xπ+y=5 2、下列各式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有( C )②④⑧①xy+2x -y=7 ②4x+1=x -y ③1x +y=5 ④x=y ⑤x 2-y 2=2 ⑥6x -2y ⑦x+y+z=1 ⑧y (y -1)=2y 2-y 2+x ⑨1x +x=1x +y (所有化简都在整式范围内化简,分式不化简)A.1B.2C.3D.42.2 二元一次方程组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由几个(2个及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不一定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方程可以超过两个,有的方程可以只有一元(一元方程在这里也可看作另一未知数系数为0的二元方程)如{2x =63x −y =1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 +1=8y −3=5 {x =8y =5 {x −y =52x +1=83x +y =10例题:下列方程组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 ①{x +y =42x +3y =7 (√) ②{2a −3b =115b −4c =6(×) ③{x +y =8x 2−y =4 (×)④{xy −7=9y =2x(×) ⑤{x =1y =−1 (√) ⑥{2x =1xy =−1 (×) ⑦{2x +y =1y −z =−1 (×) ⑧{2x +y =11y=−1(×)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同时它也必须是一个数对,而不能是一个数.例题:方程组{2x +y =■x +y =3的解为{x =2y =■ ,则被遮盖的前后两个数分别为( C ) A.1、2 B.1、5 C.5、1 D.2、43. 二元一次方程的两种基本解法的一般步骤:·代入消元元法①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②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③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代数式,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④写出方程组的解.·加减消元法:①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同(或互为相反数).②通过相减(或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且中的存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写出方程组的解.4.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1)理解问题:审题,搞清已知和未知,分析数量关系.(2)制订计划:考虑如何根据等量关系设元,列出方程组.(3)执行计划:列出方程组并求解,得到答案.(4)回顾: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5.当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的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为1,或某个方面的常数项为0时,一般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比较简捷;当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同或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比较简捷;当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都不同时,找出某一个未知数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对两个方程进行变形,使得方程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再用加减法消元求解.6.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除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整体代入法、换元法、设元法等方法求解,应根据题目灵活选择.整体代入法:在求代数式值中应用,求代数式的值最常用的方法,即把字母所表示的数值直接代入,计算求值. 有时给出的条件不是字母的具体值,就需要先进行化简,求出字母的值,但有时很难求出字母的值或者根本就求不出字母的值,根据题目特点,将一个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求值时方便又快捷,这种整体代入的技法经常用到.7.回顾: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一次的方程. 例如:x=3x,2x=6x-1,9x-6=2x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 例如x=y+1,(a+b)×2=30第3章整式的乘除3.1 同底数幂的乘法3.2 单项式的乘法3.3 多项式的乘法3.4 乘法公式3.5 整式的化简3.6 同底数幂的除法3.7 整式的除法1.幂的运算法则:注意: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还可以表示多项式;灵活地双向应用运算性质,使运算更加方便、简洁.例题:1.计算(1)(-3)2013·(- 13)2011(2)2·8n ·16n =222,求n 的值.(3)-12016+(π-3.14)0-2×(-3)2.连线a m n a m -a n2.整式的乘除法法则:注意: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前面的“+”“-”号是性质符号,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各项的结果,要用“+”连结,最后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形式,根据多项式的乘法,能得出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公式:(x+a)(x+b)=x2+(a+b)x+ab3.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1)a0=1(a≠0).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a≠0,p是正整数).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2)a-p=1a pp次幂的倒数.4.乘法公式:在化简求值问题中常会用到乘法公式,使用乘法公式可以简化运算.在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值时,注意公式的变形及整体代入思想,通常用到以下几种变形:(1)a2+b2=(a+b)2-2ab(2)a2+b2=(a-b)2+2ab(3)(a+b)2=(a-b)2+4ab(4)(a-b)2=(a+b)2-4ab第4章因式分解4.1 因式分解4.2 提取公因式法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4.1 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的概念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有时我们也把这一过程叫分解因式.(2)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 整式的乘法运算是把几个整式的积变形为多项式的形式,特征是向着“积化和差”的形式发展;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则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特征是向着“和差化积”的形式发展.★注意: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即分解因式要彻底.例(台州中考)把多项式2x2-8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A. 2(x2-8)B. 2(x-2)2C. 2(x+2)(x-2)D. 2x(x -4)x解析:2x2-8=2(x2-4)=2(x+2)(x-2).故选C.4.2 提取公因式法1. 公因式的定义及其确定(1)公因式的定义:一般地,一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如m是多项式ma+mb各项的公因式,2ab是多项式2ab+4abc各项的公因式.(2)公因式的确定方法:多项式的各项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当系数是整数时)与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就是多项式的公因式.公因式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公因式的确定方法:(1)系数:取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字母:取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低次幂.2. 用提取公因式法因式分解(1)定义: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可把该公因式提取出来进行因式分解.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2)提取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的形式.3.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1. 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a2-b2=(a+b)(a-b).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例(杭州中考)分解因式:m3n-4mn=________________解析:m3n-4mn =mn(m2 - 4)=mn(m+2)(m -2).答案:mn(m+2)(m -2)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a2+2ab+b2= (a+b)2a2-2ab+b2=(a-b)2.语言叙述: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数和(或者差)的平方.★注意:公式中所说的“两个数”是a,b,而不是a2,b2,其中a,b既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3. 形如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X2 +(p+ q)x+ pq=(x+p)(x+q),利用该式可将某些二次项系数是]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 如:x2-6x-7=(x-7)(x+1),x2+5x-6=(x+6)(x -1).4. 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有的可用提取公因式法,有的可用公式法,有的则两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般地,利用公式a2-b2=(a+b)(a-b),或a2±2ab+b2=(a±b)2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2)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当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应首先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应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当多项式为三项式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观察是否符合公式的特点,并确定公式中的a,b.★特别注意:当分解因式后的某一因式有公因式或符合公式时,应继续分解,直到每个因式再也不能分解为止.★当多项式不能直接分解因式时,应先对多项式进行整理变形,再分解.5. 换元法当复杂的多项式中,某一部分重复出现时,我们用字母将其替换,从而简化这个多项式,例如:(a+b)2+2(a+b)+1,(x2-4x+2)(x2-4x+6)+46. 因式分解的方法7.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要点三、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注意:在这里,a、b既可以是具体数字,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平方差公式的典型特征:既有相同项,又有“相反项”,而结果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两数和(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两倍.注意:公式的特点:左边是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右边是二次三项式,是这两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数之积的2倍.8. 因式分解常用12种方法及应用【因式分解的12种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总结如下:(1)提公因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例1:分解因式x3-2x2-x (2003淮安市中考题)x3-2x2-x=x(x2-2x-1)(2)应用公式法由于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着互逆的关系,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例2:分解因式a2+4ab+4b2(2003南通市中考题)解:a2+4ab+4b2=(a+2b)2(3)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mx+nx+my+ny=(mx+nx)+(my+ny)=x(m+n)十y(m+n)=(m+n)(x+y),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称为分组分解法.★要把多项式am+an+bm+bn分解因式,可以先把它前两项分成一组,并提出公因式a,把它后两项分成一组,井提出公因式b,从而得到a(m+n)+b(m+n),又可以提出公因式m+n,从而得到(a+b)(m+n)请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1)a2-b2+a2b-ab2.原式=(a2-b2)+(a2b-ab2)=(a+b)(a-b)+ab(a-b)=(a-b)(a+b+ab).(2)a2-a2b+ab2-a+b-b2.原式=(a2-b2)-(a2b-ab2)-(a-b)=(a+b)(a-b)-ab(ab)-(a-b)=(a-b)(a+b-ab-1)=(a-b)[(b-1)-a(b-1)]=(a-b)(b-1)(1-a).例3:分解因式m2+5n-mn-5m解:m2+5n-mn-5m=m2-5m-mn+5n=(m2-5m)+(-mn+5n)=m(m-5)-n(m-5)=(m-5)(m-n)例:2x4-x3-6x2-x+2=(2x4-x3)-(6x2+x-2)=x3(2x-1)-(2x-1) (3x+2)=(2x-1) ( x3-3x-2)(4)十字相乘法对于mx2+px+q形式的多项式,如果a×b=m,c×d=q且ad+bc=p,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ax+d)(bx+c)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2x2-x-3.(1)二次项系数2=1×2.(2)常数项-3=-1×3=1×(-3),验算“交叉相乘之和”.(3)发现第③个“交叉相乘之和”的结果-1为一次项系数,即(x+1)(2x-3)=2x2-3x+2x-3 =2x2-x-3,则2x2-x-3=(x+1)(2x-3). 像这样,通过十字交叉线的帮助,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例4:分解因式7x2-19x-6分析:1×7=7,2×(-3)=-61×2+7×(-3)=-19解:7x2-19x-6=(7x+2)(x-3)(5)配方法对于那些不能利用公式法的多项式,有的可以利用将其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就能将其因式分解.例5:分解因式x2+6x-40解x2+6x-40=x2+6x+9-9-40=(x+ 3)2-(7)2=[(x+3)+7][(x+3)-7]=(x+10)(x-4)(6)拆、添项法可以把多项式拆成若干部分,再用进行因式分解.例6:分解因式bc(b+ c)+ca(c-a)-ab(a+b)解:bc(b+c)+ca(c-a)-ab(a+b)=bc(c-a+a+b)+ca(c-a)-ab(a+b)=bc(c-a)+ca(c-a)+bc(a+b)-ab(a+b)=c(c-a)(b+a)+b(a+b)(c-a)=(c+b)(c-a)(a+b)(7)换元法有时在分解因式时,可以选择多项式中的相同的部分换成另一个未知数,然后进行因式分解,最后再转换回来.例7.分解因式2x4-x3-6x2-x+2(也叫相反式,在这里以二次项系数为中心对称项的系数是相等的,如四次项与常数项对称,系数相等,解法也是把对称项结合在一起)解:2x4-x3-6x2-x+2=(2x4-x3)-(6x2+x-2)=x3(2x-1)-(2x-1) (3x+2)=(2x-1) ( x3-3x-2)例7.分解因式2x4-x3-6x2-x+2 (也叫相反式,在这里以二次项系数为中心对称项的系数是相等的,如四次项与常数项对称,系数相等,解法也是把对称项结合在一起)解:2x4-x3-6x2-x+2=2(x4+1)-x(x2+1)-6x2=x2{2[x2+(1x )2]-(x+1x)-6}令y=x+1x,x2{2[x2+(1x )2]-(x+1x)-6}=x2[2(y2-2)-y-6]= x2(2y2-y-10)= x2(y+2)(y-5)= x2(x+1x +2)(2x+1x−5)=(x2+2x+1)(2x2-5x+2)=(x+1)2(2x-1)(x-2)(8)求根法令多项式f(x)=0,求出其根为x1,x2,x3,……x n,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f(x)=(x-x1)(x-x2)(x-x3)……(x-x n)(一般情况下是试根法,并且一般试-3,-2,-1,0,1,2,3这些数是不是方程的根)例8.分解因式2x4+7x3-2x2-13x+6解:令f(x)=2x4+7x3-2x2-13x+6=0通过综合除法可知,f(x)=0根为,-3,-2,1,12则2x+7x-2x-13x+6=(2x-1)(x+3)(x-1)(9)图象法(这种方法在以后学函数的时候会用到. 现在只是作为了解内容,它和第八种方法是类似的)令y=f(x),做出函数y=f(x)的图象,找到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x1,x2,x3,……x n,则多项式可因式分解为f(x)=f(x)=(x-x1)(x-x2 )(x-x3).....(x-x n)例9.因式分解x3+2x2-5x-6解:令y=x3+2x2-5x-6作出其图象,可知与x轴交点为-3,-1,2则x3+2x2-5x-6=(x+1)(x+3)(x-2)(10)主元法先选定一个字母为主元,然后把各项按这个字母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再进行因式分解.例10.分解因式a2(b-c)+b2(c-a)+c2(a-b)分析:此题可选定a为主元,将其按次数从高到低排列解:a2(b-c)+b2(c-a)+c2(a-b)= a2 (b-c)-a(b2-c2)+bc(b-c)=(b-c)[ a2-a(b+c)+bc]=(b-c)(a-b)(a-c)(11)利用特殊值法将2或10(或其它数)代入x,求出数P,将数P分解质因数,将质因数适当的组合,并将组合后的每一个因数写成2或10的和与差的形式,将2或10还原成x,即得因式分解式.例11.分解因式x3+9x2+23x+15解:令x=2,则x3+9x2+23x+15=8+36+46+15=105将105分解成3个质因数的积,即105=3×5×7注意到多项式中最高项的系数为1,而3、5、7分别为x+1,x+3,x+5,在x=2时的值则x3+9x2+23x+15=(x+1)(x+3)(x+5)(12)待定系数法首先判断出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设出相应整式的字母系数,求出字母系数,从而把多项式因式分解.例12.分解因式x4-x3-5x2-6x-4如果已知道这个多项式没有一次因式,因而只能分解为两个二次因式.解:设x4+-x3-5x2-6x-4=(x2+ax+b)(x2+cx+d)=x4+(a+c)x3+(ac+b+d)x2+(ad+bc)x+bd从而a+c=-1,ac+b+d=-5,ad+bc=-6,bd=-4所以解得则x4+-x3-5x2-6x-4=(x2+x+1)(x2-2x-4)【专题综述】因式分解初中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也是中考数学试题中比较常见的题型,对于因式分解,除了掌握其方法外,还应注意观察题目的本身特点,正确的选择方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因式分解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下面举例予以剖析,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9. 方法解读(1)曲解概念,局部分解 例1:分解因式:(x+y)2+(x+y)+14错解:原式=(x+y)(x+y+1)+ 14 正解:原式=(x+y)2+2×12(x+y )+(12)2=(x+y+12)2【解读】尽管结果的第一项是积的形式,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和的形式. 错因在于曲解了分解因式的意义,误认为只要结果中有整式的积即可,而忽视了整个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这一本质.【举一反三】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x 2+2x+3=(x+1)2+2B.(x+y)(x -y)=x 2-y 2C.x 2-xy+y 2=(x -y)2D.2x -2y=2(x -y)【答案】D【解析】选项A. x 2+2x+3=(x+1)2+2不是因式分解选项B.(x+y)(x -y)=x 2-y 2不是因式分解选项C. x 2-xy+y 2=(x -y)2不是因式分解选项D. 2x -2y=2(x -y)是因式分解(2)提公因式,不翼而飞例2:分解因式:4a 2b -6ab 2+2ab.错解:原式=2ab(2a -3b).正解:原式=2ab(2a -3b+l)【解读】当各项的公因式恰与某一项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提取公因式后.该项的位置必须由l (或-l )“留守”,而错解忽视了这一点,致使第三项“1”不翼而飞. 【举一反三】 因式分解:ab 2-2ab+a=_______________【答案】a(b -1)2【解析】ab 2-2ab+a=a(b 2-2b+1)=a(b -l)2,故本题的答案为a(b -1)2本题考查略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判断公因式并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式.(3)盲目变换,符号出错例3:分解因式:3q(p-1)2-2(1-p)3.错解:原式=3q(p-1)2-2(p-1)3=(p-1)2[3q-2(p-1)]=(p-1)2(3q-2p +2).正解:原式=3q(l-p) 2-2(1-p)3=(1-p)2(3q-2+2p)【解读】错因在于把(l-p)3化为(p-1)3时出现了符号错误,误认为(l-p)3=(p-1)3.事实上,当n为偶数时,(l-p)m=(p-1)m;当n为奇数时,(l-p)m=-(p-1)m,所以本题中若选择把(p-1)2化为(l-p)2,可避免符号的干扰【举一反三】因式分解:x(x-2)-3(2-x)【答案】(x-2)(x+3)【解析】试题分析:提公因式(x-2)进行因式分解;解:原式=(x-2)(x+3)(4)忘记初衷,背道而融例4:分解因式:(2x+y)2-(x-2y)2.错解:原式=[(2x+y)+(x-2y)][(2x+3)-(x-2y)]=( 3x-y)( x+3y)=3x2+8 x y-3 y2.正解:原式=(3x-y)(x+3y).【解读】错解的最后一步与因式分解背道而驰,是整式乘法. 这种走“回头路”的现象,其原因是混淆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本质区别,对分解因式的目标就是“把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不够明确.【举一反三】分解因式:9(a+b)2-4(a-b)2【答案】(5a+b)(a+5b)【解析】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分解因式.解:9(a+b)2-4(a-b)2,=[3(a+b)+2(a-b)][3(a+b)-2(a-b)],=(5a+b)(a+5b)(5)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例5:分解因式:(x2+4)2-16x2错解:原式=(x2+4)2-(4x)2=(x2+4+4x)(x2+4-4x).正解:原式=(x2+4+4x)(x2+4-4x)=(x+2)2(x-2)2【解读】错因在于分解因式不彻底. 因为结果中的两个因式都是完全平方式,还可以继续分解,所以错解由于半途而废,而导致“前功尽弃”.【举一反三】分解因式:4x2-16=___________【答案】4(x+2)(x-2)【解析】4x2-16.=4(x2-4)=4(x+2)(x-2)10. 强化训练1.下列等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A.(x+y)(x-y)=x2-y2;B.42=2×3×7;C.x2-x-2=(x-2)(x+l);D.2x2-x-l=x(2x-1)-1.【答案】C【解析】A.(x+y)(x-y)=x2-y2是乘法运算,故不正确;B.42=2×3×7是分解因数,故不正确;C.x2-x-2=(x-2)(x+1)是因式分解;D.2x2-x-l=x(2x-1)-1的右边不是积的形式,不是因式分解,故不正确.2.对于非零的两个实数a,b.规定a@b=a3-ab,那么将a@16结果再进行分解因式,则为()A. a(a+2)(a-2)B.a(a+4)(a-4)C.(a+4)(a-4)D.a(a2+4)【答案】B【解析】∵a@b=a3-ab∴a@16=a3-16a=a (a2-16)=a(a+4)(a-4).故选B.3.因式分解:(1)2a(y-x)-3b(x-y);(2)x3-x【答案】(1)( y-x)(2a+3b) (2)x(x+1)(x-1).【解析】试题分析:(1)将原式第二项括号里面变形为y-x,再将y-x提取出来即可;(2)先提取公因式x,再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即可.试题解析:(1)原式=2a(y-x)+3b(y-x)=(y-x)( 2a+3b):(2)原式=x(x2-1)=x(x+1)(x-1).4.分解因式:x5-2x3-8x【答案】x(x+2)(x-2)(x2+2)【解析】本题考查了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先提公因式x,然后连续运用两次平方差公式求解,分解因式时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原式=x(x4-2x3-8)=x(x2-4)(x2+2)=x(x+2)(x-2)(x2+2)5.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A.x(a-b)=ax-bxB.x2-1+y2=(x-1)(x+l)+y2C.x2-1=(x+1)(x-1)D.ax+bx+c=x(a+b)+c【答案】C【解析】A.是多项式乘法,不是因式分解,错误;B.不是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错误;C.是公式法,正确;D.不是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错误;故选:C.6.代数式2x2-18因式分解,结果正确的是()A. 2(x2-9)B. 2(x-3)2C.2(x+3)(x-3)D.2(x+9)(x-9)【解析】∵2x2-18=2(x2-9)=2(x+3)(x-3),∴C中的结果是正确结果.故选C7.因式分解:①5x3y-20xy3;②(x-1)(x-3)-8【海南省定安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答案】①5xy(x+2y)(x-2y);②)(x-5)(x+1)【解析】①用提公因式法5x3y-20xy3=5xy(x2-4y2)=5xy(x+2y)(x-2y)②用十字相乘法(x-1)(x-3)-8=x2-4x-5=(x-5)(x+1)8.因式分解:(1)2x2-8(2)m3n-10m2n+25mn(3)a2(a-b)+9(b-a)【答案】(1)2(x+2)(x-2);(2)mm(m-5)2;(3)(a+3)(a-3)(a-b).【解析】试题分析:(1)原式提取2,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2)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3)原式变形后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试题解析:(1)原式=2(x2-4)=2(x+2)(x-2);(2)原式=mn(m2-10m+25)=mn(m-5)2;(3)原式=a2(a-b)-9(a-b)=(a-b)(a+3(a-3).(1)10a-5a2-5;(2)(x2+3x)2-(x-1)2.【答案】(1)-5(a-1)2;(2)(x2+4x-1)(x+1)2.【解析】(1)提取公因式-5后,再用完全平方式进行分解即可10a-5a2-5=-5(a2-2a+1)=-5(a-1)2(2)原式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后,再用完全平方式进行分解即可(x2+3x)2-(x-1)2=(x2+3x+x-1)(x2+3x-x+1)=(x2+4x-1)(x2+2x+1)=(x2+4x-1)(x+1)210.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a(a-3)+2(3-a)(2)(a+b+c)2-(a-b-c)2(3)4(x+y)2-20(x+y)+25(4) 4a2-b2+6a-3b【答案】(1)(a-3)(a-2) (2)4a(b+c) (3)(2x+2y-5)2(4)(2a-b)(2a+b+3)【解析】试题分析:(1)先把原式化为a(a-3)-2(a-3),再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即可;(2)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再提“公因式”即可;(3)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4)先把原式分组化为(4a-b)+(6a-3b),两组分别分解后,再提“公因式”即可.试题解析:(1)a(a-3)+2(3-a)=a(a-3)-2(a-3)=(a-3)(a-2)(2)(a+b+c)2-(a-b-c)2=[(a+b+c)+(a-b-c) ] [(a+b+c)-(a-b-c)]=(a+b+c+a-b-cXa+b+c-a+b+c)=2a(2b+2c)=4a(b+c)(3)4(x+y)2-20(x+y)+25=[2(x+y) ]2-20(x+y)+25=[2(x+y) ]2-20(x+y)+52=(2x+2y-5)2(4)4a2-b2+6a-3b=(4a2-b2)+(6a-3b)=(2a+b)(2a-b)+3(2a-b)=(2a-b)(2a+b+3)第5章分式5.1 分式5.2 分式的基本性质5.3 分式的乘法5.4 分式的加减5.5 分式的方程1、分式有无意义及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 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当分母的值不为零时,分式有意义;当分子的值等于零而分母的值不等于零时,分式的值是零.1.分式AB 中,要使分式有意义,则需分母B≠0;要使AB=0,则需A=0且B≠0.2.分式的基本性质:AB =A×MB×M,AB=A÷MB÷M(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3.分式约分的结果必须是整式或最简分式.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法:ba ·cd= bcad分式的除法:ba ÷cd=ba·dc=bdac分式的加减:(1)同分母分式相加减:ab ±cb=a±cb(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ab ±cd=abbd±cbbd=ab±cdbd分式的乘方:(ab)n=a n/b n(其中n是正整数)。
第1页共2页
第一章 平行线知识点整理
一、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记作________.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⑴______;⑵_______。
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______;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 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______; 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______;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 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___且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_______
二、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5、三线八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
如图,直线b a ,被直线l 所截 ① 同位角(位置相同)有_____对,
分别是:
② 内错角(位置在内且居截线两侧)有______对,
分别是:
③ 叫做同旁内角(位置在内且居截线同旁)有______对,
分别是:
④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
同位角是“F ”型;内错角是“Z ”型;同旁内角是“U ”型。
6、如何判别三线八角
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也可用模型(FZU 型)判断。
【例】1.∠1与∠B 是直线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_角;
2.∠2与∠A 是直线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_角;
3.∠3与∠B 是直线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_角; 思考:∠2与∠B 是同位角、内错角还是同旁内角?为什么?
【练】1.如右图,按各角的位置,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1与∠2是同旁内角 (B )∠3与∠4是内错角 (C )∠5与∠6是同旁内角 (D )∠5与∠8是同位角
2.下列4个图中,∠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 )
(B )
(C )
(D )
(A)
三、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7、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注意:⑴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置关系”决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
(2)请同学们注意书写的顺序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互补),然后得出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互补),然后写平行。
【例】在下面的解题过程的横线上填空,并在括号内注明理由. 如图,已知∠A=∠F ,∠C=∠D ,试说明BD ∥CE .
解:∵∠A=∠F (已知)
∴____∥_____( ) ∴∠D=∠___( ) 又∵∠C=∠D (已知)
∴∠____=∠C ( ) ∴BD ∥CE ( ) 练习题
1.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为52°,则另一个角为_______.
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产生的八个角中,角平分线互相平行的两个角是( ) A.同位角 B.同旁内角 C.内错角 D. 同位角或内错角 3.如右图,如果AB ∥DE ,∠B=30°,∠D=25°,则∠BCD 的度数为( ). A.45° B.50° C. 55° D. 60°
判定 性质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
b
l
1
2 3 4
5 6 7 8
3
21
B
E
A
D
C
1
2
3456
7
8
第3题
4.如图所示,已知AB∥DE,∠ABC=80°,∠CDE=140°,则∠BCD的度数为________°.
5.如图,已知AB∥CD,∠B=120°,∠C=25°,则∠BEC的度数为__________°.
6.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________°.
7.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如果∠1=35°,那么∠2是________度.
8.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若∠EFG=50°,则∠DEG=_____度.
9.⑴如图,已知∠1=∠2,试说明:a∥b.
⑵已知直线a∥b,试说明:∠1=∠2.
10.如图,已知∠B=∠C,AE∥BC,试说明:AE平分∠CAD.11.如图,已知在△ABC中,EF平行于CD,G在AC边上,∠1=∠2,求证:∠AGD=∠ACB.
12.如图,∠ABE+∠DEB=180°,∠1=∠2,试说明∠F与∠G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四、平移
8、平移的性质:
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和_______;
②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_________(或在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
练习题
1.如图所示是“福娃欢欢”的五幅图案,图案____(填序号)可以通过平移图案①得到.
.
2.如图,△A’B’C’是由△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cm得到,若AC=3cm,则
A’C=______cm.
第4题第5题
第6题第7题
第8题
第11题
第12题第10题
第9题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