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露胸的上衣"(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

唐代女性的前胸确实是颇为暴露的。在传统裙懦装基础上改造形成的袒露装,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唐墓出土的女佣和壁画是这方面形象的铁证,"她们"无视礼法,一反传统,坦然表现出对人体美的大胆追求。在庸朝,袒胸露肌,这是自然的,美的,时尚的。初唐欧阳询《南乡子》中有"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句子。其中毫无保留的赞美,则更是反映了当时的时尚风气和审美标准。时尚风潮,势不可挡。何谓惊世骇俗,"世"是不断变迁的。而我们可能就是"俗"的一部分。

第7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芮妮.齐薇格的红色一字低胸礼服带来的珠圆玉润的美感,与陕西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的陶俑,这个雍容华贵丰腴的贵妇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广,在化妆领域,出现了很多颇具异域风情的胡风妆饰。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流行于唐代天宝年间的"时世妆"了。那时的妆饰已然成配套之势,是由发型、唇色、眉式、面色等等所构成的整套妆饰。唐代女子除了引进胡妆之外,也沿用或自创了一系列另类妆饰。如"啼妆" 便是延用东汉六朝时期的一种面妆。新创的面妆则有泪妆、血晕妆,是唐代长庆年间京师妇女中流行的一种面妆。以丹紫涂染于眼眶上下,故名,此外,还有一种面妆名"北苑妆"。这种面妆是缕金于面,略施浅朱,以北苑茶花饼粘贴于鬓上。这种茶花饼又名"茶油花子"以金箔等材料制成,表面缕画各种图纹。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期间,多施于宫娥嫔妃。也有将茶油花子施于额上的,作为花钿之用的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涡,因此面眉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在盛唐以前,多以胭脂或颜科作两颗圆点,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通称笑靥。由于面靥自古就有遮掩脸部暇疵的功用,因此现代女子妆面中依旧喜爱发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当然,它的美也是无法否认的。

在历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甚至延长到鬓发处。当代女性在眼妆上出现同样的纤长入鬓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最为流行的面妆是"红妆¨,其中最艳者是"酒晕妆"。不分贵贱,均喜敷之。这种妆是先施白粉,然后在两颊抹以浓重的胭脂,如酒晕然。通常为青年妇女所作。今天,随着唐风的兴起,浓艳的"中国红"又再次为当代女子所钟爱

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最为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颇似印度妇女的吉祥痣。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具体形象在西安等地唐墓出土的陶俑上反映得较为清楚。除梅花形之外,花钿还有各种繁复多变的图案。花钿不管是贴在古代美女的额上,还是绘于当代丽人的眉问,都宛如一朵朵鲜艳的奇葩。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到了今天,由于人们对美迫求的多元化,这种古典的伤痕美又再次在现代女性的妆面上复兴了。

叮叮当当,衣诀飘香

除了头面,还有条脱(臂圳)、脚圳等。关于条脱,有个趣闻,唐大中年间,一天宣宗闲暇赋诗,诗中"金步摇"三?终也怀龊鲜实拇世炊裕路汕渌婵谒党?"玉条脱",十分工整。至于白居易"绿鬃富去金钡多,晤腕肥来银驯窄",是当时阔商太太的写照。这些和今天的臂饰、手饿、手链郡非常相似。

用香熏衣(效果应该不亚于香水)。据说熏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香",就是将沉香、白檀香、麝香、丁香、苏合香、甲香、甘松香等,用蜜和成丸,装在瓶里,埋人地底二十天,然后拿出来熏衣。另一种是用藿香、零陵香、丁香、甘松香等,制成粉剂,装在用绢做的袋子里,再放到衣箱里。随身还带香囊等物。甚至有各种口香丸,含在口中防止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