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城乡统筹规划85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0.30 MB
- 文档页数:85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有没你家周边我们先来看看2020前的规划: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为适应绵阳市发展振兴的新要求,促进绵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1997年版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 2010--2015年远期 2016--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2、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绵阳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20249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区:包括涪城区全部和游仙区部分地区,总面积90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3.中心城区:包括成绵广高速公路、规划绵渝高速公路、南环高速连接线围合的区域以及农科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约488.7平方公里,在该区域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3、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涪城区全部,游仙区涪江街道办事处、富乐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松林街道办事处、科学城春雷街道办事处、科学城华丰街道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沟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建华乡,总面积907平方公里。
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规定,符合本规划要求。
总体规划范围(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区域功能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用地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交通道路规划(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近期一些规划内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哟:首先我们来看看:绵阳市一环路北段东延线工程起点交叉口优化方案(已经在施工了,涪江二桥下面不是已经封路了么?)一环路延线延线的规划方案(此图转自绵阳规划局网站)绵阳市科创园区控规N(08,B)-a-01-04等地块规划调整[规划方案正在公示中]为完善片区公服配套,科创园区管委会申请将孵化大楼东侧地块由行政办公、文化设施用地调整为医院用地。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模: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A.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建设部分》7.《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7版)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9.《绵阳市市区近期建设规划》;10.《绵阳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绵阳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3.《绵阳市总体规划(2007-2020)》14.《绵阳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1.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七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游仙经济试验区、金家林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并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
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
城市建城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
2.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为:由涪城中心片区、御营坝片区、韩家——沈家坝片区三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人,其中涪城中心片区19万人,御营坝片区7万人,韩家脊——沈家坝片区6.5万人。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4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1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涪城区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单位:涪城区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单位: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技术编制单位:绵阳师范学院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组长:廖凯区政府区长副组长:邓辉星区政府副区长成员:谭逢如市国土二分局局长吴永区发改局局长李雄区规划建设局局长田孝和区财政局局长许明光区水务农机局局长田平区农业局局长周玲区林业局局长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人员编制单位: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行政负责:罗采裕绵阳市国土二分局局长技术负责:刘兴富绵阳市国土二分局耕保科科长陈朝镇绵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野外调查:涪城区各镇、乡国土资源所资料汇总:刘兴富董廷旭张莉萍报告编写:杨佩晔张新合李才全报告校核:王建华蒋溢董廷旭图件编绘:杨佩晔张新合王建华可华明资料提供:区规划和建设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交通局、区计生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旅游局,涪城区各乡(镇)人民政府。
目录前言 (1)第一节涪城区概况 (2)第二节规划目的 (3)第三节规划任务 (4)第四节规划依据 (5)第五节规划原则 (6)第一章规划背景 (9)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9)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趋势 (13)第二章规划目标 (14)第一节规划的主要目标 (14)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5)第三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15)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8)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5)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5)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 (26)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 (29)第一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9)第二节强化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0)第三节规范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 (32)第四节保障重大项目与基础设施用地 (33)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33)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8)第一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38)第二节生态屏障建设用地安排 (40)第三节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 (40)第七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规则 (42)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42)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43)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44)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45)第五节独立工矿用地区 (45)第六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46)第七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47)第八章土地整治安排 (48)第一节农用地整理 (48)第二节农村居民点整理 (48)第三节土地开发 (49)第四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 (49)第五节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 (49)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51)第一节耕地与基本农田指标调控 (51)第二节建设用地指标调控 (52)第三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指标 (53)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 (53)第十章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55)第一节地震灾害影响 (55)第二节灾后重建用地规模安排 (55)第三节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56)第四节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57)第十一章近期规划安排 (59)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9)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59)第三节近期补充耕地计划 (60)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第一节行政措施 (61)第二节经济措施 (62)第三节法律措施 (62)第四节技术措施 (63)第五节社会措施 (63)附表 (64)表I.1涪城区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 (64)表I.2涪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65)表I.3涪城区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67)表I.4涪城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67)表I.5涪城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68)表I.6涪城区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 (70)表I.7涪城区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72)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目标,从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四川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阳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绵阳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公示说明《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已由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并于2012年1月13日通过专家评审,对规划成果修改完善后,现予以公示。
一、该规划是应对“5.12”地震灾后重建、绵阳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在《绵阳市总体规划2009-2020》获批的基础上,着重就绵阳2030年前的城乡统筹发展领域作出系统性的战略性指导,改变我市缺乏全域统领性城乡统筹规划的状况。
二、该规划包括了三个层次。
一是绵阳全域层次,从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角度,对绵阳全域空间、产业、交通、支撑系统和生态保护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梯度产业格局,培育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点载体,提出农村聚居分区,完善面向农村的支撑服务系统,将全域划分为3个城乡统筹分区、并提出分区制度创新建议。
二是城市规划区层次,将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与城乡统筹规划思路相结合,提出城市规划区作为绵阳半都市化地区的地位和特征,重点探索城市规划区内非城市建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并对城市规划区进行功能分区引导,使规划面向操作。
三是镇域层次,选择城市规划区内杨家镇,结合其开发项目制定新农村布点与产业发展策略,搭建可试点的实施平台。
三、市域城乡体系构建(一)空间发展策略:以“提升中心城区、壮大重点新城、培育新市镇、建设新农村”为空间发展策略布局绵阳市域内的城乡体系。
1、提升中心城区:加快高新区、经开区等新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
绵阳市中心城区城镇化建设将以加快新区建设和实现产城融合为主要路径,大力发展区域服务职能,成为四川省西北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2、壮大新城:选择性培育产业新城,承担市级功能疏解。
规划形成“3大4小”七个新城,逐步改变“小城区带大农村”的空间格局,优化市域城镇规模等级。
“3大”包括江油、三台和安县三个大、中城市规模重点新城,主要承接中心城市级职能转移,未来与中心城形成“一主两副”的城市格局(安县与主城区连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