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7.65 MB
- 文档页数:33
七年级地理第5课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建议:师:课件展示以下内容:(1)某某岛上鲜花已经盛开,长江两岸柳枝刚刚发芽,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2)请你们讨论解释冬季人们到海边避暑,夏季到海边御寒.(3)疗养院、避暑山庄大都设计在山坡上,这又是为什么?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得结论。
师: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纬度因素】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65读图的设计,让学生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
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2.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
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
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3.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
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
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简答题系列05年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所以海陆差异是下垫面最大和最基本的差异。
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辐射之下,它们的增温和冷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从海平面对流层上层,1月份陆上气温比大洋上气温低;7月份相反。
两者的差值,7月比1月大;低层比高层大,陆上年较差大于海洋上年较差。
海陆对气压和风也有明显的影响,气压分布随气温分布而变化。
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为冷源,因此陆上气压低,海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为冷源,海上气压低,陆上气压高,风从陆上吹向海洋。
此外,海陆对湿度、云量、雾和降水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 二、季风环流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1)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八年级科学上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
3. 能够分析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简单的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气候的概念和特征。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3. 运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解释简单的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1. 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
2. 运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解释复杂的气候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候的影响因素。
2. 使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气候现象讲解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现象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气候影响因素的相关图表和动画。
3. 案例分析材料。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气候的概念和特征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特征?二、新课讲解1. 讲解气候的概念: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 讲解气候的特征:气候具有稳定性、变化性和区域性。
3. 讲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现象。
第二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导入新课1. 提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2. 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近海地区气候湿润,内陆地区气候干燥。
3. 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差异较大,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4. 讲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冷流降温减湿。
第三课时: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综合效应一、导入新课1. 提问:气候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 讲解综合效应:各气候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特定的气候类型。
查补易混易错点03 局地气候分析局地气候分析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分析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历年高考高频考点。
例如2022年北京高考的第1-3题,2022年辽宁高考的第7题等都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气候的影响因素1.纬度:纬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主要包括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水的影响,受赤道低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副热带高压和极地高压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受盛行西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多;受信风控制的区域降水较少。
季风控制区域吹夏季风时雨水多,冬季风控制时雨水少。
3.海陆分布: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既表现在气温方面也表现在降水方面。
总体上看距离海洋越近气候受到海洋影响越大,海洋性特征越明显;海洋性特征表现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降水总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4.地形(1)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昼夜温差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降水较少。
(2)地形:①气温方面:阻挡冷空气;冷空气易在迎风坡和山谷堆积;山谷或盆地地形较为封闭,不易散热,冬季气温偏高;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较低。
①降水方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谷地区多夜雨;地形平坦的地方便于海洋水汽深入。
5.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易错02 局地气候的昼夜差异分析1.局地气候的形成通常是在背景风的前提下,叠加局地特殊的环流导致。
通常指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
2.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陆风的影响: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速了陆地的升温速度,因此加剧了海风;夜晚降低了陆地降温的速度,因此减弱了陆风。
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影响1、试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
(2)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
2、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球上的海洋相连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根据海陆分布的形势,可将世界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的特点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一、陆地大多分布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
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1/5,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部都是海洋。
二、除了南极的陆地外,所有大陆在南北的分布都较为均衡: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并形成较深的“陆间海”,这里岛屿众多,最容易爆发火山和地震。
三、一般情况下,大陆的轮廓都是北边宽南边窄,形状就像一个倒三角。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就是典型的代表;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的特点。
南极大陆却不具备这种特点。
四、较大的岛屿和弧形的列岛大多分布在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向东部凸出的岛弧,岛弧的边缘是一系列深海沟。
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像大陆东岸的岛屿成弧形排列,大岛屿也很少见,只有不列颠群岛是个例外。
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海岸线凹凸轮廓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很多年前从一块大陆分离出来的。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两种差别巨大的气候,分别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讨论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变化。
作业:1. 研究中国气候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形地势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三章:纬度位置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四章:大气环流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五章:海陆分布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教学活动:1. 讲解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原理。
2. 分析中国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作业:1. 研究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第六章:洋流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相信很多的同学都会想要了解关于气候的一些知识,那么你知道什么因素能够影响气候。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影响气候的因素,来欣赏一下吧。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
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海陆分布。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地形地势。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
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
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中国气候的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
世界海陆的分布知识点总结一、世界的陆地分布1. 陆地的分布情况地球的陆地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洲,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欧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但却被雪覆盖,不适宜人类居住。
2. 陆地的地形特点陆地的地形特点千姿百态。
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沙漠等各种地貌。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
最长的山脉是安地斯山脉,它横跨南美洲大陆。
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流经非洲大陆。
3. 陆地的气候特点陆地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受到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炎热多雨,适合热带植被的生长;而地处高纬度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针叶林的生长。
4. 陆地的资源丰富陆地上储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这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美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二、世界的海洋分布1. 海洋的分布情况地球上的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一半。
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北冰洋。
其中,南冰洋和北冰洋主要由海冰覆盖,不适宜人类居住。
2. 海洋的地形特点海洋的地形主要由海底地形和海岸线构成。
海底地形包括深海、中海山脊、洋中脊等,海岸线包括沙滩、峭壁、礁石等。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米。
3. 海洋的气候特点海洋的气候受到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呈现出多变性。
大洋洋流对于海洋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北大西洋洋流给欧洲带来了温和的气候,南极洲濒临的大洋洋流则给该地区带来了寒冷的气候。
4. 海洋的资源丰富海洋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来源地,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
另外,海洋还包括着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淡水。
此外,海洋还包括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少种类的鱼类都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