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与气候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37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海域陆地,气候与天气资料归纳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海域陆地,气候与天气资料归纳随着中考临近,考生在地理学科信息量缺失,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问题更加凸显。
每次模考都不尽人意,这是考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小编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关于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归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海洋与陆地1、海陆分布:(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叫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分界线最长,自北向南分别是山、河、海(世界最大内陆湖)、山和海、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2、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三叶虫等:海——陆)、海平面升降(台湾海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陆——海)、人类活动(荷兰填海造陆:海——陆)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分裂——分离——七大洲四大洋:(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详细)一、气候形成因子(一)、气温影响因素1、纬度:纬度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下垫面: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洋流等(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2)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阴坡气温偏低,阳坡气温偏高。
(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气温偏低。
(二)降水影响因素1、纬度——大气环流:低压带为多雨带,高压带为少雨带;大陆的迎风一侧降水多,背风一侧降水少;夏季风降水多,冬季风降水少。
2、距海的远近:绝大部分水汽都来自海洋,所以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越近降水越多。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水偏多,寒流经过的降水偏少。
(三)、气候形成主要因素1、纬度2、海陆分布3、地形4、洋流(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气候的最根本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2)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3)下垫面(地面状况):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决定降水量)季风环流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比夏季温度陆海陆海同纬度海洋比陆地冬季气温高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高,冬季低,内陆降水少因素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型.二、完成表“气候特点、成因、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类型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暖流:气温较高,降水较多主要特点形成原因植被农业生产地形洋流因素因素热带雨林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寒流: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终年赤道低热带南北纬10°之间亚马孙平原、刚果盆终年高温多雨,2000mm水稻种植、热带经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纬度决定热量)因素雨林气候草原归线气候大陆内部和西岸下700-1000mm地、马来群岛以上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带控制济作物,全年可耕作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小麦为主,湿播旱收绿洲农业、畜牧业热带南北纬10-南北回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终年高温,干湿两季,赤道低压带热带草原南北回归线-南北北非、阿拉伯半岛、澳终年高温少雨,250mm以副高或信风热带沙漠热带纬30°大陆内部和大利亚、墨西哥等沙漠西岸气候热带北纬10°到北回归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终年高温,分为雨旱两季风环流控热带季雨林季风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南岛、吕宋岛等气候季,1500-2000mm之间制水稻、茶叶、甘蔗、小麦,湿播旱收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季风环流控亚热带常绿水田为主,水稻、亚热南北纬制阔叶林甘蔗、柑橘、茶叶带季25°--35°大陆东南北美洲东南部均有少雨,800-1500mm分布风气岸候地中南北纬30-40°大地中海沿岸,除南极洲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夏:副高控制亚热带常绿灌溉农业,水果蔬海气陆西岸候外各大洲皆有分布多雨,300-1000mm冬:中纬西硬叶林风控制菜,小麦、玉米、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温带季风35-55°N大陆东岸亚洲东北部沿海气候旱地为主,小麦、玉米、谷子、苹果、梨、甜菜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季风环流控温带落叶阔干燥,400-800mm制叶林温带40-70°N,S温带大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内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常深居内陆,终温带草原、温畜牧业为主,灌溉大陆陆内部(包括亚寒部性气带大陆性气候)候澳大利亚南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终年受中纬温带落叶阔畜牧业为主温带南北纬40-60°大欧洲西部、海洋陆西岸性气候苔原70-80°N大陆气候80-90°N大陆冰原气候高大的高原山地地青藏高原、帕米尔高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区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脉海气候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亚洲(11种)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三、读“气候分布模式图”,将气候类型填在下图相应位置四、世界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一)、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1、亚洲气候的特点是: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气温和干湿度岁海拔增高而变化畜牧业、立体农业为主大陆0℃以下;降水稀少。
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影响1、试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
(2)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
2、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球上的海洋相连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根据海陆分布的形势,可将世界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海陆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的特点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一、陆地大多分布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
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占1/5,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部都是海洋。
二、除了南极的陆地外,所有大陆在南北的分布都较为均衡: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并形成较深的“陆间海”,这里岛屿众多,最容易爆发火山和地震。
三、一般情况下,大陆的轮廓都是北边宽南边窄,形状就像一个倒三角。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就是典型的代表;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的特点。
南极大陆却不具备这种特点。
四、较大的岛屿和弧形的列岛大多分布在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向东部凸出的岛弧,岛弧的边缘是一系列深海沟。
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像大陆东岸的岛屿成弧形排列,大岛屿也很少见,只有不列颠群岛是个例外。
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十分相似,海岸线凹凸轮廓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很多年前从一块大陆分离出来的。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两种差别巨大的气候,分别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点解析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最大值为90°,即太阳直射。
(2)太阳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高度变小,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降低。
谈重点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释疑点气温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一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气温就会越高。
析规律纬度、太阳高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与气温的关系【例1】)A.地球形状B.地球运动C.地表起伏D.海陆分布解析:由于地球的球状特征,纬度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
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答案:A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
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释疑点昼夜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半是黑夜,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上有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①地球公转特征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
谈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地球公转特征,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四季更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在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表现明显。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和近海背风、无风地区降水少。
【知识回顾】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等温线比较曲折,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
地形地势与气候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2)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质疑判断】1.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一定降水多。
(×)2.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海洋比陆地晚一个月。
(√)3.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地球气温也随之升高。
(√)【图示导学】地形雨人类活动与气候1.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1)有利影响: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2)不利影响:①任意砍伐森林,导致当地气候恶化。
②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③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
④排放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等。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图示导学】温室效应示意图探究主题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材料一放置在露天的两个玻璃容器,分别盛入等体积的沙子和水(如下图)。
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值变化。
材料二中国的四大避暑胜地,指的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
材料三我国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离太平洋渐远,海洋影响逐渐减弱,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进而影响植被,由东向西依次为1——山地森林及草原区、2——平原、草原、荒漠交错区、3——荒漠戈壁区。
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数据我国四大避暑胜地的位置、地形内蒙古地区自东向西植被的变化1.结合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实验,推测陆地与海洋气温日变化的大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