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病毒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5.10 MB
- 文档页数:7
第四章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一、概述二、病毒的变异现象三、病毒的变异理论四、病毒变异的研究方法五、诱变因素及其诱变机理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病毒遗传学作为微生物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病毒具有结构简单、无性增殖方式、可经细胞培养、增殖迅速、易于纯化等生物学特性,因而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
各种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一结论最初的直接证据正是来自于对病毒的研究。
病毒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完全同于原核酸的子代核酸分子,从而保持其遗传的稳定性。
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酶系统,故其遗传机构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深刻;加之病毒增殖迅速,突变的机率相应增高,这又决定了病毒遗传的不稳定性——变异性。
所以,采用适当的选育手段,常可较快获得许多变异株;应用各种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进行诱变,也能较快看到结果;而病毒粒子之间以及病毒核酸之间的杂交或重组,又为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
这些便利条件使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病毒学本身的范围,成为人类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模型和侧面。
最近几十年来,有关病毒遗传变异机理的认识有了显著的进展。
这不仅是病毒学本身的跃进,也是其它学科,特别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标记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
本章主要论述病毒的变异现象、变异机理和研究变异的方法,并简要介绍诱变的因素等。
二、病毒的变异现象病毒的变异,包括许多方面,就表型的改变而言,有毒力变异和抗原变异、培养特性的变异以及对某些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或依赖性的变异等。
这些变异,不是孤立地独自发生的,而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例如毒力不同的毒株,在培养细胞中形成的蚀斑形态也常不同,抗原组成也有所差异。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对临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特异性防治及常见微生物与免疫现象做出解释。
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习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助产及医学影像等专业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护理相关课程以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该课程的开设以所学的《高中生物》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分类;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图未显示)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大跳蚤的背上有小跳蚤,而小跳蚤的背上又有更小的跳蚤,以至无穷。
——Augustus De Morgan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增殖,或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获得诺贝尔奖的病毒方面的研究:1954年在组织培养中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
1966年癌病毒的发现1969年发现病毒和细胞的病毒感染1975年发现RNA肿瘤病毒依赖于RNA的DNA合成;DNA 肿瘤病毒的繁殖1976年乙型肝炎病毒起源和传播的机理、慢病感染研究1997年朊病毒的发现第一节病毒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组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
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病毒的化学组成: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有的病毒还含有类脂质和多糖。
▲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遗传物质),要么是RNA,要么是DNA。
大多数是RNA,少数是DNA;噬菌体例外(大多数是DNA)。
▲ 病毒的主要特征:(1)形体极其微小(10~300nm),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一般都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也称“分子生物”、“非细胞生物”。
(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4)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5)以蛋白质和核酸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存其侵染能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诱发潜伏性感染。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一)病毒的大小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以nm为测量单位。
病毒、细菌和真菌这三类微生物个体直径比大约为1:10:100。
标本大致的直径或其宽度×长度(nm)颤蓝细菌红细胞7000大肠杆菌1300 ×4000立克次氏体475痘病毒230 ×320流感病毒85T2大肠杆菌噬菌体65 ×95烟草花叶病毒15 ×300骨髓灰质炎病毒27(二)病毒的形态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球状:球状病毒(或多面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