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34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出处:宋·苏辙《类篇叙》
释义:没有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少也会显得混乱难理;有正确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多也会做得有条不紊。
待:对待、处理事情的方法。
十百:表示数量少。
乱:混乱难理。
千万:表示数量多。
若一:如同只有一件事。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背顺口溜巧记二十四史
四史晋宋南齐梁,
陈魏北齐周隋上,
南北二史旧新唐,
旧新五代史家唱,
宋辽金元明登场。
“四史晋宋南齐梁”包括八部史书,它们是:《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哗)、《三国志》(西晋陈寿)、《晋书》(唐代房玄龄)、《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
书》(唐代姚思廉)。
“陈魏北齐周隋上”包括五部史书,分别是:《陈书》(唐代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代李百药)、《周书》(唐代令狐德粟等)、《隋书》(唐代魏微
等)。
“南北二史旧新唐”包括四部史书:《南史》(唐代李延寿)、《北史》(唐代李延寿)、《旧唐书》(五代后晋刘响)、《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
“旧新五代史家唱”包括两部史书:《旧五代史》(北宋
薛居正等)、《新五代史》(七宋欧阳修)。
“宋辽金元明登场”包括剩余的五部史书:《宋史》(元代脱脱等)、《辽史》(元代脱脱等)、《金史》(元代脱脱等)、《元史》(明代宋廉等)、《明史》(清代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目录:司马迁之《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之《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陈寿之《三国志》,范晔之《后汉书》,房玄龄之《晋书》,沈约之《宋书》,萧子显之《南齐书》(记载年代最短,仅23年),姚思廉之《梁书》和《陈书》(后者卷帙最小),魏收之《魏书》,李百药之《北齐书》,令狐德棻之《周书》,魏征之《隋书》,李延寿之《南史》和《北史》,刘昫之《旧唐书》,欧阳修与宋祁之《新唐书》,薛居正之《旧五代史》,欧阳修之《新五代史》,元朝脱脱之《宋史》、《辽史》及《金史》,宋濂之《元史》,张廷玉
之《明史》。
.注:此二十四史为乾隆皇帝钦定,与《清史稿》或《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些,都记载了哪段历史?1、《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史记的。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没有纪。
5、《晋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唐朝房玄龄等撰,记载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的史事《晋书》以西、东两晋为正统,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时期14个割据政权的兴亡。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一、《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书的编写有多种体裁,二十四史采用的是纪传体。
这种体裁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不过历朝正史的撰修在此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具有各自的特点。
《史记》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组织而成,共130篇。
本纪是全书大纲,以事系年,取法于《春秋》的编年;世家是分国的,分国也按时代排下,但不同于《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史记》世家仍以记事为主;列传是司马迁独创的一个体例,是《史记》最主要部分;表,是全书中最重要的筋节,《史记》中的十张表,按事情不同而分作,其稽牒作谱,则以《世本》为范;八书,详记政制,专为一件事而特作一篇书,形制出于《尚书》。
因此,可以说《史记》实际上是以前史学上各种体裁之集大成。
其最异于前史者,是以人物为本位,故称为纪传体。
《史记》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时约3000年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著作。
《汉书》也称《前汉书》,班固著。
它基本沿用《史记》体例而略作变更,“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共百篇,后人析为120卷,共80余万言。
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计230年的历史。
《汉书》断代为史的方法,虽然容易割裂历史的联系,但可以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史料保存得更加完备, 便于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后代治国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 《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4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6《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7《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速记黄帝圣尊华夏祖,尧爱世民百姓福。
舜孝谦厚得禅让,大禹治水誉史书。
商纣无道朝野暗,武王灭纣西周出。
周公辅幼传佳话,名医扁鹊显神殊。
叔牙知人荐管仲,器量之君齐恒公。
鲁国圣贤出孔子,一部论语千古崇。
勾践卧薪亦尝胆,晦韬灭吴城府深。
文种恋权君赐死,深谋远虑陶朱公。
商鞅变法秦朝盛,苏秦纵横六国中。
孟尝君客三千数,屈原离骚尽义忠。
甘罗拜卿年十二,荆轲刺秦壮士歌。
秦统六国天下定,陈胜吴广荡风波。
项羽遗恨乌江死,刘邦灭秦建汉国。
张良运筹辅帝业,韩信成败皆萧何。
荡胡英雄霍去病,平掳将军数卫青。
司马相如才情茂,为爱私奔卓文君。
朱云忠义谏折槛,忍辱写史司马迁。
王莽篡位行不义,天道不容故遭亡。
性情宽慈阴马后,乐羊之妻贞烈传。
曹操雄略魏王谥,智勇倜傥是周郎。
治国勤政诸葛亮,刘备得助蜀国王。
玄武政变惊天下,贞观之治开盛唐。
魏征直谏忠臣子,唐宗圣贤美名扬。
安史之乱贵妃死,佳人断魂君情伤。
唐代诗圣有李杜,写尽世间金玉章。
用兵如神属李靖,仁贵三箭定天山。
第一酷吏来俊臣,首代女皇武则天。
桃李天下狄仁杰,冯道政途不倒仙。
悲情才帝数李煜,国破诗存恨绵绵。
陈桥兵变入宋史,匡胤杯酒释兵权。
忠烈千古杨家将,范仲淹推改革篇。
铁面无私包公胆,沈括科学新纪元。
创新变法王安石,资治通鉴司马光。
豪迈词风出苏轼,欧阳修公整文坛。
岳飞抗金受奸害,秦桧卖国臭名扬。
误国奸臣贾似道,忠心报国文天祥。
成吉思汗统蒙古,开国明帝朱元璋。
仁慈爱民马皇后,太祖诛臣大明寒。
靖难政变明成祖,郑和七次下西洋。
清官海瑞家四壁,奸臣严嵩乱朝纲。
一手遮天魏忠贤,崇焕抗敌死离间。
引清入关吴三桂,翻开清史若百年。
收复台湾郑成功,康熙威镇平三藩。
四库全书留史籍,和珅贪尽天下粮。
羹尧傲功终受死,则徐虎门怒销烟。
昏庸咸丰逃国门,恶火烧辱圆明园。
辛酉政变慈禧起,弄权误国在垂帘。
太平天国起烽火,晚清中兴曾国藩。
甲午之战缅英烈,爱国将领邓世昌。
戊戍变法功一篑,百日维新梦一场。
辛亥革命终帝制,宣统退位清朝完。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部历史书合起来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本纪”中记载了各朝重要的经济措施、人口资料,而各史中的“食货志”专记各朝田地、农桑、赋税、贸易、市舶、盐茶法等,《元史‧食货志》中还有“钞法”、“海运”等,可谓包括了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
许多正史中还对社会经济的整体现象描述得十分生动,如《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初年由于长期休养生息,社会出现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少数民族历史,开创了《二十四史》各史重视民族历史的先例。
魏晋以来,周边各民族逐渐壮大,内聚力增强,各族列传不断增加,而进入中原建立王朝的各个民族,更有专史列入《二十四史》,如《魏书》、《北齐书》、《周书》、《辽史》、《金史》、《元史》,至《清史稿》更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一个朝代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各个王朝民族的民族史。
《二十四史》也是一部记载中外关系不断扩大的史书。
《后汉书‧地理志》中还记载中国往印度的交通路线。
以后的各朝正史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进一步扩大,新旧《唐书》中留下许多西域人在长安居留、任官的史料,《宋史‧外国传》中更有许多大食(阿拉伯)等国的人在中国乐而不返的记载。
元代中外交通大大畅通,许多外国人进入中原正式入籍。
明清两朝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澳门开埠后,西欧商人、军人、传教士等大批来华,《明史》中就有佛朗机、西班牙、英吉利等传。
二十四史与中国历史研究简介《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正史纪传体编撰成果,它由自东汉末年到明朝末年的24部正史组成。
这些正史不仅涵盖了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过程,也是中国历代建国者和文化精英的政治和文化自述。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二十四史》起着核心作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二十四史》的重要性1.反映真实历史:《二十四史》作为经典典籍,记录了大量真实而详尽的历史事实,对于解释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价值。
2.政治意义:编纂这些正史既是中央政府重要的文化政策推动,也是表达皇帝权威、宣扬王朝声势、规范礼制法度、审查官吏品行等目的。
3.文化遗产:《二十四史》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作用1.史料价值:《二十四史》提供了大量珍贵、详实的史料资料,为研究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翻案与重新解读:通过对《二十四史》的重新解读与翻案,学者们能够发现被忽视或曲解的历史细节和真相,进一步完善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
3.系统性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正史之间的联系和衍生关系,可以系统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变革、文化演变等方面问题,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二十四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主观因素:由于编撰者自身立场和出身背景不同,在记载历史时可能存在主观片面性和偏见。
2.不全面性:虽然《二十四史》内容丰富,但仍有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未能完整记录或被刻意删除。
3.缺乏新素材:《二十四史》所收录内容仅限于明朝,无法覆盖当代及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资料。
综上所述,《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它依然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窗口。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综合使用多种史料,将《二十四史》与其他历史档案、考古发现、民间文献等相结合,以期更全面准确地还原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篇一: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篇二: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1 史记西汉・司马迁2 汉书东汉・班固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4 三国志西晋・陈寿5 晋书唐・房玄龄等6 宋书南朝梁・沈约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8 梁书唐・姚思廉9 陈书唐・姚思廉10 魏书北齐・魏收11 北齐书唐・李百药12 周书唐・令狐德�钡�13 隋书唐・魏征等14 南史唐・李延寿15 北史唐・李延寿16 旧唐书后晋・刘�d等17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 宋史元・脱脱等21 辽史元・脱脱等22 金史元・脱脱等23 元史明・宋濂等 24 明史清・张廷玉等亡的转折点。
篇三:尔雅2021二十四史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纪传体”中的体裁形式?(D)A、本纪B、传C、书D、志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B、断代史C、纪传体D、国别体3.以下哪一部书不属于“春秋三传”?(D)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4.(B)评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周恩来B、鲁迅C、毛泽东5.《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第一部史书。
(√)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史记・太史公自传》。
注:出自司马谈与友人书信中。
7.古地名“会稽”即是今天的浙江(A)。
A、绍兴市B、上海市C、吴兴市D、南通市8.以下哪部书主要讲了自然阴阳变化和世事变迁?(C)A、《论语》B、《孟子》C、《周易》D、《庄子》9.《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所著。
(√)10.司马迁的父亲是(D)。
A、司马懿B、司马光C、司马炎D、司马谈11.以下哪部书不是孔子所编订的?(C)A、《诗经》B、《尚书》C、《论语》(×)12.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C)A、《史记》B、《诗经》C、《尚书》D、《周易》13.《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且夫孝,始于事君,中于立身,终于事亲”的论点。
前四史和后四史分别是什么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包括元代丞相脱脱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赵尔巽的《清史稿》。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
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此外后四史也是人们所谓的“唐宋元明清”中“宋元明清(没有辽与金)”的原因。
《二十四史》的作者及简介以实言史《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本正史的统称,他们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汉书》作者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父亲大儒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在被贬之处完成了《后汉书》的著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在西晋任职期间撰写了《三国志》,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晋书》作者唐朝房玄龄等,作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有天文学家李淳风,也有后来成为武则天心腹的李义府。
《宋书》作者沈约: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仕三朝而不倒,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官修史书的诸多作者不算)境遇最好的一位。
《南齐书》作者萧子显: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南朝萧齐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很短的一个封建皇朝。
撰写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四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
《梁书》《陈书》主编:姚察、姚思廉:这二人是父子档,姚思廉继承了父亲的史著旧稿,与魏征等人共同完成了两部史学巨著。
《魏书》作者魏收: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撰成《魏书》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
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
”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
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
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四史》一览表
三皇春
秋
战
国
秦汉
2.《汉书》
东汉·班
固
三国晋
(10-12)14. 《北史》唐·李延寿
隋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
魏齐周
五帝西汉宋齐梁陈
东汉 6. 《宋书》
梁·沈约
7.《南齐书》
梁··萧子显
8.《梁书》
唐·姚思廉
9.《陈书》
唐·姚思廉
1.《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
体通史)3.《后汉书》
南朝·范晔
4.《三国志》
西晋·陈寿
5.《晋书》
唐·房玄龄
15. 《隋书》
唐·魏徵
(6-9)13. 《南史》唐·李延寿
唐后粱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五代)
宋
21.《辽史》
元·脱脱
元明
补充:二十五史
清
辽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
金
16.《旧唐书》后晋·刘昫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南唐等十国
20.《宋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25.《清史稿》
(赵尔巽)
第1 页共1 页。
史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译文】洗一次头,多次用手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译文】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史记·魏公子列传》【译文】将帅在外作战,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春申君列传》【译文】在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若犹豫不决,必然深受其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蔡泽列传》【译文】太阳到了最高点就会向下移动,月圆之后则会慢慢变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史记·贾生列传》【译文】灾祸中依傍着幸福,幸福中隐藏着灾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译文】大丈夫甘愿为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人情愿为爱慕自己的男人而打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虽然思考问题很缜密,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笨的人若能深思熟虑,也一定能有所收获。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译文】飞鸟被捕完了,再好的弓箭也要被收藏起来。
狡猾的兔子被捉完了,猎狗就要被煮着吃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也是善意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天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一不是为了利。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史记·游侠列传》【译文】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敢,已经许下的诺言要真心实意地去履行。
汉书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译文】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书·高帝纪下》【译文】大风吹得云彩飞扬,我的武德遍及天下。
现在衣锦还乡,怎么才能得到勇猛的将士来守卫天下呢?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汉书·张良传》【译文】忠实的劝告往往听起来令人不舒服,但是却对我们的行动有好处,有毒的药品虽然很苦,却有利于治病。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汉书·贾谊传》【译文】礼仪法规的作用是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法令的作用则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进行处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与其站在水边渴望得到水中的鱼儿,还不如赶紧回去结网捕鱼,让愿望实现。
后汉书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马援传》【译文】大丈夫立志,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越老而志气更雄壮。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译文】贫贱时候所结交的知心朋友不能忘记,贫困时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
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恺传》【译文】使河水的源头混浊却想得到清泉,使树木的外形弯曲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这是不可能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译文】不进老虎窝,就不能捉到小老虎。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译文】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清廉的人,不接受不敬的人给的食物。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后汉书·韦彪传》【译文】安于贫穷,以守身求道为乐,以恬淡的态度来对待向前进取。
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后汉书·韦彪传》【译文】治理国家以选择有才德的贤人为首要任务,选择贤人以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为首要标准。
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后汉书·傳燮传》【译文】天下的所有祸患,无一不是由内部兴起。
三国志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三国志·魏书十三·华歆传》【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以老百姓作为根基,而老百姓的生活则以丰衣足食为根本。
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译文】蛟龙若得到云和雨,就会飞腾上天,终究不会呆在池中。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晋书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
——《晋书·潘尼传》【译文】为人之道,首先在于孝敬父母与敬爱兄长。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晋书·周顗传》【译文】我虽然没有亲自杀死伯仁,但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译文】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就向人屈服,低三下四去服侍那些品味低下的权贵。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苻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宋书喜过则不重,怒过则不威,能以恬漠为体,宽愉为器,则为美矣。
——《宋书·颜延之传》【译文】欢喜过度就会显得不庄重,愤怒过度就会失去威严,如果能够以宁静淡泊作为主体,以宽容愉悦作为表现,那么就可以称得上完美了。
南齐书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南齐书·孔稚珪传》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
梁书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梁书·范缜传》【译文】人的肉体存在则精神就存在,人的肉体不存在了精神也就灭亡了。
陈书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进贤谒言,为臣之令范。
——《陈书·宣帝纪》【译文】重用善士,接受劝谏,这是君主应该遵守的规则;举荐贤良,直言进谏,这是大臣应尽的职责。
魏书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
——《魏书·太祖纪》【译文】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仅能保持善名,而且还可以保全道义;利欲熏心的人,不仅身陷囹圄,而且名声也会遭到损坏。
北齐书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北齐书·袁聿修传》【译文】瓜田边,梨树下,这都是古人非常小心的地方;话说多了就害怕有失,防止多言就好像防止河流泛滥一样。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译文】大丈夫宁愿做破碎的玉石,也不做整全的瓦块。
周书穷兵极武,仁者不为。
——《周书·赫连达传》【译文】穷尽所有的武力去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隋书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隋书·高祖纪下》【译文】对大臣的了解没有比得上君主的,对儿子的了解没有比得上父亲的。
南史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南史•宋本纪上•武帝纪》【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北史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炀帝萧皇后》【译文】身居高位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旧唐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传》【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旧唐书·马周传》【译文】自古以来,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不在于积累财富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痛苦与快乐。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
新唐书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
——《新唐书·张廷珪传》【译文】危机的时候易于志气坚定,困苦的时候易于思虑深沉。
旧五代史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译文】事情发展达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罪恶积累不到极限就不会灭亡。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
——《旧五代史·晋书·宗室列传二·广王敬威》【译文】任何活着的人都难免一死,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新五代史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新五代史·死节传第二十·•王彦章传》【译文】豹子死了留下珍贵的豹皮,人死了就应该名垂千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忧虑劳苦就可以振兴国家,安逸享乐就可以使自身灭亡。
宋史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宋史·苏轼传》【译文】得到人才的方法,在于了解人;而了解一个人,在于知道他是否名实相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史·文天祥传》【译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辽史善谏者不谏于已然。
盖必先得于心术之微,如察脉者,先其病而治之,则易为功。
——《辽史·列传第八》【译文】善于进谏的人不在事情已经发生后再劝谏,而是一定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先预知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像把脉的人,在病发之前而治疗它,就比较容易成功。
金史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本纪上》【译文】朝廷中的官员自己做事都不公正,怎么能端正天下人呢?勿谓小善为无益而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弗去。
——《金史·后妃列传下·显宗孝懿皇后》【译文】不要认为做些小的善事没有好处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小的过失没有什么损害而不除去。
元史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
——《元史·刘秉忠传》【译文】明智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技艺高超的木工使用木材那样,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用墨线或规矩取材。
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
——《元史·刘敏中传》【译文】学问渊博却不求人知,有丰功伟绩却不自我炫耀。
明史君子立身,和而不同。
——《明史·余懋学传》【译文】有道德的君子立身行事,喜欢在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断,不喜欢毫无原则的苟同。
罪己不如正己,格事不如格心。
——《明史·张养蒙传》【译文】归罪于自己比不上端正自己,端正外在事物比不上端正自心。
宠极则骄,恩多成怨。
——《明史·杨涟传》【译文】过分宠爱就会变成骄纵,过分施恩就会构成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