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血栓性疾病共99页
- 格式:ppt
- 大小:11.34 MB
- 文档页数:99
概述主要疾病:肢体静脉、腔静脉和肺动脉的血栓形成或急性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肺血栓栓塞症PTE与肺栓塞区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VTEPTEDVT DVT与PTE在发病上的一致性—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表现观念发现DVT一定要警惕PTE出现PTE症状要找DVTDVT50要形成PTE确诊PTE可找到80-DVT50要形成PTE确诊PTE可找到80 90DVT 肺栓塞-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内外共同面对的实际情况高发病率王深明,20/1一生中发生DVT,住院病人20-50,手术科室↑_ 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多发而少见(临床能确诊的近端DVT仅占1/3)—根源:高漏诊率、高误诊率后果严重VTE可导致术后病死率增加2倍—及时准确诊断、规范治疗至关重要疾病的性质:临床各科的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
重预后差三大病因血液高凝血管损伤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 1物理因素:高血压、外科手术、机械性创伤(挤压伤、挫伤)等 2生物因素:细菌、内毒素、病毒、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3化学因素:CO、乳酸、儿茶酚胺、尼古丁、化学药物等4免疫因素:免疫复合物、补体、白介素、异种蛋白等血液高凝1红细胞: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 (刚性↑ )、红细胞聚集性↑等2白细胞、血小板:数量、聚集性↑。
3血脂: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血浆粘稠度呈正相关。
4血浆大分子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老年人、恶性肿瘤);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见于肾病综合征骨髓瘤IgG、IgM ↑ 血流速度挤压、休克等导致血流速度减慢病史和危险因素创伤、手术、肿瘤、妊娠及产后、长期卧床、高粘滞综合征、易栓症、高龄、肥胖、静脉曲张性疾症高龄肥胖静脉曲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血液疾病、避孕药等。
疾病发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的种族患者的年龄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家庭(遗传基因)患者的原发疾病患者所受创伤的部位、严重程度疾病发生与医生的关系VTE的诊断和预后与医生的重视程度和风险意识 VTE与治疗原发病的术式选择、麻醉方式的选择 VTE与围手术期的预防措施 VTE相关医疗纠纷与医生的告知义务(知情同意)DVT发病率DVT发病率美国每年有2550万人患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尸检中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占72%。
血栓性疾病简要概述(doc 15页)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
一般而言,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血栓形成是一种涉及许多彼此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因素变化的过程。
在临床上常见到血栓性疾病,如冠脉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
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和溶血栓药三大类一、血管内的阴阳平衡(一)体内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血管在遭受创伤后自动收缩,以缩小创伤面,减少血液的流失。
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自动聚合为不稳定的可溶性多聚体,其后在因子XIII的作用下相互交联,最终形成交联形式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血栓,发挥止血作用,即内源性凝血过程。
(四)抗凝系统与凝血系统相反,体内亦存在抗凝系统,将凝血级联反应限制在局部,避免其他部位形成血栓。
抗凝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在体内,天然存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能与活化的Ⅹ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灭活Ⅶ因子与组织因子复合物,因此主要对外源性凝血系统发挥作用。
(2)抗凝血酶:抗凝血酶能灭活凝血因子II、IX、X、XI、XII,激活过程主要依赖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类,因此主要对内源性系统发挥作用。
(3)蛋白C和蛋白S系统由于凝血酶可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因此在某种意义而言,也属于抗凝因子。
凝血酶可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调节蛋白或血栓调节蛋白结合,激活无活性的蛋白C,后者在蛋白S辅助下,灭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V和VIII,即体内抗凝系统。
(五)纤溶系统在生理情况下,血栓主要发挥止血作用,但在形成血栓以后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则将长期存留体内,对机体产生危害。
在人体内含有清除血栓的体系,即纤溶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纤溶系统没有活性,纤溶酶原以无活性形式存在。
在凝血系统启动后,纤溶系统随之启动。
例如,蛋白C和活化的因子XII 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